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丽水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和CD_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晓蕾 赵志钢 +1 位作者 骆方军 朱涛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8-682,共5页
目的检测浙江省丽水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阳性率,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 目的检测浙江省丽水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阳性率,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S患者35例,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BASDAI>4)21例和稳定组(BASDAI≤4)14例,另选取同时期本院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分析AS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与疾病活动性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CD_4^+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稳定组和活动组CD_8^+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AS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与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CD_8^+呈负相关(P<0.05),与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BASDAI、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P<0.05),与C反应蛋白(CRP)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AS患者外周血CD_8^+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与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CD_8^+、BASDAI、ESR、CRP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浙江省丽水市AS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8^+T淋巴细胞PD-1表达增加,CD_4^+T淋巴细胞PD-1阳性率在AS活动期明显增加,与疾病的炎性反应指标相关,可能在AS的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CD4阳性T淋巴细胞 CD8阳性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柳 朱曦龄 黎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630-1634,共5页
近年来以阻断PD-1/PD-L1通路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其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介绍了PD-1/PD-L1作用机制、肝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肝细胞癌治疗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 近年来以阻断PD-1/PD-L1通路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其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介绍了PD-1/PD-L1作用机制、肝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肝细胞癌治疗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认为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D-1/PD-L1通路的发现为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免疫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干预PD-1/PD-L1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牧耘 付佳琪 崔兴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5,共10页
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作为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治疗手段有... 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作为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的治疗手段有限,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后线的新兴治疗选择之一,仍面临有相当数量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如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已被证实能够影响PD-1/PD-L1的表达及功能,深入研究ncRNA对PD-1/PD-L1的作用有助于为癌症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提高临床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本文就ncRNA干预PD-1/PD-L1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非编码RNA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素调节PD-1/PD-L1通路增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抗病毒免疫水平
4
作者 谭冠文 朱朱 周文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76-1882,共7页
目的:探讨鸢尾素调节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通路增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抗病毒免疫水平的作用。方法:取50只C57BL/6小鼠经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构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 目的:探讨鸢尾素调节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通路增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抗病毒免疫水平的作用。方法:取50只C57BL/6小鼠经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构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鸢尾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另取10只C57BL/6小鼠记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予10000 U/g干扰素,鸢尾素低、中、高剂量组经腹腔注射给予30、60、120μg/kg鸢尾素,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2周。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空斑形成单位(PFU)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的病毒滴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NK细胞)比例和CD4^(+)T/CD8^(+)T;ELISA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IL-6、IL-17、TNF-α和IFN-γ水平;RT-qPCR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PD-1及心肌组织PD-L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PD-1及心肌组织PD-L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结构改变明显,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片灶性坏死,心肌组织的病理积分、病毒滴度、炎症细胞因子IL-6、IL-17、TNF-α、IFN-γ水平和PDL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T淋巴细胞PD-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T/CD8^(+)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鸢尾素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病变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积分、病毒滴度、炎症细胞因子IL-6、IL-17、TNF-α、IFN-γ水平和PD-L1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T淋巴细胞PD-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T/CD8^(+)T升高,其中鸢尾素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鸢尾素具有增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抗病毒免疫水平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PD-1/PD-L1通路激活,改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素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病毒性心肌炎 抗病毒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信号通路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及其阻断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赵飞龙 麦海星 +2 位作者 李学超 陈立军 张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1-703,共3页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为负性共刺激分子,有2个配体,即PD-L1和PD-L2。PD-1与其配体作用时,可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随着对PD-1/PD-L通路的深入研究,其在树突状细胞(DC)、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应用抗体阻断P...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为负性共刺激分子,有2个配体,即PD-L1和PD-L2。PD-1与其配体作用时,可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随着对PD-1/PD-L通路的深入研究,其在树突状细胞(DC)、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应用抗体阻断PD-1/PD-L信号通路对肿瘤及慢性病毒感染等疾病进行生物治疗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PD-1/PD-L信号通路在DC、T细胞、B细胞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抗体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 抗体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B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PD-1、PD-L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茜 陆江阳 +3 位作者 王晓虹 曲冰杰 李韶然 康佳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中负性共刺激分子(PD-1、PD-L1)和CD86、MHC-Ⅱ的表达情况,探讨DC在脓毒症末期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h、12h、24h、48h、5-7d、10-12d组和对照...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中负性共刺激分子(PD-1、PD-L1)和CD86、MHC-Ⅱ的表达情况,探讨DC在脓毒症末期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h、12h、24h、48h、5-7d、10-12d组和对照组,前6组实验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复制脓毒症-MODS模型(每组20只),对照组(10只)不做处理。观察各组脾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使用BDIMagTM树突细胞富集磁珠分离出脾脏DC,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DC中PD-1、PD-L1、MHC-Ⅱ分子(I-Ab)及CD86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24h、48h组和10-12d组实验小鼠脾脏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脾脏DC中PD-L1的表达在病程早期(6h)即明显升高(78.4%±34.5%,P<0.05),而后迅速下降,至24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5d后再度升高,持续至病程终末的MODS期(10-12d)达到高峰(81.7%±31.8%,P<0.01)。PD-1在脾脏DC中表达量较低,但具有与PD-L1相同的变化趋势。MHC-Ⅱ分子(I-Ab)与CD86在致伤早期(6h)明显升高,24h开始下降,至10-12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病程早期脾脏以活化DC增生为主,而在MODS期主要为耐受性DC。耐受性DC中共刺激分子及MHC-Ⅱ分子表达下降,而负性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上调,并可通过PD-L1和PD-1分子抑制T细胞的功能,发挥负向免疫调节作用,诱导免疫抑制形成和MO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树突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D-L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宁 任红亮 +5 位作者 潘娜 申学杰 吴占波 董一楠 魏枫 张新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χ~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文超 汪宇 +1 位作者 施乐华 殷正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0-1195,共6页
抑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是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分子,在机体适应性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分子PD-1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并抑制T... 抑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是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分子,在机体适应性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分子PD-1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并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杀伤活性。目前,已有多种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并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本文就PD-1/PD-L1的分子结构、表达特点、上调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促进肿瘤生长、免疫逃逸、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肿瘤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猪PD-1和PD-L1互作表位多肽的筛选及其免疫调节功能
9
作者 岳锋 周娟娟 +6 位作者 史叶萍 朱艳平 孙国鹏 李鹏 郭东光 刘兴友 王选年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本试验旨在筛选和鉴定与猪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相互作用的表位多肽,为阻断猪PD-1/PD-Ls通路逆转机体的免疫功能提供新策略。根据已解析人与鼠的PD-1与PD-L1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信息,分析猪PD-1与PD-L1蛋白相互结... 本试验旨在筛选和鉴定与猪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相互作用的表位多肽,为阻断猪PD-1/PD-Ls通路逆转机体的免疫功能提供新策略。根据已解析人与鼠的PD-1与PD-L1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信息,分析猪PD-1与PD-L1蛋白相互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在关键氨基酸位点处设计系列表位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表位多肽;分离自然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PCV2)仔猪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表位多肽与猪重组蛋白PD-1、PD-L1和PBMC的结合能力,选取能结合猪PD-L1和PBMC的表位多肽pPD-15,检测其对猪PBMC增殖的影响,分析其作为佐剂免疫后对小鼠猪瘟病毒(CSFV)抗体水平的影响,最后,高效液质联用色谱法(HPLC-MS)检测表位多肽pPD-15的纯度和氨基酸序列正确性。结果显示,表位多肽pPD-15能结合猪PD-L1和PBMC;增殖试验显示,pPD-15组M1的平均荧光强度(74.20%)比空白对照组M1的平均荧光强度(4.37%)提高了69.83%,表明表位多肽pPD-15可促进猪PBMC的增殖;动物免疫试验显示,pPD-15作为佐剂可以提高CSFV抗体水平;HPLC-MS结果显示,合成的表位多肽pPD-15纯度高,氨基酸序列正确。本试验证实,表位多肽pPD-15具有提高体内外免疫力的能力,为研制新型免疫调节佐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表位多肽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在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一喜 何树光 +1 位作者 陈超英 唐玲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57例为观察组,另选取42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57例为观察组,另选取42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PD-1/PD-L1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并对患者实施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检测治疗过程中PD-1/PD-L1水平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CD3+、CD8+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D-1/CD4+、PD-1/CD8+、PD-L1/CD4+、PD-L1/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PD-1/CD4+、PD-1/CD8+、PD-L1/CD4+、PD-L1/CD8+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妊娠成功43例,妊娠失败14例,妊娠成功组PD-1/CD4+、PD-1/CD8+、PD-L1/CD4+、PD-L1/CD8+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妊娠失败组(P<0.05)。结论:PD-1/PD-L1在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发展进程,影响妊娠结局,其可作为临床治疗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复发性流产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疫苗联合B7-H1蛋白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抗HBsAg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雯静 张野 +3 位作者 刘博 连建奇 黄长形 白雪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研究B7-H1蛋白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探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方法。方法:用不同剂量的乙型肝炎疫苗和B7-H1蛋白疫苗联合免疫HBV转基因小鼠,应用ELISA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在不同时间点血清抗B7-H1抗体滴度,同时在免疫后... 目的:研究B7-H1蛋白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探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方法。方法:用不同剂量的乙型肝炎疫苗和B7-H1蛋白疫苗联合免疫HBV转基因小鼠,应用ELISA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在不同时间点血清抗B7-H1抗体滴度,同时在免疫后第14周末处死小鼠取脾细胞,检测不同的免疫方法对小鼠脾细胞产生HBsAg特异性Th1类细胞因子(IFN-γ及IL-2)、对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T细胞数量及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完成小鼠的免疫计划,5周起血清中即能测到B7-H1抗体,同一时间点各组之间的抗体滴度值并无明显差异。加B7-H1蛋白免疫各组与相同剂量单用HBsAg蛋白免疫各组相比:IL-2均明显减低(P<0.05),分泌IFN-γT的T细胞数量下降,但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各组间无明显差异;MTT法测定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各组间也无明显变化。结论:B7-H1蛋白疫苗可诱导HBV转基因小鼠产生明显的抗B7-H1抗体应答,但不能增强抗HBsAg的免疫应答。较小剂量的HBsAg即可引起HBV转基因小鼠Th1类细胞因子(IFN-γ及IL-2)的分泌以及淋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转基因小鼠 细胞因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1受体1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信号通路在慢性HBV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丽琳 赖欣 韦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2373-2378,共6页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HB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疾病的进展。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是近年来发现的属于B7/CD28家族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D-L)结合后在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增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HB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疾病的进展。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是近年来发现的属于B7/CD28家族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D-L)结合后在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增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PD-1及其配体的表达存在差异。PD-1及其配体在不同的免疫细胞上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的免疫耐受,最终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通过不同途径阻断PD-1/PD-L通路可以使耗竭的T淋巴细胞功能得到改善,提示可能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疗效、短期生存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邬仁华 卿毅 +4 位作者 李林 白娟 李玲 朱海波 伍建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2-887,共6页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并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短期预后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并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短期预后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Ⅳ期肺腺癌患者67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联合组(n=34),对照组予以化疗+PD-1抑制剂治疗,联合组予以化疗+PD-1抑制剂+贝伐单抗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1%和7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9%和54.55%(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KPS评分增加稳定率为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5.45%(P<0.05);联合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及周围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7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可明显提高近期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抗血管生成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功能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GF部分通过LIF上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博 王新军 +3 位作者 赵杨 王建业 周少龙 杨卓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85-1592,共8页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调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上调胶质瘤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机制。方法Pearson分析...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调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上调胶质瘤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机制。方法Pearson分析原发性胶质瘤中HBEGF、LIF和PD-L1 mRNA相关性;U251、U87为研究对象,添加HBEGF中和抗体及敲除HBEGF后再添加HBEGF,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LIF和PD-L1 mRNA和蛋白水平;HBEGF敲除细胞中添加HBEGF基础上添加LIF中和抗体检测PD-L1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Pearson法分析显示HBEGF、LIF、PD-L1 mRNA两两均呈正相关(P<0.05)。添加HBEGF中和抗体后,随着细胞传代,LIF、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敲除HBEGF中,LIF、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添加HBEGF后,LIF、PD-L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敲除HBEGF中添加HBEGF后,PD-L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再添加LIF中和抗体后,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胶质母细胞瘤中HBEGF部分诱导LIF是HBEGF维持PD-L1表达的一个中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细胞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白血病抑制因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敲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与TIL在免疫治疗中的预测作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丹 王聪聪 +1 位作者 韩昱晨 邱雪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54-1657,共4页
随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单抗陆续在中国获批,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显示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与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有关,然而仅仅依靠肿瘤细胞中PD... 随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单抗陆续在中国获批,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显示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与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水平有关,然而仅仅依靠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并不能完全预测PD-1/PD-L1单抗治疗效果。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也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有关。根据瘤细胞PD-L1的表达以及TIL将肿瘤分为四种免疫类型,不同类型应用PD-1/PD-L1单抗治疗疗效不同。因此,本文对肿瘤细胞PD-L1表达联合TIL预测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疗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_1Ig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鹏 李恒平 +4 位作者 周东 丁正华 黄卫东 王俊 张玉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79-1284,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免疫球蛋白(PDL_1Ig)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培养并鉴定大鼠的BMSCs,重组腺病毒p Ad Easy-1/PDL_1Ig感染BMSCs 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免疫球蛋白(PDL_1Ig)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培养并鉴定大鼠的BMSCs,重组腺病毒p Ad Easy-1/PDL_1Ig感染BMSCs 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BMSCs中PDL_1Ig的蛋白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未转染和转染后的BMSCs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以雄性SD大鼠为受体,采用改良的两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s治疗组、空载体BMSCs治疗组(BMSCs/GFP)和转基因治疗组(BMSCs/PDL_1Ig),每组10对。每组随机取5只于术后第7天处死,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检测肝功能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移植肝的病理学变化,另外5只观察生存情况及时间。结果:重组p Ad Easy-1/PDL_1Ig感染BMSCs 72 h后,BMSCs中有PDL_1Ig的蛋白表达。BMSCs/PDL_1Ig抑制淋巴细胞活力的作用强于BMSCs/GFP。BMSCs/PDL_1Ig组的IL-4水平明显高于其它3组,IL-2和IFN-γ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各实验组移植后7 d检测肝功能,发现BMSCs/PDL_1Ig组的肝功能改善最明显,ALT、AST和TBil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与BMSCs治疗组和空载体BMSCs治疗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显著性。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移植肝发生了重度排斥反应,BMSCs治疗组和空载体BMSCs治疗组移植肝亦发生排斥反应,但与对照组比较程度较轻,BMSCs/PDL_1Ig组移植肝几乎没有排斥反应,受体存活时间大部分超过100 d,显著长于其它3组(P<0.05)。结论:PDL_1Ig修饰的BMSCs可抑制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效果优于BMSCs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耐受 腺病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中sPD-L1、VEGF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纯 董航 +1 位作者 赵悦荣 李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12-514,518,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6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AML... 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6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AML初治组,经过1~2个标准化疗后,27例完全缓解作为完全缓解组,9例未缓解作为未缓解组。同期选取20例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所有实验对象血清中sPD-L1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初发组及未缓解组AML患者血清中sPD-L1及VEGF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标准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中sPD-L1及VEGF的表达较初治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患者血清中sPD-L1及VEGF的高表达,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因此联合检测sPD-L1及VEGF对AML患者的早期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免疫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检测策略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疗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艳 吴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9,共9页
近10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方式。然而,PD-1/PD-L... 近10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方式。然而,PD-1/PD-L1抑制剂在对NSCLC的治疗中需要借助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寻找受益人群(约20%~40%)。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判断标准是PD-L1的表达水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NSCLC中,与预测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PD-L1表达相关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基于DNA/RNA水平检测、可溶性PD-L1的检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多重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和液体活检技术等,着重探讨了不同检测策略在评价PD-L1表达上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从而推动其在NSCLC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抑制剂 PD—L1表达水平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沉默PD-L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19
作者 欧阳婧 孙园园 +3 位作者 唐泽民 唐政山 李放军 杨寅柯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59-266,共8页
构建含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体系,并检测其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 MAGic 7.1慢病毒表达载体与质粒△8.91和p VSVG用聚乙烯亚胺(PEI)共转293T包装病毒,感染并筛选获得MDA-MB-231稳转细... 构建含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体系,并检测其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 MAGic 7.1慢病毒表达载体与质粒△8.91和p VSVG用聚乙烯亚胺(PEI)共转293T包装病毒,感染并筛选获得MDA-MB-231稳转细胞系,检测PD-L1表达情况。(1)MDA-MB-231在3种乳腺癌细胞中PD-L1表达量最高;(2)三质粒转染293T细胞48 h后荧光强度增强,达到90%以上;用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48 h获得20%左右荧光强度;(3)经筛选的MDA-MB-231稳转细胞系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低表达PD-L1,其中由p MAGic-sh1包装的病毒干扰能力最强;(4)分别加入病毒后,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 MAGic-sh1干扰组细胞在加入病毒7 d后生长速度约为阴性对照的64.77%;(5)混合淋巴实验显示,sh-1干扰组的肿瘤抑制率为35.8%,是正常组的3.06倍,且干扰组的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强。成功通过PEI转染试剂建立了三质粒慢病毒包装体系,该体系获得的慢病毒可有效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PD-L1的表达量,所得的干扰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可增强T细胞增殖活性及肿瘤细胞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基因 慢病毒载体 聚乙烯亚胺 共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表达对NK细胞杀伤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雁峰 贺鹏程 张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7-132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细胞株表面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ligand 1, PD-L1)表达水平对NK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抽取健康人外周血,应用miniMACS免... 目的:探讨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细胞株表面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ligand 1, PD-L1)表达水平对NK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抽取健康人外周血,应用miniMACS免疫磁珠阴选法分出N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细胞株表面PD-L1表达水平;LDH释放法和单抗体阻断实验分析NK细胞对AML细胞株的杀伤效应;ELISA法检测效靶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含量。结果:CD3-CD56+NK细胞含量由分选前的(12.44±3.48)%提高到(71.29±5.65)%;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KG-1a细胞表面低表达PD-L1(18.35±4.12)%,而THP1细胞表面高表达PD-L1(76.42±26.54)%,同时发现NK细胞对KG-1a具有高效杀伤效应,而对THP1杀伤效果相对较差;联合应用PD-L1单抗可不同程度加强NK细胞对5种AML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促进细胞因子IFN-γ和IL-2分泌。结论:NK细胞对AML细胞株的杀伤活性与靶细胞表面PD-L1表达量有关,PD-L1高表达可抑制NK的效靶杀伤活性,而阻断PD1/PD-L1结合则有益于靶细胞对NK细胞的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FN-γ和IL-2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自然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