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超稠油采出水的电絮凝实验及机理分析
1
作者 谢亮 石姝彤 +5 位作者 郑帅 吴隽玮 孙鑫格 张琦 杨萍萍 曾玉彬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温超稠油采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电絮凝处理超稠油采出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电絮凝过程净化机理和电极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絮凝...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温超稠油采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电絮凝处理超稠油采出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电絮凝过程净化机理和电极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絮凝技术能有效去除高温超稠油采出水中的油、COD和SiO_(2),反应时间对COD和SiO_(2)去除率影响极显著。当反应时间为27.2 min,电流密度为8.6 mA/cm2,极板间距为1.8 cm时,COD和SiO_(2)去除率分别为81.0%和100%。电絮凝对采出水起净化作用的是铝离子与OH-结合生成的多核羟基铝络合物胶体。采出水中Cl-含量的增加使铝板的钝化程度略有减弱,而SO42-和HCO3-含量的增加使铝板的钝化程度增加;当采出水呈中性时,铝板的钝化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稠油采出水 电絮凝 响应面法 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矿化度稠油采出水外排生物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严忠 倪丰平 +2 位作者 周鹤 刘鹏飞 马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130,共7页
为探索微生物水处理技术用于高矿化度稠油采出水外排处理的可行性,针对新疆油田某联合站稠油污水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开展了采出水外排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在掌握稠油热采污水水质以及COD构成分析的前提下,相继开展了混凝/气浮、高级氧... 为探索微生物水处理技术用于高矿化度稠油采出水外排处理的可行性,针对新疆油田某联合站稠油污水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开展了采出水外排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在掌握稠油热采污水水质以及COD构成分析的前提下,相继开展了混凝/气浮、高级氧化等多种预处理技术的室内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外排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同时,采用驯化培养出具有良好降解性能且盐度适应范围广的高效优势菌种,最终确定了“混凝预处理+生化处理”的总体处理工艺思路。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联合站稠油热采污水通过“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工艺处理后,外排水中COD、BOD 5、石油类和挥发酚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19%、96.00%、81.82%和95.01%,可以有效地实现联合站稠油采出水达标外排至人工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采出水 高矿化度 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稠油采出水中5种硅形态的含量
3
作者 白昱 周律 +3 位作者 马可可 曹智 金志娜 孙森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3-180,共8页
基于硅钼黄法,以高温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稠油采出水中活性硅、胶体硅、吸附硅、溶解性有机硅、颗粒硅等5种硅形态的含量(均以二氧化硅计)。取水样10.00 mL,分别按照以下步骤试验:①水样过聚四氟乙烯(PTFE)滤头,加入盐酸溶液,并用400 g&... 基于硅钼黄法,以高温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稠油采出水中活性硅、胶体硅、吸附硅、溶解性有机硅、颗粒硅等5种硅形态的含量(均以二氧化硅计)。取水样10.00 mL,分别按照以下步骤试验:①水样过聚四氟乙烯(PTFE)滤头,加入盐酸溶液,并用400 g·L^(-1)四水合酒石酸钾钠溶液1 mL和250 g·L^(-1)一水合草酸钾溶液1 mL掩蔽Fe^(3+)和PO_(4)^(3-)的干扰(总铁和总磷质量分别小于3000,250μg时适用),在试验组中加入仲钼酸铵用于显色反应(色度补偿组加入氯化铵),以水为参比,在400 nm处测定显色体系吸光度,以试验组和色度补偿组吸光度差值计算目标吸光度,并以此计算活性硅的质量浓度(ρ_(1));②水样过PTFE滤头,加入氢氟酸(将水中胶体硅分解为活性硅),在水热釜中于100℃消解20 min,加入氯化铝,用于消除多余F^(-),洗涤后定容,后续检测步骤同(1),所得结果(ρ_(2))与ρ_(1)的差值即为胶体硅的质量浓度;③水样不过滤,直接按照(2)提供的方法进行前处理和检测,所得结果(ρ_(3))与ρ_(2)的差值即为吸附硅的质量浓度;④在水样中加入氢氟酸和过硫酸钠(将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硅消解为活性硅),在水热釜中于120℃消解30 min,加入氯化铝,洗涤后定容,后续检测步骤同①,所得结果(ρ_(4))与ρ_(3)的差值即为溶解性有机硅的质量浓度;⑤在水样中加入氢氧化钠(用于消解水样中颗粒硅和胶体硅)和过硫酸钠,在水热釜中于200℃消解120 min,加入硫酸,洗涤后定容,后续检测步骤同①,所得结果(ρ_(5))与ρ_(4)的差值即为颗粒硅的质量浓度。二氧化硅基准物质配制的标准溶液系列经干扰掩蔽、消解、显色处理后检测,所得硅(以二氧化硅计)的质量均在500~5000μg内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硅(以二氧化硅计)的检出限为4.0~7.1 mg·L^(-1)。分别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对硅标准溶液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总硅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0.85%~4.5%和2.1%~5.0%,相对误差分别为-7.4%~0.47%和-4.5%~-1.7%,回收率为95.8%~96.8%。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活性硅含量占总硅的比例为94%~97%,建议以化学沉淀法去除稠油采出水中的硅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消解 分光光度法 硅形态 稠油采出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采出水电絮凝深度除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杨长根 樊玉新 +1 位作者 胡远远 朱新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9-523,共5页
以铝板为阴阳极,采用电絮凝方法对超稠油采出水进行深度除硅研究。对电絮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佳聚合氯化铝(PAC)用量、pH值、电流密度及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用量。结果表明,单独电絮凝不能实现深度除硅。“电絮凝+PAC+PAM... 以铝板为阴阳极,采用电絮凝方法对超稠油采出水进行深度除硅研究。对电絮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佳聚合氯化铝(PAC)用量、pH值、电流密度及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用量。结果表明,单独电絮凝不能实现深度除硅。“电絮凝+PAC+PAM”对超稠油采出水除硅具有协同作用。当PAC加量为200 mg/L、pH值为8.0、电流密度为10 mA/cm^(2)、PAM加量为50 mg/L时,随着电絮凝时间的增加,SiO_(2)去除率增加,但增幅减小。当电絮凝时间为13 min时,电絮凝出水中的SiO_(2)含量为20 mg/L,SiO_(2)去除率为92%,实现深度除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采出水 电絮凝 SiO2去除率 深度除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采出水处理中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飞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9-442,共4页
以活性焦为吸附剂,采用预吸附-水解酸化-曝气生物固定床滤池一后吸附组合工艺中试处理稠油采出水。试验结果表明,当预吸附进水COD为408.6-526.7mg/L、预吸附池活性焦泥回流量为25%(W)、水解酸化池上升流速为0.22m/h、曝气生... 以活性焦为吸附剂,采用预吸附-水解酸化-曝气生物固定床滤池一后吸附组合工艺中试处理稠油采出水。试验结果表明,当预吸附进水COD为408.6-526.7mg/L、预吸附池活性焦泥回流量为25%(W)、水解酸化池上升流速为0.22m/h、曝气生物固定床滤池气水体积比为10:1、后吸附池投加新活性焦2kg时,组合工艺对稠油采出水COD的去除率达到90.0%,出水COD均值为46.2mg/L,出水水质满足DB21/1627-2008《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采出水 水解酸化 曝气生物固定床滤池 活性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采出水电化学深度除油除硅处理技术应用
6
作者 曹佳旭 周俊波 +2 位作者 肖东 陈宝生 金志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33-435,440,共4页
本实验对某油田联合站回用于热采锅炉的稠油采出水进行了现场中试实验,采用电化学方法对稠油采出水除油除硅深度处理,考察了电流密度对油去除率影响及电流密度、除硅剂对硅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油电流密度1.3 mA/cm^(2),除硅电流密... 本实验对某油田联合站回用于热采锅炉的稠油采出水进行了现场中试实验,采用电化学方法对稠油采出水除油除硅深度处理,考察了电流密度对油去除率影响及电流密度、除硅剂对硅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油电流密度1.3 mA/cm^(2),除硅电流密度0.5 mA/cm^(2)、除硅剂230 mg/L左右时,确定了除油除硅的最佳工艺参数,除油单元含油量由23 mg/L降到5 mg/L以下,原水硅由226.47 mg/L降到41.03 mg/L,去除率81.88%,处理后的水质满足热采锅炉给水水质标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采出水 电化学 除油 除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絮凝法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 被引量:5
7
作者 白昱 单朝晖 +5 位作者 李学军 邱江源 马大文 金志娜 樊玉新 周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92,共4页
采用电絮凝技术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研究极板面积、电流强度和电压、进水pH、水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物尤其是石油类时,应增大极板面积,提高反应电流,保持反应温度,并在pH中性条件下运行。去除悬... 采用电絮凝技术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研究极板面积、电流强度和电压、进水pH、水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物尤其是石油类时,应增大极板面积,提高反应电流,保持反应温度,并在pH中性条件下运行。去除悬浮物,应后置固液分离单元强化絮体去除。电絮凝法能有效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的有机物,且不需额外加入药剂,不会恶化循环利用采出水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絮凝 稠油高温出水 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