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时法测定不稳定化合物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被引量:3
1
作者 梁英华 马沛生 张红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3-247,共5页
设计、安装了一套测定不稳定化合物的临界温度 (Tc)和临界压力 (pc)的毛细管瞬时法装置 ,以正戊烷 (n -C5H1 2 )、正己烷 (n -C6H1 4 )和 1 -庚烯 (1 -C7H1 4 )为标准试剂对装置的可靠性进行了校验 ,并测定了亚硝酸异戊酯、二烯丙基醚... 设计、安装了一套测定不稳定化合物的临界温度 (Tc)和临界压力 (pc)的毛细管瞬时法装置 ,以正戊烷 (n -C5H1 2 )、正己烷 (n -C6H1 4 )和 1 -庚烯 (1 -C7H1 4 )为标准试剂对装置的可靠性进行了校验 ,并测定了亚硝酸异戊酯、二烯丙基醚、二甲硫醚和烯丙基胺等 4种物质在不同停留时间 (τ)下的表观临界温度 (Tc,a)和表观临界压力 (pc,a) .停留时间最长为 2 0s,有效地控制了被测流体的热聚合和热分解 .采用线性外推方法得到了这些物质的Tc 和 pc.所有的数据除二甲硫醚外均为首次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法 稳定化合物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相图中稳定化合物活度的计算方法
2
作者 陈登福 汪传均 +2 位作者 董凌燕 白晨光 刘清才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0,共3页
基于二元相图中存在大量稳定的化合物的理论基础。据此,提出了一种由含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中化合物计算活度的新方法。根据已有的从二元相图提取活度的公式,先求出2个组元的活度,再由质量作用定律求出平衡常数K0,从而可由得到的2个纯... 基于二元相图中存在大量稳定的化合物的理论基础。据此,提出了一种由含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中化合物计算活度的新方法。根据已有的从二元相图提取活度的公式,先求出2个组元的活度,再由质量作用定律求出平衡常数K0,从而可由得到的2个纯组元的活度,计算得到稳定化合物的活度。用此方法计算了In-Sb二元系中稳定化合物的活度,经验证此方法是可行的,其计算结果与文献值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化合物 相图 活度 质量作用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膦酰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2)
3
作者 陈凯 张锦华 +2 位作者 吴超 胡方中 杨华铮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488-488,共1页
关键词 杂环化合物 元素有机化学 膦酰基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生物活性 有机膦化合物 除草活性 化合物稳定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子实体中三萜酸的提取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慧 王晓玲 刘高强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4,共7页
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灵芝(Ganodermalingzhi)子实体中三萜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醇回流法所得三萜酸的提取得率最大,影响提取的关键因素为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采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这3个因素进... 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灵芝(Ganodermalingzhi)子实体中三萜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醇回流法所得三萜酸的提取得率最大,影响提取的关键因素为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采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这3个因素进行优化,并通过回归拟合,建立了预测灵芝三萜酸提取的多项式模型,可预测灵芝子实体中三萜酸提取率的回归模型如下:Y=0.335-0.003125X1+0.021X2—0.014X3+0.0005X1 X2—0.019X1X3—0.005X2X3—0.044X12—0.040X2^2-0.032X3^2经响应面最优分析,获得3个因素的最佳水平为:液料比25:1,提取时间2h,提取次数3次。经实际试验验证,在该条件下,灵芝子实体三萜酸提取率可达0.335mg/g,与预测值相比,实测值低1.18%。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25℃以下),三萜酸化合物较稳定;但在50℃及以上温度条件下,三萜酸存在明显的降解现象,三萜酸的稳定性与温度及保藏时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子实体 三萜酸 提取方法 化合物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饲料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金荣 陈小鸽 +1 位作者 谭旭信 闫凤林 《饲料工业》 2007年第19期52-54,共3页
随着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尤其是在对非挥发性、热不稳定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中医药、制药、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和各组分的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其它分析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 随着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尤其是在对非挥发性、热不稳定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中医药、制药、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和各组分的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其它分析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分析、环境分析、法医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药物发现、药物研发和制造、质量控制(QA/QC)等各个领域。尽管LC-MS技术在饲料安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对饲料中添加的违禁药物、兽药及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饲料安全 应用 安全检测 蛋白质组学 兽药残留 痕量检测 稳定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化学重点内容分析
6
作者 赵莉 江泓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996年第2期83-88,共6页
本学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五至八章。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章的学习要领,现将其重点内容作一简要分析。第五章相平衡本章以相律为基础,着重讨论了单组分和二组分系统的相平衡问题。其中,重点内容为:1 相律1.1
关键词 重点内容 液体混合物 相图 适用条件 饱和蒸气压 教材 相律 二组分系统 稳定化合物 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2O3-Al4SiC4质材料高温下的致密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玉海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303,共1页
复合碳化物作为新型合成原料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AI-Si-C系稳定化合物A14SiC4尤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 致密化 高温 材料 复合碳化物 稳定化合物 合成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离子源工作物质的源内化学合成与溅射
8
作者 白桂彬 王维国 +2 位作者 马明修 周凤生 郝中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2年第4期29-34,共6页
在前几年的工作中,我们对通常的高频源进行了改进,研制了一个高频型重离子源.它可以引出多种元素的离子束,但是在产生挥发温度高且无稳定化合物的元素的离子束时遇到了困难.
关键词 离子源 工作物质 稳定化合物 辅助电极 卤族元素 放电管 离子轰击 同位素分离 辅助电源 发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质谱仪实验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于腊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5,共3页
以植物中提取的一热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为例,分别采用液相质谱仪电喷雾电离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方法检测。同时对ESI加热毛细管的技术参数设若干温度点(从200~104°C)跟踪检测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对于极性且热不稳定有机... 以植物中提取的一热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为例,分别采用液相质谱仪电喷雾电离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方法检测。同时对ESI加热毛细管的技术参数设若干温度点(从200~104°C)跟踪检测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对于极性且热不稳定有机化合物适宜的检测方式为ESI,随着加热毛细管温度不断降低,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谱峰信息;在低于通常的加热毛细管温度设置区域能测得其准分子离子峰和相应的碎片峰。表明在液相质谱检测中优化传统溶剂等离子化效应下还必须关注到离子源和加热毛细管温度的选择,这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极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不稳定有机化合物 实验技术 电喷雾电离源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 加热毛细管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气-质联机和同位素双标记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机氮的研究
10
作者 杨立杰 张丽莉 +5 位作者 陈伟 宫平 武志杰 薛妍 房娜娜 王玲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78-1482,共5页
土壤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氮的直接吸收和利用是目前微生物氮素营养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双标记氨基酸(^(13)C,^(15)N)的测定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分子的直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加入土壤中的甘氨酸被... 土壤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氮的直接吸收和利用是目前微生物氮素营养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双标记氨基酸(^(13)C,^(15)N)的测定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分子的直接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加入土壤中的甘氨酸被微生物迅速利用,半衰期为2.9h。培养4h后在微生物体内检测到最大量的双标记甘氨酸(相当于甘氨酸加入量的10%),说明甘氨酸可以被微生物以完整分子形式所吸收。通过此手段也可检测到土壤溶液和微生物体内的单标记a-酮酸(双标记甘氨酸分解后的产物),但含量极少,说明加入的甘氨酸主要向微生物提供C源供其生命活动。本研究证明专性化合物同位素双标记手段结合氯仿熏蒸技术是检测微生物吸收小分子有机氮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性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 双标记甘氨酸 a-酮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炼化助剂YG-1720催化裂化活性剂研发成功
1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24,共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范维玉教授与东营市石大字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近日成功研究开发出新型炼化助剂YG-1720催化裂化活性剂,并完成工业装置试验。该技术设计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合理,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范维玉教授与东营市石大字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近日成功研究开发出新型炼化助剂YG-1720催化裂化活性剂,并完成工业装置试验。该技术设计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合理,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该产品是以富含稀土为原料制备的水溶性胶体,可以直接加入到反应体系中,使富含稀土氧化物沉积在催化剂上,优先与镍、钒形成稳定化合物,避免镍、钒对分子筛结构的破坏,减缓催化剂失活,降低催化剂的单耗,并能有效抑制焦炭的生成,提高轻油收率,降低干气的产率。YG-1720催化裂化活性剂使用方便,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活性剂 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 研发成功 助剂 催化剂失活 技术路线 水溶性胶体 稀土氧化物 稳定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