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压覆石膏矿采空区勘探与稳定性评价——以江苏省邳州X301县道某段为例
1
作者 汪传胜 宋涛 +3 位作者 李健 葛斐 刁谦 孔玉柱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石膏采空区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造成的塌陷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查明江苏省邳州X301县道某段压覆石膏采空区分布及其稳定性,通过In SAR监测对面积1.64 km^(2)的研究区在2017~2021年间的地面沉降特征进行分析并圈定了沉降异常... 石膏采空区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造成的塌陷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查明江苏省邳州X301县道某段压覆石膏采空区分布及其稳定性,通过In SAR监测对面积1.64 km^(2)的研究区在2017~2021年间的地面沉降特征进行分析并圈定了沉降异常,投入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6.24 km和验证钻探261.10 m实施地下采空区勘探,综合多源信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推断解释了采空区7处;确定6项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2处不稳定采空区和5处基本稳定采空区。实践证明,在InSAR监测和高密度电阻率法联合勘探隐伏采空区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具有可靠的效果和良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矿采空区 稳定性评价 高密度电法 沉降监测 邳州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穴储氢库稳定性评价生成式模型及应用框架
2
作者 雷华阳 张昕宇 许英刚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13-18,共6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氢能因其资源丰富、零碳排放等特点,已成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地下盐穴储氢在成本、规模和存储周期上具备显著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建设和运行案例相对较少,并且对于盐穴储氢库稳定性智能评...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氢能因其资源丰富、零碳排放等特点,已成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地下盐穴储氢在成本、规模和存储周期上具备显著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建设和运行案例相对较少,并且对于盐穴储氢库稳定性智能评价仅考虑数据驱动,而没有探究物理信息约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盐穴储氢库稳定性评价生成式模型及应用框架。针对盐穴储氢库稳定性评价生成式模型,构建真实数据+虚拟数据的多场景数据库;建立基于数据驱动与机制约束的生成式模型训练以及状态自适应优化方法;提出盐穴储氢库稳定性评价分级预警,研发基于“边端协同”双层架构的智能预警平台;综合运用现场观测对比、情景模拟预警响应二种方法开展应用性验证,可为不同工况下的盐穴储氢库的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氢库 稳定性评价 生成式模型 分级预警 智能预警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和DFN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永吉 鄢廷可 刘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91,共11页
针对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在处理离散岩体和节理方面的不足,依据利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元数值分析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无人机测地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然后运... 针对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在处理离散岩体和节理方面的不足,依据利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元数值分析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无人机测地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然后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构建矿区概化模型,并结合离散裂隙网络,对结构面发育的坡体进行三维建模,最后采用FLAC^(3D)和3DEC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对复杂地形采用真三维建模并基于离散裂隙网络进行节理化更符合实际工程;采用无人机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有效评价大范围露天矿区的稳定性。(2)构建内蒙古某露天矿区的概化模型,计算得到矿区开挖后竖向回弹量5~7 cm,边坡水平位移不超过3 cm,矿区边坡稳定;考虑节理的离散元数值分析计算所得稳定性系数为1.504,比传统数值模拟获得的稳定系数2.758显著减小,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评价 三维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FLAC^(3D) 3DEC 离散裂隙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足石刻石篆山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加固方案
4
作者 赵岗 刘丹 +3 位作者 蒋思维 麻润杰 彭柳升 陶志刚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5,共9页
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极易受构造应力、裂隙扩张、雨水侵蚀等因素影响,产生严重的岩体失稳现象。以大足石刻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手段,获取石刻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岩石的宏观力学特... 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极易受构造应力、裂隙扩张、雨水侵蚀等因素影响,产生严重的岩体失稳现象。以大足石刻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手段,获取石刻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分别评价倾倒式和滑移式两种主要破坏模式下危岩体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抢险加固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地震因素影响作用下,倾倒式和滑移式危岩体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分别为1.39和1.20。鉴于石窟区文物保存现状和游客参观服务的特殊性,采取“锚杆加固+条石砌筑+裂隙灌浆+做旧处理”综合性加固措施,通过位移和应力监测数据发现,加固后倾倒式和滑移式危岩体的变形量分别控制在3、6 mm范围内,验证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消除了石篆山摩崖造像重大险情,确保游客和文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危岩体病害 破坏模式 稳定性评价 加固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典型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及防控
5
作者 许多 吴宝杨 +4 位作者 李政岱 李晓斌 刘小庆 邹昕 李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我国西部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极其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煤矿地下水库是西部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安全运行已成为矿区保护利用矿井水资源的关键,而煤柱坝体的稳定性是保障煤矿... 我国西部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极其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煤矿地下水库是西部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安全运行已成为矿区保护利用矿井水资源的关键,而煤柱坝体的稳定性是保障煤矿地下水库安全运行的核心。因此,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提出了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构建了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模型,并以神东矿区石圪台煤矿地下水库为背景,对石圪台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理论的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4个准则层14个指标层的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4个准则层评价指标分别是坝体参数、水浸作用、煤层赋存条件、采动影响,14个指标层评价指标分别为坝体宽度、坝体高度、阻水能力、坝体强度、水质条件、水头高度、渗漏情况、储水时间、煤层倾角、煤层埋深、煤岩性质,生产扰动、下煤层采动距离、采空区结构形状;给出了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建立了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基于专家打分构建了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此评价了石圪台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结果为较稳定。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建议近期对渗漏点开展注浆防渗加固,中远期加强煤柱坝体监测,未来规划煤矿地下水库时加大煤柱坝体留设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煤柱坝体 稳定性评价 评价模型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柔性气囊抛光工具的稳定性评价方法
6
作者 李路骋 王振忠 +1 位作者 黄雪鹏 刘祖辉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2-640,共9页
随着光学元件口径增大,抛光时间急剧增长,对加工过程特别是工具稳定性的评价将直接影响抛光收敛效率及精度。根据高效柔性气囊抛光工具在实际抛光生产工艺中的工况要求,文中开展了气囊工具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实验研究。对球冠半径为160 m... 随着光学元件口径增大,抛光时间急剧增长,对加工过程特别是工具稳定性的评价将直接影响抛光收敛效率及精度。根据高效柔性气囊抛光工具在实际抛光生产工艺中的工况要求,文中开展了气囊工具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实验研究。对球冠半径为160 mm气囊工具头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和开展主动磨损实验,提出并验证了在设计和生产中的性能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当抛光力幅值陡然增高后,对抛光斑进行检测,其表面粗糙度小于500 nm并且去除深度小于1.5μm时,证明气囊工具头已达到其使用寿命。采用该评价标准可以准确判断气囊工具头在使用时的磨损程度和稳定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抛光 气囊工具 稳定性评价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适宜性和稳定性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7
作者 匡天波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9期106-108,共3页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对我国长期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分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集约度、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指标,建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空间优化的手段提高...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对我国长期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分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集约度、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指标,建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空间优化的手段提高其配置的合理性。除此之外,研究构建融合适宜性与稳定性的优化配置方案,可以有效地保证耕地总量和质量的协同,推动区域食物安全格局的稳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服务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适宜性 稳定性评价 基本农田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构面震动劣化效应的岩质边坡块体动力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丙丽 刘拴 +3 位作者 任建喜 蔡智云 张金厚 张路青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0,共14页
为解决岩质边坡块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评价问题,基于结构面的循环剪切数值试验研究结构面的震动劣化效应,从而构建结构面震动劣化数学模型;结合坐标投影原理提出考虑结构面强度震动劣化效应的块体动力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基于数... 为解决岩质边坡块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评价问题,基于结构面的循环剪切数值试验研究结构面的震动劣化效应,从而构建结构面震动劣化数学模型;结合坐标投影原理提出考虑结构面强度震动劣化效应的块体动力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基于数值分析法研究地震波波动特性对岩质边坡块体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突变理论提出位移动力响应放大系数突变判据,最后形成一套以块体动力稳定性系数时程曲线和位移动力响应放大系数共同评价块体动力稳定性的评价体系,拓展地震作用下块体动力稳定性评价新思路。研究表明,结构面震动劣化效应不仅受循环剪切幅值、循环剪切次数及相对运动速度影响,还与起伏角度密切相关;通过算例证实了考虑结构面震动劣化的块体动力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所提出的以块体动力稳定性系数时程曲线和位移动力响应放大系数的共同评价体系更加安全可靠,将促进块体动力稳定性理论的发展,对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震动劣化 岩质边坡块体 坐标投影 失稳判据 动力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作用下考虑结构面劣化的边坡块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高丙丽 韦兆恒 +3 位作者 任建喜 张路青 蔡智云 李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107,共13页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发生崩塌、落石、滑坡的一个主要诱因,降雨作用下结构面强度会发生劣化,导致边坡块体失稳塌落,引起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基于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考虑降雨作用对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分析结构面...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发生崩塌、落石、滑坡的一个主要诱因,降雨作用下结构面强度会发生劣化,导致边坡块体失稳塌落,引起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基于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考虑降雨作用对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分析结构面强度参数劣化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建立抗剪强度劣化模型;结合坐标投影原理提出考虑降雨作用下结构面强度劣化效应的块体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降雨强度与降雨历时对岩质边坡块体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稳定性系数与降雨强度及降雨历时的关系,提出降雨作用下考虑结构面劣化的边坡块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表明,不同含水率作用下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劣化不仅受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还与孔隙水压力有关,针对单滑面和双滑面型块体构建了考虑结构面降雨劣化的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提出的以降雨时长、降雨强度和块体稳定性关系曲线的共同评价体系可为边坡块体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作用 含水率 结构面劣化 坐标投影法 数值分析 块体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PSO混合优化SVR的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庞俊勇 刘俊 +2 位作者 郑靓婧 李瑶鹤 苏红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7-244,共8页
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在求解复杂非线性问题时存在着精度较低、收敛速度慢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GA-PSO混合优化支持向量回归(SVR)的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模型。首先,通过采集... 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在求解复杂非线性问题时存在着精度较低、收敛速度慢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GA-PSO混合优化支持向量回归(SVR)的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模型。首先,通过采集大量的实测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了边坡危岩体的训练样本集;然后,将SVR算法引入稳定性评价中,利用其非线性映射性能拟合边坡危岩体的稳定性函数。为提高SVR模型的优化能力,将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相结合,形成了GA-PSO混合优化算法,并用于求解SVR模型中的优化问题。选取了多个现场实际边坡危岩体工程案例进行了算法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GA-PSO混合优化SVR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边坡危岩体的稳定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快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危岩体 稳定性评价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 遗传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和变形监测的副井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俊平 李宇聪 +3 位作者 王海泉 胡勇 张文峰 帅金山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2-1421,共10页
急倾斜矿体开采时一般将副井布置在矿体下盘不远处,以致副井附近矿体开采可能诱发副井井壁应力集中或损坏。为此,以湖北三鑫为例,利用FLAC3D仿真软件,探究沿走向或垂直走向布置采场引起的副井围岩应力、位移变化,并采用应变计、位移计... 急倾斜矿体开采时一般将副井布置在矿体下盘不远处,以致副井附近矿体开采可能诱发副井井壁应力集中或损坏。为此,以湖北三鑫为例,利用FLAC3D仿真软件,探究沿走向或垂直走向布置采场引起的副井围岩应力、位移变化,并采用应变计、位移计监测井壁应力与位移变化,评价副井稳定性。结果表明:沿矿体走向布置采场对采场围岩、悬空底柱及开采段副井井壁的稳定都极为不利,沿走向或大宽度垂直走向布置采场都不会引起地表及开采标高段附近的副井发生明显位移,但都会引起井口以下约250 m内的井壁因变形而发生应力集中;必须垂直走向布置采场并缩小采场宽度;采取4 m×4 m进路上向胶结充填二步骤采矿后,除岩土分界面附近井壁偶尔因开快车而造成连续2次垂直位移、应力差分别超1.2 mm、1.4 MPa外,其他监测值变化基本可忽略;地表基岩沉降观测表明各点沉降值变化一般不超过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矿山安全 副井 稳定性评价 FLAC3D 应变计 位移计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脂体提取及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单子明 彭郁 +4 位作者 秦琛强 傅娆 李茉 倪元颖 温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51-262,共12页
油脂体是油料作物种子贮存油脂的细胞器,油脂体表面特殊的磷脂-蛋白质膜使其可以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呈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乳化性,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为提高油脂体的提取率和应用性,油脂体的提... 油脂体是油料作物种子贮存油脂的细胞器,油脂体表面特殊的磷脂-蛋白质膜使其可以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呈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乳化性,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为提高油脂体的提取率和应用性,油脂体的提取分离和稳定性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植物油脂体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具有多样性,可总结为水提取法、溶液提取法和酶辅助提取法3大类,不同植物来源和应用所适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植物油脂体稳定性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性3个方面,文章总结了常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期为油脂体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体 结构 提取 稳定性 稳定性评价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海底矿山开采及治理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杨 夏文浩 +3 位作者 宋卫东 康明超 杜云龙 张开诚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地下开采是金属矿山开采的主要方式,在长期开采过程中,所形成的采空区以及不稳定区域需要进行充填注浆处理。针对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在治理后的稳定性评价问题,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对该矿区开采及治理后全过程稳定性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层次... 地下开采是金属矿山开采的主要方式,在长期开采过程中,所形成的采空区以及不稳定区域需要进行充填注浆处理。针对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在治理后的稳定性评价问题,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对该矿区开采及治理后全过程稳定性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将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D-S证据理论的评判指标,进行治理后的岩体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整体的变形量增长缓慢,塑性区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充填治理效果良好,达到预期效果;治理情况、治理后围岩力学状态对岩体稳定性影响最大,治理前稳定性次之,地质因素影响最小。因子层中,采空区治理率影响最大。通过D-S证据理论证明所有水平在治理后处于稳定状态,其中-165 m水平稳定性相对较差,-240 m水平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层次分析法 D-S证据理论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复杂陡倾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改进AHP-TOPSIS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夏仲锐 祝文化 罗振源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2,共9页
为了准确评价地下陡倾采空区的稳定性,提出1种地下复杂陡倾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改进层次分析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AHP-TOPSIS)法,该方法基于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性分析,选取地质因素等3个一级指标与地质构造等14个二级指标建立采空区评价... 为了准确评价地下陡倾采空区的稳定性,提出1种地下复杂陡倾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改进层次分析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AHP-TOPSIS)法,该方法基于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性分析,选取地质因素等3个一级指标与地质构造等14个二级指标建立采空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AHP法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通过TOPSIS理论对采空区稳定性等级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将改进AHP-TOPSIS法与其他常用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AHP-TOPSIS法得到陡倾采空区呈现稳定状态,与现场实际工程相符,改进AHP-TOPSIS法相比于其它方法具有可靠性与优越性。研究结果可为陡倾采空区稳定性的准确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采空区 稳定性评价 改进AHP-TOPSIS法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层变质岩坡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治理方案 被引量:1
16
作者 祝威 陈旭勇 +1 位作者 康钦容 董杰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4-2292,共9页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采用极限平衡等方法对不稳定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斜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地质灾害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了削方整形、护脚墙、格构锚固、截排水沟、生态绿化与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工程实施及效果监测表明:该治理方案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三用塘滑崩地质灾害安全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绿化与美化效果。其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绿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为同类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的加固与坡面防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变质岩 破坏机理 稳定性评价 防治措施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泽群 钟文 +4 位作者 杨华泽 周伶杰 林圣杰 毛基腾 赵奎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4-904,共11页
针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因素概率分配过程和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岩体质量、力学响应指标、声发射参数特征和几何形态5类信息源的影响,建立了涵盖17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人工矿柱(... 针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因素概率分配过程和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岩体质量、力学响应指标、声发射参数特征和几何形态5类信息源的影响,建立了涵盖17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多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确立了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D-S证据理论的识别框架及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引入正态隶属度函数及改进的K-L距离对指标因素概率分配和权重分配进行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多源信息融合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模型。选取某分段空场嗣后充填开采矿山5个典型人工矿柱(充填体)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等级分别为AP-2、AP-3和AP-5(Ⅱ级)>AP-4(Ⅲ级)>AP-1(Ⅳ级),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前期位移、声发射现场监测分析评价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有效性。该模型为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人工矿柱(充填体) 多源信息融合 稳定性评价模型 D-S证据理论 隶属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失稳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海松 张乐 +4 位作者 邬凯 魏安辉 向波 邵江 张俊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4,共11页
侧壁阻力作用下,顺层边坡主滑方向将偏离岩层倾向,其变形及失稳机制具有典型特征。以四川盆地马边河流域某顺层边坡为例,基于其工程地质条件,总结顺层边坡不同变形区域的特征,结合失稳边界条件研究了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失稳演化机制... 侧壁阻力作用下,顺层边坡主滑方向将偏离岩层倾向,其变形及失稳机制具有典型特征。以四川盆地马边河流域某顺层边坡为例,基于其工程地质条件,总结顺层边坡不同变形区域的特征,结合失稳边界条件研究了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失稳演化机制;最后,对比主滑方向偏离岩层倾向与否的受力差异,分析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三维稳定性,并研究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变形可划为失稳滑走区、滑坡区和稳定区,滑坡区包含滑动区和蠕滑变形区,滑动区岩体滑动后解体风化为碎、块石土,蠕滑变形区受侧壁阻力影响岩体仅变形拉裂;(2)顺层边坡经岩体劣化和前缘临空后,总体呈下部滑动、中部蠕滑拉裂的顺层临空-后退式破坏;滑动区边界受前缘及侧壁临空控制,长度与侧壁冲沟下切段长度相近;蠕滑变形区部分侧壁由节理面转化为挤压带,侧壁阻力增大,稳定性高于临界失稳状态;受侧壁阻力及滑体厚度控制,蠕滑变形区与稳定区界限处因滑体厚度削薄而拉裂;(3)建立了考虑侧壁阻力的顺层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式,以及岩层倾角δ、滑面倾角α、主滑方向偏离岩层倾向夹角β三角度间的换算关系式,侧壁摩擦系数和β越大,侧壁阻力越利于顺层边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边坡 侧壁阻力 变形特征 失稳机制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荆江河段典型险工段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骥 邓彩云 王洪杨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6,共6页
开展岸坡稳定性的评价及崩岸风险的预警,能提高防汛部门决策部署的能力,提升防汛抢险精度,做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搜集荆江河段岸线现状、岸坡地质条件、护岸工程情况等基础资料,在分析河道水沙条件、近岸河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采... 开展岸坡稳定性的评价及崩岸风险的预警,能提高防汛部门决策部署的能力,提升防汛抢险精度,做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搜集荆江河段岸线现状、岸坡地质条件、护岸工程情况等基础资料,在分析河道水沙条件、近岸河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岸坡稳定性评估方法对2022年荆江165.6 km长的典型险工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结合2023年实地查勘资料,对2022年度荆江典型险工段岸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蓝色预警岸段未发生崩岸险情,红色预警岸段实际发生崩岸的岸坡占预警岸段的100%,橙色预警岸段实际发生崩岸的岸坡占预警岸段的60%,基本符合蓝色岸段岸坡状态较稳定、橙色岸段近期出现崩岸可能性相对较小、红色预警岸段近期出现崩岸可能性相对较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 稳定性评价 防汛抢险 荆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与治理措施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曲强 孙雅飞 +5 位作者 赵振华 李海涛 田园 刘淑芬 李万智 李保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18-421,共4页
采空区是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洞,评价采空区稳定性及其治理方法对于确保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综述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面,研究集中在灰色系统... 采空区是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洞,评价采空区稳定性及其治理方法对于确保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综述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面,研究集中在灰色系统模型、模糊综合评价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的应用。治理措施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填充、固结、加固和监测等方面。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评价指标选择、模型精度和治理效果评估等。在更广的研究领域中,应重点关注改善和优化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并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矿山的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稳定性评价 治理措施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