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Ⅱ.稠油官能团组分表面膜性质探索 被引量:12
1
作者 范维玉 宋远明 +2 位作者 郭玉玺 刘兴玉 赵福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7,共6页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组分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以及沥青质、胶质的表面膜膜压 -面积 ( π-A)等温曲线和膜面积损失曲线 ,考察了水相 p H值、扩展溶剂芳香度等因素对 π-A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 ,稠油各组分都... 测定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化学官能团组分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中性分以及沥青质、胶质的表面膜膜压 -面积 ( π-A)等温曲线和膜面积损失曲线 ,考察了水相 p H值、扩展溶剂芳香度等因素对 π-A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 ,稠油各组分都能在空气 /水表面形成二维不溶性表面膜 ,其中酸性分和沥青质的膜压较高 ;扩展溶剂芳香度增大 ,酸性分和两性分的膜压明显增大 ;p H值对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沥青质 π-A曲线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 ,增强碱性条件 ,有利于各组分膜压的提高 ;膜面积损失曲线表明 ,酸性分形成的单分子膜最稳定 ,沥青质、两性分形成的单分子膜较稳定。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酸性分或沥青质是稠油中成膜的主要界面活性组分 ,它们对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较大 ;油相高芳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稠油组分 表面膜性质 膜压-面积等温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敬加强 孙娜娜 +2 位作者 安云朋 靳文博 杨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考察了Na2CO3、非离子型乳化剂BJN-01、无机盐加量对水包稠油型乳状液分水率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复合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作用规律及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质量浓度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时形成的乳状液最... 考察了Na2CO3、非离子型乳化剂BJN-01、无机盐加量对水包稠油型乳状液分水率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复合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作用规律及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质量浓度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时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室温静置19 h的分水率为60.7%,且表观黏度较低,30℃与20.4 s-1下的表观黏度为86.2 m Pa·s;加入Na Cl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且盐浓度越高、分水率越大;当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碱加量在500~6000 mg/L时,随着碱浓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表观黏度增加;当碱加量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在0.5%~0.9%时,随着乳化剂加量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表观黏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钠 乳化剂 协同作用 稠油乳状液 稳定性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Ⅰ.稠油官能团组分分离及其油水界面粘度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范维玉 宋远明 +2 位作者 南国枝 李明远 赵福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8,共8页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分模拟油溶液的油水界面粘度 (IFV) ,考察了油相芳香度、水相 p H值等因素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分和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尤其在水相碱性条件下 ,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最高 (p H=1 2时达 0 .1 2 m N· s/m)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较低 ;沥青质的油水界面粘度明显高于胶质。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一般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增大 ,而碱性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明显减小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的变化不大。酸性条件下 ,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碱性条件 (p H=1 1以上 )下 ,酸性分具有很高的油水界面粘度。水相碱性条件下稠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是官能团组分的酸性分或极性组分的沥青质。油相高芳香度和水相碱性条件有利于 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稠油乳状液 稠油官能团组分 界面膜性质 界面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表面活性剂对新疆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顺 宋文玲 +1 位作者 江晓智 刘凯新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0,共6页
研究了Na_2CO_3、甜菜碱表面活性剂、NaCl加量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稳定性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利用TURBISCAN LAB稳定分析仪,哈克流变仪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碱、表面活性剂、盐含量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活性剂体积... 研究了Na_2CO_3、甜菜碱表面活性剂、NaCl加量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稳定性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利用TURBISCAN LAB稳定分析仪,哈克流变仪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碱、表面活性剂、盐含量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活性剂体积分数为0.3%的条件下,Na_2CO_3质量浓度为500mg/L时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稳定分析仪扫描1h试样平均背散射光强值变化值约为2.17%,且体系表观黏度较低,40℃下为96.3mPa·s,碱加量在500~4 000mg/L时,随着Na_2CO_3质量浓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体系表观黏度增加;在Na_2CO_3质量浓度为500mg/L的条件下,随着表活性剂体积分数的增大,体系稳定性增强,当活性剂体积分数为0.3%时,体系表观黏度最低,40℃下为98.2mPa·s,活性剂体积分数在0.3%~0.7%时,随着活性剂体积分数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体系表观黏度增加;加入NaCl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且NaCl质量浓度越高、稳定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稠油乳状液 稳定性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综述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萌 刘霞 +3 位作者 吴玉国 解来宝 杨鸿麟 张博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1-18,共8页
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在稠油运输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油水体积比、含水率(水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介绍了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理以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在乳状液稳定性研究中的作用,... 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在稠油运输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油水体积比、含水率(水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介绍了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理以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在乳状液稳定性研究中的作用,综合分析了油水体积比、含水率等因素以及加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研究现状。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油水体积比、含水率、乳化温度、矿化度、表面活性剂和碱剂。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高分子聚合物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也有影响。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通过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比较相似,其中环道模拟法最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碱剂 高分子聚合物 动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靳凯斌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12期114-114,共1页
在稠油乳化降黏输送的过程中,在输送的终点需要对乳状液进行破乳,本文主要介绍了破乳过程中的三种方法。化学破乳、微波破乳、微波化学破乳以及各自的破乳机理。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化学破乳 微波破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稠油中多重乳滴的形成及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孟江 张燕 +2 位作者 龙学渊 冉国锋 王志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1-445,452,共6页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及其加量;搅拌强度;温度;Ostwald熟化作用及形成原始乳滴时的油水比。由该区块净化稠油和含水7.2%的塔河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中乳滴结构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W/O/W型。与由肯东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相比,肯东含水(58%)稠油加乳化剂转相形成的含水相同(35%)的O/W乳状液,表观黏度较低且黏度较不稳定。简介了获得成功的肯东451站含水稠油乳化降黏集输试验。在含水58%的稠油中按0.6mg/g油的加量加入乳化剂HATJ72和自由水,转相形成O/W乳状液,输送温度50℃,乳化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较差,输送至下游5公里处时,管道垂直方向上含水、油、水滴数量、黏度已有很大差异。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差,是自由水引起的,因此应控制掺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稠油(W/O乳状液) 转相 降黏 乳化集输 多重乳滴 稳定性 新滩肯东451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型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9
作者 孙娜娜 敬加强 +2 位作者 蒋华义 齐红媛 江璇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 两性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含油率 搅拌速率 乳化温度 正交实验 SPSS软件 表观黏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性乳化稠油堵水技术 被引量:31
10
作者 高玉军 马春宝 +2 位作者 傅奎仕 白宝君 韩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加有复配型破乳剂JC942的稠油注入油层后与地层水或注入水相遇而形成稠油乳状液,其粘度可超过稠油粘度的20倍以上,因而产生选择性堵水作用。本文报道稠油乳化剂的筛选、堵剂稠油的选择、不同含水率稠油乳状液的粘度性能、乳... 加有复配型破乳剂JC942的稠油注入油层后与地层水或注入水相遇而形成稠油乳状液,其粘度可超过稠油粘度的20倍以上,因而产生选择性堵水作用。本文报道稠油乳化剂的筛选、堵剂稠油的选择、不同含水率稠油乳状液的粘度性能、乳化稠油岩芯封堵性能、处理半径计算、现场堵水、1991年以来在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大量稀油井、稠油井堵水中应用的效果。乳化稠油堵水已成为该采油厂的主要堵水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稠油乳化剂 油井堵水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破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金禄 丁彬 +2 位作者 罗健辉 王平美 郭英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0年第8期1-6,21,共7页
稠油破乳脱水是油田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稠油破乳技术已成为石油工业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系统阐述了各种常见稠油破乳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物理破乳、化学破乳和生物破乳技术各自的破乳机理、技术特点及应用进展,归纳总结... 稠油破乳脱水是油田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稠油破乳技术已成为石油工业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系统阐述了各种常见稠油破乳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物理破乳、化学破乳和生物破乳技术各自的破乳机理、技术特点及应用进展,归纳总结了单一稠油破乳技术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稠油破乳技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破乳/脱水 物理破乳 化学破乳 生物破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改性破乳剂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慧英 张建 +1 位作者 吴鲁宁 王春磊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年第1期56-59,共4页
实验研究表明,对纳米氧化硅表面进行亲水亲油改性处理,然后与聚醚分子的活性羟基反应,将无机纳米氧化硅接枝反应到有机聚醚分子上,可制备出新型无机粒子和有机分子的复合物。破乳评价实验表明,该复合物对孤东稠油和辽河特超稠油乳状液... 实验研究表明,对纳米氧化硅表面进行亲水亲油改性处理,然后与聚醚分子的活性羟基反应,将无机纳米氧化硅接枝反应到有机聚醚分子上,可制备出新型无机粒子和有机分子的复合物。破乳评价实验表明,该复合物对孤东稠油和辽河特超稠油乳状液具有脱水速度快、脱水率高、脱出水色清澈、油水界面整齐的特点。纳米材料的加入降低了破乳剂中聚醚的有效含量,并能保障复合物的破乳脱水性能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剂 纳米氧化硅 表面改性 稠油乳状液 破乳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