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中部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L.) Dum)表皮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沿海拔的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瑞云 王秋军 +2 位作者 高正海 贾高文 孙柏年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4,共6页
为了解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采集了甘肃中部地区不同海拔的蛇苔植物(Conocephalumconicum(L.)Dum),分析了它的叶状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和叶状体表皮特征.结果表明:蛇苔植物δ^(13)C值的范围为-32.399‰~-29.497‰,随... 为了解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采集了甘肃中部地区不同海拔的蛇苔植物(Conocephalumconicum(L.)Dum),分析了它的叶状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和叶状体表皮特征.结果表明:蛇苔植物δ^(13)C值的范围为-32.399‰~-29.497‰,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大;叶状体表皮细胞面积和空气孔面积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叶状体δ^(13)C、表皮细胞面积和密度、空气孔面积与海拔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苔 表皮特征 空气孔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海拔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梁轩 汪智军 +2 位作者 袁道先 杨平恒 贺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31-3038,共8页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针叶林地土壤水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相对较低,分别为59.12 mg/L和-17.22‰,31.47 mg/L和-16.37‰;而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水具有较高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分别达153.88 mg/L和-12.2‰,221.82 mg/L和-11.9‰,97.30 mg/L和-11.23‰,其中灌丛和退耕还林地的δ13CDIC值与DIC浓度呈正比,且雨季较旱季偏高约4‰—5‰。根据δ13CDIC值,结合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IC浓度与其相应的土壤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判断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等岩溶土壤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土壤中碳酸盐岩矿物的碳酸溶蚀,即岩溶土壤中存在着碳酸盐岩碳酸溶蚀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系统向大气排放的CO2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关岩溶区 土壤水 溶解无机(DIC)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四倍体刺槐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怡 罗晓芳 沈应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60-1464,共5页
在模拟自然干旱的条件下,测定2个四倍体刺槐品种(K2、K3)和普通二倍体刺槐(K1)一年生组培苗的长期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探讨四倍体刺槐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K2、K3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在不同水... 在模拟自然干旱的条件下,测定2个四倍体刺槐品种(K2、K3)和普通二倍体刺槐(K1)一年生组培苗的长期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探讨四倍体刺槐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K2、K3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都显著高于K1,它们在同等供水条件下比K1具有更大的生物量产出;3个材料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表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胁迫处理均高于适宜水分处理。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各品种刺槐苗木叶片的δ13C显著升高;K2、K3的δ13C在各水分条件下均高于K1;各材料叶片的δ13C与其WUE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可以作为筛选高WUE刺槐品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林清 王绍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06-809,共4页
青康公路沿线一些河流和湖泊中同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 ( 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稳定碳同位组成 (δ13C)变化在 -1 0 .92‰~ 2 2 .0 7‰之间 ,这些龙须眼子菜的 δ13C值大小为盐水湖 >淡水湖 >河流。根椐沉水植物的碳同... 青康公路沿线一些河流和湖泊中同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 ( 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稳定碳同位组成 (δ13C)变化在 -1 0 .92‰~ 2 2 .0 7‰之间 ,这些龙须眼子菜的 δ13C值大小为盐水湖 >淡水湖 >河流。根椐沉水植物的碳同位素分馏模式 ,对影响龙须眼子菜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
5
作者 杭红涛 吴沿友 谢腾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9-272,172,共5页
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 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向水培处理液里添加已知δ13CPDB值的碳酸氢钠并培养24 h,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技术,测定并计算了两个时间、两种环境下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结果表明:在环境1(不同浓度的Na HCO3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有关;在环境2(不同浓度的PEG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PEG的浓度无关;两种环境下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δCa值与实验中培养的植物种类无关,而与添加到培养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及植物的生长速率有关。数据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以高精度的测定不同待测环境下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其可为以后监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酸酐酶 大气二氧化 全球气候变化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同位素组成的大气NMHCs光化学寿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林 任照芳 +2 位作者 张会敏 牟玲 施瑞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0-984,共5页
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兰州市冬季和夏季昼夜大气非甲烷烃(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为-30.5‰~-24.3‰,夏季为-31.9‰~-24.2%,受燃煤烟气排放的影响,冬季大气NMHCs的δ... 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兰州市冬季和夏季昼夜大气非甲烷烃(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为-30.5‰~-24.3‰,夏季为-31.9‰~-24.2%,受燃煤烟气排放的影响,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明显大于夏季;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夜晚大于白天,夏季不同时间点C4、C5化合物的同位素值相差不大,正己烷和正庚烷的δ13C值白天比夜晚要高.利用"碳氢化合物同位素时钟"计算出正己烷和1-丁烯在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的平均光化学寿命分别约为6d和2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NMHCs)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光化学寿命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物源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艳 宋之光 +1 位作者 曹新星 王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1-580,共10页
辽宁西部白垩系义县组三段沉积于火山活动频繁时期,是富含热河生物化石群的重要层段.本文拟对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总有机碳(TOC)丰度、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以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 辽宁西部白垩系义县组三段沉积于火山活动频繁时期,是富含热河生物化石群的重要层段.本文拟对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总有机碳(TOC)丰度、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以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下部(161.5 cm以下)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表明剖面下部生物的发育与生产力较高.饱和烃的组成分布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剖面底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中部以中等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38.6‰~-26.0‰之间,自下而上逐渐呈正偏的趋势.剖面上正构烷烃主峰碳及碳同位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可能与古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沉积环境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水体,沉积有机质得到较好保存.此外,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重建的古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自下而上呈逐渐正偏后又回归的特点,反映了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偏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火山活动 义县组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猪毛蒿的生长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间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苏莹 陈林 +5 位作者 李月飞 孟文婷 祝忠有 袁闯 王诗雅 朱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866,共8页
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能反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研究荒漠草原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的生存策略,本研究以猪毛蒿为试验对象,分析了猪毛蒿同化枝δ13 C值与土壤因子,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猪毛蒿个体生物量分配间... 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能反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研究荒漠草原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的生存策略,本研究以猪毛蒿为试验对象,分析了猪毛蒿同化枝δ13 C值与土壤因子,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猪毛蒿个体生物量分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猪毛蒿同化枝δ13 C值分布为—29.76‰~—25.10‰。试验区内土壤体积含水率、土壤硬度对猪毛蒿同化枝δ13 C的影响不显著。δ13 C值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盖度、株高和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δ13 C值与营养器官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猪毛蒿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得,猪毛蒿同化枝δ13 C值与植株种群数量特征、个体生物量分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猪毛蒿为适应荒漠草原环境,能够采取独特的生存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猪毛蒿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生态适应 土壤水分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外近海沉积有机质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早期成岩改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1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德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51,共9页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借以讨论沉积有机质在埋藏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和同位素改变,结果表明,从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沉积柱内部,易降解组分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占样品总有机碳的份额依次降低。沉积物及四个有机部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纵向上随深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在不同有机部分之间差异明显。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差异在改变有机质化学成分的同时,导致其δ13C发生小幅度负向漂移;细菌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对有机质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演化也有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δ13C的负向漂移,其结果导致沉积有机质的δ13C略低于浮游生物;另一方面,由于异养菌生长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系数与可利用氮源的特征和培养基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沉积物的δ15N变化范围增大。在这里δ13C可以可靠地指示该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而δ15N变化范围较大且规律不明显,难以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含量 稳定、氮同位素组成 早期成岩 分馏 细菌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胡杨两种形态叶片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剑英 孙惠玲 +2 位作者 夏敦胜 魏海涛 陈发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55,共5页
以自然生长在塔里木盆地的胡杨为研究材料,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探讨不同种群胡杨的披针形叶和宽卵形叶两种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胡杨叶片的δ^(13)C值为-29.81‰~25.33‰,说明胡杨属于C_3代谢... 以自然生长在塔里木盆地的胡杨为研究材料,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探讨不同种群胡杨的披针形叶和宽卵形叶两种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胡杨叶片的δ^(13)C值为-29.81‰~25.33‰,说明胡杨属于C_3代谢途径;胡杨宽卵形叶片和披针形叶片的δ^(13)C值差异显著,宽卵形叶片的δ^(13)C值要比披针形叶片的明显偏正,平均偏正2.08‰,说明胡杨宽卵圆形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披针形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披针形叶 宽卵形叶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水分利用效率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宁夏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丽贞 陈林 +4 位作者 庞丹波 吴梦瑶 刘波 祝忠有 李学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6-853,共8页
选择宁夏自北向南方向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3座山的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共有的青海云杉林和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和有机碳分解速率(β值)]的... 选择宁夏自北向南方向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3座山的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共有的青海云杉林和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和有机碳分解速率(β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土壤化学指标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作用,探究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为揭示干旱区山地森林土壤碳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样地降水量的增加,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地土壤SOC含量均逐渐增加,而土壤δ13 C和β值均逐渐减少,且在同等降水量条件下,青海云杉比油松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2)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地土壤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其有机碳δ13 C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宁夏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青海云杉、油松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其土壤化学指标间的冗余分析发现,碱解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 C) 分解 β值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湖泊系统碳循环简单模式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陈毅凤 张军 万国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分析了贵州草海湖泊系统中的主要含碳物质———湖水DIC、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其δ13C值分别为 :- 3.70‰至 - 10 .60‰ ,- 2 0 .90‰至- 2 1.60‰ ,- 16.10‰至 - 17.4 0‰ .通过质量平衡计算 ,建立了... 本文分析了贵州草海湖泊系统中的主要含碳物质———湖水DIC、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其δ13C值分别为 :- 3.70‰至 - 10 .60‰ ,- 2 0 .90‰至- 2 1.60‰ ,- 16.10‰至 - 17.4 0‰ .通过质量平衡计算 ,建立了草海区域碳循环的简单模式 .结果表明 :对于草海这样一个水生植物茂盛的浅水富氧湖泊而言 ,光合—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降解对整个湖泊体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循环 草海 湖泊 光合-呼吸作用 有机质 降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及周缘上古生界原油成因来源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晟宇 龚德瑜 +3 位作者 苏静 胡正舟 吴卫安 王瑞菊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东道海子凹陷的钻探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复杂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该区勘探长期停滞不前。直到近期,部署在东道海子凹陷的探井中屡屡发现良好油气显示,使该区的油气勘探重燃希望。目前,对该区油气成因来源的认识还很薄弱,给勘... 东道海子凹陷的钻探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复杂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该区勘探长期停滞不前。直到近期,部署在东道海子凹陷的探井中屡屡发现良好油气显示,使该区的油气勘探重燃希望。目前,对该区油气成因来源的认识还很薄弱,给勘探方向的选择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文章对东道海子凹陷及周缘石炭系和二叠系储层中原油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类异戊二烯烷烃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再结合研究区主力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最终厘清了各类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总体已进入主生油窗,属于成熟原油,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重,Pr/Ph值较高,含有丰富的C_(19)三环萜烷、C_(20)三环萜烷和C_(24)四环萜烷,伽马蜡烷指数低,来自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b段的淡水腐殖型烃源岩。第二类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轻,Pr/Ph值相对较低,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但C_(19)三环萜烷、C_(20)三环萜烷和C_(24)四环萜烷的丰度较低,来自中二叠统平地泉组咸水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的地化特征介于上述两类原油之间,表现出混源特征。上述认识提供了一个在多源叠置区开展油源对比的典型案例,同时也为东道海子凹陷及周缘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东道海子凹陷 油源对比 石炭系 二叠系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后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产量形成和叶片δ13^C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小荣 刘灵燕 +6 位作者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为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选择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金优207,于抽穗后进行干旱8d复水处理,分析了2个品种结实和产量、干旱前后倒二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内... 为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选择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金优207,于抽穗后进行干旱8d复水处理,分析了2个品种结实和产量、干旱前后倒二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下2个品种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对照(保持水层)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五丰优T025和金优207分别下降12.07%和7.67%,千粒重下降5.23%和9.09%,单株产量下降13.54%和27.14%,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未发现产量补偿效应。抽穗后干旱处理下倒二叶δ13C值,五丰优T025大幅上升,复水后呈现出先下降,至第6天又开始上升的特点,金优207则大幅下降,复水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干旱复水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距更大。总体上,对照条件下,抽穗至其后20d,随生育推进,2个品种倒二叶内源ABA和GA3含量呈上升而IAA含量则下降趋势,ZR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特点。干旱处理下2个品种表现为ABA含量上升,复水后呈先下降后上升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处理与对照之间差距更大;干旱复水处理条件下:2个品种IAA含量均下降,五丰优T025处理与对照间的差距明显小于金优207;五丰优T025 GA3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金优207表现出干旱处理结束日急剧下降至最低点,复水后缓慢上升特点;2个品种ZR含量呈现出先上升至最高值再下降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处理与对照之间差距更小。抽穗后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晚稻 不同产量潜力品种 抽穗期干旱复水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4种针叶树苗木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喻方圆 徐锡增 Robert D.Guy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4,共7页
以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水分和热胁迫对生长期间苗木的气体交换、瞬间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值 )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结果如下 :(1 )水分胁迫使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 4个树... 以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水分和热胁迫对生长期间苗木的气体交换、瞬间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值 )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结果如下 :(1 )水分胁迫使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 4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但热胁迫只影响杉木和北美乔柏的净光合速率 ,对马尾松的净光合速率影响不大。 (2 )对针叶气孔导度的研究发现 ,水分和热胁迫均对马尾松苗木针叶气孔导度有显著影响 ,但对杉木和北美乔柏苗木针叶的气孔导度只有轻微影响。 (3)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马尾松苗木的瞬间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 ,但对杉木和北美乔柏的瞬间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 (4 )水分胁迫处理对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 4个树种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值 )均有显著影响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 ,4个树种苗木针叶的δ1 3C值增大 (负值绝对值变小 ) ,说明其永久水分利用效率更高。 (5 )热胁迫对杉木和北美乔柏苗木针叶的δ1 3C值有显著影响 ,且在热胁迫下 ,两树种苗木针叶的δ1 3C值减小 (负值绝对值增大 ) ,即永久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但热胁迫对马尾松和花旗松苗木的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热胁迫 针叶树苗木 气体交换 瞬间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森林三种植物对不同坡位环境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邢德科 吴沿友 +3 位作者 付为国 杭红涛 赵玉国 吴沿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47-1155,共9页
该研究以贵州普定喀斯特森林中、下坡位生长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光滑悬钩子(Rubus tsangii)为材料,通过对碳酸酐酶(CA)活性、光合作用日变化、净光合速率对CO_2与光的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特性以... 该研究以贵州普定喀斯特森林中、下坡位生长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光滑悬钩子(Rubus tsangii)为材料,通过对碳酸酐酶(CA)活性、光合作用日变化、净光合速率对CO_2与光的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指标的测定,进而对比分析三种植物不同的光合生理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构树光合作用过程的无机碳源既可来自大气中的CO_2,也可以在气孔部分闭合的情况下利用细胞内的HCO_3^-,下坡位的构树较高的CA活性使其利用HCO_3^-的效率会更高,并能在较低光强下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这可能与下坡位的构树具有较高的CA活性有关,对下坡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朴树光合无机碳的同化能力最低,且光合无机碳源较单一,主要利用大气CO_2,其较慢的生长速率使其对无机碳的需求最低,且能保持较稳定的无机碳同化速率。相对来说,中坡位的朴树具有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对中坡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光滑悬钩子主要利用大气中的CO_2进行光合作用。中坡位的光滑悬钩子具有较强的光能利用效率,并表现出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光滑悬钩子对中坡位同样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该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重建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及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酸酐酶 表观量子效率 羧化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疯树和枫杨幼苗对5种模拟喀斯特逆境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邢德科 吴沿友 +3 位作者 吴沿胜 于睿 黎明鸿 姚香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9-656,共8页
通过测定麻疯树和枫杨幼苗在5种模拟喀斯特逆境下的光合以及δ^(13) C值的变化,分析其光合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第15天,麻疯树幼苗在偏碱性、干旱、低磷、高重碳酸盐和低营养下的净光合速率(P_n)分别为4.39、0.27、2.58、3.08和6.26μmol... 通过测定麻疯树和枫杨幼苗在5种模拟喀斯特逆境下的光合以及δ^(13) C值的变化,分析其光合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第15天,麻疯树幼苗在偏碱性、干旱、低磷、高重碳酸盐和低营养下的净光合速率(P_n)分别为4.39、0.27、2.58、3.08和6.26μmol·m^(-2)·s^(-1),第25天则分别变为4.09、0.66、4.57、3.83和4.04μmol·m^(-2)·s^(-1);枫杨幼苗的P_n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麻疯树,枫杨幼苗在第25天的P_n有所升高。干旱下枫杨幼苗的初始荧光(F_o)显著升高,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显著下降,与麻疯树幼苗相比,其光合结构受到更为严重的损害。第25天各逆境下麻疯树幼苗的δ^(13) C值与对照相比显得更为偏正,其对胞内HCO-3的利用能力较强。因此,在山坡缺水环境适宜种植麻疯树,而在沿溪涧河滩阴湿环境则适宜种植枫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7个种源辽东冷杉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腰政懋 柴源 +1 位作者 冯博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34,共8页
以来自辽东冷杉天然分布区之一的辽宁省东部山区的7个种源辽东冷杉当年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在温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辽东冷杉幼苗在充分供水、轻度胁迫、重度胁迫共3个水分处理条件下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 以来自辽东冷杉天然分布区之一的辽宁省东部山区的7个种源辽东冷杉当年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在温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辽东冷杉幼苗在充分供水、轻度胁迫、重度胁迫共3个水分处理条件下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相互关系,以探讨辽东冷杉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的种源间差异及其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7个种源辽东冷杉幼苗的WUEL均呈上升趋势,种源间WUEL仅在重度胁迫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在充分供水和轻度胁迫条件下,种源间WUEL的差异并不显著;WUEI和叶片δ13C也均呈上升趋势,种源间WUEI和叶片δ13C在3种水分条件下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从单个种源在3种水分条件下的表现来看,WUEL在水分处理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而WUEI和叶片δ13C在水分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辽东冷杉幼苗的叶片δ13C与其WUEL在各水分条件下均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δ13C与WUEL的正相关程度也越来越紧密,所以叶片δ13C可以作为筛选高水分利用效率种源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冷杉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胁迫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种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三种造林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杭红涛 吴沿友 +2 位作者 邢德科 王瑞 张开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7,共12页
该研究以贵州省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三种造林植物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近轮叶木姜子(Litsea elongata var.subverticillata)、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对象,测定其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叶绿素荧光、叶片碳酸酐酶活力以及叶绿素含量... 该研究以贵州省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三种造林植物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近轮叶木姜子(Litsea elongata var.subverticillata)、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对象,测定其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叶绿素荧光、叶片碳酸酐酶活力以及叶绿素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并测定了植物生长地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了三种植物的喀斯特生态适生能力。结果表明:水榆花楸和山杨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近轮叶木姜子,这与其较高的气孔导度和光化学效率有关;而山杨因具有较高碳酸酐酶活力和叶绿素含量,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水榆花楸和山杨的光合生产能力较高,且受光强和温度限制,可在光照较好的地区大范围种植,作为速生植物来加快经济收入并改造当地脆弱生境的优选植物;近轮叶木姜子作为中药型植物,且在低光强下能够保持最大生长能力,可在光照条件不好的地区优先种植,既增加植被覆盖率又增加经济收入。该研究结果为山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酸酐酶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境下3种草本能源植物的光合产能及适应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杭红涛 王瑞 +4 位作者 邢德科 吴沿友 张开艳 饶森 赵丽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248-254,共7页
为筛选适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优良草本能源植物,以诸葛菜、芥菜型油菜、续随子等3种草本能源植物为研究对象,定期测定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叶绿素荧光、碳酸酐酶活性、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生... 为筛选适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优良草本能源植物,以诸葛菜、芥菜型油菜、续随子等3种草本能源植物为研究对象,定期测定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叶绿素荧光、碳酸酐酶活性、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生物质产出、种子产油品质等,分析其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光合产能及生理生态适应特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生理特性表现出明显差异。丙二醛含量最低的是芥菜型油菜,最高的是诸葛菜;脯氨酸含量最高的是芥菜型油菜;净光合速率、燃烧热最高的是芥菜型油菜。续随子具有较高的HCO3-利用能力和高钙适应能力,以此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诸葛菜细胞受损最为严重,虽具有高碳酸酐酶活性和高钙适应能力,但光系统Ⅱ活性受到抑制,生物质产出最低;单位质量的植株产油量和品质最高的是诸葛菜,最低的是续随子。结果表明,这3种草本能源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能力和策略各不相同,应根据地理环境和植物生物学特性,合理开发利用植物种类。适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植物排序为芥菜型油菜、续随子、诸葛菜;适合喀斯特地区生物质能产业开发的植物排序为诸葛菜、芥菜型油菜、续随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适生性 草本能源植物 光合作用 酸酐酶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