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西部盐碱区农田土壤盐碱程度与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汤洁 荣广智 +1 位作者 张勇 李雪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74,共7页
为了探讨农田土壤盐碱程度对土壤碳固定和碳排放的影响,选取吉林西部不同开发年限的盐碱旱田、水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采样和实验测量。测定土壤盐碱程度的基本理化指标:土壤pH、电导率和碱化度;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稳定碳同... 为了探讨农田土壤盐碱程度对土壤碳固定和碳排放的影响,选取吉林西部不同开发年限的盐碱旱田、水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采样和实验测量。测定土壤盐碱程度的基本理化指标:土壤pH、电导率和碱化度;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整体盐碱程度较高、固碳水平较低,土壤-大气碳循环较慢。随开发年限的增加,盐碱程度没有显著降低;而水田土壤盐碱程度相对较低,固碳水平较高,促进了土壤-大气碳循环。随开发年限的增加,土壤盐碱程度得以改善,土壤固碳水平提高。总体而言,玉米的种植无法较为有效地改善土壤盐碱程度和土壤碳的固定,而水稻的种植则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有利于土壤对碳的固定从而降低碳排放。在全球温室效应大环境下,研究区应大力关注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改造盐碱土壤,为减缓区域变暖做出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程度 农田土壤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固定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胶乳总固形物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 被引量:1
2
作者 罗雪华 王文斌 +4 位作者 吴小平 王大鹏 张永发 薛欣欣 赵春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5-1372,共8页
应用元素分析仪和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了胶乳总固形物碳含量及其碳同位素比值δ13C。将所采集的新鲜胶乳预先制成胶片,称取(0.500±0.100)mg样品,按EA仪器工作条件对其碳含量进行测定。分别用碳元素基准物质... 应用元素分析仪和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了胶乳总固形物碳含量及其碳同位素比值δ13C。将所采集的新鲜胶乳预先制成胶片,称取(0.500±0.100)mg样品,按EA仪器工作条件对其碳含量进行测定。分别用碳元素基准物质(尿素、天门冬氨酸、葡萄糖、蔗糖),在EA工作条件下测其碳元素,以碳质量为横坐标,CO2峰面积为纵坐标制得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其线性关系良好。对EA-IRMS系统作了稳定性和线性试验,前者达到小于0.1‰的要求,后者则满足同类仪器小于0.06‰·V-1的要求。此外,还对Craig校正所得样品及3种CRMs的初始校正值作进一步校准的3种校准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回归法准确度最好,适用于不同性质、不同碳同位素组成的样品;而截距法只能用于碳同位素组成与参考气相近的样品的测量数据的校准;原始回归法则不能有效地消除测定过程中17O的影响和样品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同位素分馏的影响而不能用于结果校准。测得胶乳样品的总固形物碳质量分数为81.83%,δ13Cs-PDBM(PDB为国际标准拟箭石化石)为-26.70‰(回归法校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联用系统 胶乳总固形物含量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校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与分馏特征研究
3
作者 陈晓龙 胡乐 +4 位作者 熊飞 喻记新 翟东东 刘红艳 陈元元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9,共8页
为了解稳定同位素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内的周转与分馏特征,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虾种、成虾)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投饲条件下(饲料、鱼糜)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半衰期和肌肉组织判别系数。结果表明,饲料... 为了解稳定同位素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内的周转与分馏特征,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虾种、成虾)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投饲条件下(饲料、鱼糜)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半衰期和肌肉组织判别系数。结果表明,饲料组和鱼糜组虾种的生长系数分别为(0.0085±0.0007)d^(-1)、(0.0079±0.0012)d^(-1),成虾的生长系数分别为(0.0013±0.0001)d^(-1)、(0.0009±0.0004)d^(-1),不同投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系数差异不显著。虾种的相对增长率(1.60、1.57)大于成虾(1.08、1.05),不同投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相对增长率差异不大。相对于饲料组,鱼糜组虾种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在第7天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成虾组δ^(13) C值在第14 d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虾种和成虾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 N)均在第14 d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虾种碳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0.0208±0.0040)d^(-1)大于成虾(0.0184±0.0020)d^(-1)。虾种和成虾的碳同位素判别系数分别为0.89‰±0.15‰、1.06‰±0.16‰,氮同位素判别系数分别为3.42‰±0.08‰、3.63‰±0.13‰,虾种的碳同位素判别系数、氮同位素判别系数均小于成虾。研究结果可为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克氏原螯虾食性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提高食源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周转速率 稳定同位素判别系数 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SIRA)在蜂蜜质量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福良 《中国养蜂》 2000年第6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蜂蜜 质量检验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析法(SCIRA)最新发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潘建国 邓兆活 《中国养蜂》 2002年第1期9-10,共2页
多年来 ,SCIRA分析被视为鉴定某些食品 (比如蜂蜜 )掺假的较为科学的方法之一。然而光碳同化途径研究的新进展给此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新近研究发现 ,C3 植物中有C4 途径 ,C4 植物中亦有C3 途径 ,且交叉比例不轻。本文综述了这些... 多年来 ,SCIRA分析被视为鉴定某些食品 (比如蜂蜜 )掺假的较为科学的方法之一。然而光碳同化途径研究的新进展给此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新近研究发现 ,C3 植物中有C4 途径 ,C4 植物中亦有C3 途径 ,且交叉比例不轻。本文综述了这些方面的新进展 ,探讨了导致此种情况的有关因素 ,指出了SCIRA分析在未来面临的种种可能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 SCIRA C3植物 C4植物 C3途径 C4途径 食品分析 应用 蜂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林线不同生活型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明财 罗天祥 +1 位作者 孔高强 郭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60-3167,共8页
通过测定青藏高原东南部色季拉山林线处典型冷湿气候条件下植物叶片δ13C值,从物种、生活型(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及草本)两个水平研究该地区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是否存在明显的分异,进一步验证生活型能否用来划分林线地区极端... 通过测定青藏高原东南部色季拉山林线处典型冷湿气候条件下植物叶片δ13C值,从物种、生活型(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及草本)两个水平研究该地区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是否存在明显的分异,进一步验证生活型能否用来划分林线地区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理学特征(碳-水平衡)类似的不同植物类群。结果表明,所测定的隶属于18科、28属的31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介于-30.24‰和-25.39‰之间,平均值为-27.68‰,表明色季拉山研究区内植物的碳固定均通过C3光合作用途径实现,没在C4植物的分布。常绿灌木黄杯杜鹃与海绵杜鹃δ13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落叶灌木西南桦楸、山生柳以及冰川茶藨子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反,不同生活型植物之间叶δ13C值差异显著(P<0.01),为常绿乔木(冷杉)(-27.27‰)>常绿灌木(-27.56‰)>落叶灌木(-27.93‰)=草本(-27.9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色齐拉山高山林线地带,尽管水分相对充足,但不同生活型植被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同一生活型的叶δ13C值无显著差异,而不同生活型植物δ13C值差异显著,说明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活型的变化引起的,即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δ13C值可综合反映不同功能类群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生活型 功能群 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析法(SCIRA)最新发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建国 邓兆活 《中国养蜂》 2002年第2期11-11,16,共2页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 SCIRA C3植物 C4途径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枝松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
8
作者 马书燕 《河北林果研究》 201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δ13 C值可用于评价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对柔枝松(Pinus flexilis James.)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 C)的研究。结果表明,柔枝松种子的δ13 C值最大,其次为根,茎、小枝和叶子的值较小,柔枝松不同种源1年生叶、枝和根的δ13 C值均随... δ13 C值可用于评价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对柔枝松(Pinus flexilis James.)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 C)的研究。结果表明,柔枝松种子的δ13 C值最大,其次为根,茎、小枝和叶子的值较小,柔枝松不同种源1年生叶、枝和根的δ13 C值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增加。种源Rsi和Rl的δ13 C值较其他种源大,永久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种源高。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柔枝松6个种源δ13 C值的变化较小,短期的干旱胁迫对2年生苗木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枝松 引种 种源 稳定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奶中碳、氮、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的测定及其在产地溯源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建波 张晓峰 +6 位作者 朱晓雨 谢文 张明哲 邓晓军 韩芳 史颖珠 祝泽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634,共8页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δ15 N、δ2 H和δ18 O)。对所测得的数据用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牛奶产地的判别分析。从所得结果可见,上述4项稳定同位素比值中的每一项都可获得相关牛奶样品产地来源的若干信息,但还不足以作为相关牛奶样品的溯源地判别的充分依据。而将测试结果进行组合后,对δ13 C、δ15 N和δ2 H三项指标组合交叉检验整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4.3%,据此采用3项组合指标对牛奶产地进行判别分析,并在此项组合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产自7个国家的牛奶的判别模型。对自来这7个不同国家的牛奶盲样进行判别时,可将所测得样品中上述3项稳定同位素的δ值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并比较各模型所得的Y值的大小,其中Y值最大的,即归属于此模型所代表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 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氮、氢和氧的稳定同位素比值 产地来源分析 牛奶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日群岛东部海域岩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δ^(13)C_(TOC)值的变化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希杰 许江 +1 位作者 赵绍华 邵长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2008年在南日群岛东部海域用钻机采集长度为1 004 cm的岩芯样品,测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TOC)、碳氮比值(C/N)、碳酸盐含量以及14C数据,分析其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阐明其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2008年在南日群岛东部海域用钻机采集长度为1 004 cm的岩芯样品,测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TOC)、碳氮比值(C/N)、碳酸盐含量以及14C数据,分析其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阐明其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意义.沉积物TOC含量变化范围为0.44%~0.74%,垂直剖面上总体显示出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中期TOC含量较高,全新世早期相对稳定,而全新世中后期TOC波动范围明显增大.C/N值在5.3~14.9之间变化,平均值为8.1;δ13CTOC值范围为-23.07‰^-21.04‰,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以海洋自生为主,同时混有部分陆源有机质.碳酸盐含量在3.3%~10.9%之间.TOC含量、C/N比值、δ13CTOC值在岩芯垂直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4C测年数据以及各要素测值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表明:自11 250 aBP以来该海域附近古气候有可能经历了以下4个演化阶段:①11 500~9 000 aBP期间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采样点可能为浅水区或潮间带;②9 000~8 000 aBP期间为升温期,气候由寒冷转向温暖;③8 000~4 300 aBP期间,为相对稳定的暖湿期,在后期气候出现小幅的波动;④4 300 aBP至今,气候进入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期,暖湿和干冷气候多次交替变化;4 300~3 000 aBP期间为相对寒冷的时期;3 000~1 800 aBP期间为较稳定温暖期,1 800~1 000 aBP期间气温快速降低,标志着研究区进入一个新的寒冷阶段,但是自1 000 aBP以来,气候又再次出现转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古气候 总有机质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岩芯沉积物 南日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短期植被更替的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亚婷 张巍 何霄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20-4529,共10页
采集我国北京和云南地区约10a植被更替的0~110cm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中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O/C和土壤有机质C/N等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对植被更替的... 采集我国北京和云南地区约10a植被更替的0~110cm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中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O/C和土壤有机质C/N等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对植被更替的响应,以揭示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稳定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δ^(13)C_(org)在不同地区和深度之间存在差异,北京和云南的深层土壤剖面中的土壤δ^(13)C_(org)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植被更替影响不同深度土壤的δ^(13)C_(org)改变率,北京地区土壤剖面在发生植被更替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δ^(13)C_(org)改变率逐渐减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极性和土壤有机质C/N的垂直分布的特征及其对植被更替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典型剖面表现出植被更替可增加深层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质极性的特征.表明在我国不同纬度、不同覆盖植被、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特性呈现出与分布深度和短期植被更替密切相关的规律性,或可为揭示植被更替与碳循环间的动态变化模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更替 土壤有机质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土壤剖面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铁蕨在广东的分布概况及其中药饮片溯源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陶文琴 缪绅裕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91-196,共6页
为给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内的苏铁蕨种群进行较全面的野外调查,测定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及碳和氮含量,对其中药饮片进行初步溯源。结果表明,苏铁蕨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北江以东的... 为给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内的苏铁蕨种群进行较全面的野外调查,测定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及碳和氮含量,对其中药饮片进行初步溯源。结果表明,苏铁蕨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北江以东的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和深圳市;在北江以西分布较少;苏铁蕨分布点纬度为22°36'~24°39'N,经度为112°35'~116°48'E,海拔高度为26~706 m。2批次中药饮片的初步溯源结果显示,这些中药饮片可能源自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稳定和氮同位素比值 含量 氮含量 氮比 苏铁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春短命植物鸢尾蒜和准噶尔鸢尾蒜的光合途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岩 何学敏 +1 位作者 张雪妮 吕光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39-1346,共8页
该研究以鸢尾蒜属两种早春短命植物准噶尔鸢尾蒜(Ixiolirion songaricum)和鸢尾蒜(Ixiolirion tataricum)为对象,通过解剖结构、光合参数、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光合关键酶活性分析二者的光合途径。结果发现:(1)显微结构和超微结... 该研究以鸢尾蒜属两种早春短命植物准噶尔鸢尾蒜(Ixiolirion songaricum)和鸢尾蒜(Ixiolirion tataricum)为对象,通过解剖结构、光合参数、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光合关键酶活性分析二者的光合途径。结果发现:(1)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显示,两种短命植物的叶脉维管束鞘细胞1层、排列较紧密,鞘细胞内含有较多叶绿体且多离心分布,类似C4花环结构。(2)准噶尔鸢尾蒜和鸢尾蒜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4.81和15.04μmol·m^-2·s^-1;两者的CO2补偿点较低,分别为3.57和2.54μmol·mol^-1,δ^13C分别为-25.36±0.55‰和-25.76±1.38‰,光合酶PEPC/Rubisco比值分为别0.244和0.322。(3)最大净光合速率、δ^13C和PEPC/Rubisco比值均说明两种植物为C3光合途径,但二者均具有类似C4的维管束鞘结构、较低的CO2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并具有高于部分C3和C3-C4中间型植物的PEPC/Rubisco比值,表明两种短命植物的光合途径并非典型的C3途径,而是C3-C4中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途径 超微结构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CO2补偿点 PE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