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类中的汞含量和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鹏高 汤顺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6-786,共11页
藻类能直接吸附吸收水体中的汞,是汞进入水生食物链的关键入口,并在摄食的消费者中富集和放大,控制着整个水生食物链中汞的水平.本文总结了野外调查与分析的有关藻中汞含量及其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最新研究结果,概述了藻细胞吸附吸收汞... 藻类能直接吸附吸收水体中的汞,是汞进入水生食物链的关键入口,并在摄食的消费者中富集和放大,控制着整个水生食物链中汞的水平.本文总结了野外调查与分析的有关藻中汞含量及其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最新研究结果,概述了藻细胞吸附吸收汞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①藻类中的汞含量比水相中汞浓度高2~3个数量级,自藻类以上各营养级生物对汞的生物累积和放大模式基本相似,即随着营养级的提高,汞含量和放大倍数也会升高,且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也随之升高,但其生物累积和放大倍数远低于藻类对水体中汞的累积和放大倍数.②藻类主要通过细胞壁的表面吸附和细胞内的主动吸收两种方式富集和累积水体中的汞.藻类细胞壁上多种带负电荷的官能团与多糖能够吸附结合水体中的无机汞和少部分有机汞,藻类细胞的代谢过程通过载体蛋白把藻体外的无机汞和有机汞转运至细胞内而富集汞.③藻类是目前唯一确认∆^(199)Hg为正值的植物.无论是淡水微型藻类还是海洋大型藻类中的汞稳定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信息均为明显的正值,与高等植物的∆^(199)Hg为负值有显著差异.④淡水微型藻类和海洋大型藻类的汞稳定同位素质量分馏信息均为负值.随着食物链营养级的提高,浮游动物和鱼虾类的汞稳定同位素质量分馏信息逐渐偏正,汞在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传递过程中相对富集偏重的汞稳定同位素.鉴于分离野外采集的藻类样品较为困难,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可评估藻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汞同位素进入藻细胞的分配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吸附吸收机制 稳定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秋季水体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2
作者 李艳霞 杨凌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98,共3页
0引言海洋是重要的碳汇,空气中的CO_(2)持续通过海-气界面被水体吸收,在降低大气CO_(2)含量的同时也导致海水酸化,由此也导致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13C同位素组成逐渐偏负[1]。全球不同海域因为初级生产力、水团循环的差异,导致其δ^(... 0引言海洋是重要的碳汇,空气中的CO_(2)持续通过海-气界面被水体吸收,在降低大气CO_(2)含量的同时也导致海水酸化,由此也导致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13C同位素组成逐渐偏负[1]。全球不同海域因为初级生产力、水团循环的差异,导致其δ^(13)C组成差异显著。δ^(13)C也成为评估人为活动释放CO_(2)对海洋水体DIC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组成 海洋水体 溶解无机碳 海水酸化 初级生产力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焦树林 高全洲 刘昆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5,共7页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西、北江流域及其滘口的河流DIC组成、性质及其碳源汇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江的河流DIC的组成、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42μmol/L、1 637μmol/L和-11.75‰、-12.44‰;而夏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86μmol/L、1 383μmol/L和-13.03‰、-12.77‰。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这种差异反映出西、北江流域结构特性对DIC侵蚀、输移的显著影响。夏季汛期,流域的高温多雨环境致使大量有机质汇入河道、强烈分解、释放大量轻碳,使得西、北江河道δ13CDIC都低于春季;由于汛期高温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DIC远远小于春季,而西江DIC却略高于春季。思贤滘水道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受西、北江来水的控制发生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溶解无机碳 稳定同位素组成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在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帆 江洪 牛晓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v)可以为水循环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isotope ratio infrared spectroscopy,IRIS)的发展为获得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稳定同位素原位测量数据提供了可能。在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 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v)可以为水循环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isotope ratio infrared spectroscopy,IRIS)的发展为获得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稳定同位素原位测量数据提供了可能。在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同时,适时对δv及其在生态系统水循环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从5个方面对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进行了详述,分别是:1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的在线校正;2δv的变化规律;3氘过量的变化特征;4蒸散发组分的区分;5叶片水18O富集的估算。目前水汽稳定同位素的观测站点十分稀少,尽快建立全球的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网络并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将大大促进生态系统水循环和生态过程解析及其模拟方面的研究。同时,将稳定同位素在线观测数据和通量观测以及遥感模型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区域乃至全球水循环模式和机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校正 氘过量 蒸散发组分 区分 叶片水18O富集 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河台金矿区高村和云西矿床特征与稳定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
5
作者 涂绍雄 高艳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两矿床均主要由糜棱岩型矿石组成,受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化与强硅化和金属硫化物的富集有关。但两矿床的物质组成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云西矿床矿物组合较复杂(富含磁黄铁矿等)、矿石化学成分中钴和镍含量较高、铅同位素... 两矿床均主要由糜棱岩型矿石组成,受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化与强硅化和金属硫化物的富集有关。但两矿床的物质组成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云西矿床矿物组合较复杂(富含磁黄铁矿等)、矿石化学成分中钴和镍含量较高、铅同位素组成范围较窄(μ值较小、φ值年龄较大),反映两矿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有差异。推测与不同的重熔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区 河台 矿床特征 云西 稳定同位素组成 金矿化 岩浆热液 糜棱岩化 韧性剪切带 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继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分解、合成、迁移和累积等过程都留有气候变迁的记录。近几年来,土壤碳酸盐(特别是成壤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作反演古气候、古植被演替的重要手段,其基本...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分解、合成、迁移和累积等过程都留有气候变迁的记录。近几年来,土壤碳酸盐(特别是成壤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作反演古气候、古植被演替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理在于土壤碳酸盐与成壤环境之间达到同位素平衡。但要求土壤碳酸盐形成后未受后期的成岩作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酸盐 稳定同位素组成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牛晓栋 江洪 王帆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7-334,共8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对环境条件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学者将此技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较多,关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利用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对浙江省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对环境条件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学者将此技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较多,关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利用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对浙江省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观测。以2013年8月1日到2013年10月1日观测的数据为依据,对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v)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环境温度、土壤5 cm温度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5 cm湿度、环境湿度、平均风速、净辐射与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对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有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 森林生态系统 影响因素 相关性 天目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外近海沉积有机质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早期成岩改变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1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德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51,共9页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借以讨论沉积有机质在埋藏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和同位素改变,结果表明,从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沉积柱内部,易降解组分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占样品总有机碳的份额依次降低。沉积物及四个有机部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纵向上随深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在不同有机部分之间差异明显。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差异在改变有机质化学成分的同时,导致其δ13C发生小幅度负向漂移;细菌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对有机质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演化也有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δ13C的负向漂移,其结果导致沉积有机质的δ13C略低于浮游生物;另一方面,由于异养菌生长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系数与可利用氮源的特征和培养基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沉积物的δ15N变化范围增大。在这里δ13C可以可靠地指示该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而δ15N变化范围较大且规律不明显,难以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 早期成岩 分馏 细菌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玉石沟地幔橄榄岩中挥发分的流体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古大洋岩石圈演化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胡沛青 张铭杰 +2 位作者 汤中立 LI Chusi 王记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9-176,共8页
Fluid inclusions in olivine and orthopyroxene of mantle peridotites from the Yushigou ophiolit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ased on decrepitation temperature,shape and distribution.Type-1 fluid inclusions are cha... Fluid inclusions in olivine and orthopyroxene of mantle peridotites from the Yushigou ophiolit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ased on decrepitation temperature,shape and distribution.Type-1 fluid inclus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oval or negative crystal shapes and small size(<5μm across).They occur in the cores and mantles of the host crystals,and decrepitated at>840℃.Type- 2 fluid inclusions have irregular or tabular shapes with relatively large size(10~100μm in length).They occur in irregular or circular healed micro-fractures in the host crystals,and decrepitated at 612~710℃.Type-3 fluid inclusions have size and shape,similar to type-2 fluid inclusions but occur in micro-fractures restricted to the margins of the host crystals,and decrepitated at much lower temperature from 190℃to 340℃.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are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primary,metasomatic (pseudo-secondary)and secondary inclusions,respectively.Stepwise heating reveals three concentration peaks of volatiles at 200~400℃,400~800℃and 800~1200℃released from olivine and orthopyroxene in harzburgite and dunite from the Yushigou ophiolite,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correspond to the decrepitation of secondary,metasomatic and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at similar temperature ranges.CO2 is a major constituent in the volatiles released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tervals.Trace amounts of H_2 and N_2 are present in the volatiles released at<800℃and trace amounts of H_2O and SO_2 are mainly present in the volatiles at 400~800℃.TheδD(-95.2‰,-306.3‰)of H_2O and theδ^(13)C(-15.5~-12.5‰)andδ^(18)O values(1.4~1.9‰)of CO_2 released at<800℃are lower than normal mantle values and suggest the mixing origin of crustal fluids( sedimentary organic)with ocean water,implying that Yushigou AOLM had undergone an intensive metasomatism by a fluid composed of CO_2.H_2O and SO_2,and followed by degassing. In contrast,the volatiles released at 800~1200℃are characterized by trace amounts of H_2 and CO in dunite and SO_2 in harzburgite, much lighterδ^(13)C(-29.1‰~-19.5‰),heavierδ^(13)O(8.8‰)of CO_2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isotopic ratio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O_2.Such features can be best explained by mixing of significant terrestrial crustal(organic)and minor mantle volatiles.We proposed that the Yishigou peridotit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derived from a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instead of an oceanic lithosphere comprising the Yishigou gabbros and pillowed basalts.A supra-subduction tectonic setting is thus inferred for the Yushigou ophio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玉石沟地幔 橄榄岩 挥发分 流体化学 稳定同位素组成 古大洋 岩石圈 演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可 于江 +5 位作者 张乾柱 周火明 万丹 赵姹 胡月 吴颐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金沙江下游流域地处干热河谷气候影响区,大气降水对该区域水文循环至关重要。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同位素示踪和HYSPLIT模型探讨了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流域降... 金沙江下游流域地处干热河谷气候影响区,大气降水对该区域水文循环至关重要。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同位素示踪和HYSPLIT模型探讨了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流域降水δ^(2) H和δ^(18) O雨季偏负而旱季偏正,气温和降水量对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大而高程效应不显著;流域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我国大气降水线,主要受到非平衡蒸发作用影响;流域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和昆明地区类似,雨季降水主要受到西南与南亚季风影响,旱季降水潜在来源为西风带或极地大陆气团。研究成果对金沙江下游区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影响因素 水汽来源 金沙江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部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L.) Dum)表皮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沿海拔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瑞云 王秋军 +2 位作者 高正海 贾高文 孙柏年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4,共6页
为了解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采集了甘肃中部地区不同海拔的蛇苔植物(Conocephalumconicum(L.)Dum),分析了它的叶状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和叶状体表皮特征.结果表明:蛇苔植物δ^(13)C值的范围为-32.399‰~-29.497‰,随... 为了解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采集了甘肃中部地区不同海拔的蛇苔植物(Conocephalumconicum(L.)Dum),分析了它的叶状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和叶状体表皮特征.结果表明:蛇苔植物δ^(13)C值的范围为-32.399‰~-29.497‰,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大;叶状体表皮细胞面积和空气孔面积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叶状体δ^(13)C、表皮细胞面积和密度、空气孔面积与海拔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苔 表皮特征 空气孔 稳定同位素组成 海拔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梁轩 汪智军 +2 位作者 袁道先 杨平恒 贺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31-3038,共8页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重庆青木关岩溶区典型植被下的土壤水进行了月动态取样,分析了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岩溶土壤系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针叶林地土壤水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相对较低,分别为59.12 mg/L和-17.22‰,31.47 mg/L和-16.37‰;而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水具有较高的DIC浓度和δ13CDIC值,分别达153.88 mg/L和-12.2‰,221.82 mg/L和-11.9‰,97.30 mg/L和-11.23‰,其中灌丛和退耕还林地的δ13CDIC值与DIC浓度呈正比,且雨季较旱季偏高约4‰—5‰。根据δ13CDIC值,结合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IC浓度与其相应的土壤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判断旱地、灌丛地、退耕还林地等岩溶土壤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土壤中碳酸盐岩矿物的碳酸溶蚀,即岩溶土壤中存在着碳酸盐岩碳酸溶蚀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系统向大气排放的CO2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关岩溶区 土壤水 溶解无机碳(DIC) 稳定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四倍体刺槐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怡 罗晓芳 沈应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60-1464,共5页
在模拟自然干旱的条件下,测定2个四倍体刺槐品种(K2、K3)和普通二倍体刺槐(K1)一年生组培苗的长期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探讨四倍体刺槐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K2、K3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在不同水... 在模拟自然干旱的条件下,测定2个四倍体刺槐品种(K2、K3)和普通二倍体刺槐(K1)一年生组培苗的长期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探讨四倍体刺槐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K2、K3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都显著高于K1,它们在同等供水条件下比K1具有更大的生物量产出;3个材料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表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胁迫处理均高于适宜水分处理。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各品种刺槐苗木叶片的δ13C显著升高;K2、K3的δ13C在各水分条件下均高于K1;各材料叶片的δ13C与其WUE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可以作为筛选高WUE刺槐品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清 王绍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06-809,共4页
青康公路沿线一些河流和湖泊中同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 ( 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稳定碳同位组成 (δ13C)变化在 -1 0 .92‰~ 2 2 .0 7‰之间 ,这些龙须眼子菜的 δ13C值大小为盐水湖 >淡水湖 >河流。根椐沉水植物的碳同... 青康公路沿线一些河流和湖泊中同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 ( 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稳定碳同位组成 (δ13C)变化在 -1 0 .92‰~ 2 2 .0 7‰之间 ,这些龙须眼子菜的 δ13C值大小为盐水湖 >淡水湖 >河流。根椐沉水植物的碳同位素分馏模式 ,对影响龙须眼子菜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 稳定同位素组成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杭红涛 吴沿友 谢腾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9-272,172,共5页
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 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向水培处理液里添加已知δ13CPDB值的碳酸氢钠并培养24 h,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技术,测定并计算了两个时间、两种环境下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结果表明:在环境1(不同浓度的Na HCO3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有关;在环境2(不同浓度的PEG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PEG的浓度无关;两种环境下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δCa值与实验中培养的植物种类无关,而与添加到培养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及植物的生长速率有关。数据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以高精度的测定不同待测环境下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其可为以后监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碳酸酐酶 大气二氧化碳 全球气候变化 稳定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翟德高 刘家军 +7 位作者 王建平 要梅娟 刘星旺 柳振江 吴胜华 付超 王守光 李玉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矿体分布完全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及磁铁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矿体分布完全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及磁铁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矿床的硫、氢、氧、碳和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δ34S集中为1.37‰~4.10‰,平均为3.10‰(n=13),极差为2.73‰;石英和方解石δ18Owater的变化范围较大(-18.96‰~+1.08‰)(n=9),均值为-11.36‰;δDV-SMOW的变化范围比较集中(-133.6‰~-103.4‰)(n=9);27件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228 3~18.758 7、207Pb/204Pb=15.457~15.880和208Pb/204Pb=37.841~39.049,矿床的铅组成基本为正常的放射性成因铅;方解石δ13CV-PDB变化范围为-5.2‰~-8.4‰,平均为-6.8‰(n=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及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均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的岩浆活动;石英和方解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加入了大量加热补给的大气降水;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中铅的来源主要为幔源,矿床形成过程中混入少量的壳源铅。矿床稳定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的岩浆热液,特别与燕山晚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床成矿元素的聚集和沉淀也起到有利作用。成矿作用的发生是在一种总硫浓度比较低、中等氧化环境、相对开放的非平衡体系中进行的。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一种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的过程。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火山—次火山热液脉状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Zn-Ag矿床 稳定同位素组成 火山-次火山热液 甲乌拉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潇贤 薛冬梅 +2 位作者 王义东 杨梦凡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9,共8页
为了比较农田土壤耕层(表层)与亚表层的碳氮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的差异,以天津农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分析土壤中有机碳、总氮含量和... 为了比较农田土壤耕层(表层)与亚表层的碳氮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的差异,以天津农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分析土壤中有机碳、总氮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农田土壤盐渍化和碱化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亚表层碱化度普遍高于表层.阳离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阴离子组成变化不明显,表层与亚表层的离子组成无明显差异.土壤粒径自北向南逐渐变细,亚表层比表层粒径更细.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表层土壤碳氮含量更高;土壤碳氮含量及其δ^(13)C和δ^(15)N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稳定同位素组成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同位素组成的大气NMHCs光化学寿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林 任照芳 +2 位作者 张会敏 牟玲 施瑞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0-984,共5页
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兰州市冬季和夏季昼夜大气非甲烷烃(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为-30.5‰~-24.3‰,夏季为-31.9‰~-24.2%,受燃煤烟气排放的影响,冬季大气NMHCs的δ... 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兰州市冬季和夏季昼夜大气非甲烷烃(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为-30.5‰~-24.3‰,夏季为-31.9‰~-24.2%,受燃煤烟气排放的影响,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明显大于夏季;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夜晚大于白天,夏季不同时间点C4、C5化合物的同位素值相差不大,正己烷和正庚烷的δ13C值白天比夜晚要高.利用"碳氢化合物同位素时钟"计算出正己烷和1-丁烯在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的平均光化学寿命分别约为6d和2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NMHCs) 稳定同位素组成 光化学寿命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物源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艳 宋之光 +1 位作者 曹新星 王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1-580,共10页
辽宁西部白垩系义县组三段沉积于火山活动频繁时期,是富含热河生物化石群的重要层段.本文拟对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总有机碳(TOC)丰度、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以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 辽宁西部白垩系义县组三段沉积于火山活动频繁时期,是富含热河生物化石群的重要层段.本文拟对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总有机碳(TOC)丰度、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以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下部(161.5 cm以下)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表明剖面下部生物的发育与生产力较高.饱和烃的组成分布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剖面底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中部以中等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38.6‰~-26.0‰之间,自下而上逐渐呈正偏的趋势.剖面上正构烷烃主峰碳及碳同位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可能与古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沉积环境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水体,沉积有机质得到较好保存.此外,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重建的古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自下而上呈逐渐正偏后又回归的特点,反映了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偏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同位素组成 火山活动 义县组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稳定硫、氮同位素技术进行厦门酸雨氮硫来源研究
20
作者 郁建栓 王坚 +1 位作者 赵丽娟 张亚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99,共4页
根据大气降水及燃煤和燃油中硫、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应用受体模式解析降水中硫、氮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形成酸雨的主要因子是SO42-、NO3-,本地人为污染源排放对酸雨的贡献为54.2%、外来污染源占45.8%;大气降水中硫来源与空气中SO2的来... 根据大气降水及燃煤和燃油中硫、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应用受体模式解析降水中硫、氮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形成酸雨的主要因子是SO42-、NO3-,本地人为污染源排放对酸雨的贡献为54.2%、外来污染源占45.8%;大气降水中硫来源与空气中SO2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而氮来源与空气中NO2的来源相近,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硫、氮在降水酸化过程的机理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组成 酸雨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