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新世岩浆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1
作者 李家亮 纪伟强 +1 位作者 胡方泱 徐强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883,共2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和拉萨地体新生代岩浆活动伴随着广泛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然而,与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相比,拉萨地体的研究程度还明显偏低。本文对拉萨地体中新世淡色花岗... 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和拉萨地体新生代岩浆活动伴随着广泛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然而,与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相比,拉萨地体的研究程度还明显偏低。本文对拉萨地体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和相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化开展了研究。本次研究选取的拉萨地体二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出露于隆格尔裂谷的肩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与裂谷内的拆离断层活动相关。二云母花岗岩以岩席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弱变形,而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呈岩脉方式侵入到二云母花岗岩和早期的花岗岩中,局部偶见绿柱石,变形明显,反映经受了伸展拆离作用的影响。LA-ICP-MS独居石和锆石U-(Th)-Pb定年显示,隆格尔裂谷东、西两侧发育的二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3~12.9Ma和16.8~16.0Ma。二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均具有高硅(72.11%~82.42%)、过铝质(A/CNK=1.01~1.65)的特征,并且它们都富集Li、Rb、Cs、K、Th,而相对亏损Ba、Sr、P、Ti。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01~0.38),而二云母花岗岩Eu负异常(Eu/Eu^(*)=0.33~0.39)相对较弱。结合二云母花岗岩低的Zr饱和温度(684~762℃)以及富集的Sr-Nd-Hf同位素(^(87)Sr/^(86)Sr(i)=0.7082~0.7102;ε_(Nd)(t)=-7.6~-7.2;锆石ε_(Hf)(t)=-5.3~-0.2)特征,我们认为它们起源于拉萨中下地壳和印度下地壳共同参与的水致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细晶岩的Zr/Hf、Nb/Ta和Y/Ho比值呈现出非球粒陨石异常,并且它们还具有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和与二云母花岗岩类似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二云母花岗岩进一步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南部发育的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大部分沿着东西向或南北向伸展构造分布,很可能与连续发生的俯冲印度板块断离和撕裂有关,是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诱发青藏高原南部的中下地壳发生脱水/水致熔融,产生的熔体迅速上升至中上地壳水平,然后沿着构造薄弱带迁移并经历了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通过拉萨地体中、新生代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发现,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参与熔融和花岗质岩浆的高分异演化过程是拉萨地体中新世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中新世 隆格尔裂谷 淡色花岗岩-伟晶岩 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伟晶岩中的铌铁矿族矿物特征及两期铌钽成矿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雪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7-861,共15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着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表明多个岩体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中花岗质伟晶岩发育有铌钽成矿作用,主要赋存在铌铁矿族矿物中。本次研究考察了该岩体的伟晶岩,观察了这些铌铁矿族矿物... 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着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表明多个岩体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中花岗质伟晶岩发育有铌钽成矿作用,主要赋存在铌铁矿族矿物中。本次研究考察了该岩体的伟晶岩,观察了这些铌铁矿族矿物的产状,并对它们的主量、微量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岩相学特征的差异,拉隆伟晶岩被分为边部带、过渡带和核部带。铌铁矿族矿物大多出现在过渡带中,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根据产状和Ta^(#)[Ta/(Ta+Nb)]可将铌铁矿族矿物分为两类,第一类矿物成分均一,自形程度好,晶体内部缺少内部结构。第二类矿物自形程度差,分布于第一类矿物的边部、填充于第一类矿物的裂隙或交代其核部,并发育有一系列的亚显微结构(包括韵律环带结构、交代结构、溶蚀孔洞结构和裂隙填充结构)。第一类铌铁矿族矿物是Ta^(#)较低(0.08~0.34)的铌铁矿,而第二类为Ta^(#)相对较高(0.45~0.60)的铌铁矿和钽铁矿。这两类铌铁矿族矿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Eu呈强烈的负异常,δEu的范围为0.001~0.020。配分曲线总体呈海鸥型,四分组效应不明显;LREE/HREE值范围为0.016~0.044,反映出重稀土元素富集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根据铌铁矿族矿物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拉隆岩体存在两期铌钽成矿作用,第一期与岩浆作用相关,形成了第一类低Ta^(#)铌铁矿族矿物;第二期成矿受到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影响,结晶出第二类铌铁矿族矿物,热液流体对第一类矿物进行了交代。铌铁矿族矿物的稀土成分特征对岩浆—流体过程指示不显著。铌铁矿U-Pb同位素年龄为22.3±0.3 Ma,为该岩体第一期铌钽成矿时代,指示了新喜马拉雅期(25~14 Ma)的淡色花岗岩体具有铌钽成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隆淡色花岗岩 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高喜马拉雅 洛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锂辉石伟晶岩的识别及其地质特征分析
3
作者 赵向英 刘小驰 +4 位作者 邢璐遥 李雪震 赵俊兴 胡方泱 吴福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00-3018,共19页
本研究聚焦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首次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原位露头,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室内岩相学观察、全岩主微量分析以及同位素定年等方法,对该伟晶岩进行了系统研究。锂辉石伟晶岩脉近水平产出于告乌岩体北部的曲清塘附近,海拔... 本研究聚焦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首次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原位露头,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室内岩相学观察、全岩主微量分析以及同位素定年等方法,对该伟晶岩进行了系统研究。锂辉石伟晶岩脉近水平产出于告乌岩体北部的曲清塘附近,海拔在3650~3931m之间,出露宽度不等,大多锂辉石颜色以无色透明、灰白色为主,具有较好的柱状晶型,粒度整体变化较大,且未出现明显内部分带结构;矿物组成包括钠长石、正长石、石英、白云母以及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锡石、铌钽铁矿等锂-铍-铌-钽-锡稀有金属矿物,其中锂辉石分布较不均匀,含量在2%~25%之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锂辉石伟晶岩具有高硅强过铝富碱、贫钙铁镁磷的特点,并表现出富集Rb、Cs、Ta、Hf,亏损Sr、Th、Eu、Ti等元素的特征,其中稀有金属元素Li、Rb、Cs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6017×10^(-6)、2517×10^(-6)和819×10^(-6);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明显负Eu异常的四分组效应,均表明亚东地区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高。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亚东锂辉石伟晶岩独居石^(208)Pb/^(232)Th年龄可分为21Ma和18~17Ma两个阶段,在^(207)Pb/^(206)Pb-238 U/^(206)Pb的Tera-Wasserburg谐和图中获得锡石的下交点年龄为18~16Ma;不含锂辉石伟晶岩样品获得的独居石^(208)Pb/^(232)Th年龄均在22~21Ma之间。亚东地区锂辉石产状多样,存在粗大长柱状锂辉石与针状锂辉石。成矿伟晶岩的产出明显受藏南拆离系的控制,呈NW-SE向展布,与亚东剪切带延伸方向一致,沿亚东剪切带间断式出露,其形成过程与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周期相一致,产出特征与琼嘉岗(普士拉)锂辉石伟晶岩和嘎波锂辉石伟晶岩等具有相似性,进一步反映了喜马拉雅带的锂成矿作用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亚东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为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研究与锂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有助于理解构造-岩浆活动与稀有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同时为今后在喜马拉雅带内寻找相关稀有金属矿床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亚东地区 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锂辉石伟晶岩 藏南拆离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