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气井稳定携液之我见
被引量:17
- 1
-
-
作者
赵哲军
刘通
许剑
朱江
杨逸
-
机构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63,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携液机理研究"(编号:51104125)
-
文摘
业内对于临界携液流量的认识一直都存在着分歧。以Turner、李闽为代表的液滴携液理论观点认为"当气体流速达到一定数值后,液相分散成小液滴被携带走";而以李颖川等为代表的气液两相管流实验模拟者则认为"在气井生产过程中雾状流很难出现,气井生产基本上是以段塞流为主,液滴模型无法解释气井实际排液情况"。为了还原低压低产气井实际生产状态,基于弗劳德相似准数,以流速相似原理模拟低压、低产井实际生产情况,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低压、低产气井实际上存在"上雾+下段塞"混合流动状态;②上部雾状流携液满足液滴模型计算结果,当气相流速高于临界携液流速则上部可连续带液,否则会导致积液段液量缓慢增加;③下部表现为段塞流,当气相流速高于1.95 m/s,则表现为连续流动,气井基本无积液,当气相流速低于0.195 m/s,则表现为难以流动,气井不产液,面临水淹。实验所得结果与气井实际生产情况相当吻合,可以为气井有效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
关键词
临界携液
稳定携液
气水界面
雾状流
液滴
段塞流
物理模拟
测试
-
Keywords
Critical fluid-carrying capacity
Stable fluid-carrying capacity
Gas/water contact (GWC)
Mist flow
Droplet
Slug flow
Physical simulation
Test
-
分类号
TE3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