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IFN-γ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IFN-γ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和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其外周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PD-1)、可溶性PD-L1(sPD-L1)及IFN-γ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血清中sPD-1、sPD-L1及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食管鳞癌组手术前血清sPD-L1、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后(P<0.05),而sPD-1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PD-1、sPD-L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IFN-γ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与T分期、TNM分期、肿瘤体积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中sPD-L1表达水平与IFN-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sPD-L1较正常人表达升高,且术后表达较术前减少,说明血清中sPD-L1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敲除对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空洞形成及运动功能恢复的效应,阐明PD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D1基因敲除小鼠,制备脊髓...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敲除对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空洞形成及运动功能恢复的效应,阐明PD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D1基因敲除小鼠,制备脊髓挫伤模型;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研究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及空洞形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研究炎症因子、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Basso小鼠运动功能评分(BMS)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PD1敲除小鼠脊髓损伤区M1型巨噬小胶质细胞相关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M2型相关分子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显著下调;损伤中心两侧1 mm内血管密度显著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空洞面积显著增加,空洞周围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BMS评分显示PD1敲除小鼠的自发运动功能恢复显著差于WT小鼠。结论:PD1敲除加重小鼠脊髓挫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增强PD1信号可能有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IFN-γ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和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其外周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PD-1)、可溶性PD-L1(sPD-L1)及IFN-γ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血清中sPD-1、sPD-L1及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食管鳞癌组手术前血清sPD-L1、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后(P<0.05),而sPD-1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PD-1、sPD-L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IFN-γ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与T分期、TNM分期、肿瘤体积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中sPD-L1表达水平与IFN-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sPD-L1较正常人表达升高,且术后表达较术前减少,说明血清中sPD-L1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文摘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与白癜风相关临床特征的联系,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白癜风患者(n=38)及正常对照者(n=38)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D-L1的含量,分析其与白癜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白癜风患者血清sPD-L1含量高于对照组[19.40(11.00~32.60)pg/mL vs. 16.20(9.10~19.90)pg/mL,P=0.043]。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血清sPD-L1>17.80 pg/mL者发生白癜风的风险增加3.46倍(OR=3.46,95%CI:1.32~9.05);白癜风患者血清sPD-L1含量与皮损面积(r=0.336,P=0.039)及发病年龄(r=0.347,P=0.033)呈正相关;快速进展期的白癜风患者血清sPD-L1含量高于非快速进展期的患者[23.16(8.39,99.84)pg/mL vs. 12.89(2.38,72.91)pg/mL,P=0.026];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白癜风患者的发病年龄与病情活动度是血清sPD-L1含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sPD-L1升高是发生白癜风的危险因素,且血清sPD-L1水平与白癜风的发病年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提示sPD-L1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与病情活动度有关。
文摘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敲除对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空洞形成及运动功能恢复的效应,阐明PD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D1基因敲除小鼠,制备脊髓挫伤模型;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研究巨噬/小胶质细胞极化、血管生成、神经元存活及空洞形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研究炎症因子、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Basso小鼠运动功能评分(BMS)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PD1敲除小鼠脊髓损伤区M1型巨噬小胶质细胞相关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M2型相关分子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显著下调;损伤中心两侧1 mm内血管密度显著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空洞面积显著增加,空洞周围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BMS评分显示PD1敲除小鼠的自发运动功能恢复显著差于WT小鼠。结论:PD1敲除加重小鼠脊髓挫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增强PD1信号可能有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