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2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叶酸受体α(FRα)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敲低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温军业 张浚琪 +2 位作者 任行 张海强 叶学帅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8-1134,共7页
目的 探究靶向叶酸受体α(FRα)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敲低型T细胞(si-PD-1-CAR-T)对肝癌细胞的清除能力。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CGA分析FRα抗原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FRα表达与肝癌患者... 目的 探究靶向叶酸受体α(FRα)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敲低型T细胞(si-PD-1-CAR-T)对肝癌细胞的清除能力。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CGA分析FRα抗原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FRα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分别将编码靶向FRα抗原的CAR结构的mRNA及mRNA联合靶向PD-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使用电穿孔仪转导入T细胞,制备FRα-CAR-T和si-PD-1-CAR-T。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CAR的表达效率和PD-1的敲低效率。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JHH-1和HepG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将FRα-CAR-T、si-PD-1-CAR-T及空载体转导的T细胞(Mock T)作为效应细胞,JHH-1和HepG2作为靶细胞,CCK-8法检测在不同效靶比(1∶1、2.5∶1、5∶1、10∶1、20∶1)时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效应细胞与靶细胞(10∶1)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的分泌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FOLR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OLR1高表达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FOLR1低表达者(P=0.013)。将m RNA转导入T细胞后,FRα-CAR在CAR-T和si-PD-1-CAR-T中的表达率可达89.8%和84.7%,使用m RNA和si RNA共转染可将T细胞的PD-1下调并维持至少7天的PD-1低表达状态。FRα抗原在JHH-1细胞中表达率为100%,而在Hep G2细胞中呈阴性表达。CCK-8结果显示,si-PD-1-CAR-T对JHH-1细胞杀伤效率显著高于FRα-CAR-T细胞(P<0.05);ELISA结果显示,FRα-CAR-T细胞与JHH-1细胞共培养时,IL-2分泌量较Mock T细胞显著增加[(1 032.50±135.90) pg/mL vs (50.26±7.87) pg/mL,P<0.001],IFN-γ分泌量显著增加[(1 430.56±184.20) pg/mL vs (89.05±11.26) pg/mL, P<0.001];si-PD-1-CAR-T与JHH-1细胞共培养后,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较FRα-CAR-T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结论 FRα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敲低T细胞PD-1可显著提高FRα-CAR-T在体外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 叶酸盐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通路拮抗剂研究进展
3
作者 夏黎明 岳锋 +2 位作者 祝仰钊 张秋雨 王选年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这导致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激活受阻,免疫功能随之受损。探索干预PD-1通路的目的是恢复T细胞的活性。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PD-1/PD-L1通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类拮抗剂、小分子肽类拮抗剂及小分子非肽类抑制剂等领域的最新发现,为免疫联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旨在逆转动物和人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开拓联合免疫治疗的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拮抗剂 免疫功能损伤 免疫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状态
4
作者 徐婷 刘晓雯 +2 位作者 陈亚曦 潘玉蝶 龚静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19例及验证集39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D-L1阴性与PD-L1阳性间有意义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术前CT图像提取组学特征,筛选特征并建立模型。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分数构建联合模型,并通过列线图使模型可视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由癌胚抗原及血管集束征构成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4(95%CI0.687~0.860)、0.808(95%CI0.670~0.947);通过特征筛选,由1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成的组学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7(95%CI 0.764~0.910)、0.778(95%CI 0.633~0.923);由癌胚抗原、血管集束征及组学分数构成的联合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92(95%CI0.832~0.952)、0.853(95%CI0.737~0.968);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AUC均高于其他两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0、-2.855,P均<0.05)。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肺腺癌PD-L1表达状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以为肺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配体-1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激活黏着斑激酶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洋 王语然 +4 位作者 于滢 涂丽 王曾丽 欧阳诗琪 唐小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012-2027,共16页
目的揭示PD-L1-PTP1B-FAK信号轴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作用机制,并阐明其在HCC中的效应功能。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中PD-L1与FAK表达水平的10年生存分析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HCC组织与癌... 目的揭示PD-L1-PTP1B-FAK信号轴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作用机制,并阐明其在HCC中的效应功能。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中PD-L1与FAK表达水平的10年生存分析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D-L1与FAK在Y397位点磷酸化相对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PD-L1低表达(SNU-387)和PD-L1高表达(Hep3B)细胞系,并构建SNU-387PDL1+和Hep3BPDL1-慢病毒转染的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D-L1的高表达和低表达对p-FAK(Y397)的影响。为明确FAK在HCC中的功能机制,分别在SNU-387PDL1+中施加FAK抑制剂、在Hep3BPDL1-中施加FAK激活剂进行功能挽救实验,结合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EdU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评估肿瘤恶性效应。通过GENEMANIA数据库预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与PD-L1和FAK间功能交互,IHC分析PD-L1/PTP1B/p-FAK(Y397)三者的表达相关性,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间接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验证PD-L1与PTP1B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验证PD-L1与PTP1B的调控关系,通过体外PTP1B磷酸酶活性实验检测PTP1B活性变化。Western blot筛选内源性PTP1B高表达(SNU-387)和PTP1B低表达(Hep3B)细胞系,利用Hep3BPTP1B+和SNU-387PTP1B-细胞系,检测p-FAK(Y397)水平及重复表达水平对其功能效应实验和挽救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NU-387细胞和Hep3B细胞中p-FAK(Y397)下游通路信号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HCC组织中PD-L1与p-FAK(Y397)表达呈正相关(95%CI:1.065~3.801,P<0.01)。在SNU-387PDL1+细胞中显著增强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高(P<0.01),FAK抑制剂可逆转该效应(P<0.05);而Hep3BPDL1-细胞中显著降低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FAK激活剂可恢复该效应(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HCC组织中PTP1B表达与PD-L1和p-FAK(Y397)呈负相关(95%CI:1.886~3.514,P<0.05)。Co-IP实验和IF实验证实PD-L1与PTP1B存在直接相互作用,PD-L1抑制PTP1B表达水平使其活性降低(P<0.01);SNU-387PTP1B-细胞中显著升高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高(P<0.01),FAK抑制剂逆转了以上效应(P<0.05);而Hep3BPTP1B+细胞中显著降低FAK(Y397)位点磷酸化(P<0.01),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1),FAK激活剂的处理恢复其效应(P<0.05)。SNU-387细胞中FAK(Y397)位点的磷酸化激活可增强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Hep3B细胞中抑制FAK(Y397)位点的磷酸化则能够削弱上述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结论PD-L1通过抑制PTP1B激活FAK,进而促进HCC的迁移侵袭和增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黏着斑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夏琀 刘东 +2 位作者 张明 许中恒 杨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根据随访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可溶性PD-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cTnI)、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溶性PD-L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可溶性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预后不良组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HDL-C、hs-CRP、hs-cTnI、IL-6、IL-10、TNF-α、可溶性PD-L1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5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s-cTnI及可溶性PD-L1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72,95%CI:1.069~7.717,P=0.036;OR=1.667,95%CI:1.022~2.717,P=0.040;OR=1.152,95%CI:1.023~1.297,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其AUC为0.942(95%CI:0.897~0.973),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4.16%。结论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生物标记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
7
作者 刘炯 王小勇 +3 位作者 王利敏 黄新荞 杨春梅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Slicer软件在MRI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进行数据标准化、特征降维及筛选。采用高斯朴素贝叶斯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获取影像组学评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特征,并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3种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和3个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分别为谷丙转氨酶(P=0.020)、谷草转氨酶(P=0.025)、总胆红素(P=0.026)。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AUC 0.813,测试集AUC 0.818)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训练集AUC 0.711,测试集AUC 0.705)和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 0.769,测试集AUC 0.767)。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佳,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术前多序列MRI图像的影像组学评分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3种临床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列线图,能有效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为患者精准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程序性死亡配体1 B7-H1抗原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TACE+微波消融+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TACE+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畅 李威 +2 位作者 满文玲 孙维玮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比较TACE+微波消融(MWA)+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TACE+MWA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TACE+MWA+PD-1(观察组)或TACE+MWA治疗(对照组)的PHC患者各40例,比较组间基线资料、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 目的比较TACE+微波消融(MWA)+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TACE+MWA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TACE+MWA+PD-1(观察组)或TACE+MWA治疗(对照组)的PHC患者各40例,比较组间基线资料、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0.00%和72.5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7.50%和95.0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0.80个月和15.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3.35个月和6.80个月;观察组OS和PFS均长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经相关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TACE+MWA+PD-1联合治疗PHC效果优于TACE+M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消融技术 化学栓塞 治疗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应用仑伐替尼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癌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军红 姚红兵 +5 位作者 王雪尧 郭威 陆才进 吴嘉兴 蒋建晖 赵东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2-767,共6页
目的 探讨卡瑞丽珠单抗(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和FOLFOX方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 探讨卡瑞丽珠单抗(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和FOLFOX方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并且接受每日一次口服仑伐替尼治和卡瑞丽珠单抗静脉输注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组给予FOLFOX方案经HAIC化疗,并且接受每日一次口服仑伐替尼治和卡瑞丽珠单抗静脉输注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复查,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采用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体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观察组在疾病控制率、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OLFOX-HAIC化疗方案联合卡瑞丽珠单抗及仑伐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安全有效,不会造成不良反应,且可以延长患者的OS和PFS,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仑伐替尼 FOLFOX方案 中晚期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细胞癌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迪 祝子祎 +1 位作者 范龙飞 谭玉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3-397,共5页
目的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 目的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治疗将其归入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及疗效,分析观察组方案的治疗价值。结果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方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恶心、呕吐及腹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其余1~2级及3级不良反应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FOLFOX-HAIC联合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CNLCⅢa期HCC疗效较佳而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化学疗法 癌症 局部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FoxO1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铁死亡的影响
11
作者 邓敏 杨雪 +3 位作者 何瑶 祝贺杰 铁璐 李琳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84-1892,共9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O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I组、诱导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FoxO1(FoxO1 icKO)组和...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O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I组、诱导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FoxO1(FoxO1 icKO)组和IRI+FoxO1 icKO组。通过腹腔注射他莫昔芬(25 mg·kg-1)特异性敲除小鼠巨噬细胞FoxO1,建立单侧肾脏IRI模型,检测血清中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肾组织中Fe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利用q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IL-1β和MCP1等炎症因子mRNA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及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I组小鼠Scr、BUN显著升高,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浸润增加,肾组织中Bax/Bcl2、cleaved-caspase-3/caspase-3、Cytochrome C及FTH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GPX4的表达减少,此外,IRI组小鼠肾皮质中的Fe2+、MDA、ROS水平明显升高,GSH明显降低(P<0.05);而与IRI组相比,FoxO1 icKO组Scr、BUN明显下降,炎症因子浸润减轻,肾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降低,铁死亡蛋白GPX4表达水平升高,FTH1降低,肾皮质中的Fe2+、MDA、ROS水平下降,GSH明显增加(P<0.05)。结论诱导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FoxO1可减轻IRI诱导的AKI,其机制可能与FoxO1抑制IRI引起的铁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死亡 巨噬细胞 转录因子 FOX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基因敲除通过减轻铁死亡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心功能障碍
12
作者 尹晓晓 王瑾 +3 位作者 李爱云 王丽清 郭敏 焦向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05-2112,共8页
目的 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a receptor,AT1aR)敲除对肥胖引起大鼠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使用sgRNA和CRISPR/Cas9系统生成全身AT1aR缺乏型大鼠,通过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 目的 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a receptor,AT1aR)敲除对肥胖引起大鼠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使用sgRNA和CRISPR/Cas9系统生成全身AT1aR缺乏型大鼠,通过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喂养来构建肥胖模型,共分为4组,野生大鼠(wildtype,WT)和基因敲除(knockout,KO)常规喂养组以及各自的高脂组。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评估心脏功能,采用油红O染色对心肌脂质进行染色,RTPCR检测心肌组织GPX4和Ptgs2基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GPX4、ferritin、Nrf2、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使用ELISA和各种试剂盒检测血清和心肌内脂质含量。结果 高脂喂养导致SD大鼠发生了心功能障碍、血清脂质紊乱、氧化应激和铁死亡,而高脂喂养的AT1aR敲除大鼠,体内以上变化均减弱。此外,与WT-HFD大鼠相比,KO-HFD大鼠心肌内Nrf2/HO-1通路激活,铁死亡减轻,脂质堆积减少,心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结论 AT1 aR敲除可通过提升抗氧化能力,减轻铁死亡程度,从而改善HFD引起的心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 高脂饮食 心功能障碍 死亡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3
作者 夏衣旦木·吐尼牙孜 廖霞 +6 位作者 李婧 贾雨桐 赵金龙 杜韫 方梓屹 林仁勇 吕国栋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93-5402,共10页
【目的】对细粒棘球绦虫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stricto,EgIGF-1R)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制备EgIGF-1R的多克隆抗体并定位其在幼虫阶段的表达。【方法】使... 【目的】对细粒棘球绦虫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stricto,EgIGF-1R)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制备EgIGF-1R的多克隆抗体并定位其在幼虫阶段的表达。【方法】使用Mega 11.0软件对EgIGF-1R(GenBank登录号:XP_024354248.1)及其同源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ClustalW多重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gIGF-1R蛋白的理化特征、跨膜区域、蛋白结构等生物学信息。选择EgIGF-1R的优势肽段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并利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试验定位检测EgIGF-1R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囊泡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EgIGF-1R与日本血吸虫、智人IGF-1R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32.02%和31.57%。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EgIGF-1R与多房棘球绦虫、布氏姜片虫及日本血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智人、小鼠等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gIGF-1R蛋白含有1680个氨基酸;EgIGF-1R蛋白分子质量为1.839×10^(5) u,等电点为8.59;具有2个跨膜区域,分别位于第1034-1056和1164-1186位氨基酸,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含有18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123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和60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EgIGF-1R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无规则卷曲占比分别为21.19%、16.61%和62.20%;3D结构中N-端和C-端相距较远。EgIGF-1R与人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人源胰岛素的对接分数分别为-1739.46和-1099.10 kJ/mol。ELISA结果显示,EgIGF-1R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64000。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EgIGF-1R在原头蚴的顶突、吸盘和被膜表达,在囊泡的生发层表达。【结论】EgIGF-1R蛋白具有结合人源胰岛素生长因子1等细胞因子的结构域,表达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和囊泡等幼虫阶段,本研究制备的EgIGF-1R多克隆抗体为研究EgIGF-1R在细粒棘球绦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生物信息学分析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状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庆龙 詹鹏超 +4 位作者 邢静静 刘星 梁盼 张永高 高剑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1-1376,共6页
目的观察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按7∶3比例将27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95)与验证集(n=82):训练集含PD-L1阳性亚组88例、阴性亚组107例,验证集各含37及45例。比较不同... 目的观察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按7∶3比例将27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95)与验证集(n=82):训练集含PD-L1阳性亚组88例、阴性亚组107例,验证集各含37及45例。比较不同集别亚组间临床及常规CT特征,分析胃癌PD-L1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CT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评估胃癌PD-L1状态的效能。结果训练集亚组间Borrmann分型、cN分期、cM分期、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及厚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orrmann分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厚径均为PD-L1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训练集胃癌PD-L1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832及0.841,在验证集分别为0.657、0.801及0.789;临床模型的AUC均低于其他模型(P均<0.05)。结论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有助于评估胃癌PD-L1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2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和认知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王誉静 徐一心 +3 位作者 张丹丹 王姬 王毅 王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关系,并分析CSF1R是否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相关。方法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计划数据库... 目的探讨脑脊液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关系,并分析CSF1R是否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相关。方法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计划数据库中收集非痴呆成人的数据,根据NIA-AA标准将参与者分为4组(A-/TN-组、A+/TN-组、A+/TN+组和A-/TN+组),追踪AD不同病理阶段脑脊液CSF1R的动态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SF1R与AD生物标志物和认知的关系,并利用中介模型研究CSF1R与AD病理的潜在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1例非痴呆成人,与A+/TN-组相比,A-/TN+组(P<0.05)和A+/TN+组(P<0.05)脑脊液CSF1R水平增加。脑脊液CSF1R水平与脑脊液tau蛋白(P<0.001)、磷酸化的tau蛋白(P<0.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β淀粉样蛋白无相关性(P=0.123),在认知正常组和轻度认知障碍组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在轻度认知障碍组中,较高的脑脊液CSF1R水平与较低的认知水平相关(P<0.05)。此外,CSF1R和AD病理的关系部分由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介导(19.3%~31.4%)。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了CSF1R与AD生物标志物和认知存在关联,CSF1R可能通过sTREM2影响AD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LW6抑制心肌铁死亡改善大鼠脓毒症心肌损伤
16
作者 王晓悦 曾佑成 +5 位作者 张艺馨 曹国栋 黄铭 林靓 杨鹏强 程青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2-769,共8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LW6对大鼠脓毒症心肌病中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心肌病模型,将6~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LP组、CLP+溶剂组、LW6组、Fe...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LW6对大鼠脓毒症心肌病中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心肌病模型,将6~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LP组、CLP+溶剂组、LW6组、Fer-1组、LW6+Fer-1组。各组通过心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含量检测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通过检测铁离子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丙二醛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确定铁死亡程度;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心脏组织中HIF-1α、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LP组及CLP+溶剂组相比,LW6组可改善心肌损伤,减轻线粒体损伤,抑制铁死亡相关指标(均P<0.05),降低HIF-1α蛋白表达水平(P<0.05),同时增加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LW6降低HIF-1α表达并通过SLC7A11/GPX4途径降低铁死亡水平,改善脓毒症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LW6 脓毒症 心肌病 死亡 SLC7A11/GPX4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7
作者 耿玉迪 何源泉 陈怡任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9-487,504,共10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中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在人群中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目前研究已证实,激素分泌异常、卵泡发育异常及卵巢组织的慢性炎症刺激等均与PCOS发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中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在人群中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目前研究已证实,激素分泌异常、卵泡发育异常及卵巢组织的慢性炎症刺激等均与PCOS发病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是一种天然生长激素,其中,IGF-1与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故其能够与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 R)或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启动PI3K/Akt/mTOR等下游途径,影响胰岛素、雄激素、生长激素等多种重要激素的分泌。同时IGF-1还能够促使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并调节脂质和氨基酸的代谢,在维持PCOS患者体内代谢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IGF-1与IGF-1 R的结合能够促进卵泡颗粒细胞的生长,并有效抑制颗粒细胞凋亡。IGF-1与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和微环境炎症因子的调节密切相关,适量的IGF-1能够改善PCOS患者组织的慢性炎症状态。本综述旨在阐明IGF-1及其受体在PCOS发病和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模式和分子机制,为PCOS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转录因子YY1协同驱动CEMIP表达促进肝细胞癌侵袭
18
作者 涂丽 刘洋 +3 位作者 于滢 欧阳诗琪 王曾丽 唐小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994-2011,共18页
目的揭示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nucle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nEGFR)通过与转录因子YY1形成复合物协同调控细胞迁移诱导蛋白(cell migration-inducing protein,CEMIP)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并探究nEGFR-YY1-CEMIP信号轴在肝细... 目的揭示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nucle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nEGFR)通过与转录因子YY1形成复合物协同调控细胞迁移诱导蛋白(cell migration-inducing protein,CEMIP)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并探究nEGFR-YY1-CEMIP信号轴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侵袭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将血清饥饿24 h的HCC细胞用100 ng/mL EGF进行处理,设置对照组和不同时间点的EGF处理组,通过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EGFR的核内表达和定位变化。为明确nEGFR与YY1的相互作用,设置对照组及EGF处理组,采用IF观察核内共定位情况,并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验证二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细胞基因组转录水平差异,结合GO功能富集分析和JASPAR数据库预测,最终锁定候选靶基因CEMIP,为验证调控机制构建YY1的siRNA后,联合EGF处理,分为:Control组、EGF组、siYY1组、siYY1+EGF组,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CEMIP蛋白及mRNA水平。为明确nEGFR/YY1结合CEMIP启动子的分子机制,设置对照组和EGF处理组,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定量PCR(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qPCR,ChIP-qPCR)实验检测CEMIP启动子区的富集情况。通过转染野生型EGFR(EGFR-WT)、核定位缺陷突变体(EGFR-dNLS)、YY1过表达质粒(YY1-OE)及功能缺失突变体(YY1-DN),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启动子活性变化。通过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采用ELISA实验检测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含量,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含量,评估nEGFR/YY1-CEMIP轴对HCC细胞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通过分析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公共数据库中HCC患者的CEMIP表达谱,验证其与肿瘤转移风险的潜在关联。结果Western blot和IF检测显示EGF处理可显著诱导EGFR的核易位,并在30 min达到峰值(P<0.001)。Co-IP和IF证明了nEGFR和YY1存在相互作用,且在细胞核内共定位。RNA-seq分析显示,CEMIP表现为差异显著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CEMIP主要富集于细胞促侵袭等生物学功能。JASPAR预测发现CEMIP启动子区存在YY1的潜在结合区域。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进一步证实EGF处理可上调CEMIP蛋白和mRNA的水平,而敲低YY1则显著抑制CEMIP的表达,外源性补充EGF能够恢复YY1缺陷细胞的CEMIP表达(P<0.05)。ChIP-qPCR显示nEGFR/YY1复合物特异性富集于CEMIP启动子区域且EGF刺激可以显著增强其结合强度(P<0.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nEGFR/YY1可以增强CEMIP的启动子活性(P<0.01),而EGFR-dNLS或YY1-DN则无此效应。功能表型实验证明nEGFR/YY1-CEMIP轴通过促进HA分解和上调MMP2/9表达,显著增强HCC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P<0.05)。基于NCBI数据库分析显示,CEMIP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且CEMIP高表达的HCC患者具有更高的转移风险(P<0.001)。结论nEGFR通过与YY1形成转录因子复合物协同激活CEMIP表达促进HCC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YY1 细胞迁移诱导蛋白 肝细胞癌 肿瘤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在瑞芬太尼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19
作者 陈玲利 李秀芳 +1 位作者 郝泉水 张喜华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瑞芬太尼(REM)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HIRI组、HIRI+REM组、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HIRI+SR-18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瑞芬太尼(REM)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HIRI组、HIRI+REM组、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HIRI+SR-18292)组和HIRI+REM+SR-18292组,每组8只。采用无创动脉夹阻断法构建HIRI大鼠模型,并于术前分别静脉注射REM或SR-18292。使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及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比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Ⅳ(COX-Ⅲ、COX-Ⅳ)活性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探针(DCFH-DA)法和比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活性氧簇(ROS)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及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GC-1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HIRI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增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与HIRI组比较,HIRI+REM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下降,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MDA水平降低,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SOD、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升高,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而HIRI+SR-18292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增加,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MDA水平升高,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SOD、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与HIRI+REM组比较,HIRI+REM+SR-18292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增加,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MDA水平升高,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SOD、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PGC-1α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进而参与调节REM抗HIRI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瑞芬太尼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活性氧簇 线粒体DNA 线粒体转录因子A 核呼吸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