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铜共晶点黑体辐射源的研制及新型高稳定性标准辐射温度计在固定点下的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浩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11-214,共4页
该文开展新型铝铜共晶点黑体的研制,设计并研制具有高发射率的固定点石墨坩埚;利用固定点灌注系统,采用高纯铝和高纯铜灌注铝铜共晶点坩埚;搭建固定点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该装置具有氩气保护、自动控制和标准辐射温度计采集等功能;通过... 该文开展新型铝铜共晶点黑体的研制,设计并研制具有高发射率的固定点石墨坩埚;利用固定点灌注系统,采用高纯铝和高纯铜灌注铝铜共晶点坩埚;搭建固定点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该装置具有氩气保护、自动控制和标准辐射温度计采集等功能;通过三个月的稳定性实验,给出新型高稳定性标准辐射温度计在铝铜共晶点和银固定点稳定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铜共晶点黑体 银固定点黑体 新型高稳定性标准辐射温度计 稳定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CPⅢ平面网复测稳定性判定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小左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6-58,共3页
基于CPⅢ平面网独有的构网特点,利用参数平差法和协方差传播律,给出CPⅢ平面网复测稳定性判定标准及其严密的计算式,并在此基础上模拟CPⅢ平面网观测数据予以分析,据此确定CPⅢ平面网复测与原测成果的X、Y坐标较差≤±4 mm,且相邻... 基于CPⅢ平面网独有的构网特点,利用参数平差法和协方差传播律,给出CPⅢ平面网复测稳定性判定标准及其严密的计算式,并在此基础上模拟CPⅢ平面网观测数据予以分析,据此确定CPⅢ平面网复测与原测成果的X、Y坐标较差≤±4 mm,且相邻点的复测与原测坐标增量ΔX、ΔY较差≤±2.5 mm。从理论上严密给出高速铁路CPⅢ平面网复测稳定性判定标准,希望能为正在修订的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所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CPⅢ平面网 复测 稳定性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热载体热稳定性测定法的修订 被引量:3
3
作者 康茵 梁红 金珂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7,共6页
针对行业标准SH/T 0680—1999《热传导液热稳定性测定法》在测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DIN51528—1998《未使用过的热传导液热稳定性测定法》作为参考标准,对SH/T 0680—1999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形成了国家标准GB/T 23800—2009《有机热载... 针对行业标准SH/T 0680—1999《热传导液热稳定性测定法》在测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DIN51528—1998《未使用过的热传导液热稳定性测定法》作为参考标准,对SH/T 0680—1999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形成了国家标准GB/T 23800—2009《有机热载体热稳定性测定法》。新标准要求使用毛细管色谱柱、报告终馏点为538℃以前的馏分沸程结果、保证仪器温度均匀分布、试验时间不少于720h。新标准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类型有机热载体在不同温度和加热时间下的热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热载体 稳定性标准 色谱柱 终馏点 温度分布 试验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会中 王吉亮 +4 位作者 黄孝泉 杨静 刘冲平 白伟 冯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3-88,共6页
在对拱肩槽自然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宏观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拱肩槽人工边坡整体稳定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结构面组合分析,提出了人工边坡可能出现的块体失稳模式;从块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入手,建... 在对拱肩槽自然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宏观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拱肩槽人工边坡整体稳定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结构面组合分析,提出了人工边坡可能出现的块体失稳模式;从块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入手,建立了块体稳定性评价标准,并评价了块体的稳定性。工程地质宏观分析表明:拱肩槽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人工边坡变形特征不突出、稳定系数较高,人工边坡可能出现的块体多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评价 三维离散元 块体 失稳模式分析 稳定性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网逆变器新型二阶选择谐波重复-比例控制
5
作者 章晓龙 胡浩 +2 位作者 傅晓帆 周克亮 郑华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438-5446,共9页
二阶选择谐波重复控制(second order selective harmonic repetitive control, SOSHRC)策略因其良好的频率适应性和动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并网逆变器控制中。针对传统SOSHRC策略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复杂、稳定性标准较为保守等问题,提出一... 二阶选择谐波重复控制(second order selective harmonic repetitive control, SOSHRC)策略因其良好的频率适应性和动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并网逆变器控制中。针对传统SOSHRC策略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复杂、稳定性标准较为保守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二阶选择谐波重复-比例控制(second order selective harmonic repetitive control and proportional control, SOSHRC-PC)。首先,设计新型SOSHRC的结构和原理,并介绍新型SOSHRC-PC控制策略。然后,分析新型SOSHRC-PC控制器的稳定性和参数设计方法。最后,搭建基于新型二阶(6k±1)次谐波重复-比例控制的三相并网逆变器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逆变器 二阶选择谐波重复-比例控制 稳定性标准 频率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的负电阻效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邢法财 徐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4-332,共9页
为评估双馈风电场经串补送出系统的振荡风险,该文重点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负电阻效应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双馈风力发电机常用的控制结构,通过分析其扰动响应特性建立端口导纳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等效电路分析建立异步发电机转子回路的... 为评估双馈风电场经串补送出系统的振荡风险,该文重点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负电阻效应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双馈风力发电机常用的控制结构,通过分析其扰动响应特性建立端口导纳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等效电路分析建立异步发电机转子回路的等效阻抗模型。进一步地,对转子回路的负电阻特性进行研究,并定义2个特征指标来定性评估系统的振荡风险。最后,通过时域电磁暂态仿真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特征指标的有效性。算例分析表明: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负电阻效应主要取决于异步发电机的转子回路,会受到运行转速、转子电阻及转子侧换流器控制器参数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力发电机 电力系统稳定性 稳定性标准 电气阻抗 负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D3 型热释光剂量仪的改进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建兴 王家祺 +2 位作者 李元方 伍福荣 肖无云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概述了RGD3型热释光剂量仪改进后的主要性能、特点。基本性能实验及其结果分析表明,改进后的RGD3型热释光剂量仪,在标准光源稳定性、数据分散性以及发光曲线测读效果等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在新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配合下... 概述了RGD3型热释光剂量仪改进后的主要性能、特点。基本性能实验及其结果分析表明,改进后的RGD3型热释光剂量仪,在标准光源稳定性、数据分散性以及发光曲线测读效果等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在新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配合下,该系统的综合性能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剂量仪 数据处理软件 标准光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of boundary pillars in transition from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兴东 李连崇 +1 位作者 唐春安 张洪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256-3265,共10页
Based on the height of back-filled materials, thickness of ore body, height of boundary pillar and dipping angle of ore body and water pressure, the safety factors of all the pillars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limit equi... Based on the height of back-filled materials, thickness of ore body, height of boundary pillar and dipping angle of ore body and water pressure, the safety factors of all the pillars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present that the safety factors of pillars in Sections 19, 20, 24, 28 are less than 1.3, and those of unstable sections are identified preliminarily. Further,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n Sections 18, 20, 22, 24, 25 and 28 implemented with numerical code RFPA20 is employed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pillar performance and the stability of stop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e pillars in Sections 18, 22 and 24 are stable and the designed pillar size is suitable. The width of the ore body near Section 28 averages 20 m, failure occurs in the left stope, but the boundary pillars near Section 28 maintain good performance. The pillars in Sections 20 and 25 are unstable which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ults F8 and F18. The existence of faults alters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failure mode and water inrush pathway. This work provides a meaningful standard for boundary pillar and stope design in a mine as it transitions from an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pillar STABILITY underground min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case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