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3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曙一区超稠油管道热力集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余五星 郑南方 +2 位作者 陈金宝 潘建华 赵志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6-70,73,共6页
2001年以前,特种油开发公司主要采取罐储车运的集输方式,存在着管理难度大,费用高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实现超稠油管输的技术思路,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成功地解决了采油平台间的自压输油... 2001年以前,特种油开发公司主要采取罐储车运的集输方式,存在着管理难度大,费用高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实现超稠油管输的技术思路,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成功地解决了采油平台间的自压输油工艺、干线输油工艺、管线伴热工艺、设备选型等技术难题,并于2001年10月~2002年4月完成了管输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超稠油管道密闭输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曙-区 稠油管 热力集输技术 研究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管输中油溶性降黏剂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颖 陈艳玲 吴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89,共5页
合成了一种集较强极性基团和表面活性基团为一体的油溶性降黏剂。通过自制合成的两种单体丙烯酸十八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苯磺酸丙二醇酯,在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摩尔比)1∶2,引发剂用量1%,合成温度70℃下反应8 h,得到最终产物,并用... 合成了一种集较强极性基团和表面活性基团为一体的油溶性降黏剂。通过自制合成的两种单体丙烯酸十八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苯磺酸丙二醇酯,在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摩尔比)1∶2,引发剂用量1%,合成温度70℃下反应8 h,得到最终产物,并用红外光谱法表征了聚合物的组成特性。该共聚物能使稠油的黏度由62 133 mPa.s降到1 192 mPa.s,降黏率达到98.08%,满足稠油在管道输送中的可流动黏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管 油溶性降黏剂 极性基团 表面活性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蒸汽射流清洗稠油管技术研究
3
作者 邢雪阳 赵军友 徐依吉 《石油机械》 2015年第10期71-75,共5页
针对稠油管油垢堆积和难清洗等问题,研发了高温蒸汽射流清洗技术。通过理论及数值模拟确定了高温蒸汽射流清洗系统运行的最优温度、蒸汽压力、蒸汽用量及喷嘴结构尺寸等关键参数。现场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蒸汽射流喷嘴内的温度和压力在... 针对稠油管油垢堆积和难清洗等问题,研发了高温蒸汽射流清洗技术。通过理论及数值模拟确定了高温蒸汽射流清洗系统运行的最优温度、蒸汽压力、蒸汽用量及喷嘴结构尺寸等关键参数。现场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蒸汽射流喷嘴内的温度和压力在管内呈梯度分布,可提高蒸汽射流在稠油管内的凝结潜热释放效率,有效清洗附着在管壁的稠油油垢;高温蒸汽射流清洗与其他射流介质清洗技术相比更节能、环保,能收到更好的清洗效果。高温蒸汽射流清洗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稠油管清洗难题,为我国的稠油管清洗保养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射流 射流清洗 稠油清洗 稠油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超稠油管输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春红 吴晓东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4,共5页
针对辽河油田超稠油的管道输送问题,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合理的含水超稠油流变特性物理评价模型。在模拟实际生产条件下,利用所建物理模型对辽河油田杜229生产区块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含水率、流量对... 针对辽河油田超稠油的管道输送问题,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合理的含水超稠油流变特性物理评价模型。在模拟实际生产条件下,利用所建物理模型对辽河油田杜229生产区块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含水率、流量对超稠油流变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含水超稠油的流变特征。结果表明,含水超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假塑性流体特征。温度和含水率对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升高,视粘度下降。含水超稠油的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存在一个使粘度发生反转的临界值,临界含水率在50%左右。随流量增加,含水超稠油的表观粘度呈降低趋势,同时流量影响管径选择和输送距离等管输参数。该研究结果为实现超稠油集输和管网合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含水率 油管 油流 辽河油田 视粘度 假塑性流体 实验研究 影响 研究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宇新 闫月娥 +1 位作者 崔海清 陈明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4期732-735,共4页
针对稠油低凝点、高黏度的特点,以稠油凝点、泵提供的压力上限、规定的启动时间及管道末端的流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稠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相应数值计算方法,并以辽河油田盘锦线稠油长输管线为例计算其安全停输时间... 针对稠油低凝点、高黏度的特点,以稠油凝点、泵提供的压力上限、规定的启动时间及管道末端的流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稠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相应数值计算方法,并以辽河油田盘锦线稠油长输管线为例计算其安全停输时间。计算的安全停输时间与实际安全停输时间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可以认为建立的稠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管道 安全停输时间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降粘减阻新方法在渤海A油田稠油管道输送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荣旗 周晓红 陈宏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0,共3页
以渤海A油田稠油输送管道工艺设计为基础,在分析稠油管道降粘减阻措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稠油管道回掺活性水新方法。实验分析及软件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稠油管道输送条件,能够有效解决稠油管道降粘减阻的难题,可为... 以渤海A油田稠油输送管道工艺设计为基础,在分析稠油管道降粘减阻措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稠油管道回掺活性水新方法。实验分析及软件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稠油管道输送条件,能够有效解决稠油管道降粘减阻的难题,可为今后稠油管道输送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稠油油田 管道输送工艺 降粘减阻 回掺活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冷驱热采不同驱替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洪毅 李关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油汽比低、常规注水补能易窜流等问题,以胜利油田C油藏为目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冷驱热采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降黏剂、聚合物、氮气泡沫3种常温驱替介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表征,然后...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地层压力低、油汽比低、常规注水补能易窜流等问题,以胜利油田C油藏为目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冷驱热采可行性研究。首先对降黏剂、聚合物、氮气泡沫3种常温驱替介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表征,然后再对其开采特征进行对比得出最优常温驱替介质,最后结合采出端复合吞吐效果明确冷驱热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比3种不同常温驱替介质的开发效果,聚合物驱投入产出比最高,为2.06;氮气泡沫驱累计增油量最高,为1884t,但是投入产出比仅为1.23;降黏剂驱累计增油量最低,仅为723t;综合考虑选择聚合物作为最优常温驱替介质。相比单一冷驱和单一热采,冷驱热采累计增油量分别增加7328和3034 t。采用冷驱热采开发技术后可有效降低水油流度比,延缓压力递减,延长吞吐周期,此外在压力得到补充的前提下可适当提液增大生产压差,改善冷驱热采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蒸汽吞吐 冷驱热采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
9
作者 高长海 覃善卿 +5 位作者 张云银 查明 王兴谋 曲江秀 李豫源 张伟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9,共12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来自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机制,原油达到目前降解程度所需时间为4.4~13.0 Ma;稠油的形成经历“两期充注、一期稠化”的过程,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时期的小规模原油充注(距今31.2~24.6 Ma);第二期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的大规模原油充注(距今15.0~7.0 Ma);原油主要通过尚西断层和连通砂体输导至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储层中,在聚集成藏后的约2 Ma(距今13.0 Ma)开始遭受持续至今的生物降解作用,导致原油逐渐稠化而形成稠油,其成藏过程表现为先成藏、再边成藏边稠化、后持续稠化。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及其他类似地区稠油的成因机制、稠化过程以及关联浅层气等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源对比 成藏期次 降解时间 成藏过程 林樊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10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降黏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降黏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注气改善稠油火驱效果的机理及应用
11
作者 袁士宝 辛文宾 +5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展宏洋 任梓寒 李海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342-9348,共7页
火驱作为接替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在开发稠油时存在波及效率低、见效时间晚等问题。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脉冲注气的火驱方式,该方式通过调整注气井的工作制度,以改善火驱的燃烧波及效果。在新疆红浅1稠油... 火驱作为接替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在开发稠油时存在波及效率低、见效时间晚等问题。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脉冲注气的火驱方式,该方式通过调整注气井的工作制度,以改善火驱的燃烧波及效果。在新疆红浅1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揭示了脉冲注气的可行性和作用机理,研究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脉冲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应用于火驱矿场。结果表明:脉冲注气通过脉冲的峰值与谷值对燃烧前缘进行调控,加速了燃烧前缘的均匀推进,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脉冲注气可使见效时间提前600 d左右,燃烧波及增加30%以上。脉冲注气适用于储层纵向渗透率级差小于15、原油黏度为2000~10000 mPa·s的中等非均质储层,最佳的脉冲振幅为1.5~2、步长为30 d。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疆红浅1火驱工业区后,井组日产油增加0.5~2.8 t,空气油比降低34%,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脉冲注气 非均质储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自生溶剂强化SAGD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程海清 杨嗣民 +2 位作者 赵庆辉 张勇 苏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中后期热效率低、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稠油原位催化裂解产生溶剂辅助注蒸汽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辽河杜84稠油的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稠油催化裂解...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中后期热效率低、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稠油原位催化裂解产生溶剂辅助注蒸汽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辽河杜84稠油的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稠油催化裂解产生溶剂的机理,结合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原位产生溶剂强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注蒸汽环境下催化裂解可将超5%的稠油裂解为溶剂,其组成包括碳氢化合物轻烃和非凝结气体,具有作为SAGD汽腔中辅助重力泄油的溶剂介质特征,裂解产生的溶剂浓度也满足溶剂辅助SAGD(Expanding Solvent-SAGD,ES SAGD)技术对溶剂的需求,且产生的轻烃组分和气体可在汽腔中循环利用,实现提高泄油效率和油汽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原位改质 水热裂解 溶剂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超稠油乳化降黏影响
13
作者 陈阳 罗进 +5 位作者 王典林 杨祖国 杨鹏 陈勇 钟翔 唐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38-3849,共12页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评价;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冷冻电子显微镜(SEM)在微观尺度对表面活性剂微观形貌、粒径尺寸及交联结构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宏观和微观尺度下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与稠油降黏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的复配体系,在质量比1∶1、复配浓度1.0%、油水比3∶7、掺稀比0.5∶1条件下降黏效果最佳,降黏率最高达到98.81%;表面活性剂微观交联网状结构、微观OP-10聚氧乙基长链和SDS硫酸根基团可与超稠油分子充分结合,促进油水界面膜形成,最终乳化超稠油降黏,本文构建的超稠油降黏体系为塔河油田的高效降黏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表面活性剂 微观形貌 分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SAGD直井辅助筛选数模研究
14
作者 王青 刘佳 +3 位作者 高雨 刘仕杰 高亮 李鑫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共7页
强非均质性超稠油油藏主体开发技术SAGD部分井组存在蒸汽腔发育不均衡、横向扩展缓慢等问题。直井辅助SAGD技术可明显改善此类问题,目前辅助直井的筛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强非均质超稠油典型井区风城油田Z01井区为例,从油层厚度、三... 强非均质性超稠油油藏主体开发技术SAGD部分井组存在蒸汽腔发育不均衡、横向扩展缓慢等问题。直井辅助SAGD技术可明显改善此类问题,目前辅助直井的筛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强非均质超稠油典型井区风城油田Z01井区为例,从油层厚度、三类蒸汽腔的平面垂距、直井之间的距离、直井的排列方式、地层倾角5个方面明确了辅助直井的筛选条件,其中在讨论距离时针对蒸汽腔发育的大小给出了详细的距离界限,解决了直井辅助首要的选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直井筛选条件为油层厚度大于10 m,I、Ⅱ、Ⅲ类蒸汽腔平面垂距为35~45 m、25~40 m、15~35m,直井之间的距离为100 m,排列方式为交错式,优选下倾方向的直井。采用筛选直井辅助后油汽比提高0.02,采收率提高6.0%,对直井辅助SAGD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 直井辅助SAGD 数值模拟 平面垂距 选井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丁保东 刘磊 +3 位作者 张文龙 高晨豪 陈祥伟 郭继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3,共6页
为了避免稠油热采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对稠油乳化降黏剂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乳化降黏剂的工作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重点讨论了降黏剂在实现绿色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油田中降黏剂的应用和稠油的... 为了避免稠油热采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对稠油乳化降黏剂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乳化降黏剂的工作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重点讨论了降黏剂在实现绿色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油田中降黏剂的应用和稠油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表面活性剂 两亲聚合物 纳米颗粒 乳化降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特征对比研究
16
作者 陶磊 丁雨辰 +8 位作者 张霞 徐正晓 胡子伟 史文洋 白佳佳 张娜 朱庆杰 姜龙宇 班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实验,分别探究了温度场的发育情况以及结焦带的形成、扩展规律,并通过火驱后的生产效果分析以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揭示了2种储层条件下的火驱开发特征。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燃烧前缘的推进,尤其是在物性遮挡处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并产生局部高温,添加助燃剂后进行中继点火可协同火驱前缘突破遮挡,此时温度腔持续扩展,最高温度可达583.2℃;与均质油藏不同,其形成的结焦带呈不连续状分布,中继点火后物性遮挡产生应力断裂,燃烧前缘穿过断裂条带继续向生产井推进,燃烧腔迅速扩展;均质油藏火驱过程中,燃烧稳定阶段保持高速产油,最终采收率为53.27%,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后开始稳定产油,进入产油主力期,大量原油被驱替,仅少量原油存在非流场波及范围内,最终采收率为51.46%;2种储层的剩余油分布在高温区都趋近于0,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前物性遮挡影响的区域含油饱和度较高,中继点火后整个区域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2种储层下部由于燃烧较剧烈,含油饱和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三维物理模型 物性遮挡 助燃剂 结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超稠油绿色掺稀降黏采油技术研究
17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毛乾斌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5,共7页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自制药剂SW-1>聚甲氧基二甲醚>催化裂化柴油>塔河稀油;掺稀比为0.070,油相中SW-1回收率可达99.50%,水相中SW-1可完全被回收;在单井产液量100 m^(3)/d、超稠油含水率为30%(w)条件下,采用SW-1掺稀降黏,超稠油产量提高62.61%,置换出塔河稀油13290.6 t/a,显著提高了油田的超稠油产量及经济效益,为稠油绿色高效掺稀开采,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掺稀介质 掺稀降黏 绿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矿物对稠油原位改质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颜永何 杨志 +1 位作者 王宏 李晶晶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4-1131,共8页
通过使用石英砂、白云石、CaCO_(3)、黏土、蒙脱石、伊利石模拟稠油油藏的多孔储层环境,采用XRD、FTIR、GCMS、SEM、EDX、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在储层中稠油改质前后油品、催化剂和矿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Fe_(2)O_(3)催化剂作用下不同储层... 通过使用石英砂、白云石、CaCO_(3)、黏土、蒙脱石、伊利石模拟稠油油藏的多孔储层环境,采用XRD、FTIR、GCMS、SEM、EDX、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在储层中稠油改质前后油品、催化剂和矿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Fe_(2)O_(3)催化剂作用下不同储层矿物对稠油原位水热改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类储层中,稠油改质效果大小顺序为:碳酸盐类储层>黏土类储层>石英砂储层,在碳酸盐类储层中,CaCO_(3)表现出最好的水热改质效果。碳酸盐主要依靠抗焦化、促进裂解气化和中心位点催化作用促进断链和加氢。黏土类矿物具有丰富的酸中心,可利用阳离子和有机离子交换能力促进催化改质。石英砂对纳米Fe_(2)O_(3)催化剂的分散使得稠油改质效果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原位改质 储层矿物 纳米F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泡沫稠油混合流体的消泡特性研究
19
作者 敬加强 韩青松 +3 位作者 郭雨莹 王秋月 杨建平 孙杰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7-854,共8页
采用自制的耐油抗盐型水基泡沫,结合影像分析技术,从泡沫微观结构层面,深入评估了四种消泡剂的综合消泡性能。针对微泡沫稠油混合流体(泡沫油)体系,考虑管道中泡沫-稠油界面间剪切作用,探讨消泡剂类型与添加量对泡沫直径分布、泡沫数量... 采用自制的耐油抗盐型水基泡沫,结合影像分析技术,从泡沫微观结构层面,深入评估了四种消泡剂的综合消泡性能。针对微泡沫稠油混合流体(泡沫油)体系,考虑管道中泡沫-稠油界面间剪切作用,探讨消泡剂类型与添加量对泡沫直径分布、泡沫数量及气泡平均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消泡剂H44在水基泡沫及泡沫油体系中消泡时间均最短;泡沫体积不高于10%(φ)时,消泡剂H47性能更佳;而当泡沫体积高于10%(φ)时,消泡剂H43的消泡性能则优于H47;消泡剂添加量在0.6%~1.4%(φ)时,添加量越高,气泡平均直径越大,消泡率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泡沫体系 水基泡沫 消泡剂 消泡率 泡沫直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2 位作者 唐晓东 赵付英 王顺国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85,共5页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的最佳反应条件,即用0.05 mol/L 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活性剂辅助三氯化铁和乙酸钾(摩尔比为1∶3)在110℃下反应8 h制备纳米Fe_(2)O_(3)。最后,使用纳米Fe_(2)O_(3)对稠油进行降黏,稠油的降黏率为45.83%。实验结果有利于纳米催化剂的改造以及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纳米Fe_(2)O_(3) 催化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