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蔺中 孙礼勇 +3 位作者 陈昊 孙迎韬 白婧 李永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新近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能够定向发掘复杂环境中参与特定生态过程的微生物资源,是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原理是环境样品中的功能微生物代谢同化同位素标记的... 新近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能够定向发掘复杂环境中参与特定生态过程的微生物资源,是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原理是环境样品中的功能微生物代谢同化同位素标记的底物,通过对其生物标志物(即DNA、RNA、PLFA等)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比对分析,以此获取介导土壤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的直接信息。本文在分别介绍SIP技术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过程中的各种前处理方法、生物标志物选择及后续鉴定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SIP技术在研究驱动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碳氮循环等过程的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应用进展,展望了SIP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学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 原位鉴定 功能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红壤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辛辛 刘岩 +3 位作者 张威 周旭辉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4-284,共11页
外源活性碳底物输入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在系统发育分类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对活性底物的动态响应及利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仍不清楚。以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性同位... 外源活性碳底物输入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在系统发育分类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对活性底物的动态响应及利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仍不清楚。以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based 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活性的真菌和细菌类群,并探讨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来源碳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的利用符合从细菌向真菌演替的r/K选择策略。在细菌群落中,隶属于富营养菌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对活性底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寡营养菌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细菌的底物利用策略不同,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整个培养期间均可以利用葡萄糖和土壤原有组分。因此,葡萄糖的连续加入并未改变不同营养类型细菌的底物利用策略,而真菌对底物的利用具有广谱性特征,活性底物可诱导真菌对土壤原有组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物利用策略 C-葡萄糖 时间动态 营养策略 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葛源 贺纪正 +2 位作者 郑袁明 张丽梅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74-1582,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功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组分区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秋红 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4,共6页
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区分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过程中光合和呼吸通量,蒸散通量中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展。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切实可行,为进一步解释森... 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区分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过程中光合和呼吸通量,蒸散通量中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展。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切实可行,为进一步解释森林生态系统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国内外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该方法在森林生态系统应用中还存在诸如Keeling图技术和涡度相关技术的假设条件难以满足等问题,期待今后在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 森林生态系统 碳水通量 组分区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在鉴定农产品品质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捷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6年第2期7-7,共1页
关键词 农产品品质 同位素技术 稳定性 农副产品 应用 鉴定 质量问题 粮食安全 农业研究 出口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小麦植株δ^(13)C值的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谷淑波 代兴龙 +1 位作者 樊广华 郭启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0-775,共6页
为准确检测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的小麦植株δ13C值,对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EA-IRMS)测定13C标记的小麦植株各器官中δ13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蔗糖标准物质(IAEA-CH-6)、小麦粉标准物质(OAS/Isotope)和13C标... 为准确检测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的小麦植株δ13C值,对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EA-IRMS)测定13C标记的小麦植株各器官中δ13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蔗糖标准物质(IAEA-CH-6)、小麦粉标准物质(OAS/Isotope)和13C标记小麦植株样品测定结果的精度良好,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标准偏差小于0.11‰。对仪器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标准偏差为0.02‰;同位素信号在1e-9至1e-8A范围内,总体线性为0.003‰·n A-1。测得样品δ13C值的范围为-25.25%~23.32%。试验结果为研究光合产物在小麦植株体内的运转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测定 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 13C标记小麦 稳定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环境微生态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宁 吕育财 龚大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11-4413,4415,共4页
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的概况,并对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环境微生态领域中的应用和其局限性进行了概述,为探索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等微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手段。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环境微生物 菌群结构 菌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腐竹中的乌洛托品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幸 张晓鸣 +2 位作者 张燕 舒平 彭飞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81-283,288,共4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建立了测定腐竹中乌洛托品的分析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向腐竹样品中加入乌洛托品的稳定性同位素,经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ILIC色谱柱分离,目标物在UPLC-MS...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建立了测定腐竹中乌洛托品的分析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向腐竹样品中加入乌洛托品的稳定性同位素,经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ILIC色谱柱分离,目标物在UPLC-MS/MS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内标法定量。该方法在1-40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方法定量限为2μg/kg。在添加水平为2、10、30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97.8%~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4.8%。本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重复性好,可为作为检测腐竹中违法添加乌洛托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乌洛托品 腐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多环芳烃环境行为与归宿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袁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2-1212,共1页
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持久性、生物富集效应和"三致"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其中,高环PAHs的高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使其具有高残留和高风险的特点,其环境行为和自然衰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微生物降解是环... 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持久性、生物富集效应和"三致"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其中,高环PAHs的高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使其具有高残留和高风险的特点,其环境行为和自然衰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微生物降解是环境PAHs自然衰减的重要途径,也是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手段。现阶段PAHs降解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针对低环PAHs,依靠传统分离培养技术,其环境降解和代谢途径已相对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为 多环芳烃 稳定同位素 探针技术 生物可利用性 PAHS 应用 自然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在探究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张焕军 周晶雅 李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73-3182,共10页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位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综述了该组合技术在探究不同环境介质中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农药、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功能微生物的识别和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机制的解析等.最后,基于该组合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该组合技术与多种原位表征技术的联用将为微生物驱动污染物的转化/降解机制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 转化/降解机制 环境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探针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宝菊 曾志刚 +5 位作者 陈帅 殷学博 王晓媛 黄鑫 马瑶 荣坤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129,共6页
硫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火成岩、沉积物、热液和生物过程的研究中[1]。在硫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中,传统的全岩分析方法应用广泛。但是硫化物矿床中矿物交互生长的特点,使得矿物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容易造成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均一化。... 硫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火成岩、沉积物、热液和生物过程的研究中[1]。在硫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中,传统的全岩分析方法应用广泛。但是硫化物矿床中矿物交互生长的特点,使得矿物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容易造成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均一化。为了取代复杂的矿物分离过程,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原位分析技术。其中,传统显微钻孔技术在早期得到了发展,但是钻孔直径超过1 mm[2],这使得该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不高。较低的空间分辨率不能准确描述矿物中记录了大量环境条件演化信息,厚度仅几十微米的带状显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分析 应用 激光探针 空间分辨率 矿物分离 钻孔技术 硫化物矿床 生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气-质联机和同位素双标记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机氮的研究
12
作者 杨立杰 张丽莉 +5 位作者 陈伟 宫平 武志杰 薛妍 房娜娜 王玲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78-1482,共5页
土壤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氮的直接吸收和利用是目前微生物氮素营养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双标记氨基酸(^(13)C,^(15)N)的测定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分子的直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加入土壤中的甘氨酸被... 土壤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氮的直接吸收和利用是目前微生物氮素营养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双标记氨基酸(^(13)C,^(15)N)的测定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分子的直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加入土壤中的甘氨酸被微生物迅速利用,半衰期为2.9h。培养4h后在微生物体内检测到最大量的双标记甘氨酸(相当于甘氨酸加入量的10%),说明甘氨酸可以被微生物以完整分子形式所吸收。通过此手段也可检测到土壤溶液和微生物体内的单标记a-酮酸(双标记甘氨酸分解后的产物),但含量极少,说明加入的甘氨酸主要向微生物提供C源供其生命活动。本研究证明专性化合物同位素双标记手段结合氯仿熏蒸技术是检测微生物吸收小分子有机氮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性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 双标记甘氨酸 a-酮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在固沙植被水分来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宝至 高永 +3 位作者 张铁钢 杨振奇 郭建英 苗平 《绿色科技》 2022年第8期35-38,45,共5页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示踪剂,在研究植物水分溯源、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水分的可利用程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了更好地促进稳定性同位素在沙区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研究固沙植被水分来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示踪剂,在研究植物水分溯源、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水分的可利用程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了更好地促进稳定性同位素在沙区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研究固沙植被水分来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梳理了沙区植被水分利用的来源状况,分析了各种植物水分利用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不同时期不同生态条件下固沙植物具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和效率,以及固沙植物对水源的利用研究待加强的方向,以期能为国内沙区植物水分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 水分利用策略 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性同位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桃果原汁掺水鉴别 被引量:5
14
作者 蒋越 李安 +2 位作者 靳欣欣 潘立刚 张志勇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3-66,210,共5页
以鲜榨桃汁为研究对象,利用全自动真空冷凝抽提技术,对桃汁样品中的水分进行无分馏提取,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对水样氢氧同位素进行同时测定,通过添加试验对分析方法可靠性进行评价,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结合多重... 以鲜榨桃汁为研究对象,利用全自动真空冷凝抽提技术,对桃汁样品中的水分进行无分馏提取,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对水样氢氧同位素进行同时测定,通过添加试验对分析方法可靠性进行评价,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结合多重比较分析探讨桃汁掺不同比例水分后氢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USGS45样品中δ2 H为(-11.10±1.39)‰,δ18 O为(-2.38±0.53)‰;添加GB04459样品中δ2 H为(-62.50±0.59)‰,δ18 O为(-7.95±0.41)‰;添加GB04460样品中δ2 H为(-142.00±3.40)‰,δ18 O为(-20.26±2.14)‰;与标准水样USGS45、GB04459、GB04460相比,3个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方法操作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氢氧同位素分馏效应。鲜榨桃汁中掺杂外源地下水后氢氧同位素均呈明显的重同位素贫化趋势,综合这两种指标,说明地下水占比自10%起便可实现桃汁掺水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汁掺假 全自动真空冷凝抽提技术 元素分析—稳定性同位素质谱法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15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52-1252,共1页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农业及地质考古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总结近两年同位素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稳定...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农业及地质考古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总结近两年同位素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稳定性同位素工程技术中心在青岛联合主办"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交流研讨会",旨在通过开展同位素技术交流,了解国内外同位素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同位素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并通过加快推进同位素行业产、学、研一体化,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 交流研讨会 中国核学会 同位素技术 工程技术中心 应用交流 应用技术 稳定性同位素 同位素研究 指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照志 赵磊 +1 位作者 孟庆祝 陈卉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9-73,共5页
主要对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技术作一介绍。并以其在地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对独居石、锆石的化学测年 ,证明它是一种分析快速、测试容易的技术 ,与传统的同位素法测得的年龄具可比性。此项技术对矿石的来源、不同矿物... 主要对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技术作一介绍。并以其在地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对独居石、锆石的化学测年 ,证明它是一种分析快速、测试容易的技术 ,与传统的同位素法测得的年龄具可比性。此项技术对矿石的来源、不同矿物的不同环带、不同世代的成分演化乃至时间演化均可进行分析 ,并可使年龄数据点与成分数据严格对应 ,而且测试所需的样品量少 ,可进行单颗粒的测定。因此 ,当某些岩体的被测矿物有捕虏体成因、岩浆成因、地幔成因等各种来源时 ,可分别求出某单一事件的年龄。另外 ,利用碎屑独居石的 w( Pb O) /w( Th O*2 )比值来确定碎屑岩的源岩是一种新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化学测年技术 地学 水系统沉积物 同位素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评述 被引量:10
17
作者 蔡李梅 陈红汉 +1 位作者 李兆奇 吴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8-23,共6页
笔者对国内外同位素测定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K-Ar法,Ar-Ar法,U-Pb法,Rb-Sr法等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自生伊利石40Ar3-9Ar法在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之后,仍是油气成藏年代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激光... 笔者对国内外同位素测定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K-Ar法,Ar-Ar法,U-Pb法,Rb-Sr法等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自生伊利石40Ar3-9Ar法在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之后,仍是油气成藏年代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激光微区探针40Ar3-9Ar法与流体包裹体技术相结合,是油气多期成藏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取得成功的突破点;利用沥青和干酪根中微量金属U-Pb,Pb-Pb,Rb-Sr,Sm-Nd和Re-Os体系的同位素分析方法获得油气生成、运移的年龄,是成熟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晶洞充填物U-Pb测年,可能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又一新的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测年 激光显微探针技术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女山橄榄岩包体中辉石的氢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慧敏 夏群科 +1 位作者 E.DELOULE 杨晓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1-341,共1页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橄榄岩包体 安徽女山 同位素比值 单斜辉石巨晶 交代作用 技术分析 离子探针 颗粒内部 地幔源区 同位素 角闪石 上地幔 相关性 氢含量 不均一 样品 D值 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简介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滨 王旭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251,共10页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所需的样品量较大所决定的。但最近几年随着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的应用,对小哺乳动物化石(如啮齿类和兔形类)的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之外,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还有以下三种方法:1)激光剥蚀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2)直接激光氟化技术;3)离子显微探针技术(SHRIMPII)。这些技术需要的样品量少,对标本的破损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所以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珍贵标本(如古人类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哺乳动物化石,小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多、演化速度快,更能反映多个层位长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和气候变化;而且小哺乳动物通常没有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栖息地局限,所以更能准确反映化石埋藏地点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哺乳动物化石 牙齿釉质 碳、氧同位素 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示踪技术研究高产小麦、玉米的施氮规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茹德平 赵彩霞 +2 位作者 李习军 李青松 赵治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60 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 ,小麦、玉米年产量达 1 5 0 0 0kg hm2 ,小麦最佳氮肥施量为 1 5 0~ 1 87 5kg hm2 ,玉米为 30 0~375kg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玉米 高产小麦 施氮 稳定性同位素 吸收利用率 营养规律 土壤肥力 有效期 年产量 N素 施肥 籽粒 作物 追施 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