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海11个夏大豆品种(系)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亚光 杨雨阳 +1 位作者 昝凯 王凤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比较不同大豆品种(系)产量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筛选优良大豆品种(系),对2020—2021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组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除年份效应外,各因素及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l... 为比较不同大豆品种(系)产量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筛选优良大豆品种(系),对2020—2021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组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除年份效应外,各因素及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点(55.31%)的贡献率最大,品种(5.97%)和年份(0.02%)贡献率较小。12个试点中平均产量最高的是山东济宁,比产量最低的安徽阜阳高33.63%,差异显著(P<0.05);11个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是邯豆13,比对照中黄13(CK A)和中黄13(CK B)分别增产10.93%和9.91%,差异显著。GGE双标图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灌云和徐州,山东临沂和济宁相似度较高,试点有重复设置的可能。河南周口对参试品种的鉴别力和代表性最强,是理想试点。12个试点被分为两组,徐9416-8在第一组试点产量最高,柳豆108在第二组试点产量最高。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邯豆13、圣育6号和南农60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本研究筛选得到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大豆品种(系),并为优异种质资源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稳定性和适应性 多因素方差分析 GGE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秀芬 韩勇 +2 位作者 黄元财 刘江 贾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4733-4735,4751,共4页
在分析2004年辽宁省中晚熟区试中11个水稻品种在8个不同试点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品种×地点互作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产量差异极显著;AMMI模型结果指出雨田202在辽阳望水台、大石桥市... 在分析2004年辽宁省中晚熟区试中11个水稻品种在8个不同试点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品种×地点互作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产量差异极显著;AMMI模型结果指出雨田202在辽阳望水台、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农9866、辽盐188及辽星3号在沈阳周边地区,辽优2006在海城市西四农科站、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而辽粳294和沈农9765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好。影响品种×地点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和日照,且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适应性也不同,如辽盐188对温度较低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雨田202对日照时数较少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而辽粳294、沈农9765和花粳8号却适应大多数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地点互作 AMMI模型 稳定性和适应性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种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3
作者 谭文丽 吴文嫱 +4 位作者 王斌 叶剑秋 黄小龙 许云 黄东益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20-2327,共8页
为加强木薯现有选育材料和引进种质的研究利用,准确评价各种质产量相关性状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木薯主栽品种华南8号(SC8)和华南205号(SC205)为对照,选用138份选育材料和8份瑞士引进新种质,应用AMMI模型对连续3年的干物质率、收获指数... 为加强木薯现有选育材料和引进种质的研究利用,准确评价各种质产量相关性状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木薯主栽品种华南8号(SC8)和华南205号(SC205)为对照,选用138份选育材料和8份瑞士引进新种质,应用AMMI模型对连续3年的干物质率、收获指数的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和遗传与环境(G×E)互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比对照SC8的干物质率和收获指数更高且更加稳定的种质分别有4份和6份,比对照SC205的干物质率和收获指数更高且更加稳定的种质分别有61份和12份;(2)对干物质率的分析中有67份种质比SC8和有132份种质比SC205对不同年度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对收获指数的分析中有48份种质比SC8和有28份种质比SC205对不同年度环境适应性更好。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木薯干物质率和收获指数的基因型G效应、环境E效应和G×E互作效应。该结果对木薯种质的环境敏感度和种植范围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基因型环境互作 稳定性和适应性 AMM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