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昕恬 陈锦南 +1 位作者 王奇雯 李晓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1-885,共5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究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究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0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PD-L2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观察经PD-L2荧光抗体孵育后的离体早期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荧光强弱的差异。结果·PD-L2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在病灶T分期和远处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D-L2表达水平的高低与T分期、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4,P=0.009;r=0.216,P=0.039);PD-L2膜表达强弱与病灶T分期之间也呈正相关(r=0.201,P=0.037)。生存分析表明,PD-L2高表达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PD-L2低表达患者(P=0.000)。PD-L2在早期结直肠癌中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下,早期结直肠癌的荧光强度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结论·结直肠癌中PD-L2高表达预示了患者的不良预后,PD-L2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可能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2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 结直肠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夏琀 刘东 +2 位作者 张明 许中恒 杨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根据随访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可溶性PD-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cTnI)、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溶性PD-L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可溶性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预后不良组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HDL-C、hs-CRP、hs-cTnI、IL-6、IL-10、TNF-α、可溶性PD-L1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5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s-cTnI及可溶性PD-L1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72,95%CI:1.069~7.717,P=0.036;OR=1.667,95%CI:1.022~2.717,P=0.040;OR=1.152,95%CI:1.023~1.297,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其AUC为0.942(95%CI:0.897~0.973),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4.16%。结论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生物标记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状态
4
作者 徐婷 刘晓雯 +2 位作者 陈亚曦 潘玉蝶 龚静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19例及验证集39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D-L1阴性与PD-L1阳性间有意义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术前CT图像提取组学特征,筛选特征并建立模型。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分数构建联合模型,并通过列线图使模型可视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由癌胚抗原及血管集束征构成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4(95%CI0.687~0.860)、0.808(95%CI0.670~0.947);通过特征筛选,由1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成的组学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7(95%CI 0.764~0.910)、0.778(95%CI 0.633~0.923);由癌胚抗原、血管集束征及组学分数构成的联合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92(95%CI0.832~0.952)、0.853(95%CI0.737~0.968);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AUC均高于其他两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0、-2.855,P均<0.05)。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肺腺癌PD-L1表达状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以为肺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节香附素A通过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调节前列腺癌小鼠肿瘤免疫并发挥抗肿瘤作用
6
作者 余本坚 梁世佳 +2 位作者 宋旭 张圣熙 张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2-1628,共7页
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RA)对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RA(0、0.5、1、2和4μ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和RM-1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RA)对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RA(0、0.5、1、2和4μ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和RM-1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2)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RA组和高剂量RA组,每组10只。低、高剂量RA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和4 mg/kg RA,连续给药24 d。记录小鼠体重,统计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重;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和PD-L1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以及干扰素γ(IFN-γ)和颗粒酶B(GzmB)水平。结果:(1)RA处理显著降低PC-3、DU145和RM-1细胞中PD-L1表达水平(P<0.05或P<0.01)。(2)在体内实验中,RA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减小,同时肿瘤组织中Ki67和PD-L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RA处理显著增加小鼠肿瘤内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提高IFN-γ和GzmB水平,同时减少活化的Treg数量(P<0.05或P<0.01)。结论:RA对前列腺癌小鼠肿瘤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L1表达、增加肿瘤浸润T细胞及抑制Treg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竹节香附素A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和CD19+B细胞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表达水平增加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伟 柴琳 +2 位作者 粱军利 鲁之中 杨思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43-1247,共5页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配体以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15例早期HCC患者、13例进展期HCC患者和12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并分离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PD-1...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配体以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15例早期HCC患者、13例进展期HCC患者和12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并分离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PD-1、PD-L1和PD-L2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的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One-way ANOVA分析PD-1与IFN-γ的相关性。结果进展期HCC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和CD19+B细胞中PD-1、PD-L1和PD-L2的表达水平和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和早期HCC患者,HCC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和CD19+B细胞PD-1、PD-L1表达水平与IFN-γ呈正相关。结论肝癌患者PBMC中PD-1、PD-L1和PD-L2分子表达增加,且PD-1、PD-L1与IFN-γ水平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肝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 PD-L2 γ干扰素(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状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庆龙 詹鹏超 +4 位作者 邢静静 刘星 梁盼 张永高 高剑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1-1376,共6页
目的观察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按7∶3比例将27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95)与验证集(n=82):训练集含PD-L1阳性亚组88例、阴性亚组107例,验证集各含37及45例。比较不同... 目的观察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按7∶3比例将27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95)与验证集(n=82):训练集含PD-L1阳性亚组88例、阴性亚组107例,验证集各含37及45例。比较不同集别亚组间临床及常规CT特征,分析胃癌PD-L1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CT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评估胃癌PD-L1状态的效能。结果训练集亚组间Borrmann分型、cN分期、cM分期、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及厚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orrmann分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厚径均为PD-L1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训练集胃癌PD-L1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832及0.841,在验证集分别为0.657、0.801及0.789;临床模型的AUC均低于其他模型(P均<0.05)。结论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有助于评估胃癌PD-L1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2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效应性T细胞的比例增加且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水平降低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丰钒 张欣 朱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6-679,共4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效应性T细胞(Teff)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两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AS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eff和Treg...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效应性T细胞(Teff)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以及两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AS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eff和Treg的比例以及PD-L1在这两种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中Teff的比例显著增加,Treg比例无明显变化;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PD-L1+Teff的比例显著降低,且低于稳定期AS患者;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Teff膜表面PD-L1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低于稳定期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AS患者外周血PD-L1+Treg的比例和Treg膜表面PD-L1的相对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活动期AS患者外周血中Teff比例增加,PD-L1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 强直性脊柱炎 效应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效果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哈福双 韩涛 +2 位作者 唐飞 闫俊卿 王浩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9-1392,共4页
肝细胞癌(HCC)治疗策略尚未完全统一。免疫治疗,特别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是HCC新型治疗方法,可以为进展期HC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然而数据表明,只有少数HCC患者受益于这种治疗方案。目前,关于预测HCC患者应... 肝细胞癌(HCC)治疗策略尚未完全统一。免疫治疗,特别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是HCC新型治疗方法,可以为进展期HC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然而数据表明,只有少数HCC患者受益于这种治疗方案。目前,关于预测HCC患者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的报道甚少。回顾了HCC及其他肿瘤类型中进行研究的生物标志物,探讨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HCC效果的可能预测因素,以期寻找优化治疗人群,提高PD-1/PD-L1抑制剂治疗HCC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治疗结果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治疗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义维丽 赵文成 +4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吴新天 周斐 吴凤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88-93,共6页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共109例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13例(11.9%)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和吸烟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均P<0.05)。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中,1~2级免疫相关性肺炎7例(53.8%),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6例(46.2%);发生时间为免疫治疗后6.3~80.0周,中位发生时间为28.5周。9例(69.2%)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胸闷5例,气促9例,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8例,呼吸衰竭5例,伴发热2例;其余4例(30.8%)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多灶性磨玻璃影1例,双肺斑片影4例,斑片影和结节影混合分布4例,斑片影合并蜂窝肺表现3例,实变影1例。12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激素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1例患者病情加重。无免疫相关性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治疗好转后4例患者继续使用原免疫方案治疗,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或加重。结论PD-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致命的不良事件,其影像学表现多样,激素治疗有效,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减少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相关性肺炎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通过ERK1/2通路上调人肝星状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培培 鲍士祥 +3 位作者 金帅 常伟 路景涛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60-1665,共6页
目的探讨TGF-β1上调肝星状细胞LX-2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10、20μg·L^-1 TGF-β1与肝星状细胞LX-2共培养,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LX-2细胞PD-L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RK1/2和p-ERK1/2蛋... 目的探讨TGF-β1上调肝星状细胞LX-2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10、20μg·L^-1 TGF-β1与肝星状细胞LX-2共培养,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LX-2细胞PD-L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RK1/2和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5、10、20μg·L^-1TGF-β1刺激LX-2细胞48 h后,LX-2表面的PD-L1表达明显增加;10μg·L^-1 TGF-β1刺激LX-2细胞24、48、72 h后,LX-2表面的PD-L1表达明显增加;5、10、20μg·L^-1TGF-β1刺激LX-2细胞48 h后,LX-2细胞ERK1/2含量不变,LX-2细胞p-ERK1/2的表达增加,同时ERK1/2特异性阻断剂U0126下调TGF-β1增加的LX-2细胞p-ERK1/2和PD-L1表达。结论TGF-β1能够增加LX-2表面PD-L1表达,其机制可能与ERK1/2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配体1 ERK1/2 P-ERK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MRI特征及IVIM参数联合模型预测宫颈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表达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开惠 杨蔚 +3 位作者 田海萍 张治宁 李云霞 何剑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基于SHAP法观察以临床、病理、MRI特征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定量参数联合模型预测宫颈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价值。方法采集63例治疗前初诊宫颈癌盆腔MRI,并对病理标本行PD-1/PD-L1免疫组织化... 目的基于SHAP法观察以临床、病理、MRI特征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定量参数联合模型预测宫颈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价值。方法采集63例治疗前初诊宫颈癌盆腔MRI,并对病理标本行PD-1/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PD-1表达阳性与阴性组、PD-L1表达阳性与阴性组临床、病理、MRI表现及IVIM参数(真实弥散系数D、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的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宫颈癌PD-1及PD-L1表达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测宫颈癌PD-1及PD-L1表达阳性联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以SHAP法解释其中各变量的贡献价值。结果PD-1阳性组与阴性组、PD-L1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肿瘤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及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IGO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和D值均为宫颈癌PD-1/PD-L1表达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建立的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及0.89。根据SHAP值,联合模型中FIGO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的贡献最大。结论以宫颈癌临床、病理、MRI特征及IVIM参数D值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其PD-1/PD-L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在脓毒症免疫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丁烨 戴璐 +2 位作者 向雅婷 孙玥 俞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3-848,共6页
免疫抑制逐渐被认为是脓毒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已被证明会导致患者根除原发性感染的能力受损,并导致继发性机会性致病菌感染的频繁发生。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 免疫抑制逐渐被认为是脓毒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已被证明会导致患者根除原发性感染的能力受损,并导致继发性机会性致病菌感染的频繁发生。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1(PD-L1)在脓毒症免疫抑制阶段中表达上调,不仅在获得性免疫细胞(如T细胞)中,而且在先天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及非免疫细胞中表达上调,导致其功能改变,通常会产生不利的后遗症。在许多脓毒症的临床前模型中,旨在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查点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治疗药物已被证明可改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显著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1(PD-L1) 免疫抑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001通过抑制P65磷酸化降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锦浩 刘沛东 +7 位作者 张辰 李佳博 任枭 陈露露 孙锦章 王旭亚 张亮 杨学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2-510,共9页
目的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ACT001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活性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肿瘤基因组学图谱计划(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学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 目的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ACT001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活性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肿瘤基因组学图谱计划(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学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病理分级和预后与P65和PDL1 mRNA表达量的关系。CCK-8法观察ACT001对U8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计算细胞抑制率和ACT001半数抑制浓度,免疫荧光法检测P65蛋白在U87细胞中的定位变化,小干扰RNA(siRNA)转染U87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P65蛋白敲低效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转染组和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P65、磷酸化P65(p-P65)和PDL1相对表达量。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胶质瘤患者P65和PDL1 mRNA表达量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均P<0.05),且P65和PDL1高表达组生存率和总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均P<0.05)。(2)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显示,经不同药物浓度ACT001(5、10、20、40、80、160和320μmol/L)处理后,U87细胞抑制率分别为(9.01±4.75)%、(17.03±2.91)%、(28.50±4.85)%、(45.50±5.15)%、(67.67±8.46)%、(83.02±5.79)%和(94.33±1.59)%,ACT001对U8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42.98μmol/L。(3)免疫荧光法显示,经50μmol/L ACT001处理的U87细胞P65蛋白入核减少。(4)qRT-PCR法显示,不同siRNA转染组U87细胞P65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0,P=0.000),其中si-P65-1组(t=13.290,P=0.000)和si-P65-2组(t=12.730,P=0.000)P65 mRNA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5)Western blotting法显示,不同siRNA转染组U87细胞P65(F=681.300,P=0.000)、p-P65(F=128.800,P=0.000)和PDL1(F=20.470,P=0.002)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i-P65-1组和si-P65-2组P65(t=59.630,P=0.000;t=29.380,P=0.000)、p-P65(t=24.370,P=0.000;t=13.460,P=0.000)和PDL1(t=6.025,P=0.004;t=6.728,P=0.003)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6)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U87细胞p-P65(F=269.700,P=0.000)和PDL1(F=128.800,P=0.000)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CT001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p-P65(t=19.750,P=0.000;t=24.640,P=0.000)和PDL1(t=12.690,P=0.000;t=19.230,P=0.000)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CT00150μmol/L组亦低于25μmol/L组(t=5.288,P=0.006;t=2.868,P=0.046)。结论ACT001不仅可以抑制U87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还可以通过抑制P65的磷酸化及核转位,从而抑制PDL1的表达,以改善胶质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进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倍半萜类 NF-κB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配体 细胞增殖 转染 显微镜检查 荧光 免疫印迹法 肿瘤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1/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信号通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芝娴 陈江锋 郭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7-865,共9页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长期以来以铂为基础的化疗一直是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预后不良。针对程序性死亡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通路的...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长期以来以铂为基础的化疗一直是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预后不良。针对程序性死亡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耐受的安全性和长期持久的反应性,开创了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回顾PD-1/PD-L1及CTLA-4信号通路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关系,综述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抗PD-1/PD-L1及CTLA-4治疗的临床试验,重点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阶段中的使用和最佳组合策略的临床研究,以期改进免疫抑制剂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使用,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1/程序性死亡配体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膀胱尿路上皮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信号通路在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皓雷 王金海 +1 位作者 杜小正 袁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53-656,共4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1(PD-L1)是免疫球蛋白CD28超家族的共刺激分子,其通路由多种途径激活后转导抑制信号,在肿瘤的免疫逃逸、病毒感染、移植排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殊的免疫抑制作用也可能参与...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1(PD-L1)是免疫球蛋白CD28超家族的共刺激分子,其通路由多种途径激活后转导抑制信号,在肿瘤的免疫逃逸、病毒感染、移植排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殊的免疫抑制作用也可能参与缺血性卒中相应的病理过程。作者对近年来PD-1/PD-L1信号通路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PD-1/PD-L1通路通过调控炎性反应、促进免疫细胞凋亡、保护血-脑屏障、可能参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缺血后脑神经保护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通路有望成为缺血性卒中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缺血性卒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200家族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调控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伟 白宗科 +1 位作者 姜梨华 邵晓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0-786,共7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miRNA-200家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PD-L1在NSCLC中的临床意义及调控机制。方法选取138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miRNA-200家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PD-L1在NSCLC中的临床意义及调控机制。方法选取138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D-L1表达,qRT-PCR检测miRNA-200家族(miRNA-200a、miRNA-200b、miRNA-200c、miRNA-429、miRNA-141)的表达水平。培养肺癌A549细胞,通过转染miRNA-200家族5个miRNA模拟物使其过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RNA-200家族过表达对PD-L1表达的影响,CCK-8实验检测miRNA-200家族过表达对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00家族对PD-L1的调控作用。结果138例NSCLC患者癌组织PD-L1总阳性率为58.7%(81/138),高于癌旁组织(3.6%,5/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临床TNM分期有关(P均<0.05)。NSCLC癌组织中miRNA-200家族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组织(P均<0.01),且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具有更低水平的miRNA-200家族表达水平(P均<0.01)。A549细胞过表达miRNA-200家族能下调PD-L1的表达(P均<0.01),且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P均<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NA-200家族直接负调控PD-L1的表达(P均<0.01)。结论PD-L1高表达预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PD-L1是miRNA-200家族的靶基因,miRNA-200家族表达水平低可能是NSCLC患者高表达PD-L1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RNA-200家族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分子调控机制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通过上调肌细胞增强因子2C促进PC9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
19
作者 吴宁霞 应帅 +8 位作者 葛文 李雅 阮玉婷 王伟民 李玉 张婧 邱文 王迎伟 赵晨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1-342,共12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促进PC9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IL-1750μg·L^(-1)刺激PC9细胞0(细胞对照),1,2,3,6和12 h,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C9细胞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促进PC9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IL-1750μg·L^(-1)刺激PC9细胞0(细胞对照),1,2,3,6和12 h,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C9细胞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和PD-L1 mRNA及蛋白表达。构建pIRES2⁃MEF2C及其对照质粒pIRES2-EGFP和MEF2C短发夹RNA(shMEF2C)及其对照质粒shCTR,分别转染PC9细胞48 h(shRNA质粒转染后加IL-17刺激3 h),即分pIRES2-EGFP和pIRES2-MEF2C组或shCTR,shCTR+IL-17和shMEF2C-4+IL-17组,同上检测MEF2C和PD-L1 mRNA及蛋白表达。另构建PD-L1启动子全长(pGL3-PD-L1-FL)和不同截短的pGL3-PD-L1-1~pGL3-PD-L1-4质粒。先将pGL3-PDL1-FL与pIRES2⁃MEF2C共转染PC9细胞48 h或与shMEF2C-4共转染48 h加IL-17刺激3 h,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测定PD-L1-FL启动子活性(分组同上)。此外,将对照pGL3-basic和pGL3-PD-L1-FL及pGL3-PD-L1-1~pGL3-PD-L1-4截短启动子质粒分别转染PC9细胞48 h再加IL-17刺激3 h或与pIRES2⁃MEF2C共转染PC9细胞后再测PD-L1启动子活性。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IL-17刺激2 h,MEF2C和PD-L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3 h达峰(P<0.01)。与pIRES2⁃EGFP组相比,pIRES2⁃MEF2C组PD-L1 mRNA(P<0.05)和蛋白表达(P<0.01)及启动子活性(P<0.05)明显升高;与shCTR组相比,shCTR+IL-17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P<0.01),但shMEF2C-4+IL-17组则明显低于shCTR+IL-17组(P<0.01)。此外,与pGL3-basic组比,IL-17刺激或过表达MEF2C可增加pGL3-PD-L1-FL,pGL3-PD-L1-1,pGL3-PD-L1-2和pGL3-PD-L1-3启动子活性(P<0.05,P<0.01),但pGL3-PD-L1-3和pGL3-PD-L1-4启动子活性则显著低于pGL3-PD-L1-FL组(P<0.05,P<0.01),提示PD-L1启动子这2个区域含有MEF2C的结合部位。结论IL-17通过上调MEF2C表达促进PC9细胞PD-L1表达,其机制可能与MEF2C结合PD-L1启动子的相应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介素17 细胞增强因子2C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鹏 欧阳少波 +3 位作者 王军 黄自坤 王娇龙 廖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 PD-1)和可溶性PD-L1(s 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亚群百分数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口腔鳞癌组血清s PD-L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s PD-1水平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 PD-L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及PD-L1表达显著升高。异常升高的s PD-L1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