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鹏 欧阳少波 +3 位作者 王军 黄自坤 王娇龙 廖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 PD-1)和可溶性PD-L1(s 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亚群百分数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口腔鳞癌组血清s PD-L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s PD-1水平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 PD-L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及PD-L1表达显著升高。异常升高的s PD-L1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波 杨艳 +2 位作者 苏仁意 许细平 孙乾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728-1732,共5页
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6例,按照数字随机... 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来氟米特初始50 mg,3 d后改维持量20 mg口服;泼尼松片10 mg,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0 mg,1次/d,口服。观察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0 mg,1次/d,口服,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末在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PD-L1水平,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VAS评分、ESR、CRP、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方案后,2组患者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PD-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较治疗前2组PD-L1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胃肠道症状、色素沉着、皮下出血、皮疹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率、治疗有效率为43.1%、8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03%、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能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可能和该药物能抑制炎性反应,抑制PD-L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芍药知母汤 常规西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症状积分 炎性反应递质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临床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逃逸及其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3
作者 林城 陈雄 +2 位作者 刘静南 黄于芳 欧阳学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4-740,共7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肿瘤相关性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靶向治疗进展迅速,但很多基因未突变的患者不能从中受益。目前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它能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抗肿瘤免疫...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肿瘤相关性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靶向治疗进展迅速,但很多基因未突变的患者不能从中受益。目前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它能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显示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1 ligand,PD-L1),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NSCLC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D-1/PD-L1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助于肿瘤免疫逃逸,而阻断该通路可以增强机体内源性抗肿瘤免疫效应。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显示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抗PD-1、抗PD-L1抗体在治疗NSCLC中的良好疗效性和安全性。本综述旨在回顾及总结近年来PD-1/PD-L1信号通路及其阻滞剂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免疫治疗 调定点阻滞剂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4
作者 吴介恒 杨安钢 温伟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7-780,共4页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PD-1/PD-L1)是一对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淋巴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可抑制淋巴细胞功能,诱导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在自身免疫耐受及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多...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PD-1/PD-L1)是一对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淋巴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可抑制淋巴细胞功能,诱导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在自身免疫耐受及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也表达PD-L1,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可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抑制淋巴细胞的功能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从而抵抗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 程序性死亡分子1 肿瘤 免疫逃逸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浩 康晓艳 +1 位作者 朱海波 宋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48,共5页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恶性程度高,具有强侵袭性、快速增长及早期转移等特点。初始治疗对化疗和放疗较敏感,但易复发且预后差。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恶性程度高,具有强侵袭性、快速增长及早期转移等特点。初始治疗对化疗和放疗较敏感,但易复发且预后差。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拮抗剂,通过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在SCLC的临床研究中均获得了很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治疗SCLC的主要手段。本文旨在阐述PD-1/PD-L1抑制剂在SCL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比较肿瘤突变负荷(tumormutation burden,TMB)与PD-L1表达作为生物标记物在SCL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肿瘤突变负荷 PD-L1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尼替尼抑制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面PD-L1和PD-L2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飞龙 麦海星 +4 位作者 董金凯 李学超 汤永永 陈立军 张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在舒尼替尼刺激下,其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PD-L1)和PD-L2的表达变化。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对照组加入二甲基亚砜,实验组分别加入(100、200、300)ng/m L舒尼替尼,刺激48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P... 目的观察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在舒尼替尼刺激下,其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PD-L1)和PD-L2的表达变化。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对照组加入二甲基亚砜,实验组分别加入(100、200、300)ng/m L舒尼替尼,刺激48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PD-L1和PD-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成熟DC(m DC)和总DC(包括m DC和im DC)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表达PD-L1的未成熟DC(im DC)、m DC和DC百分比均显著降低,表达PD-L2的m DC百分比显著降低;表达PD-L2的DC百分比在100 ng/m L、300 ng/m L舒尼替尼组中显著降低。结论舒尼替尼可显著降低小鼠DC表面PD-L1、PD-L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树突状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2 肾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性共刺激分子阻断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悦蓉 杨安钢 温伟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28,133,共5页
在免疫系统中,负性共刺激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的结合而抑制免疫应答,避免免疫造成的组织损伤,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性共刺激分子也参与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主... 在免疫系统中,负性共刺激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的结合而抑制免疫应答,避免免疫造成的组织损伤,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性共刺激分子也参与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它们与相应配体结合后可传递抑制性信号,从而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在肿瘤患者中,利用特异性的抗体阻断这些负性共刺激分子,可消除它们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实现对肿瘤生长的有效抑制。现针对负性共刺激分子的阻断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共刺激分子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阻断抗体 肿瘤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PD-1和PD-L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郝贺 李幸 +4 位作者 郭晓金 曹静 张晓 杨春旺 汪治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8-1123,共6页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IFN-γ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IFN-γ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和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其外周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PD-1)、可溶性PD-L1(sPD-L1)及IFN-γ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血清中sPD-1、sPD-L1及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食管鳞癌组手术前血清sPD-L1、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后(P<0.05),而sPD-1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PD-1、sPD-L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IFN-γ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与T分期、TNM分期、肿瘤体积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中sPD-L1表达水平与IFN-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sPD-L1较正常人表达升高,且术后表达较术前减少,说明血清中sPD-L1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信号通路在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孔伟浩 张剑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83-485,共3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能够从骨髓、脂肪、脐血等组织中分离得到。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信号通路在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能够从骨髓、脂肪、脐血等组织中分离得到。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信号通路在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PD-1/PD-L1信号通路在MSCs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PD-1/PD-L1通路在不同组织来源MSCs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 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免疫调节 小干扰核糖核酸(si RNA)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DO)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PD-1和PD-1L的表达量及其与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静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62-265,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PD-1和PD-1L的表达量及其与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58例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研究的牙周...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PD-1和PD-1L的表达量及其与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58例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研究的牙周炎组和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并测定T淋巴细胞中PD-1和PD-1L的表达量,采集龈沟液及血清并测定炎性因子、黏附分子、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结果:牙周炎组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1L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及龈沟液中IL-1β、IL-8、TNF-α、sICAM-1、sVCAM-1、MMP-1、MMP-7、MMP-1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1L的荧光强度与血清及龈沟液中IL-1β、IL-8、TNF-α、sICAM-1、sVCAM-1、MMP-1、MMP-7、MMP-13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PD-1和PD-1L的高表达能够通过负性免疫调节效应来增强炎症反应、促进牙槽骨的吸收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炎性因子 黏附分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驱动基因与PD-1/PD-L1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石岩 吕望 +1 位作者 汪路明 胡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81-786,共6页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PD-L1)通路是免疫调节的重要通路,而这一通路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异常激活,提示PD-1/PD-L1通路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过程。肿瘤驱动基因...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PD-L1)通路是免疫调节的重要通路,而这一通路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异常激活,提示PD-1/PD-L1通路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过程。肿瘤驱动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肿瘤免疫逃逸的建立同样具有潜在的作用,这提示肿瘤驱动基因通路与PD-1/PD-L1通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将对目前关于PD-L1与主要的肺癌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及棘皮微管样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之间的关系及调控进行综述,总结肺癌驱动基因及PD-1/PD-L1通路相互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肺肿瘤 肺癌驱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阻断PD-1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张涛 张耀刚 +2 位作者 杨紫晗 沈银红 马艳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研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方法免疫组化分析巨噬细胞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分布;阻断PD-1、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分析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CD47、PD-1的表达水平。结果CD68标记巨噬细胞... 目的研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方法免疫组化分析巨噬细胞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分布;阻断PD-1、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分析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CD47、PD-1的表达水平。结果CD68标记巨噬细胞发现巨噬细胞在泡型包虫病患者病灶近旁肝脏组织聚集;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的荧光强度降低(P<0.001),CD47和PD-1的表达增加;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给予信迪利单抗阻断PD-1与单独多房棘球蚴感染组相比,大肠杆菌的荧光强度增加(q=40.63,P<0.001)。结论阻断PD-1可恢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原头节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巨噬细胞 吞噬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PD-L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蔡传旭 刘晓清 +3 位作者 胡海圣 陈希 李璐 孙宝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036-304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血清sPD-L1水平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方法本研究分过敏性鼻炎组(n=18),过敏性哮喘组(n=17)和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n=16),分别检测各组血清sPD-L1,屋尘螨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过敏性疾病...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血清sPD-L1水平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方法本研究分过敏性鼻炎组(n=18),过敏性哮喘组(n=17)和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n=16),分别检测各组血清sPD-L1,屋尘螨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过敏性疾病患者sPD-L1水平显着降低(P <0.05)。血清sPD-L1诊断过敏性疾病ROC曲线的最佳诊断值为1.93 ng/mL,AUC为0.81(P <0.001)。在过敏性患者中,过敏性鼻炎组与过敏性哮喘组血清sPD-L1水平均高于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P <0.001和P=0.026),血清IgE浓度较低的患者表现出较高的sPD-L1水平,且总IgE与sPD-L1呈显著负相关性(r=-0.29,P=0.038)。结论血清sPD-L1可能在过敏性疾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防止病程进一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E T细胞 过敏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8
14
作者 罗详冲 李高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2-679,共8页
随着以肿瘤免疫检查点为靶点的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愈来愈多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得以研发并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是一种新型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4(IgG4)型单克隆抗体(mAb),可靶向结合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 随着以肿瘤免疫检查点为靶点的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愈来愈多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得以研发并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是一种新型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4(IgG4)型单克隆抗体(mAb),可靶向结合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并阻断其与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的结合,从而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该药于2019年5月29日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至少经过二线系统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治疗。此外,该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肝细胞癌(HCC)、鼻咽癌(NPC)、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胃癌(GC)及胃食管交界癌(EGJC)等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就卡瑞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药效学与药动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卡瑞利珠单抗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分子1抑制剂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PD-L1与白癜风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晓婷 唐旭华 +3 位作者 毛任翔 李鎏祎 洪春丽 周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40-1044,1051,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与白癜风相关临床特征的联系,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白癜风患者(n=38)及正常对照者(n=38)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D-L1的含量,分析其与白癜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白癜...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与白癜风相关临床特征的联系,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白癜风患者(n=38)及正常对照者(n=38)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D-L1的含量,分析其与白癜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白癜风患者血清sPD-L1含量高于对照组[19.40(11.00~32.60)pg/mL vs. 16.20(9.10~19.90)pg/mL,P=0.043]。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血清sPD-L1>17.80 pg/mL者发生白癜风的风险增加3.46倍(OR=3.46,95%CI:1.32~9.05);白癜风患者血清sPD-L1含量与皮损面积(r=0.336,P=0.039)及发病年龄(r=0.347,P=0.033)呈正相关;快速进展期的白癜风患者血清sPD-L1含量高于非快速进展期的患者[23.16(8.39,99.84)pg/mL vs. 12.89(2.38,72.91)pg/mL,P=0.026];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白癜风患者的发病年龄与病情活动度是血清sPD-L1含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sPD-L1升高是发生白癜风的危险因素,且血清sPD-L1水平与白癜风的发病年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提示sPD-L1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与病情活动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基因敲除加重小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润妍 惠首智 +3 位作者 张明 张倩 吴寅 张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17-524,共8页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敲除对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空洞形成及运动功能恢复的效应,阐明PD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D1基因敲除小鼠,制备脊髓...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敲除对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空洞形成及运动功能恢复的效应,阐明PD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D1基因敲除小鼠,制备脊髓挫伤模型;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研究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及空洞形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研究炎症因子、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Basso小鼠运动功能评分(BMS)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PD1敲除小鼠脊髓损伤区M1型巨噬小胶质细胞相关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M2型相关分子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显著下调;损伤中心两侧1 mm内血管密度显著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空洞面积显著增加,空洞周围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BMS评分显示PD1敲除小鼠的自发运动功能恢复显著差于WT小鼠。结论:PD1敲除加重小鼠脊髓挫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增强PD1信号可能有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继发性损伤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CIK细胞PD-1表达及对MCF-7细胞杀伤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力伟 周敏 +1 位作者 刘波 潘跃银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l(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住院的健康产妇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 目的:探讨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l(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住院的健康产妇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各5例,分离PBMC,体外培养、扩增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节点两种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情况,分别取培养第7、14、21、28天的CIK细胞与MCF-7细胞共培养,细胞计数(CCK-8)法测定CI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吖啶橙-溴化乙啶双染(AOEB)法观察共培养后CIK细胞凋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率均逐渐上升,第14天时脐带血组CIK细胞PD-1表达率低于乳腺癌组[(38.42±4.76)%vs(50.54±3.50)%,P<0.05],至第21天后两组PD-1表达率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14、21、28天两组CI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8.54±3.54)%和(21.74±4.27)%、(71.86±16.86)%和(58.78±24.25)%、(44.32±26.87)%和(43.96±26.04)%、(43.24±24.27)%和(40.28±23.69)%,以培养第14天的脐带血来源的CIK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P<0.05)。分析发现,两种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水平与CIK细胞的凋亡率呈正相关(r=0.971,r=0.900,均P<0.01),与杀伤率呈负相关(r=-0.865,r=-0.885,均P<0.01)。结论:活化的CIK细胞表面高表达PD-1,脐带血较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表面PD-1水平低;培养第14天的CIK细胞凋亡率均较低,其杀伤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乳腺癌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MCF-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与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联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欣颖 张方 宋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属于T淋巴细胞的抑制性共受体,其配体(PD-L1)可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PD-1/PD-L1结合介导负性免疫调节通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 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属于T淋巴细胞的抑制性共受体,其配体(PD-L1)可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PD-1/PD-L1结合介导负性免疫调节通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具有免疫无能性及免疫抑制性,介导肿瘤细胞免疫耐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PD-L1参与促进诱导Treg细胞生成。文章主要就PD-L1与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1 TREG细胞 肿瘤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1/PD-L1通路功能的变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3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1/PD-L1通路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125)I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以及单纯支气管... 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1/PD-L1通路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125)I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以及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前后测定肺癌病灶中PD-1、PD-L1、转录因子、抑癌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中PD-1、PD-L1、Foxp3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bet、PTEN、TCF21、LATS1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125)I组患者治疗后病灶中PD-1、PD-L1、Foxp3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bet、PTEN、TCF21、LATS1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抑制PD-1/PD-L1通路所介导的癌细胞免疫逃逸、促进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性粒子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免疫逃逸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可 杨晓冬 +2 位作者 孙奉昊 詹成 王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配体(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PD-1/PD-L)的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对这一通路的靶向药物已应用于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疗效。近年来,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配体(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PD-1/PD-L)的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对这一通路的靶向药物已应用于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疗效。近年来,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初步探索了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 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