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槽(孔)施工护壁稳定液配合比设计的系统分析
1
作者 李会民 杨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1998年第3期273-276,共4页
针对深槽(孔)施工中护壁稳定液配合比设计问题,结合工程实例,运用系统分析与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确定护壁稳定液配合比设计的结构模型和计算方法.
关键词 稳定液 膨润土 深槽 配合比 设计 地下连续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卷稳定液的代用品的研制
2
作者 甘晖 吴吉庆 +1 位作者 张晓勤 汪冰冰 《福建轻纺》 2002年第12期5-8,共4页
通过对不同配方的C-41冲卷稳定液代用品的研究,选择出性能良好的C-41冲卷稳定液代用品,在保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降低胶卷冲洗的成本。
关键词 C-41 冲洗 稳定液 彩色胶卷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稳定液在旋挖钻成孔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盛汉洋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年第5期276-280,M0025,共6页
结合洞庭湖地区华容梅田湖大桥建设案例,对使用高效稳定液在粉砂深孔大直径旋挖钻的成孔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应用与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与措施。高效稳定液在软土地层深孔大直径旋挖成孔技术中具有成孔速度快、工程质量好、综合... 结合洞庭湖地区华容梅田湖大桥建设案例,对使用高效稳定液在粉砂深孔大直径旋挖钻的成孔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应用与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与措施。高效稳定液在软土地层深孔大直径旋挖成孔技术中具有成孔速度快、工程质量好、综合效益显著等特点,可供相似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成孔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液 软土岩层 旋挖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油凝胶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评估
4
作者 刘茜茜 徐宝成 +3 位作者 丁玥 赵晶晶 陈树兴 刘丽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150,共11页
以辛烯基琥珀酸(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OSA)淀粉为乳化剂,植物甾醇-卵磷脂-牡丹籽油凝胶为芯材,制备了4种水包油型牡丹籽油凝胶乳液,其分散相平均粒径在1~4μm,Zeta电位在-31 mV左右。以粒径、Zeta电位为指标,研究了pH值(3~9)、... 以辛烯基琥珀酸(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OSA)淀粉为乳化剂,植物甾醇-卵磷脂-牡丹籽油凝胶为芯材,制备了4种水包油型牡丹籽油凝胶乳液,其分散相平均粒径在1~4μm,Zeta电位在-31 mV左右。以粒径、Zeta电位为指标,研究了pH值(3~9)、热处理(40~100℃)、盐离子种类(Na^(+)、Ca^(2+)、Al^(3+))及离子强度(100、200、300、400、500 mmol/L)对凝胶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酸处理后,油凝胶乳液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显著增大(电位绝对值减小),而弱碱条件对乳液粒径无显著影响,Zeta电位则逐渐减小(绝对值增加);在pH 3~9,4种凝胶乳液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金属离子(Na^(+)、Ca^(2+)、Al^(3+))及其添加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凝胶乳液分散相粒径和Zeta电位增大,其中Al^(3+)的影响最为显著,Ca^(2+)次之,而Na^(+)的影响较弱;金属离子对凝胶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是Zeta电位和分散相粒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条件下,乳液未发生明显的破乳现象。低温(4~40℃)处理对凝胶乳液分散相粒径和Zeta电位无显著影响;60℃处理30 min,会使乳液粒径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但乳液仍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未发生破乳现象;高温区(80~100℃)处理30 min,凝胶乳液发生破乳现象。此外,油相中凝胶剂的比例对凝胶乳液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当m(甾醇)∶m(卵磷脂)=8∶2时,油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最紧密,凝胶乳液的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盐离子 热处理 牡丹籽油凝胶 凝胶乳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蛋白酸钠-多糖复合物的物化特性及其乳液稳定性
5
作者 刘秋蝶 曹杨 +1 位作者 张燕鹏 南占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1期54-61,共8页
该文采用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NaCas)、果胶和卡拉胶作为原料制备复合物,研究蛋白-多糖质量比、pH值对其复合物体系浊度、粒径、Zeta电位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影响乳液稳定性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pH值及蛋白-多糖质量比... 该文采用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NaCas)、果胶和卡拉胶作为原料制备复合物,研究蛋白-多糖质量比、pH值对其复合物体系浊度、粒径、Zeta电位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影响乳液稳定性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pH值及蛋白-多糖质量比对复合物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当蛋白与多糖质量比为2∶1时,NaCas与果胶在pH值为5.0时可形成稳定的乳液,而NaCas与卡拉胶则在pH值为6.0时可形成稳定的乳液。而对复合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界面张力及剪切黏度的分析则说明多糖与NaCas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增强复合物的界面吸附能力和溶液的黏度,从而有利于改善其乳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酸钠 卡拉胶 果胶 稳定 物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对内空泡诱导柱状液滴界面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剑霖 宋广毅 +1 位作者 王静竹 王一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存在于爆炸、液滴形成和液体喷雾等工程应用过程中,是流体力学关注的经典问题之一.内空泡振荡诱导液滴界面演化问题是其研究中基本模型之一,空泡振荡作用下液滴界面发生扰动并发展,其特征形态主要表现为破碎、...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存在于爆炸、液滴形成和液体喷雾等工程应用过程中,是流体力学关注的经典问题之一.内空泡振荡诱导液滴界面演化问题是其研究中基本模型之一,空泡振荡作用下液滴界面发生扰动并发展,其特征形态主要表现为破碎、通气和稳定.液体黏性是影响界面不稳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建立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液体黏性对内空泡诱导柱状液滴界面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在数值模拟中,基于开源OpenFOAM框架的多相可压缩求解器直接求解Navier-Stokes方程,采用isoAdvector的几何流体体积法捕捉界面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液体黏性的增加会减缓空泡的收缩,进而减缓液滴界面扰动的发展,该影响下通气工况液滴通气发生时间增加,而稳定工况最大扰动幅值减小.最大扰动幅值的减小直接影响了液滴的特征形态,基于一系列数值模拟结果归纳得到液滴不稳定性相图.在文章讨论的参数范围内,随着黏性增加,小液滴(R_(d0)<2 mm)的形态从破碎转变为通气进而变成稳定;中液滴(2 mm <R_(d0)<3 mm)的形态从通气转变为稳定,不出现破碎形态;而大液滴(R_(d0)> 3 mm)的形态不随液体黏性改变,液滴形态会随着液体黏性增加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TAYLOR不稳定 体黏性 空泡振荡 柱状滴界面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稳定性增深硅油乳液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林华 樊武厚 +4 位作者 蒋旎 王斌 马逸平 梁娟 胡家啓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5,共5页
针对当前增深硅油乳液稳定性不佳、整理织物撕裂强力显著降低的问题,合成了增深硅油乳液,并研究了其乳液稳定性、增深整理工艺条件及应用性能。结果表明:该增深硅油乳液具有优异的乳液稳定性,较优的应用工艺条件为质量浓度30~60g/L、焙... 针对当前增深硅油乳液稳定性不佳、整理织物撕裂强力显著降低的问题,合成了增深硅油乳液,并研究了其乳液稳定性、增深整理工艺条件及应用性能。结果表明:该增深硅油乳液具有优异的乳液稳定性,较优的应用工艺条件为质量浓度30~60g/L、焙烘温度140~180℃、焙烘时间为60~100s。其在黑色涤纶织物上增深率最高(88.50%)、撕裂强力几乎无损失,且具有优异耐摩擦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和手感,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深硅油 稳定 增深率 撕裂强力 柔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量稳定”控压钻井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
8
作者 张桂林 张晓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了解决现有控压钻井工艺复杂和设备配套多的问题,并实现平衡压力钻井,从井内压力平衡的监控与认定方法入手,分析了井内压力平衡关系和控压钻井现状,研究了“液量稳定”控压原理、工艺与实现方法,形成了“恒液面”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 为了解决现有控压钻井工艺复杂和设备配套多的问题,并实现平衡压力钻井,从井内压力平衡的监控与认定方法入手,分析了井内压力平衡关系和控压钻井现状,研究了“液量稳定”控压原理、工艺与实现方法,形成了“恒液面”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液量稳定”控压钻进时的自动控制,钻井现场液面控制精度小于25 mm;钻井过程中可以根据循环罐液面变化调节节流阀,以保持“液量稳定”,实现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实时平衡,进行平衡压力钻井。现场应用时,利用35 MPa旋转防喷器,以井口压力不大于7 MPa为原则,采用人工手动节流控制方法顺利钻穿了压力系数大于2.0、“零”压力窗口的盐水层和压力系数大于1.8、“零”压力窗口的灰岩裂缝性气层,解决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B区块的钻井难题。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控压方式相比,“液量稳定”控压钻井技术的配套设备简化,控压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现场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 压力平衡 压力控制方法 控压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清浓缩蛋白对松仁蛋白溶解度及其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刘文超 杨凯 赵玉红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8,105,共13页
为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对松仁蛋白(PKP)溶解度、结构和乳液性质的影响,以PKP和乳清浓缩蛋白(WPC)为研究对象,采用pH循环法制备PK P-WPC复合蛋白,利用SD S-PAGE、内源性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荧光探针和ζ-电位等方... 为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对松仁蛋白(PKP)溶解度、结构和乳液性质的影响,以PKP和乳清浓缩蛋白(WPC)为研究对象,采用pH循环法制备PK P-WPC复合蛋白,利用SD S-PAGE、内源性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荧光探针和ζ-电位等方法分析了复合蛋白结构特性和表面特性,再以PK P-WPC复合蛋白为原料,分别制备了油相体积分数为3%、10%和50%的乳液,并对制备的乳液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当WPC与PKP的质量比为1.0∶1.0,且体系pH值经历由7.0到12.0再回到7.0时的1次pH循环后,PKP的水溶性可从48.53%提高到92.43%。SD S-PAGE结果显示,PK P-WPC复合蛋白完整保留了PKP和WPC的亚基。内源性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圆二色谱结果表明,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是驱动PKP和WPC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PKP与WPC相互作用使复合蛋白具有较高的结构韧性,抵抗酸诱导的构象折叠;WPC的加入改变了PKP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的含量增加,而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降低。PK P-WPC复合蛋白具有较高的表面电荷(-34.74 mV)来抵抗蛋白质的聚集。与由PKP制备的乳液相比,由PK P-WPC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和乳层析指数减小,ζ-电位绝对值增大,稳定性显著提高。乳液的性质因油相体积分数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油相体积分数为3%的复合乳液液滴小且分布均匀,稳定性好于油相体积分数为10%和50%的复合乳液。通过pH循环法,通过添加WPC,提高了PKP的溶解度,获得了稳定性较佳的PKP乳液,研究可为新型蛋白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拓宽松仁蛋白在加工食品中的应用范围,推动PK P-WPC双蛋白乳液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仁蛋白 乳清浓缩蛋白 复合蛋白 稳定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性能对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及反应过程的影响
10
作者 赵笑男 孙烨 王鑫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111-116,共6页
反相乳液聚合是合成聚丙烯酰胺一种重要的聚合方式,乳液体系由聚合单体水溶液、溶剂及乳化剂组成,体系的乳化性能对乳液的稳定性、聚合反应过程及产品粒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体系中亲水乳化剂含量、总乳化剂含量、亲油/亲... 反相乳液聚合是合成聚丙烯酰胺一种重要的聚合方式,乳液体系由聚合单体水溶液、溶剂及乳化剂组成,体系的乳化性能对乳液的稳定性、聚合反应过程及产品粒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体系中亲水乳化剂含量、总乳化剂含量、亲油/亲水乳化剂配比对乳液稳定性及聚合过程的影响,精确计算每组实验乳液体系的乳化性能,确定了水油比例为1.5时,粒径200~450 nm产品乳化体系稳定、反应过程较好的乳化性能区间,为后续同类反应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性能 丙烯酰胺 聚合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稳定携液之我见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哲军 刘通 +2 位作者 许剑 朱江 杨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63,共5页
业内对于临界携液流量的认识一直都存在着分歧。以Turner、李闽为代表的液滴携液理论观点认为"当气体流速达到一定数值后,液相分散成小液滴被携带走";而以李颖川等为代表的气液两相管流实验模拟者则认为"在气井生产过程... 业内对于临界携液流量的认识一直都存在着分歧。以Turner、李闽为代表的液滴携液理论观点认为"当气体流速达到一定数值后,液相分散成小液滴被携带走";而以李颖川等为代表的气液两相管流实验模拟者则认为"在气井生产过程中雾状流很难出现,气井生产基本上是以段塞流为主,液滴模型无法解释气井实际排液情况"。为了还原低压低产气井实际生产状态,基于弗劳德相似准数,以流速相似原理模拟低压、低产井实际生产情况,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低压、低产气井实际上存在"上雾+下段塞"混合流动状态;②上部雾状流携液满足液滴模型计算结果,当气相流速高于临界携液流速则上部可连续带液,否则会导致积液段液量缓慢增加;③下部表现为段塞流,当气相流速高于1.95 m/s,则表现为连续流动,气井基本无积液,当气相流速低于0.195 m/s,则表现为难以流动,气井不产液,面临水淹。实验所得结果与气井实际生产情况相当吻合,可以为气井有效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携 稳定 气水界面 雾状流 段塞流 物理模拟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丁醇/庚烷/水四组分微乳液稳定性研究及BaF_2纳米粉体制备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燕飞 吴希俊 +1 位作者 吴大雄 王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199,共4页
本文用CTAB/丁醇/庚烷/水四组分微乳液体系沉淀制备纳米BaF2。研究了体系中丁醇和CTAB的质量比、庚烷质量、含水量及溶质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和产物BaF2沉淀粒径、分布的影响。稳定的Ba(NO3)2微乳液和NH4F微乳液混合制得10nm的BaF2颗粒,... 本文用CTAB/丁醇/庚烷/水四组分微乳液体系沉淀制备纳米BaF2。研究了体系中丁醇和CTAB的质量比、庚烷质量、含水量及溶质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和产物BaF2沉淀粒径、分布的影响。稳定的Ba(NO3)2微乳液和NH4F微乳液混合制得10nm的BaF2颗粒,单分散性好,颗粒呈球形。BaF2粒径大小和分布随CTAB和水质量比值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微乳 纳米BaF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物对食品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卫东 阴文娅 +1 位作者 王光慈 陈宗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水和油为基础相,研究了添加无机盐、糖、氨基酸和有机酸,对该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一价盐、二价盐使乳液稳定性上升,高浓度一价盐、二价盐使稳定性下降、三价盐也下降。糖、有机酸和氨基酸在低浓度时乳液稳定性上升... 以水和油为基础相,研究了添加无机盐、糖、氨基酸和有机酸,对该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一价盐、二价盐使乳液稳定性上升,高浓度一价盐、二价盐使稳定性下降、三价盐也下降。糖、有机酸和氨基酸在低浓度时乳液稳定性上升,高浓度时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物 稳定 食品 无机盐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和热处理大豆蛋白稳定乳液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金梅 夏宁 +1 位作者 杨娟 杨晓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0,共5页
热处理(901、20℃)修饰的大豆分离蛋白用于制备水包油(O/W)乳液,并对天然和热处理蛋白乳液的粒径、微结构、絮凝率和分层稳定性进行表征。热处理蛋白的水力学半径随蛋白浓度和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可溶性聚集体的产生。乳液粒径... 热处理(901、20℃)修饰的大豆分离蛋白用于制备水包油(O/W)乳液,并对天然和热处理蛋白乳液的粒径、微结构、絮凝率和分层稳定性进行表征。热处理蛋白的水力学半径随蛋白浓度和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可溶性聚集体的产生。乳液粒径和分层稳定性受离子强度、聚集体粒径影响。低离子强度下(0 mmol/L),与天然蛋白相比,热处理蛋白乳液粒径较大,20 d放置后未发生分层。离子强度的增加(100mmol/L)导致天然蛋白乳液粒径明显增大;而热处理蛋白乳液则表现出较高耐盐性,体现在更小的粒径、絮凝率和分层指数。与90℃热处理相比1,20℃热处理减小了乳液液滴的粒径和絮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热处理 蛋白聚集 乳化活性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规则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任智 陈志荣 吕德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1-478,共8页
研究了 TX系列乳化剂白油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 HL B值变化规律 ,测定了活性剂界面吸附层数 ,通过建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拔河模型 ,分析了界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和组成 (HLB值 )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从而说明了 HL B规则的内... 研究了 TX系列乳化剂白油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 HL B值变化规律 ,测定了活性剂界面吸附层数 ,通过建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拔河模型 ,分析了界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和组成 (HLB值 )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从而说明了 HL B规则的内在作用机制 .实验还发现随着活性剂用量的增加 ,乳液粒径变小 ,体系的最佳 HL B值升高 ,并根据界面吸附拔河模型对此现象给予了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 HLB值规则 表面活性剂 油水界面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福良 田慧琴 +2 位作者 王仪 郑斐能 张文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3-68,共6页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微乳剂乳液不稳定的有效成分,采用混合溶剂是达到乳液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微乳液粒径范围内,乳液稳定性与流体力学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了达到乳液稳定,必须调节表面活性剂系统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使其达到平衡;限定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也有助于乳液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微乳剂 稳定 粒径大小与分布 有机溶剂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芨多糖胶对花椒精油乳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劲松 孙达峰 +2 位作者 张卫明 徐德峰 顾龚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80,共4页
以花椒精油为乳化对象,采用Tween60(T)、Span20(S)、单甘酯(D)和白芨多糖胶(B)为乳化剂或乳化助剂,对单组份及双组份配比的乳化效果进行评价,结合乳液微滴的相差显微观测,初步确定了花椒精油的乳化剂配方。由Span60和白芨多糖胶合理配伍... 以花椒精油为乳化对象,采用Tween60(T)、Span20(S)、单甘酯(D)和白芨多糖胶(B)为乳化剂或乳化助剂,对单组份及双组份配比的乳化效果进行评价,结合乳液微滴的相差显微观测,初步确定了花椒精油的乳化剂配方。由Span60和白芨多糖胶合理配伍,可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O/W型乳化体系。白芨多糖胶是天然亲水性高分子,能有效增强司盘、吐温对花椒精油的乳化效果,并赋予产品较好的表观稠度和厚重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精油 白芨多糖胶 乳化剂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单体存在下的MMA/BA──乳液共聚合(Ⅲ)乳液的稳定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茂根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研究了 ZC-L,ZD-L 等表面活性单体存在下 ,MMA,BA和 MMA/ BA乳液聚合的稳定性 .制得了不含游离乳化剂 ,固含量在 40 %以上的 PMMA,PBA以及 P(MMA/ BA)稳定乳液 .
关键词 丙烯酸酯 聚合 表面活性单体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42CrMo钢Ni-W-P化学镀液稳定性及镀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壮 陶莹 +2 位作者 李海成 李纯 李智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16,共4页
在42CrMo钢基体上制备了Ni-W-P化学镀层,研究了pH值对镀液稳定性和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并对镀层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镀液pH值为8.0时,镀液稳定性最... 在42CrMo钢基体上制备了Ni-W-P化学镀层,研究了pH值对镀液稳定性和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并对镀层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镀液pH值为8.0时,镀液稳定性最好,镀层沉积速度较快。镀层由Ni、Ni5P2、NiW2P3和NiW组成,具有非晶态结构,表面均匀且致密。随着镀液pH值升高,镀层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Ni-W-P化学镀层 稳定 沉积速度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乳化剂对橄榄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彩虹 黄立新 +3 位作者 谢普军 邓叶俊 成江 刘璐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3,47,共7页
乳化剂因亲水亲油平衡值的不同对油脂乳化效果表现出固有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会因加入辅助剂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甘酯、蔗糖酯和吐温20为乳化剂,以白果直链淀粉及阿拉伯胶(质量比1∶1)为辅助剂,对橄榄油进行乳化,考... 乳化剂因亲水亲油平衡值的不同对油脂乳化效果表现出固有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会因加入辅助剂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甘酯、蔗糖酯和吐温20为乳化剂,以白果直链淀粉及阿拉伯胶(质量比1∶1)为辅助剂,对橄榄油进行乳化,考察了辅助剂加入前后在不同制备方法(先油后水和先水后油工艺)和乳化剂添加量下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乳化剂时,经外观观察,在三种乳化剂添加量相同时,吐温20的橄榄油乳液稳定性较好,其次为蔗糖酯、单甘酯;加入辅助剂后,乳液的乳化状态较单一加入乳化剂的好,乳液黏度、粒径和浑浊度均随着乳化剂添加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在相同添加量下,由蔗糖酯制备的橄榄油乳液黏度较低,粒径和浑浊度较小,稳定性较好,吐温20及单甘酯次之;辅助剂加入前后,先油后水工艺制备的橄榄油乳液的稳定性总体优于先水后油工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乳 协同作用 稳定 黏度 浑浊度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