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和稳定蠕变准则的软岩巷道最优支护 被引量:7
1
作者 曾开华 杨维汉 +1 位作者 张常光 戴红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70,共9页
巷道最优支护可以实现新奥法安全经济的最佳支护状态,根据软岩流变控制原则和统一强度理论,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与强度准则选取的影响,推导两种稳定蠕变准则下巷道最优支护力和围岩允许最大位移的理论解答,给出公式适用条件、应用步骤,... 巷道最优支护可以实现新奥法安全经济的最佳支护状态,根据软岩流变控制原则和统一强度理论,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与强度准则选取的影响,推导两种稳定蠕变准则下巷道最优支护力和围岩允许最大位移的理论解答,给出公式适用条件、应用步骤,并进行两个工程实例验证,分析中间主应力、岩石长期强度及围岩抗剪强度参数等对巷道最优支护力与围岩允许最大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解答可退化为文献已有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所得公式表达简洁,参数易于确定,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两种稳定蠕变准则的巷道最优支护参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且整体差异较小,但应力偏张量第三不变量准则相应解答的适用范围更广;中间主应力效应和强度准则选取对巷道最优支护参数的影响显著,Mohr-Coulomb准则的结果过于保守,难以发挥围岩的强度潜力;岩石长期强度是巷道最优支护设计的关键参数,围岩黏聚力相比内摩擦角对巷道最优支护参数的影响更为明显,应充分考虑岩石强度参数的变异性。所得结果可为软岩巷道的最优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统一强度理论 稳定蠕变准则 最优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隧道)围岩稳定蠕变上下阈值及确定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经纬 薛维培 荣传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718-2723,共6页
基于岩石蠕变特性和稳定蠕变终止轨迹线的形成机理,揭示了岩石稳定蠕变上下阈值的存在并给出了试验确定方法。剖析了围岩径向各点不同的加载路径和不同的载荷终止水平对围岩变形分区形成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稳定蠕变上下阈值在围... 基于岩石蠕变特性和稳定蠕变终止轨迹线的形成机理,揭示了岩石稳定蠕变上下阈值的存在并给出了试验确定方法。剖析了围岩径向各点不同的加载路径和不同的载荷终止水平对围岩变形分区形成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稳定蠕变上下阈值在围岩中的基本属性。利用弹性区环向应力与径向应力之间的关系直线和不同围压下的稳定蠕变上下阈值拟合直线给出了围岩中塑性硬化区内外边界应力的确定方法。研究成果可为围岩应变软化模型的正确建立、围岩变形分区的科学研究及支护参数的量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隧道) 围岩 稳定蠕变 上下阈值 变形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稳定蠕变及温度效应的碾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秦力一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04-309,共6页
本文将混凝土的瞬态热传导和徐变过程与内时损伤本构模型相结合,给出碾压混凝土考虑非稳定蠕变及温度影响下损伤破坏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格式,并编制出相应的分析程序,最后以实例进行了分析计算。
关键词 稳定蠕变 碾压混凝土 有限元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损伤因子的岩石蠕变全过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肖福坤 王厚然 +4 位作者 刘刚 尹鹏帅 侯志远 成乾龙 赵吴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22-327,共6页
蠕变损伤破坏是岩石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而一般性元件只能有效的模拟蠕变的前两个阶段,对加速蠕变阶段不能较好的模拟出来,基于加速阶段是探索煤岩体损伤破坏前兆标志,为此开展考虑损伤因子的蠕变加速阶段研究。利用Kachanov损伤理论建... 蠕变损伤破坏是岩石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而一般性元件只能有效的模拟蠕变的前两个阶段,对加速蠕变阶段不能较好的模拟出来,基于加速阶段是探索煤岩体损伤破坏前兆标志,为此开展考虑损伤因子的蠕变加速阶段研究。利用Kachanov损伤理论建立以时间变量表示的岩石损伤表达式,通过把岩石的蠕变视为线性与非线性的蠕变过程的叠加,进而将引进以时间变量的损伤体与Poyting-Thomson元件串联,建立含损伤因子的岩石损伤表达式蠕变本构模型,随后将理论推导的蠕变本构方程,采用分级(单级)两种加载方式的试验曲线进行拟合,从而确定模型参数,进而模拟岩石蠕变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推导出的蠕变本构方程对砂岩的分级加载试验曲线进行拟合,确定了模型参数,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通过把长山岩盐、砂岩、大理石硬度进行划分,进而将3种不同硬度的岩石进行拟合曲线对比分析,得出了含损伤因子的蠕变本构模型模拟软岩加速蠕变曲线阶段前期吻合性较好,而模拟硬岩加速蠕变曲线后期吻合性较好,综合3种岩石的加速蠕变模拟曲线以及试验曲线,得出拟合的加速蠕变曲线基本吻合,且参数少,易于确定,元件不复杂。证明了本文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出软、中硬、硬岩的加速蠕变阶段,体现出模型的全能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蠕变 加速蠕变 损伤体 蠕变模型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甸峡堆石料三轴蠕变试验初探 被引量:12
5
作者 于浩 李海芳 +1 位作者 温彦锋 徐泽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3-106,共4页
堆石料蠕变变形,是高土石坝设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尚未很好解决。针对当前高土石坝的需要,采用大型高压三轴蠕变仪进行了堆石蠕变试验。通过试验,对堆石的三轴蠕变试验方法进行论述,并对堆石三轴蠕变试验中的蠕变时间起点、蠕... 堆石料蠕变变形,是高土石坝设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尚未很好解决。针对当前高土石坝的需要,采用大型高压三轴蠕变仪进行了堆石蠕变试验。通过试验,对堆石的三轴蠕变试验方法进行论述,并对堆石三轴蠕变试验中的蠕变时间起点、蠕变变形稳定标准进行了讨论,同时建议了三轴蠕变试验中蠕变时间起点和蠕变稳定的参考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堆石的蠕变变形与围压及应力水平有关,特别在高围压、高应力水平作用下,蠕变稳定明显缓慢;在双对数坐标下,蠕变变形与时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且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堆石蠕变规律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蠕变稳定标准 三轴蠕变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特厚煤层“蠕变型”冲击机理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姜福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62-1768,共7页
多起"蠕变型"冲击事故分析表明:该类冲击属于典型的隐蔽性灾害,具有自发性和时滞性的特点,发生机理的不明导致其防治极具挑战,给深部特厚煤层的安全开采造成了严重威胁。"蠕变型"冲击与不稳定蠕变密切相关,通过建... 多起"蠕变型"冲击事故分析表明:该类冲击属于典型的隐蔽性灾害,具有自发性和时滞性的特点,发生机理的不明导致其防治极具挑战,给深部特厚煤层的安全开采造成了严重威胁。"蠕变型"冲击与不稳定蠕变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蠕变模型和三维蠕变方程,得到高地应力与特厚煤层为不稳定蠕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孕育条件;分析了巷道围岩不稳定蠕变破坏的过程,认为不稳定蠕变通过强度"腐蚀"和应力解除2方面实现启动冲击和减小阻抗,从而在受外部静态应力叠加影响的巷道薄弱区域形成"蠕变型"冲击,并提出了判别其发生可能性的评估公式。针对这类冲击的发生机理,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合理布置巷道、加强主动支护、优化卸压参数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特厚煤层 稳定蠕变 冲击地压 自发性 时滞性 隐蔽性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黏结锚杆荷载试验判稳方法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付文光 杨立 冯栋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4-704,共11页
对注浆黏结锚杆各种荷载试验的位移稳定判定方法研究表明:(1)锚固体与地层界面蠕变遵循蠕变机理,判断锚头位移稳定本质上就是判定界面蠕变是否稳定;(2)荷载较小时界面发生稳定蠕变,超过临界荷载后发生蠕变破坏,完整破坏过程可分为初始... 对注浆黏结锚杆各种荷载试验的位移稳定判定方法研究表明:(1)锚固体与地层界面蠕变遵循蠕变机理,判断锚头位移稳定本质上就是判定界面蠕变是否稳定;(2)荷载较小时界面发生稳定蠕变,超过临界荷载后发生蠕变破坏,完整破坏过程可分为初始、持续及加速3个阶段,判稳不能采用初始阶段数据、应主要依据持续阶段的蠕变特性;(3)蠕变破坏形式约2/3锚杆为突变型,1/3为缓变型,对应着3类蠕变曲线形态;(4)用于判稳的位移阈值不应小于0.1 mm,单元时长不应短于10min,位移增量不能直接用于判稳;(5)判稳应定性判断蠕变速率总体上在减速,应确定定量指标使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使位移收敛;(6)主要应依据具有位移与时间双重属性的参数判稳,单元时长位移增量的判稳准确度较高,而蠕变率2.0 mm任何情况下都适用;(7)以蠕变率2.0 mm为内在原则的推荐判稳方法,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及各种类型的注浆黏结锚杆,适用于各种荷载试验及快速法等试验加卸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稳 蠕变 位移增量 位移阈值 稳定蠕变 蠕变破坏 蠕变机理 快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区辉绿岩体的长期剪切流变强度分析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芳 张强勇 +4 位作者 杨文东 李文纲 曾纪全 王建洪 贺如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7,共7页
岩体长期剪切流变强度是进行岩体工程长期运行稳定分析的重要基础。以大岗山水电站坝区辉绿岩现场剪切流变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非稳定蠕变判别法和稳态蠕变速率法计算获得坝区辉绿岩的长期剪切流变强度,并进... 岩体长期剪切流变强度是进行岩体工程长期运行稳定分析的重要基础。以大岗山水电站坝区辉绿岩现场剪切流变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非稳定蠕变判别法和稳态蠕变速率法计算获得坝区辉绿岩的长期剪切流变强度,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分析坝区辉绿岩的长期剪切流变强度较为科学合理。与岩体瞬时抗剪强度相比,长期剪切流变强度因裂隙损伤扩展有所降低,坝区岩体长期剪切流变的内摩擦角衰减了30.7%,长期剪切流变的粘聚力衰减了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剪切流变试验 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 稳定蠕变判别法 长期剪切流变强度 长期流变抗剪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linear creep damage model of sandstone under freeze-thaw cycle 被引量:9
9
作者 LI Jie-lin ZHU Long-yin +4 位作者 ZHOU Ke-ping CHEN Hui GAO Le LIN Yun SHEN Yan-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54-967,共14页
To study rock damage characteristics under long-term freeze-thaw cycles and loads,rock freeze-thaw and creep damage factors were defined based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orosity and volume strain,respectively.The ... To study rock damage characteristics under long-term freeze-thaw cycles and loads,rock freeze-thaw and creep damage factors were defined based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orosity and volume strain,respectively.The damage factor is introduced into the basic rheological element,and the non-linear creep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and freeze-thaw rock equation are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non-linear creep characteristics under a constant load.Simultaneously,the creep test of freeze-thaw rock under step loading is performed.Based on the test data,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creep damage freeze-thaw rock model are analyzed and verif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freeze-thaw cycles result in continuous rock pore structure damage and deterioration,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orosity enhancement.The constant load induces increasing rock plastic deformation,volume,and creep aging damage.As the loading stress increases,the instantaneous rock elastic parameters increase,and the rheological elastic and viscosity parameters decrease.Furthermore,the damage degradation of freeze-thaw cycles weakens the rock viscoplasticity,resulting in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viscosity parameter with an increase in freeze-thaw cycles.Generally,the continuous damage of the rock is degraded,and the long-term strength decreases continu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ng damage creep damage model damage factor stable cre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ng-term stability analysis of large-scale underground plant of Xiangjiaba hydro-power station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卫亚 聂卫平 +3 位作者 周先齐 石崇 王伟 冯树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511-520,共10页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supporting tim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index of the surrounding rocks in the underground plant of Xiangjiaba hydro-power station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rheological theory. Firs...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supporting tim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index of the surrounding rocks in the underground plant of Xiangjiaba hydro-power station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rheological theory. Firstly,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each rock group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secondly,the rheologic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cavern in stepped excavation without supporting were made; finally,the optimal time for support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 in a typical section was obtained while the creep rate and displacement after each excavation step has satisfied the criterion of the optimal supporting time. Excavation was repeated when the optimal time for supporting was identified,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creep time and the maximum creep de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 were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iterion of long-term stability index. It is shown that the optimal supporting ti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 in the underground plant of Xiangjiaba hydro-power station is 5-8 d,the long-term stability time of the typical section is 126 d,and the corresponding largest creep deformation is 24.30 mm. While the cavern is supported,the cavern deform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stress stat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es are remarkab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underground plant rheological mechanics optimal supporting time maximum creep deformation long-termstability long-term str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