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甲基-双环[10,3,0]十五碳-1(12)-烯-13-酮的晶体结构及分子稳定构象
1
作者 唐继卫 刘靖疆 +3 位作者 胡忠 汪小兰 姚心侃 王如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902-905,共4页
15-甲基-双环[10,3,0]十五碳-1(12)-烯-13-酮的单晶属空间群P2_1/n,晶胞参数:a=0.4838(1)nm,b=1.3949(2)nm,c=2.1645(4)nm,β=92.07(1)°,Z=4.其中平面五员环呈刚性。另一个含烯十二员环的实际构象与分子力学计算的最稳定构象一致。
关键词 环酮 晶体结构 分子稳定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核糖核酸酶构象稳定性的研究
2
作者 熊亚红 邓乃康 +2 位作者 简晓亮 陈祖强 周建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Aspergillus 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是从突变株A.niger SA-13-20分泌的胞外酶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核糖核酸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构象稳定性。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Aspergillus 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是从突变株A.niger SA-13-20分泌的胞外酶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核糖核酸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构象稳定性。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均表明该酶蛋白在酸性和弱碱性pH值下构象较稳定,当pH值高于9.6时构象不稳定;红外光谱结合去卷积和曲线拟合技术对蛋白质酰胺Ⅰ带的测定和处理结果表明,在室温下,pH 5.0时该酶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转角和无规结构所占的成分分别为13.28%、42.30%、26.48%和17.95%。测得该酶的热解链温度Tm、解链熵变ΔSm及解链焓变ΔHm分别为70.1℃、644 J.mol-1.K-1及22.1 kJ.mol-1,表明该酶属于耐热能力较强的核糖核酸酶。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该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推动其在科研和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酶 构象稳定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隐藻藻蓝蛋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文军 陈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3-40,共8页
以蓝隐藻(Chroomonas placiodea)藻蓝蛋白PC-645为材料,通过改变环境pH和尿素质量浓度,监测其变性和复性过程中特征荧光谱和吸收谱的动力学变化,以期了解隐藻藻蓝蛋白的色基和蛋白结构稳定性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PC-645在... 以蓝隐藻(Chroomonas placiodea)藻蓝蛋白PC-645为材料,通过改变环境pH和尿素质量浓度,监测其变性和复性过程中特征荧光谱和吸收谱的动力学变化,以期了解隐藻藻蓝蛋白的色基和蛋白结构稳定性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PC-645在很宽的pH范围和一定质量浓度的尿素中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柔性。pH诱导的PC-645蛋白构象与功能变化可分为3个不同的区段。(1)稳定区(pH3.5~7):吸收和荧光光谱都比较稳定,显示蛋白质构象和功能在此区域都保持正常。(2)a稳定区(pH7~10):光吸收依然保持平稳,亚基内部的色基的状态和疏水微环境都没有改变,但荧光传递效率降低,可能是由亚基表面局部构象变化、解离(西级结构变化)或者色素基团间的空间距离变化引起。(3)不稳定区(pH〈3.5和pH〉10),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都呈快速下降,色基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位变动,蛋白构象处于快速崩溃期。PC-645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高于在碱性环境下,是与隐藻藻蓝蛋白所处的特殊环境及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隐藻(Chroomonas placiodea) 藻蓝蛋白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构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initio方法研究2,4-二甲基-1,3-戊二烯结构
4
作者 李学奎 赵冰 +2 位作者 赵永年 李伯符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259-1264,共6页
用abinitio方法研究2,4-二甲基-1,3-戊二烯各种构象异构体的结构,找到s-trans和s-cis两种稳定构象,且s-trans更稳定.对稳定构象的几何结构、电荷分布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的电子基组对优化几... 用abinitio方法研究2,4-二甲基-1,3-戊二烯各种构象异构体的结构,找到s-trans和s-cis两种稳定构象,且s-trans更稳定.对稳定构象的几何结构、电荷分布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的电子基组对优化几何的影响,并计算了稳定构象的热力学常数,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 INITIO 二甲基 戊二烯 异构体 稳定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二(对甲氧苯基)十二甲基六硅烷的合成及结构
5
作者 周秀中 刘刚 +1 位作者 徐善生 张宝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采用1,6-二氯十二甲基六硅烷与对溴苯甲醚的格氏试剂反应制得了标题化合物。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分子是中心对称的,化合物呈交叉锯齿型稳定构象。
关键词 格氏试剂 中心对称 单斜晶系 稳定构象 标题化合物 X射线衍射分析 锯齿型 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致病因子—KDSR若干病理突变的聚合状态及热稳定性质探究
6
作者 孙佳聪 王莉 +2 位作者 巩雪 李振鲁 陈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年第8期1169-1178,共10页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rogressive symmetric erythrokeratodermia,PSEK)是一种以对称性红斑、角化过度及器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表型异质性显著,并可伴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PSEK的基因型-表型关...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rogressive symmetric erythrokeratodermia,PSEK)是一种以对称性红斑、角化过度及器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表型异质性显著,并可伴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PSEK的基因型-表型关联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已知GJB3、KDSR、KRT 83等多个基因突变均可致病。其中,3-酮二氢鞘氨醇还原酶(3-ketodihydrosphingosine reductase,KDSR)已被发现近20个临床突变,它们通过干扰神经酰胺从头合成途径,破坏皮肤屏障稳态,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及器官病变,是当前PSEK分子机制研究的热点。KDSR致病突变广泛并均匀地分布于整个蛋白质,而非局限于传统认知的活性中心区域,提示KDSR蛋白活性受损并非导致PSEK的唯一原因。鉴于此,本研究挑选KDSR的4个典型突变体(KDSR^(QG55-56R)、KDSR^(F138C)、KDSR^(Y186F)、KDSR^(G182S)),首先使用融合表达技术制备获得高纯度、高均一性的野生型和突变体蛋白质,随后针对这4个突变体蛋白质开展聚集状态及热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4个突变体的T m值较野生型均显著降低,其中KDSR^(F138C)和KDSR^(QG55-56R)在生理温度下接近完全变性。这一结果与进一步的Rosetta能量分析结果相吻合。综上,本研究以PSEK致病因子KDSR的若干病理突变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KDSR的构象稳定性与PSEK的发生密切相关,表明构象稳态失衡极有可能是包括PSEK在内众多遗传性疾病所共有的潜在致病因素之一,这为解释研究众多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型-表型异质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3-酮二氢鞘氨醇还原酶 构象稳定 病理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