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大鼠骨髓来源PD-L1^(hi)tol-DC构建及其免疫学功能鉴定
1
作者 杨志琦 侯培博 +3 位作者 吴浪 刘晶 丁洋 李明皓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目的构建DA大鼠骨髓来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I)hi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并鉴定其免疫学功能。方法提取DA大鼠骨髓细胞,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IL)-4,体外培养6 d诱导骨髓细胞分... 目的构建DA大鼠骨髓来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I)hi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并鉴定其免疫学功能。方法提取DA大鼠骨髓细胞,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IL)-4,体外培养6 d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应用脂多糖刺激细胞成熟,继续培养2 d收集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D-L1慢病毒载体病毒原液或同等剂量慢病毒病毒原液,培养2 d后收集PD-L1^(hi)tol-DC和Lv-imDC。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PD-L1^(hi)tol-DC形态;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表达水平。将imDC、mDC、Lv-imDC及PD-L1^(hi)tol-DC分别与Lewis大鼠脾脏来源CD8^(+)T细胞共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T细胞凋亡及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情况。结果经PD-L1基因修饰构建的PD-L1^(hi)tol-DC形态符合tol-DC特征,表面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表达水平较低。与CD8^(+)T细胞混合培养后,PD-L1^(hi)tol-DC组上清液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较高,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7A水平较低,T细胞凋亡及Treg分化增多。结论通过慢病毒载体过表达PD-L1可成功诱导构建DA大鼠骨髓来源PD-L1^(hi)tol-DC,促进抑炎因子分泌及T细胞凋亡,诱导Treg分化,抑制同种异体CD8^(+)T细胞免疫反应,这为下一步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器官移植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诱发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肿瘤总生存期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雷凤萍 姚涓川 +2 位作者 马婷 李海琛 崔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7-974,共8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诱发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的影响因素及对肿瘤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纳入211例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比较是否发生irTD组间的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诱发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的影响因素及对肿瘤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纳入211例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比较是否发生irTD组间的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rTD的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法探究是否发生irTD与OS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模型COX回归分析评估irTD对OS的影响。结果irTD的发生率为26.1%,1级发生率13.3%,2级发生率10.0%,3~4级发生率2.8%,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第9周(IQR:5~25周)。性别、吸烟史、靶向史、基线甲状腺抗体在是否发生irTD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rTD患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在第3周开始升高,第6~30周高于基线水平,30周后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的变化幅度小于TGAb。亚组分析显示,甲亢组首次接受免疫治疗的年龄较甲减组小(P<0.05),基线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于甲减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甲状腺抗体阳性的患者发生irTD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4.595倍(95%CI:2.286~9.239,P<0.001)。生存分析显示,irTD患者的OS更长。多模型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化疗、肿瘤类型、是否转移等因素后irTD患者的OS更长(HR=0.228,95%CI:0.079~0.656,P=0.006)。结论irTD严重程度以1~2级为主,3~4级少见。基线甲状腺抗体阳性是ir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irTD的患者具有更长的OS,可能是由于irTD患者具有更好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 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 甲状腺抗体 影响因素 总生存期(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霍庚崴 宋莹 +1 位作者 贾沙沙 陈卫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 目的:系统评价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网(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收录的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个临床RCTs共3 238例晚期NSCLC。Meta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化疗相比可显著延长OS(HR=0.86,95%CI=0.79~0.94,P=0.0006)和PFS(HR=0.81,95%CI=0.78~0.84,P<0.00001);1~5级血小板计数减少、呕吐、腹泻、甲状腺功能减低或亢进、皮疹、肺炎、结肠炎、肝炎、味觉障碍,3~5级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化疗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独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可显著延长患者OS和PFS,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化疗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pd-1/pd-l1抑制 化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检测策略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疗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董艳 吴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9,共9页
近10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方式。然而,PD-1/PD-L... 近10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方式。然而,PD-1/PD-L1抑制剂在对NSCLC的治疗中需要借助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寻找受益人群(约20%~40%)。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判断标准是PD-L1的表达水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NSCLC中,与预测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PD-L1表达相关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基于DNA/RNA水平检测、可溶性PD-L1的检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多重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和液体活检技术等,着重探讨了不同检测策略在评价PD-L1表达上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从而推动其在NSCLC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抑制 pd—l1表达水平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通路抑制剂在难治性骨肉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谭遵宪(综述) 姚志红(审阅) 杨祚璋(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1-754,共4页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高度恶性、侵袭性强、易转移的成骨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结合外科治疗使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期超过50%,但针对合并复发和转移的骨肉瘤患者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治疗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人类恶性肿瘤...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高度恶性、侵袭性强、易转移的成骨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结合外科治疗使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期超过50%,但针对合并复发和转移的骨肉瘤患者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治疗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人类恶性肿瘤的策略。逃避免疫监测被认为是肿瘤恶性进展的主要因素,免疫检查点在调控抗肿瘤免疫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这些免疫检查点的阻断剂或抑制剂已成为肿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年来PD-1/PD-L1通路抑制剂在难治性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疗效与安全性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 免疫治疗 pd-1/pd-l1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GF部分通过LIF上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4
6
作者 梁博 王新军 +3 位作者 赵杨 王建业 周少龙 杨卓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85-1592,共8页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调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上调胶质瘤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机制。方法Pearson分析...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调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上调胶质瘤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机制。方法Pearson分析原发性胶质瘤中HBEGF、LIF和PD-L1 mRNA相关性;U251、U87为研究对象,添加HBEGF中和抗体及敲除HBEGF后再添加HBEGF,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LIF和PD-L1 mRNA和蛋白水平;HBEGF敲除细胞中添加HBEGF基础上添加LIF中和抗体检测PD-L1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Pearson法分析显示HBEGF、LIF、PD-L1 mRNA两两均呈正相关(P<0.05)。添加HBEGF中和抗体后,随着细胞传代,LIF、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敲除HBEGF中,LIF、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添加HBEGF后,LIF、PD-L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敲除HBEGF中添加HBEGF后,PD-L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再添加LIF中和抗体后,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胶质母细胞瘤中HBEGF部分诱导LIF是HBEGF维持PD-L1表达的一个中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细胞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白血病抑制因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敲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PD-1/PD-L1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冯晓霞 梁海林 聂苑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4期1900-1902,共3页
目的:研究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目的:研究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常规免疫治疗,观察组给予补益方联合泼尼松、硫唑嘌呤治疗。治疗后12周后,测定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标志分子、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采集外周血并测定CD4^+T细胞中PD-1及PD-L1的表达量。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CD4^+PD-1^+、CD4^+PD-L1^+T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益方联合免疫治疗能够降低PD-1/PD-L1的表达,调节CD4^+T细胞的功能,减轻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有效治疗AI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益方 自身免疫性肝炎 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 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 CD4^%PlUS%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白日兰 陈耐飞 崔久嵬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1-648,共8页
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已被多项指南推荐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且不存在耐药的晚期非... 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已被多项指南推荐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且不存在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大多数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近几年,针对免疫检查点程序死亡受体(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1 ligand,PD-L1)的抑制剂取得突破性进展,迅速改变着NSCLC的治疗模式。而近期研究显示,EGFR突变NSCL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尚不理想,可能机制主要包括PD-L1低表达、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及低肿瘤突变负荷等。通过对EGFR突变NSCLC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情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与TKI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的系列分析,有望为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肿瘤治疗的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立韬 白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3-670,共8页
肿瘤免疫检查点的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除了传统免疫检查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之外,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CD223)、具有免疫球蛋白和免疫... 肿瘤免疫检查点的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除了传统免疫检查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之外,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CD223)、具有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TIGIT)、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含免疫球蛋白V结构域T细胞活化抑制因子(VISTA)等新型免疫检查点也逐渐被发现,极大的丰富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选择维度。与之相关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TLA4抑制剂伊匹单抗(ipilimumab)和替西木单抗(tremelimumab), PD-1/PD-1配体1(PD-L1)抑制剂纳武单抗(nivolumab)、帕姆单抗(pembrolizumab)、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等相继问世,其在黑素瘤、非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实体瘤的治疗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耐药性等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IM-3)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CD223) 具有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TIGIT)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 含免疫球蛋白V结构域T细胞活化抑制因子(VISTA) 免疫检查点抑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语馨 张乐蒙 陈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8-425,共8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其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的疗效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显示:ICIs的疗效可能与不同的驱动基因类型、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其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的疗效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显示:ICIs的疗效可能与不同的驱动基因类型、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等相关,同时可能需要参考其他因素,如临床特征、免疫细胞密度等。ICIs单药或联合治疗可能会在一部分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中发挥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筛选出这些患者,这或许是晚期NSCLC治疗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 驱动基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V-Ki-Ras2 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 BRAF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HLA2/TMIGD2在实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琦 李晶晶 刘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5-1409,共5页
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1(PD-L1)为代表的B7/CD28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仍有很多PD-L1检测阴性患者无法从中受益。作为B7家族成员,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 (HHLA2)分子结构与PD-L1等其... 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1(PD-L1)为代表的B7/CD28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仍有很多PD-L1检测阴性患者无法从中受益。作为B7家族成员,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 (HHLA2)分子结构与PD-L1等其他B7家族成员有一定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对T细胞有共刺激和共抑制作用,在多数实体肿瘤中呈高表达,且在某些实体肿瘤中表达比PD-L1更广泛;其通过与受体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结合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导致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基于此,HHLA2/TMIGD2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新的通路和靶点之一。本文就HHLA2及其受体TMIGD2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实体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HlA2) 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 实体肿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陆健 王胜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07-1710,共4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未成熟细胞,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抗肿瘤免疫细胞的功能介导肿瘤免疫逃逸。调节性T细胞(Treg)则在维持自身免疫稳态、控制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肿瘤微...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未成熟细胞,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抗肿瘤免疫细胞的功能介导肿瘤免疫逃逸。调节性T细胞(Treg)则在维持自身免疫稳态、控制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却能够减弱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而且肿瘤抗原和相关细胞因子对Treg的募集、扩增以及诱导产生有重要作用。肿瘤发生时,MDSC对Treg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抑制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本文就MDSC促进Treg产生的机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MDSC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 调节性T细胞(Treg)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DO)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韦坤辰 吴骏峰 唐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82-1289,共8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EGFR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TKIs)是标准治疗模式,但获得性耐药不可避免。对于一线EGFR-T...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EGFR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TKIs)是标准治疗模式,但获得性耐药不可避免。对于一线EGFR-TKIs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式。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的治疗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本文通过综述不同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PD-1配体(PD-1 ligand,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研究现状,并探讨针对EGFR突变的NSCLC患者更加合适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突变 酪氨酸激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