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虫连续培养稀释率的研究
1
作者 杨家新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6,共2页
报道了褶皱臂尾轮虫连续培养的培养液和藻类稀释率。结果显示:在不添加藻类时,稀释率为50%时种群能维持较长的高峰期(5d),且种群密度超过200个/mL的时间维持7d。连续培养过程,介质中NO3-N、PO4-P总体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轮虫 连续培养稀释 培养 藻类稀释 种群密度 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恶斌 李三华 +1 位作者 吕波 张奇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0-425,共6页
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 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率或光照不同的宿主蓝藻液中,并采用稀释培养计数(Mostprobable number,MPN)方法与电镜观察,测定子代PaV-LD释放量及宿主细胞的裂解作用。结果显示:对数生长期宿主蓝藻单个细胞中子代PaV-LD的平均释放量为350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IU/cell),显著高于稳定生长期的平均释放量110 IU/cell。在用新鲜培养基更新率为0%、35%、50%和65%的半连续培养宿主蓝藻中,接种PaV-LD 5d之后,噬藻体的释放量分别约为50 IU/cell、70 IU/cell、220 IU/cell或310 IU/cell,表明子代PaV-LD释放率随培养基更新率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光照条件下感染3—4d后,宿主蓝藻细胞充分裂解,并释放大量子代PaV-LD,滴度可由初始7.00×103IU/mL快速增加到8.56×107IU/mL;但在遮光条件下,同样感染的蓝藻细胞未见裂解,也检测不到释放的子代噬藻体。电镜观察显示,在光照条件下感染的蓝藻细胞类囊体膜结构消失,而大量子代PaV-LD颗粒主要分布在原有类囊体的部位。显然,宿主蓝藻细胞的培养条件和状态可能对获得噬藻体纯培养有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蓝藻病毒(PaV-LD) 噬藻体感染性 蓝藻细胞裂解 半连续培养 稀释培养计数(M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秦晓波 李玉娥 +6 位作者 石生伟 万运帆 纪雄辉 廖育林 Hong Wang 刘运通 李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11-1819,共9页
为揭示多种田间管理措施综合影响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多元回归关系,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稀释培养计数法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土壤产气微生物菌群数量的连续观测。2a研究结果显示,稻田甲烷排放通... 为揭示多种田间管理措施综合影响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多元回归关系,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稀释培养计数法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土壤产气微生物菌群数量的连续观测。2a研究结果显示,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和产甲烷菌数量关系密切,甲烷排放通量与二者的关系可分别由指数和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一元回归分析表明,仅产甲烷菌数量就能单独解释96.9%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异(R2=0.969,P<0.001),但考虑两种因素的二元回归拟合优度高于一元回归(R2=0.975,P<0.001)。氧化亚氮排放通量与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也密切相关(P<0.05),氧化亚氮排放通量与二者的二元非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可以解释至少70.4%的稻田氧化亚氮排放通量(R2≥0.704,P<0.001),其拟合优度也高于一元回归。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受多种影响因素控制,土壤产气微生物活性和数量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直接响应,因此二者与温室气体排放存在显著相关,基于田间试验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客观的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双季稻田 稀释培养计数法 产甲烷菌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武昌 张翠霞 +1 位作者 王荣 肖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2000年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和2001年春季(4月30日-5月15日)用稀释培养法在黄海和东海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结果表明:(1)秋季表层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40~0.5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 2000年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和2001年春季(4月30日-5月15日)用稀释培养法在黄海和东海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结果表明:(1)秋季表层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40~0.5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21~0.63 d?1,对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9%~47%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59%~108%d?1。深层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25~0.65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29~0.53 d?1,对浮游植物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25%~41%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86%~114%d?1。(2)春季表层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01~0.81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13~0.54 d?1,对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2%~42%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21%~3920%d?1。深层Chl a的内禀生长率为0.55~0.60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a的摄食率为0.57%~0.63 d?1,对Chl a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44%~47%d?1,对Chl a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103%~104%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稀释培养 摄食压力 黄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邱权 陈雯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0,共6页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培养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沿程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受到时间变化影响;5个采样点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培养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沿程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受到时间变化影响;5个采样点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大多数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优势度不随时间变化且采样点之间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差异不明显,随时间的变化个别采样点微生物群落的均匀度受到了影响且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较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采样点土壤微生物在利用碳源方式上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微生物多样性 平板稀释分离培养 BIOLOG-ECO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辣椒疫霉菌诱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海燕 甄艳 刘惕若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19,共5页
比较了土壤稀释液培养法、埋茎法和叶饵诱集法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用植物叶片诱集土壤中的疫霉菌,诱集速度快,可直接判断土壤内的存活菌量,并可根据诱集的土壤菌量判断当年辣椒幼苗疫病的病情。从11种植物叶... 比较了土壤稀释液培养法、埋茎法和叶饵诱集法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用植物叶片诱集土壤中的疫霉菌,诱集速度快,可直接判断土壤内的存活菌量,并可根据诱集的土壤菌量判断当年辣椒幼苗疫病的病情。从11种植物叶片对辣椒疫霉菌的诱集能力和检测的准确性中选出以灰绿藜叶饵的诱集效果最好,叶饵着生孢子囊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诱集方法 土壤环境 稀释培养 埋茎法 叶饵诱集法 诱集速度 存活菌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的抑菌效应及其药效成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袁剑刚 刘昕 汤展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2-84,共3页
采用MTT法和培养板连续稀释法研究了橄榄对几种常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效应,并对其药效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橄榄对所试菌株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黄酮类物质及没食子酸可能是其抑菌防腐的主要药效成分。
关键词 橄榄 MTTI地 培养板连续稀释 抑菌作用 药效成分 食品防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提取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梁晓华 梁晓东 +2 位作者 徐成东 范树国 杨应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6-118,共3页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紫茎泽兰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供试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的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紫茎泽兰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供试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的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枯草芽孢杆菌.因此,紫茎泽兰提取液在抑菌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提取液 纸片琼脂扩散法 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抑菌成分的中药制剂细菌数、霉菌数的检验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晓英 龙子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常规法 培养稀释 培养时间延长法 抑菌成分 中药制剂 细菌数 霉菌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菊洗剂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广求 刘文 +2 位作者 谭璐 张为 王树平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8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研究参菊洗剂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直径,采用液体培养液连续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液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与市售某妇科洗液比较抑菌作用。结果参菊洗剂对5种病原菌株的... 目的研究参菊洗剂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直径,采用液体培养液连续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液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与市售某妇科洗液比较抑菌作用。结果参菊洗剂对5种病原菌株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相同浓度的市售某妇科洗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菊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念珠菌的MIC分别为33.75,67.50,67.50,67.50,33.75 mg·m L-1;参菊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念珠菌的MBC分别为33.75,67.50,67.50,135.00,33.75 mg·m L-1。结论参菊洗剂具有较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菊洗剂 琼脂扩散纸片法 液体培养液连续稀释 琼脂培养液平板法 抑菌作用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糖浆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檀巧婷 严佳 +1 位作者 周欣 宋洪涛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2期1652-1654,共3页
目的建立氯化铵糖浆、硫酸亚铁糖浆、盐酸苯海拉明糖浆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常规法、培养液稀释法对4种糖浆进行5种菌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学验证。进... 目的建立氯化铵糖浆、硫酸亚铁糖浆、盐酸苯海拉明糖浆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常规法、培养液稀释法对4种糖浆进行5种菌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学验证。进行试验的每种糖浆剂均分为试验组、菌液组、供试品对照组及稀释剂对照组。结果 4种糖浆剂采用常规法时,氯化铵糖浆5种菌的回收率为72.0%~85.5%;硫酸亚铁糖浆77.3%~88.5%;盐酸苯海拉明糖浆78.2%~90.1%,仅有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对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为37.4%~52.7%,低于70%,证明其有抑菌作用,而采用培养液稀释法后,回收率为80.3%~92.7%,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符合要求。结论氯化铵糖浆、硫酸亚铁糖浆和盐酸苯海拉明糖浆微生物限度检查可采用常规法,而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采用培养液稀释法;控制菌检查均可按照常规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浆剂 微生物限度 稀释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的方法验证 被引量:2
12
作者 阚秀燕 李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1期2424-2425,共2页
按中国药典[1]2005版有关规定,通过测定试验菌回收率建立4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经试验发现4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可通过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确定4种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检测... 按中国药典[1]2005版有关规定,通过测定试验菌回收率建立4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经试验发现4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可通过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确定4种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检测,霉菌、酵母菌计数采用常规法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微生物限度 培养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俊 张丽梅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9期1222-1223,共2页
目的建立6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对清开灵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牛黄解毒片、蓝芩口服液、维C银翘片及双黄连口服液等6种中成药进行方法验证。结果用常规法6种中成药对金黄色葡萄... 目的建立6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对清开灵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牛黄解毒片、蓝芩口服液、维C银翘片及双黄连口服液等6种中成药进行方法验证。结果用常规法6种中成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均<70%,证明均有抑菌作用;清开灵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牛黄解毒片、蓝芩口服液可用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维C银翘片、双黄连口服液抑菌作用较强,须采用薄膜过滤法才能消除其抑菌作用。结论清开灵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牛黄解毒片、蓝芩口服液可按培养基稀释法进行细菌检查,维C银翘片、双黄连口服液可按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检查。6种中成药的真菌和酵母菌数、控制菌可采用常规法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微生物限度 培养稀释 薄膜过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黄酮类化合物抗微生物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博 戴康 +1 位作者 陈玉 杨光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5-608,共4页
采用微稀释液体培养法和鲁米诺-过氧化氢-钴盐(Ⅱ)/EDTA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的方法,对3种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1)、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ide(2)和Bigarcinenone A(3)进行了抗菌和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黄酮... 采用微稀释液体培养法和鲁米诺-过氧化氢-钴盐(Ⅱ)/EDTA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的方法,对3种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1)、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ide(2)和Bigarcinenone A(3)进行了抗菌和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黄酮类化合物对5种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白色念珠球菌和热带念珠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它们对羟基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其中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化合物2,3的抗微生物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释液体培养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 黄酮类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抗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脂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15
作者 赵娟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992-993,共2页
目的建立降脂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方法在样品1:10,1:50,1:1003个稀释级中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阳性菌,根据阳性菌的回收率确定适宜的检验方法。结果样品在1:10稀释级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1:50的稀释级抑菌作... 目的建立降脂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方法在样品1:10,1:50,1:1003个稀释级中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阳性菌,根据阳性菌的回收率确定适宜的检验方法。结果样品在1:10稀释级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1:50的稀释级抑菌作用消除。结论所建立的降脂胶囊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抑菌作用 培养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癌平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娟 陈建玲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9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建立消癌平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培养基稀释法。结果常规法菌落计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回收率均<70%;培养基稀释法各菌落计数回收率均>70%。结论培养基稀释法能有效消除在检... 目的建立消癌平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培养基稀释法。结果常规法菌落计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回收率均<70%;培养基稀释法各菌落计数回收率均>70%。结论培养基稀释法能有效消除在检验条件下消癌平对细菌、真菌及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行,可用于消癌平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癌平片 微生物限度检查 培养稀释 方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花清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秀花 刘艳平 +1 位作者 任仲丽 曲国晶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69-1872,共4页
目的建立连花清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通则1105、1106,分别采用常规法、增加稀释液法、增加培养基体积法、增加稀释液⁃增加培养基体积联合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计算各试验菌回收比。结果样品稀释50倍... 目的建立连花清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通则1105、1106,分别采用常规法、增加稀释液法、增加培养基体积法、增加稀释液⁃增加培养基体积联合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计算各试验菌回收比。结果样品稀释50倍时,增加稀释液法、增加培养基体积法、增加稀释液⁃增加培养基体积联合法均可消除药物抑菌性,回收比均在0.5~2.0之间;常规法控制菌检查检出阳性菌,阴性组均无菌落生长。结论增加培养基体积法更适合用于连花清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花清瘟胶囊 微生物限度检查 常规法 增加稀释液法 增加培养基体积法 增加稀释液⁃增加培养基体积联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必妥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研究
18
作者 郭利群 张丽玲 杨永红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5年第4期39-41,共3页
目的:建立脂必妥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部》201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脂必妥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本品对细菌的计数方法应采用培养... 目的:建立脂必妥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部》201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脂必妥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本品对细菌的计数方法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可用常规检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必妥片 微生物限度检查 培养稀释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