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硅离子与聚铝离子在稳定胶体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唐永星 杨琨 +1 位作者 吴绍情 毕先钧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0-63,共4页
稳定胶体态的硫硅聚铝和氯硅聚铝是性能优良的絮凝剂,体系中含有聚硅离子和聚铝离子.红外光谱测试固有的Si—O特征峰随聚铝离子的引入逐渐衰减,变成较宽的带,聚硅离子与聚铝离子间存在着一种非离子性的健合作用,电镜摄像观察证实了这一... 稳定胶体态的硫硅聚铝和氯硅聚铝是性能优良的絮凝剂,体系中含有聚硅离子和聚铝离子.红外光谱测试固有的Si—O特征峰随聚铝离子的引入逐渐衰减,变成较宽的带,聚硅离子与聚铝离子间存在着一种非离子性的健合作用,电镜摄像观察证实了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离子 聚铝离子 非离子 键合 稳定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返排液水质胶体稳定性分析及其预处理技术研究
2
作者 王一迪 石媛丽 +5 位作者 屈嘉琦 斯潮湧 刘程程 詹亚力 王庆宏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压裂返排液是非常规油气开发过程主要的副产物,对其进行高效预处理可保障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工艺的整体运行效率。针对压裂返排液水质胶体稳定性高、污染负荷大的问题,以滑溜水返排液和胍胶返排液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污染特性及稳定... 压裂返排液是非常规油气开发过程主要的副产物,对其进行高效预处理可保障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工艺的整体运行效率。针对压裂返排液水质胶体稳定性高、污染负荷大的问题,以滑溜水返排液和胍胶返排液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污染特性及稳定性机制,并提出“破乳脱稳+Fenton氧化”预处理工艺。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复合混凝剂结合黄铁矿催化Fenton氧化可有效破解胶体稳定性,滑溜水返排液SS和COD去除率分别达91.13%和92.52%,胍胶返排液因天然多糖形成的稳定网络结构,SS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4.89%和69.87%。有机物组成和水质稳定性分析表明,破乳脱稳+Fenton氧化预处理工艺通过界面电化学特性调控和有机物降解实现了对体系稳定性的重构。模拟联合站“气浮-砂滤”系统,将预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与采出水按体积比1∶1混合后经气浮-砂滤工艺处理,结果表明,滑溜水返排液与采出水的混合液污染物去除效果与采出水单独处理工况相近,而胍胶返排液与采出水的混合液经处理后SS和COD均被大量去除,但出水SS仍较高,可以通过降低胍胶返排液在混合液中的掺混比使得其处理效果得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胶体稳定 预处理 破乳脱稳 FENTON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龙力 杨国华 +2 位作者 阙国和 杨朝合 山红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03-206,共4页
利用质量分率电导率法研究了中东常压渣油在超声波处理前后胶体稳定性的变化,发现超声波处理对中东常压渣油的胶体稳定性有改善作用。利用蒸汽压渗透法(VPO)测定了超声波处理前后渣油及其SARA四组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利用红外光谱(IR... 利用质量分率电导率法研究了中东常压渣油在超声波处理前后胶体稳定性的变化,发现超声波处理对中东常压渣油的胶体稳定性有改善作用。利用蒸汽压渗透法(VPO)测定了超声波处理前后渣油及其SARA四组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利用红外光谱(IR)测定了SARA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发现超声波处理对中东常压渣油的胶体稳定性改善作用主要是物理分散作用,几乎没有发生渣油化学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渣油 胶体稳定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鑫 申海平 +2 位作者 侯焕娣 李吉广 黄汤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3-48,共6页
由于环境、物质变化常破坏渣油原有的稳定状态,在不同阶段对渣油的高效加工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渣油稳定性现有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渣油胶体理论和胶体模型的认识。简述了结合渣油胶体稳定性理论而提出的CI、CII... 由于环境、物质变化常破坏渣油原有的稳定状态,在不同阶段对渣油的高效加工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渣油稳定性现有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渣油胶体理论和胶体模型的认识。简述了结合渣油胶体稳定性理论而提出的CI、CII、S、NCSI等稳定性预测参数,并对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直接观察法、基于溶剂滴定的参数法、指数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并就各个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就渣油胶体体系稳定性研究来说,经典的四组分理论模型和基于溶剂效应来表征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一直是研究重点,然而展望渣油稳定性研究,基于分子水平理论研究以及更便捷准确快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胶体稳定 模型 表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和金属阳离子对水性油墨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学铭 何北海 +2 位作者 李军荣 钱丽颖 赵光磊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9-62,共4页
研究了pH值和Na+、Ca2+、Al3+对水性油墨胶体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4.0时,水性油墨胶体体系发生失稳现象。pH值为3.1时,水性油墨粒子Zeta电位达到等电点,pH值<3.1时油墨粒子表面带正电荷。加入Na+、Ca2+和Al3+... 研究了pH值和Na+、Ca2+、Al3+对水性油墨胶体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4.0时,水性油墨胶体体系发生失稳现象。pH值为3.1时,水性油墨粒子Zeta电位达到等电点,pH值<3.1时油墨粒子表面带正电荷。加入Na+、Ca2+和Al3+均可增加水性油墨粒子的平均粒径,而Al3+的效果最为显著,当Al3+浓度为0.005mol/L时,炭黑聚集体的粒径可达到5210nm,体系的Zeta电位为5.2mV。降低pH值及添加Al3+均能明显降低水性油墨的浊度值并使油墨粒子发生明显的聚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墨 水性油墨 平均粒径 ZETA电位 浊度 胶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质油品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于双林 张龙力 +1 位作者 山红红 杨朝合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3-46,共4页
向绥中36-1常压渣油中分别加入催化裂化油浆和减四线抽出油,研究了其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两种油品后,体系的稳定性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油品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加入减四线抽出油后体系的稳定性比加入催化... 向绥中36-1常压渣油中分别加入催化裂化油浆和减四线抽出油,研究了其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两种油品后,体系的稳定性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油品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加入减四线抽出油后体系的稳定性比加入催化裂化油浆时高。从SARA组成、极性两方面考察了不同性质油品对混合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RA组分的变化对混合体系的胶体稳定性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组分极性上的差距是造成混合体系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胶体稳定 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常压渣油临氮与临氢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龙力 杨国华 +2 位作者 阙国和 杨朝合 山红红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82-688,共7页
对比了大港常压渣油临氮和临氢热反应过程中的胶体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内,渣油样品的胶体稳定性迅速下降;开始生焦后,胶体稳定性缓慢下降。从组分组成和组分性质角度,对大港常压渣油样品在热反... 对比了大港常压渣油临氮和临氢热反应过程中的胶体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内,渣油样品的胶体稳定性迅速下降;开始生焦后,胶体稳定性缓慢下降。从组分组成和组分性质角度,对大港常压渣油样品在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沥青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生焦诱导期结束时达到最大值,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相一致。随着热反应的进行,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的含量在上升,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含量下降,临氮热反应过程中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含量的下降更为显著。对渣油样品各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反应的进行,轻、中、重胶质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呈下降趋势,而沥青质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偶极矩先增大后减小,从而使沥青质和胶质的分子性质差别先增加后减小,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沥青质的偶极矩变化表明,强极性的沥青质优先聚集生焦、临氢热反应过程中,氢与催化剂的作用有助于抑制沥青质分子量增大和极性增强,从而有助于抑制生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热反应 胶体稳定 平均偶极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胶体稳定性及稳定助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捷 乔雨轩 +1 位作者 祝忠付 汤克勇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6期1-4,20,共5页
啤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热力学不稳定胶体体系,长期存放会产生混浊甚至沉淀。啤酒的胶体稳定性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这些作用与啤酒生产工艺和所使用稳定助剂的物化特性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啤酒档次、风味、营养性和存... 啤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热力学不稳定胶体体系,长期存放会产生混浊甚至沉淀。啤酒的胶体稳定性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这些作用与啤酒生产工艺和所使用稳定助剂的物化特性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啤酒档次、风味、营养性和存放时间等方面要求的提高,也给啤酒的胶体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经济高效的提高啤酒胶体稳定性,延长货架稳定期,成为啤酒生产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啤酒胶体稳定性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啤酒稳定助剂开发与应用的现状和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胶体稳定 稳定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渣油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的稳定性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龙力 张世杰 +2 位作者 杨国华 蒋云 阙国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2-87,共6页
利用质量分数电导率方法研究了中东和克拉玛依常压渣油在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 ,在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内 ,渣油的胶体稳定性迅速下降 ;开始生焦后 ,胶体稳定性缓慢下降。从中东常压渣油的SARA四组分的... 利用质量分数电导率方法研究了中东和克拉玛依常压渣油在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 ,在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内 ,渣油的胶体稳定性迅速下降 ;开始生焦后 ,胶体稳定性缓慢下降。从中东常压渣油的SARA四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碳氢元素组成、平均芳碳率等方面探讨了中东常压渣油在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 ,在热反应中 ,由于裂解和缩聚反应的共同作用 ,使渣油的沥青质和饱和分含量上升 ,芳香分含量下降 ,胶质含量变化不大 ;随着热反应的进行 ,四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均呈下降趋势 ,导致了渣油胶体稳定性的下降并发生生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渣油 热反应过程 胶体稳定 质量分数电导率法 沥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分率电导率法研究几种不同渣油的胶体稳定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龙力 杨国华 +2 位作者 孙在春 王宗贤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18,共4页
测定了中东常压渣油、中东减压渣油、大庆减压渣油和中东减压渣油正庚烷可溶质在用正庚烷稀释过程中的电导率,并计算得到了不同正庚烷稀释比例时的质量分率电导率,将质量分率电导率出现最大值时的(正庚烷 渣油)比值定义为渣油胶体稳定... 测定了中东常压渣油、中东减压渣油、大庆减压渣油和中东减压渣油正庚烷可溶质在用正庚烷稀释过程中的电导率,并计算得到了不同正庚烷稀释比例时的质量分率电导率,将质量分率电导率出现最大值时的(正庚烷 渣油)比值定义为渣油胶体稳定参数。用该方法研究不同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对以上几种油品的研究结果与各油品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组分(SARA)组成所能反映的体系的稳定性是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胶体稳定 沥青质 聚沉 质量分率电导率法 正庚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渣油加氢反应产物体系的胶体稳定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双林 山红红 +2 位作者 张龙力 孙昱东 杨朝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9-143,共5页
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内,使用加氢转化催化剂对绥中36-1常压渣油进行加氢反应。通过分析产物的SARA四组分组成、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沥青质的平均结构和溶解度参数考察反应后体系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体系的稳定性逐渐变差,... 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内,使用加氢转化催化剂对绥中36-1常压渣油进行加氢反应。通过分析产物的SARA四组分组成、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沥青质的平均结构和溶解度参数考察反应后体系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体系的稳定性逐渐变差,产物的SARA四组分中饱和分与沥青质的总含量增大,芳香分与胶质的含量降低;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组成的改变影响产物的胶体稳定性;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环烷碳率、烷基碳率降低,芳香碳率增大,缩合度参数变小,沥青性质变差;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溶解度参数增大,分子间作用增大;组分组成及平均结构的变化导致反应后体系的胶体稳定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渣油 沥青质 胶体稳定 化学结构 溶解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水性油墨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学铭 何北海 +1 位作者 李军荣 赵光磊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2-335,共4页
对阳离子、阴离子、两性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性油墨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水性油墨胶体溶液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浓度为0.14 mmol/L时,Zeta电位由初始的-37.9 mV变为12.7 mV;当CTAB浓度为0.86 mmo... 对阳离子、阴离子、两性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性油墨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水性油墨胶体溶液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浓度为0.14 mmol/L时,Zeta电位由初始的-37.9 mV变为12.7 mV;当CTAB浓度为0.86 mmol/L时,Zeta电位上升到34.1 mV。pH对CTAB的作用效果有较大影响,当CTAB浓度为0.5 mmol/L时,将体系pH从初始值3.3调节至11.7,Zeta电位相应地从38.6 mV降至23.7 mV,炭黑粒子的平均粒径最大增加值达13 nm。(2)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浓度为1 mmol/L时,Zeta电位达到-38.2 mV,而炭黑粒子的平均粒径下降了2 nm。(3)加入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CAPO)的浓度为0.01 mol/L时,Zeta电位在体系pH约为6.0时达到等电点;体系pH为3.2时,Zeta电位达到最大值28.5 mV,炭黑粒子平均粒径最大增加幅度为9 nm。(4)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7)醚(AEO-7)的浓度为0.1 mol/L时,体系Zeta电位从-37.9 mV变为-16.3 mV,炭黑粒子平均粒径从初始的154 nm增至240 nm。加入AEO-9得到与AEO-7相同的影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墨 表面活性剂 水性油墨 平均粒径 ZETA电位 胶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文 龙军 +3 位作者 任强 王春璐 侯焕娣 董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3-542,共10页
分子结构特性决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而决定其溶解性能。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减压渣油不同结构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互溶性及由此导致的渣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表明,芳环数目越多、烷基侧链越短的分子结构内聚能密度越大,溶解度参数越大。... 分子结构特性决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而决定其溶解性能。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减压渣油不同结构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互溶性及由此导致的渣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表明,芳环数目越多、烷基侧链越短的分子结构内聚能密度越大,溶解度参数越大。在渣油体系中,沥青质、重胶质分子聚集形成胶核,饱和烃、芳香烃、轻胶质分子形成连续相。胶质分子结构影响其胶溶性能,侧链长度适中的胶质分子,其与沥青质、芳香分互溶性好,胶溶性能优异;沥青质的聚集程度随胶质分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芳香分、胶质分子的协同作用使沥青质、饱和烃分子稳定存在于同一体系中,因此渣油胶体稳定性取决于不同分子结构的连续性和配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溶解度参数 分子间相互作用 胶体稳定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焦油对延迟焦化原料胶体稳定性及热解历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文艺 王吉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1-64,共4页
采用n-d-M法、E-d-M法及四组分分析法,对现有延迟焦化原料(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油浆)及乙烯焦油进行了组成与性质分析,并通过测定原料油的电导率及热失重(包括TGA和DTA)分析,研究了乙烯焦油对延迟焦化原料胶体稳定性及热解过程的影响。... 采用n-d-M法、E-d-M法及四组分分析法,对现有延迟焦化原料(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油浆)及乙烯焦油进行了组成与性质分析,并通过测定原料油的电导率及热失重(包括TGA和DTA)分析,研究了乙烯焦油对延迟焦化原料胶体稳定性及热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延迟焦化原料中掺炼乙烯焦油会导致原料中的饱和分含量降低、芳香分含量增加。在35℃条件下,延迟焦化原料的胶体稳定性参数随着乙烯焦油掺炼比的增加而增大,胶体稳定性在一定范围会得到改善。此外,乙烯焦油的掺入,会导致焦炭产量增加及生焦反应趋势提前,且产物中各馏分油收率会出现明显变化。说明乙烯焦油掺入后的热解过程及热解产物间并不是单纯的加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焦油 延迟焦化 胶体稳定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阿曼渣油在加氢处理过程中胶体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会成 颜涌捷 +2 位作者 齐邦峰 孙万付 张龙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5,共5页
测定了阿曼减压渣油在正庚烷稀释过程中的电导率,计算了质量分数电导率。将渣油-正庚烷体系质量分数电导率最高点对应于沥青质聚沉起始点,以此时的正庚烷/渣油质量比表示渣油胶体的稳定性。同时考察了渣油各组分-甲苯体系的质量分数电... 测定了阿曼减压渣油在正庚烷稀释过程中的电导率,计算了质量分数电导率。将渣油-正庚烷体系质量分数电导率最高点对应于沥青质聚沉起始点,以此时的正庚烷/渣油质量比表示渣油胶体的稳定性。同时考察了渣油各组分-甲苯体系的质量分数电导率随甲苯/渣油质量比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阿曼减压渣油加氢处理深度的增加,渣油胶体稳定性先增加而后下降;渣油质量分数电导率主要来自于沥青质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胶体稳定 沥青质 质量分数电导率 加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温敏微凝胶的胶体稳定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洁 肖智成 +1 位作者 熊波 查刘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9-622,共4页
利用分光光度仪对加入不同浓度及不同种类电解质的同系列温敏微凝胶进行了吸光度测定 ,通过吸光度的变化值求出使胶体发生絮凝的临界电解质浓度及临界絮凝温度 ,从而判断不同胶体的稳定性大小 .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温敏性微凝胶 胶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纳米银胶体的稳定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鑫 魏先福 杨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4,共8页
纳米银胶体(AgNPs)长期储存不稳定性问题是本研究的中心,着重考察了不同前驱体对纳米银胶体的稳定性影响。分别以银氨([Ag(NH3)2]OH)溶液和Ag NO3溶液为前驱体制备了多份纳米银胶体样品并通过UV-Vis、FE-SEM、EDS、ZETA电位仪等现代分... 纳米银胶体(AgNPs)长期储存不稳定性问题是本研究的中心,着重考察了不同前驱体对纳米银胶体的稳定性影响。分别以银氨([Ag(NH3)2]OH)溶液和Ag NO3溶液为前驱体制备了多份纳米银胶体样品并通过UV-Vis、FE-SEM、EDS、ZETA电位仪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纳米银胶的形貌、粒径大小以及稳定性。对比分析发现,以[Ag(NH3)2]OH溶液为前驱体,制备的纳米银胶体具有粒径可控,尺寸均一,分散性良好等特点;而且经过一个月的常温储存,表现出比用Ag NO3溶液为前驱体制备的纳米银胶体具有更高的储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银氨 胶体稳定 晶体生长机理 导电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的胶体稳定性与其电荷零点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朝良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58-363,共6页
高岭石的胶体稳定性与其表面电荷性质有密切关系。高岭石既带有正电荷又带有负电荷,高岭石与腐殖酸复合可增加负电荷,降低电荷零点,增加粒间斥能,提高了它的胶体稳定性。
关键词 高岭石 胶体稳定 电荷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石墨烯胶体分散液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君樑 陈希元 +2 位作者 黄进 刘子睿 李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108-12112,共5页
通过氧化还原法合成石墨烯,结合1-萘甲酸的双极性作用防止石墨烯发生自团聚,得到稳定的胶体分散液。通过分析拉曼光谱的特征峰确定了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程度;利用TEM观察到了单层、双层以及多层的石墨烯。通过测试分散液的zeta电位、粒径... 通过氧化还原法合成石墨烯,结合1-萘甲酸的双极性作用防止石墨烯发生自团聚,得到稳定的胶体分散液。通过分析拉曼光谱的特征峰确定了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程度;利用TEM观察到了单层、双层以及多层的石墨烯。通过测试分散液的zeta电位、粒径以及丁达尔效应,参照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阐述了石墨烯分散液稳定存在的原因和机理,并进一步通过蒸发溶胶合成了自组装无基底的石墨烯薄膜。各项结果表明,利用该法合成的石墨烯分散液具有大量稳定存在的单层石墨烯,是当前石墨烯基微纳器件所需的优良前驱体。为液相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石墨烯的后续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分散液 氧化还原法 胶体稳定 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高分子对胶体稳定性影响的理论研究
20
作者 陈学谦 刘洪来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7-243,共7页
将改进的基本度量理论与热力学微扰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胶体/高分子系统排空相互作用的IRDFT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在实际胶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排斥体积效应和高分子链内相关性的竞争机制。应用该IRDFT,分别以线性链状和环状结构的高分子... 将改进的基本度量理论与热力学微扰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胶体/高分子系统排空相互作用的IRDFT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在实际胶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排斥体积效应和高分子链内相关性的竞争机制。应用该IRDFT,分别以线性链状和环状结构的高分子及其单体为排空元,计算了不同排空元条件下的胶体间排空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对于絮凝破坏,自由环状高分子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稳定 排空相互作用 胶体/高分子混合物 改进的基本度量理论 热力学微扰理论 环状高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