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宇 郑鹏 黄涛 《山东医药》 2025年第4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晚期HCC患者52例,采用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 目的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晚期HCC患者52例,采用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52例晚期H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2例晚期HCC患者经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1.92%),部分缓解(PR)15例(28.85%),疾病稳定(SD)21例(40.38%),疾病进展(PD)15例(28.85%);客观缓解率(ORR)为30.77%(16/52),疾病控制率(DCR)为71.15%(37/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5.8个月(95%CI 13.706~17.894)。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25例),其次为腹泻(18例)和高血压(18例),随后依次为疲劳(13例)、疼痛(12例)、恶心(11例)、厌食(11例)、转氨酶升高(11例)、胆红素升高(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8例)、皮疹(7例)、呕吐(7例)、发热(6例)、脚麻(4例)、咳血(4例)、胃肠道出血(3例)、牙龈出血(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无肝外转移、既往接受过局部治疗、Child-Pugh分级A级、BCLC分期B期患者mPFS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B级、BCLC分期C期为接受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HCC患者m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HCC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可控,Child-Pugh分级B级和BCLC分期C期是HCC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戈非尼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细胞 CHILD-PUGH分级 BCLC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朱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睡眠质量、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晚期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抑制剂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石佳鹏 汤小星 赵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最广泛,但是其疗效及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本文以PD-1为代表,就HCC中PD-1/PD-L1治疗的研究现状,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局部消融治疗指征,疗效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HCC及PD-1/PD-L1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免疫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书苹 赵可 +3 位作者 张苗 邱鸣寒 宋腾 王华庆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 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6例,均应用瑞戈非尼(80 mg、120 mg或160 mg,每日口服1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 目的 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6例,均应用瑞戈非尼(80 mg、120 mg或160 mg,每日口服1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为一周期)联合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200 mg、特瑞普利单抗240 mg、卡瑞利珠单抗240 mg或信迪利单抗200 mg,均在第1天静脉输注,21 d为一周期)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6例难治性pMMR/MSS的转移性结肠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7%(2/26)、均为部分缓解(PR),DCR为65.3%(17/26),PFS为3.5个月,OS为24.3个月。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和无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4.5、3.3个月,两者比较,χ2=0.447,P=0.504;中位OS分别为16.8、24.9个月,两者比较,χ2=0.115,P=0.735。瑞戈非尼80 mg、120 mg治疗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位PFS分别为3.3、4.5个月,两者比较,χ2=1.796,P=0.180;中位OS分别为24.9、24.3个月,两者比较,χ2=0.118,P=0.732。既往未用瑞戈非尼和既往应用瑞戈非尼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6、4.0个月,两者比较,χ2=5.411,P=0.02;中位OS分别为14.7、24.3个月,两者比较,χ2=0.05,P=0.824。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手足皮肤综合征(80.7%)、高血压(30.7%)、乏力(19.2%)、毛细血管增生症(23.1%),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4/26)。结论 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可使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安全性可。肝转移与否不影响联合治疗的效果,应用过瑞戈非尼的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优于未应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瑞戈非尼 结直肠癌 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逍遥散对胃癌荷瘤共病抑郁小鼠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的增敏作用及机制探讨
5
作者 陈军 张兆星 +3 位作者 米婧 屈红艳 胡蓉 李静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89-195,共7页
目的 观察逍遥散对胃癌荷瘤共病抑郁小鼠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治疗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移植胃癌细胞系——MCF细胞构建荷瘤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荷瘤共病抑... 目的 观察逍遥散对胃癌荷瘤共病抑郁小鼠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治疗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移植胃癌细胞系——MCF细胞构建荷瘤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荷瘤共病抑郁组、PD-1抑制剂组、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每组15只。荷瘤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共饲养56天;荷瘤共病抑郁组是在荷瘤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以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干预,每天行适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第1天、15天、29天、43天小鼠尾静脉注射适量生理盐水;PD-1抑制剂组是在荷瘤共病抑郁组的基础上,将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改为PD-1抑制剂;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是在PD-1抑制剂组的基础上,将生理盐水灌胃改为逍遥散水提物灌胃。分组后第57天,荷瘤对照组、荷瘤共病抑郁组进行糖水偏好测试、陌生环境摄食实验,分析两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计算荷瘤共病抑郁组、PD-1抑制剂组、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获取小鼠瘤体,并测量瘤体体积及重量,计算抑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IDO)、犬尿氨酸(kynurenine, Kyn)、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的数值;对肿瘤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表达情况。结果 (1)行为学改变:与荷瘤对照组比较,荷瘤共病抑郁组的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摄食潜伏时间显著延长(P<0.01)。(2)生存率差异:荷瘤共病抑郁组小鼠生存率为20%,PD-1抑制剂组小鼠生存率为26.7%,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生存率为40%。(3)肿瘤增值差异: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瘤体体积小于PD-1抑制剂组(P<0.05),PD-1抑制剂组小于荷瘤共病抑郁组(P<0.05);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瘤体重量显著小于PD-1抑制剂组(P<0.01),PD-1抑制剂组显著小于荷瘤共病抑郁组(P<0.01);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的抑瘤率为35.4%优于PD-1抑制剂组的22.1%。(4)相关蛋白表达差异: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IDO的表达显著低于PD-1抑制剂组及荷瘤共病抑郁组(P<0.01);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Kyn的表达显著低于PD-1抑制剂组(P<0.01),PD-1抑制剂组小于荷瘤共病抑郁组(P<0.05);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AhR的表达显著低于PD-1抑制剂组及荷瘤共病抑郁组(P<0.01);(5)各组小鼠肿瘤组织Foxp3表达情况:与荷瘤共病抑郁组比较,PD-1抑制剂组、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PD-1抑制剂组比较,逍遥散联合PD-1抑制剂组肿瘤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逍遥散对PD-1抑制剂的增敏作用可能与通过下调IDO、Kyn、AhR水平,进而有效降低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值与分化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犬尿氨酸 叉头样转录因子3 芳香烃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肾癌致免疫性肌炎伴重症肌无力1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博 贾童舒 +3 位作者 巫昊 杨振浩 马婷婷 段永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0期5760-5760,F0003,F0004,共3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近几年新兴的抗肿瘤药物,但临床实际应用时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报告1例晚期肾癌患者在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近几年新兴的抗肿瘤药物,但临床实际应用时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报告1例晚期肾癌患者在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注射液)3个周期后,出现严重免疫性肌炎伴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心肌损伤及肝损伤,具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免疫性肌炎 重症肌无力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不良反应的热点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叶美辰 卢天舒 +3 位作者 魏峰 崔雷 张斯扬 项荣武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18,共7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热点,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方法以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PD-1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文献为来源,以“antine...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热点,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方法以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PD-1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文献为来源,以“antineoplastic agents,immunological/adverse effects”[Mesh]and“programmed cell death 1 receptor/antagonists and inhibitors”[Mesh]为检索策略,以2010-2020年为限定时间。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抽取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获得高频主题词论文矩阵,利用gCLUTO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得到411篇文献,20个高频主题词,可视化分析后得到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和疗法比较4个聚类。结论皮炎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非小细胞肺癌患和晚期黑色素瘤为在抗PD-1治疗上最常被研究的肿瘤类型,Nivolumab是最常被研究的PD-1抑制剂类药物,对相关科学研究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 不良反应 研究热点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8
作者 李笑天 刘芳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4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高于对照组的22.58%(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肝功能,不会额外增加不良反应,保证患者足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靶向药物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介入治疗 肝功能 不良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相关性心肌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松珊 曹慧丽 +4 位作者 赵娅敬 代虎威 曾康 温泽宇 杨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662-666,共5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极大进展,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活性达到抗肿瘤目的,然而,在其扩大免疫抗肿瘤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免疫毒性作用,其中免疫性心肌炎以高病死...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极大进展,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活性达到抗肿瘤目的,然而,在其扩大免疫抗肿瘤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免疫毒性作用,其中免疫性心肌炎以高病死率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综述总结了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心肌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测治疗反应的新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及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心肌炎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抑制剂idelalisib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因子及PD-L1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程珍 白雪 +5 位作者 饶彪锋 邵红 李春溟 严敏 潘湘涛 陆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42-46,51,共6页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5、30μmol/L idelalisib)。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变化。结果4种细胞株对idelalisib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FARAGE、OCI-LY19、U2932、SU-DHL-8。FARAGE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OCI-LY19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SU-DHL-8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FARAGE、OCI-LY19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DLBCL细胞株中,PI3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减少IL-10、VEGF的分泌,发挥抗肿瘤反应,PI3K/Akt通路在DLBCL中可以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抑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因子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令伊 张湘晨 梁新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94-98,共5页
以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临床疗效不一。传统的免疫治疗效果预测生物标志物由于依赖组织活检而应用受限。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如血液肿瘤突变负荷(bTMB)、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 以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临床疗效不一。传统的免疫治疗效果预测生物标志物由于依赖组织活检而应用受限。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如血液肿瘤突变负荷(bTMB)、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s)、外泌体、T细胞受体库(TCR)及循环免疫细胞等在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方面均有价值。bTMB水平高的NSCLC患者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效果更好,但预测界值仍未明确;ctDNA有助于识别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应答,围手术期ctDNA清除率能够预测可切除NSCLC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预后和疗效;CTCs和外泌体的PD-L1表达增加均与NSCLC抗PD-1/PD-L1疗效呈正相关,CTC计数和纵向动态检测CTC PD-L1表达状态有望为NSCLC PD-1/PD-L1抑制剂治疗提供重要的疗效预测信息;外泌体上多种肿瘤相关蛋白均可预测NSCLC 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TCR库多样性和循环免疫细胞也都可作为经济、易获取、可重复的NSCLC免疫疗效预测因子,帮助临床医生筛选NSCLC PD-1/PD-L1抑制剂治疗高获益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突变负荷 循环肿瘤DNA 循环肿瘤细胞 外泌体 T细胞受体 循环免疫细胞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L1抑制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月超 王谦 +2 位作者 姚全军 郑鹏 黄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3023-3027,共5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30例)与研究组(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28例)。两组均治疗9周,比较其疗效、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85.71%)较对照组(60.00%)高(P<0.05);两组治疗后ALP、ALT、AST、TBIL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VEGF、sVCAM1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8^(+)较对照组高,CD4^(+)/CD8^(+)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肝损伤,改善其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经动脉化疗栓塞 抗血管生成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9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13
作者 张云惠 陈浩云 +6 位作者 钟陆华 房财富 黄焕均 郭晨晨 董心仪 石凤 梁蔚婷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ICIs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肿瘤医院2018年6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上报的159例ICIs相...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ICIs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肿瘤医院2018年6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上报的159例ICIs相关ADR报告,分析并统计患者年龄、性别、ADR严重程度、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结果159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1~70岁(74.84%),男性为女性的1.94倍。涉及ICIs药物共11种,严重ADR占比28.93%,80.63%的ADR发生在ICIs治疗的前5个周期。ADR累及系统-器官广泛,主要分布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6种ICIs发生了说明书中未载明的ADR。结论ICIs引起的ADR广泛且复杂,建议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个性化监测策略,早期识别和干预A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诱发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肿瘤总生存期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凤萍 姚涓川 +2 位作者 马婷 李海琛 崔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7-974,共8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诱发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的影响因素及对肿瘤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纳入211例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比较是否发生irTD组间的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诱发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的影响因素及对肿瘤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纳入211例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比较是否发生irTD组间的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rTD的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法探究是否发生irTD与OS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模型COX回归分析评估irTD对OS的影响。结果irTD的发生率为26.1%,1级发生率13.3%,2级发生率10.0%,3~4级发生率2.8%,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第9周(IQR:5~25周)。性别、吸烟史、靶向史、基线甲状腺抗体在是否发生irTD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rTD患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在第3周开始升高,第6~30周高于基线水平,30周后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的变化幅度小于TGAb。亚组分析显示,甲亢组首次接受免疫治疗的年龄较甲减组小(P<0.05),基线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于甲减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甲状腺抗体阳性的患者发生irTD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4.595倍(95%CI:2.286~9.239,P<0.001)。生存分析显示,irTD患者的OS更长。多模型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化疗、肿瘤类型、是否转移等因素后irTD患者的OS更长(HR=0.228,95%CI:0.079~0.656,P=0.006)。结论irTD严重程度以1~2级为主,3~4级少见。基线甲状腺抗体阳性是ir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irTD的患者具有更长的OS,可能是由于irTD患者具有更好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 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 甲状腺抗体 影响因素 总生存期(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翠 李亚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6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6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全身化疗方案,研究组给予全身化疗方案+PD-1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及治疗3个周期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LM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PLR)指标水平及Kamofsky评分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毒性作用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患者总生存期。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75%(30/32)、96.88%(31/32),高于对照组的68.75%(22/32)、75.0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2组血清SCC、PL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LMR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Kamofsky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1、2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高于或长于对照组(P<0.05)。2组毒性作用多数为1~2级。研究组血小板下降和转氨酶升高比例分别为37.50%(12/32)和28.12%(9/32),高于对照组的18.75%(6/32)和9.38%(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贫血、白细胞下降、恶心、腹泻、乏力等毒性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发生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皮疹、带状疱疹、过敏等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提高了临床效果、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改善了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状态,毒性作用较少,患者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复发转移性 全身化疗 免疫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剂 鳞状细胞癌抗原 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及处理
16
作者 王晓慧 张家铭 +5 位作者 刘艺 袁媛 夏寒 尹兴华 王书畅 张耀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39例接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39例接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接受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及派安普利单抗等PD-1抑制剂治疗37例,接受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恩沃利单抗)治疗2例。39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先出现一过性甲状腺毒症后很快转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者25例,直接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者14例;从初次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出现甲状腺毒症的中位时间46 d,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中位时间91d;甲状腺毒症期甲功TSH降低,FT3、FT4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甲状腺功能减退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畏寒及颜面水肿等;明确诊断为2级免疫相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例、3级免疫相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8例。39例患者均予(1.87±0.77)μg/(kg·d)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治疗后病情均较稳定。随访时间60.14(37.43,101.93)周,39例患者中原发肿瘤疾病稳定30例、进展9例。结论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时间较早,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左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经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浩 韩尚 +1 位作者 纪雅玲 汪海岩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63-67,共5页
目的观察首次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筛选治疗潜在获益晚期胃癌患者。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 目的观察首次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筛选治疗潜在获益晚期胃癌患者。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PD-1抑制剂(200 mg,第1天)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白蛋白紫杉醇260 mg/㎡、紫杉醇脂质体135~175 mg/㎡、多西他赛75~100 mg/㎡,第2天)治疗,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治疗剂量及治疗周期同观察组。2个治疗周期结束,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远期疗效。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亚组生存分析。统计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32.6%、25.6%,DCR分别为72.1%、62.8%,两组ORR、DCR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mPFS分别为4.7、3.3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5.3、3.4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PD-L1 CPS评分≥5分与<5分的观察组患者mPFS比较,P<0.05;诊断后首次治疗PFS≥6个月与<6个月的观察组患者mPFS比较,P<0.05。观察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大多为1~2级,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无致死性不良事件。结论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相较于单用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mPFS、DOR长;PD-L1 CPS评分≥5分及首次治疗PFS≥6个月的晚期胃癌患者可能为治疗潜在获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 紫杉醇 紫杉醇脂质体 多西他赛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怡锋 肖妹 吕维泽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65.8%、47.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9%、42.1%、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使用常规化疗方式治疗的临床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且生存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免疫检查点抑制 疗效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受体沉默的树突状细胞瘤苗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朱晓磊 雷秀文 +3 位作者 刘婷婷 朱自江 田拂晓 王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251-1261,共11页
目的探讨IL-10受体(IL-10R)沉默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C,使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DC细胞形态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DC细胞的表型。将TE11细胞分为空白对... 目的探讨IL-10受体(IL-10R)沉默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C,使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DC细胞形态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DC细胞的表型。将TE1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DC-CTL组、NC-shRNA-DC-CTL组和IL-10R-shRNA-DC-CTL组。制作负载热休克凋亡的TE11细胞抗原的DC,然后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分别进行IL-10R-shRNA慢病毒和NC-shRNA慢病毒转染,最后通过不同处理的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通过MTT法检测DC对TE11细胞的杀伤率,采用ELISA法检测TE1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干扰素(IFN)-γ含量。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未转染的DC组(DC组)、NC-shRNA-DC组和IL-10R-shRNA-DC组,每组6只。将DC悬液或生理盐水注射至小鼠淋巴结,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每隔7 d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TUNEL阳性率,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2和IFN-γ水平,采用RT-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IL-10 mRNA和IL-10R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IL-10、IL-10R、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p-STAT3、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证实分离的细胞符合DC形态学,DC的特异性标志物CD11c、MHC-Ⅱ、HLA-DR和CD83的阳性率分别为91.43%,89.53%,88.62%和90.7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C-CTL组、NC-shRNA-DC-CTL组和IL-10R-shRNA-DC-CTL组TE11细胞杀伤率升高(P<0.05),TE1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与DC-CTL组和NC-shRNA-DC-CTL组相比,IL-10R-shRNA-DC-CTL组TE11细胞杀伤率升高(P<0.05),TE1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DC组、NC-shRNA-DC组和IL-10R-shRNA-DC组大鼠肿瘤体积和Ki67阳性率降低(P<0.05),TUNEL阳性率升高(P<0.0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比例及肿瘤组织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IL-10和IL-10R mRNA和蛋白水平、STAT3磷酸化水平以及PD-1和PD-L1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DC组和NC-shRNA-DC组相比,IL-10R-shRNA-DC组肿瘤体积和Ki67阳性率降低(P<0.05),TUNEL阳性率升高(P<0.0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比例及肿瘤组织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IL-10和IL-10R mRNA和蛋白水平、STAT3磷酸化水平以及PD-1和PD-L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IL-10R沉默的DC瘤苗具有体内外抗食管鳞癌活性,可有效增强CD8^(+)T细胞免疫活性,抑制STAT3激活以及PD-1/PD-L1免疫检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树突状细胞瘤苗 细胞介素-10受体 免疫 抗原呈递能力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的疗效分析与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
20
作者 罗小翠 覃丽君 杨志群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3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实行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春风院区全科医学科拟进行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50例...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实行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春风院区全科医学科拟进行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两组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各25例的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干预,研究组实行不良反应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肿瘤标志物水平、癌因性疲乏评分、心理健康状态、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更高,且研究组干预后CYFRA21-1水平较干预前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躯体疲乏、情感疲乏及认知疲乏评分更低,且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癌因性疲乏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干预后心理健康状态各维度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采取不良反应护理,能够改善病患躯体疲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 癌因性疲乏 不良反应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