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东麻地、汉儿庄淡色花岗岩铌钽铁矿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侏罗纪稀有金属成矿的启示
1
作者 范文博 郑欢 +3 位作者 鲍霖 渠淼 胡俊 姜能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2-2433,共22页
淡色花岗岩及与之相关的稀有金属矿化,是Nb、Ta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此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或氧同位素示踪岩浆源区研究,往往因为锆石高U等问题而难以实现或并不能准确限定。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冀东地... 淡色花岗岩及与之相关的稀有金属矿化,是Nb、Ta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此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或氧同位素示踪岩浆源区研究,往往因为锆石高U等问题而难以实现或并不能准确限定。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冀东地区的麻地花岗岩具有典型淡色花岗岩的特征,并显示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本文在作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样品中发现的铌钽铁矿进行了原位LA-ICP-MS U-Pb定年,并开展了全岩和石英等主要造岩矿物的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麻地淡色花岗岩内、外相带两个样品的铌钽铁矿分别得到了180.3±1.1Ma、186.1±1.4Ma的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侏罗世。铌钽铁矿的岩相学观察,则支持Nb、Ta的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接近,二者密切相关。全岩及石英单矿物δ^(18) O指示麻地淡色花岗岩并非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而是具有与区域其他侏罗纪花岗岩一致的I型花岗岩属性。对冀东地区汉儿庄淡色花岗岩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综合研究认为,冀东地区的确存在着一期以麻地、汉儿庄为代表的侏罗纪淡色花岗岩,并显示稀有金属矿化的潜力。它们可能是与同期黑云母花岗岩类似的I型花岗岩岩浆,在经历不同程度结晶分异和演化的产物。华北克拉通北缘吉南、辽西等地以及华南某些地区,也零星报道了一些类似的侏罗纪花岗岩。因此,华北克拉通东部乃至中国东部更大范围,可能均存在这一期的淡色花岗岩且具有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稀有金属成矿 铌钽铁矿定年 氧同位素 麻地岩体 汉儿庄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稀有金属成矿带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来自琅达板岩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2
作者 刘铮 闫庆贺 +2 位作者 王核 高昊 刘好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琅达板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端康西瓦构造带南侧的木吉地区,该岩体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4.3±0.8 Ma,表明其侵位于晚三叠世。琅达板石英二长岩是钾玄质岩石且具有... 琅达板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端康西瓦构造带南侧的木吉地区,该岩体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4.3±0.8 Ma,表明其侵位于晚三叠世。琅达板石英二长岩是钾玄质岩石且具有强过铝质的组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Dy_(N)/Yb_(N)=1.24~1.66),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59~0.77);微量元素蛛网图呈现显著的Ba、Nb、Sr、P和Ti负异常。琅达板岩体具有显著的弧岩浆特征,其形成可能与乔尔天山古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有关。西昆仑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侵位时间为209~204 Ma,稍晚于琅达板岩体,也比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盆闭合时间晚,但早于乔尔天山古特提斯洋盆闭合时间。结合成矿带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昆仑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可能形成于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盆闭合以后的后碰撞和乔尔天山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复合大地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琅达板岩体 S型花岗岩 构造背景 晚三叠世 西昆仑稀有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新突破 被引量:78
3
作者 吴福元 王汝成 +1 位作者 刘小驰 谢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61-3276,共16页
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但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原地部分熔融而成。但自提出该地区淡色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成因模式后,与这些花岗岩演化相关的稀有金属成... 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但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原地部分熔融而成。但自提出该地区淡色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成因模式后,与这些花岗岩演化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并在铍和铌钽的矿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尽管如此,锂的成矿作用研究和资源寻找并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期《岩石学报》报道的喜马拉雅中部琼嘉岗和热曲锂辉石伟晶岩及珠峰前进沟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的发现,充分说明喜马拉雅地区锂资源前景广阔,表明喜马拉雅有望在近期内成为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的大型接替基地。根据目前的进展,喜马拉雅地区未来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应加强如下方面的研究:(1)加大区内淡色花岗岩岩石学与岩石成因研究力度,厘定它们岩浆结晶分异的程度与成矿潜力;(2)对北喜马拉雅穹窿和岩体开展接触变质与围岩蚀变研究,以寻找热液交代型稀有金属矿床;(3)加强高喜马拉雅地区藏南拆离系与花岗岩侵位关系的研究,以判断分异岩浆及成矿伟晶岩的赋存部位。近期应集中力量围绕普士拉一带的藏南拆离系、韧性变形的肉切村群地层和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等开展联合攻关研究,以期在锂资源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成矿 淡色花岗岩 藏南拆离系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地区热曲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及对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1
4
作者 刘小驰 吴福元 +6 位作者 王汝成 刘志超 王佳敏 刘晨 胡方泱 杨雷 何少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95-3304,共10页
目前研究已经显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铍-铌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其中珠穆朗玛峰(后文简称珠峰)西侧的普士拉一带,是喜马拉雅地区锂辉石伟晶岩集中的区域。本文报道在普士拉东北的珠峰北侧热曲地区,发现有含锂辉石伟晶岩... 目前研究已经显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铍-铌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其中珠穆朗玛峰(后文简称珠峰)西侧的普士拉一带,是喜马拉雅地区锂辉石伟晶岩集中的区域。本文报道在普士拉东北的珠峰北侧热曲地区,发现有含锂辉石伟晶岩脉,这些伟晶岩呈透镜体状集中赋存于肉切村群“黄带层”大理岩与北坳组钙质硅酸岩的接触界线部位,同围岩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形,且未出现明显内部分带结构,矿物组成中包含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铌钽铁矿、锡石等锂-铍-铌钽-锡稀有金属矿物,其Li_(2)O含量达1.30%~2.15%,显示经历过高程度分异演化的岩浆结晶特征。热曲含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表明珠峰地区具有锂成矿的良好前景,是未来锂矿产勘查的重点靶区,而藏南拆离系韧性剪切带中的肉切村群“黄带层”下部与北坳组顶部位置,是锂辉石伟晶岩的重要富集层位,值得今后在锂资源寻找过程中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稀有金属成矿 锂辉石 藏南拆离系 肉切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金属成矿全球时空分布与大陆演化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汝成 邬斌 +3 位作者 谢磊 车旭东 向路 刘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是陆壳的特征性物质。花岗岩的形成及演化往往伴随着金属元素的不断富集和广泛的成矿作用,进而形成与之相关的大陆成矿体系。稀有金属成矿是大陆成矿体系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成矿作...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是陆壳的特征性物质。花岗岩的形成及演化往往伴随着金属元素的不断富集和广泛的成矿作用,进而形成与之相关的大陆成矿体系。稀有金属成矿是大陆成矿体系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因此,稀有金属成矿学是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花岗伟晶岩是锂、铍、钽最重要的成矿母岩,碱性岩(花岗岩、伟晶岩和碳酸岩)与铌、锆等成矿作用有关。全球稀有金属成矿时代集中在太古代3.0~2.6Ga、古元古代1.8Ga、新元古代1.0~0.9Ga、古生代450~400Ma、早中生代250~200Ma、晚中生代160~130Ma和新生代中新世35~10Ma,直接反映了稀有金属成矿与超大陆演化重大事件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最古老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始于乌尔-诺基兰超大陆,形成了现今分布于北美、非洲南部、西澳等地的重要钽成矿带,其它时期成矿作用相继对应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超大陆和潘吉亚超大陆聚合、裂解作用,并终结于新生代发生的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作用。值得关注的是,稀有金属矿物与稀有金属成矿总是共演化,锂辉石、锂电气石、绿柱石和铌铁矿-钽铁矿等几种重要的稀有金属矿物最早出现的时代都在太古代3.0~2.6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成矿 伟晶岩 碱性岩 超大陆 稀有金属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因与稀有金属成矿潜力 被引量:18
6
作者 曹华文 李光明 +7 位作者 张林奎 张向飞 喻晓 陈勇 林彬 裴秋明 唐利 邹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211,共23页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世界瞩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找矿意义,但是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文统计了两千余件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原位U-Pb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等,试图全面地总结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世界瞩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找矿意义,但是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文统计了两千余件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原位U-Pb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等,试图全面地总结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分为南北两带,北带花岗岩主要出露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片麻岩穹隆中,而南带花岗岩主要发育在高喜马拉雅顶部和东-西构造结中。从北往南,成岩时代逐渐变新;南北两带均以二云母花岗岩和(石榴石-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为主,两期(始新世和中新世)中-基性岩脉和埃达克质岩主要在北带中发育。新生代岩浆活动分为5个阶段:49~40 Ma、39~29 Ma、28~15 Ma、14~7 Ma、6~0.7 Ma,分别主要与新特提斯洋壳板片断离、印度陆壳板片的低角度俯冲、断离或回撤、南北向撕裂(裂谷)和东西构造结的快速隆升有关。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起源于高喜马拉雅杂岩系的不一致(不平衡)部分熔融,并经历了矿物分离结晶的高分异演化。淡色花岗岩属于强过铝质岩石,具有高Si、K、Na,低Ca、Fe、Mg、Ti、Mn,高的Rb/Sr、Y/Ho值,低的Th/U、Nb/Ta、Zr/Hf、K/Rb值,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负Eu异常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随着成岩时代变新,Sr-Nd-Pb-Hf等同位素都指示岩浆源区中古老地壳物质的占比逐步增加。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伟晶岩中Li、Be、W、Sn、Ta、Cs和Rb等稀有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10,伟晶岩属于典型的LCT型伟晶岩。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带有望成为一条新的世界级的Li-Be-Sn-W-Ta稀有金属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高分异花岗岩 新生代 稀有金属成矿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尖峰岭花岗质岩浆成因、成岩动力学背景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成永生 毛春旺 +8 位作者 张泽文 徐卓彬 万方来 黄建中 陈剑锋 曹创华 文春华 周瑶 王丹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18-3534,共17页
产于香花岭矿田的尖峰岭矿床是在湘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花岗岩型Li-Nb-Ta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成矿作用与尖峰岭岩体关系密切,是开展湘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研究的最佳天然基地。针对湘南稀有金属花岗质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其... 产于香花岭矿田的尖峰岭矿床是在湘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花岗岩型Li-Nb-Ta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成矿作用与尖峰岭岩体关系密切,是开展湘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研究的最佳天然基地。针对湘南稀有金属花岗质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其成因机制以及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等问题,选取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紧密的尖峰岭岩体为对象,对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尖峰岭花岗岩为高硅(w(SiO_(2))为72.98%~77.36%,其中,w为质量分数)、过铝质(w(Al_(2)O_(3))/[w(CaO)+w(NaO)+w(K_(2)O)]≥1.11)、富F(平均w(F)=1.08%)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主微量元素均呈现“逆向演化”趋势,绿泥石化可能造成部分正长花岗岩w(Na_(2)O)极低(0.03%~0.05%);Nb、Ta、Li、Rb等微量元素富集,Sr、P、Ti亏损,w(Sm)/w(Nd)(0.27~0.32)表现出幔源花岗岩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略微右倾的“海鸥”型,同时具有“四分组效应”,属A型花岗岩。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可能主要受制于富F、富H_(2)O的岩浆-热液体系,Nb、Ta、Li等稀有元素于岩石顶部富集成矿,其成岩构造环境具有CCG(大陆碰撞花岗岩)和POG(后造山花岗岩)的特点,可能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阶段,加之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作用,共同制约着尖峰岭地区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峰岭 花岗岩 岩石成因 岩浆演化 成岩动力学背景 稀有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碱性岩浆活动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圣柱 黄小龙 +3 位作者 于洋 贺鹏丽 杨帆 李梦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1-660,共30页
地幔柱活动导致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并伴随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事件。碱性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是地幔柱成矿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该类矿床形成过程中稀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机制仍缺少系统性研究。本文搜集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两大构... 地幔柱活动导致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并伴随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事件。碱性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是地幔柱成矿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该类矿床形成过程中稀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机制仍缺少系统性研究。本文搜集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两大构造域(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和中亚造山带)碱性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探讨地幔柱与不同类型大陆岩石圈相互作用导致稀有金属元素富集的差异性。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碱性岩浆岩主要为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和碳酸岩,形成于291~268 Ma,峰期年龄为~278 Ma,主要属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最晚阶段的岩浆活动;其中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富碱、Th、REE、Nb、Zr,高Ga/Al、Nb/Ta值,多数显示典型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中亚造山带碱性岩浆岩为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形成于325~255 Ma,大部分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时代一致,其碱、Th、REE、Nb、Zr含量和Ga/Al、Nb/Ta值明显低于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并且多数显示典型A2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和碳酸岩赋存Nb-Zr-REE矿床,而中亚造山带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则赋存Li-Be-Ta-Nb-W-Sn-Mo矿床。地幔柱和再循环洋壳物质加入地幔源区导致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的碱性岩浆岩富集Nb、Zr、REE;中亚造山带碱性岩浆岩的源区因近期俯冲交代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和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而显著富集Li、Be、W、Sn、Mo等流体活动元素。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碱性正长岩‒花岗岩贫硅、钠质、过碱性的特征有利于熔体中Nb、Zr、REE的富集;而中亚造山带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富硅、钾质、过铝质的特征有利于Ta、Li、W、Sn的富集。塔里木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具有不同的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其碱性岩浆岩的岩浆源区不同,并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导致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两大构造域具有不同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岩浆岩 稀有金属成矿 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新世岩浆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9
作者 李家亮 纪伟强 +1 位作者 胡方泱 徐强 《岩石学报》 2025年第3期859-883,共2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和拉萨地体新生代岩浆活动伴随着广泛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然而,与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相比,拉萨地体的研究程度还明显偏低。本文对拉萨地体中新世淡色花岗... 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和拉萨地体新生代岩浆活动伴随着广泛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然而,与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相比,拉萨地体的研究程度还明显偏低。本文对拉萨地体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和相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化开展了研究。本次研究选取的拉萨地体二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出露于隆格尔裂谷的肩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与裂谷内的拆离断层活动相关。二云母花岗岩以岩席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弱变形,而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呈岩脉方式侵入到二云母花岗岩和早期的花岗岩中,局部偶见绿柱石,变形明显,反映经受了伸展拆离作用的影响。LA-ICP-MS独居石和锆石U-(Th)-Pb定年显示,隆格尔裂谷东、西两侧发育的二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3~12.9Ma和16.8~16.0Ma。二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均具有高硅(72.11%~82.42%)、过铝质(A/CNK=1.01~1.65)的特征,并且它们都富集Li、Rb、Cs、K、Th,而相对亏损Ba、Sr、P、Ti。花岗伟晶岩-细晶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01~0.38),而二云母花岗岩Eu负异常(Eu/Eu^(*)=0.33~0.39)相对较弱。结合二云母花岗岩低的Zr饱和温度(684~762℃)以及富集的Sr-Nd-Hf同位素(^(87)Sr/^(86)Sr(i)=0.7082~0.7102;ε_(Nd)(t)=-7.6~-7.2;锆石ε_(Hf)(t)=-5.3~-0.2)特征,我们认为它们起源于拉萨中下地壳和印度下地壳共同参与的水致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细晶岩的Zr/Hf、Nb/Ta和Y/Ho比值呈现出非球粒陨石异常,并且它们还具有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和与二云母花岗岩类似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二云母花岗岩进一步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南部发育的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大部分沿着东西向或南北向伸展构造分布,很可能与连续发生的俯冲印度板块断离和撕裂有关,是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诱发青藏高原南部的中下地壳发生脱水/水致熔融,产生的熔体迅速上升至中上地壳水平,然后沿着构造薄弱带迁移并经历了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通过拉萨地体中、新生代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发现,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参与熔融和花岗质岩浆的高分异演化过程是拉萨地体中新世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中新世 隆格尔裂谷 淡色花岗岩-伟晶岩 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矽卡岩型稀有金属矿化:岩石学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侯康师 王佳敏 +1 位作者 胡方泱 杨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7-1547,共21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和成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喜马拉雅已成为我国新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本次研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吉隆岩体北部扎龙沟、岗布以及聂拉木北部等多处的矽卡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指出该区...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和成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喜马拉雅已成为我国新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本次研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吉隆岩体北部扎龙沟、岗布以及聂拉木北部等多处的矽卡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指出该区域广泛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绿帘石和角闪石等典型矽卡岩矿物。研究结果显示,扎龙沟矽卡岩具有明显的Li-Be-Sn矿化现象,成矿元素主要赋存在符山石(Li:469×10^(-6)~3162×10^(-6);Be:47.9×10^(-6)~2010×10^(-6);Sn:58.1×10^(-6)~1767×10^(-6))和云母(Li:2900×10^(-6)~3570×10^(-6))中,且云母中Rb(1572×10^(-6)~2364×10^(-6))、Cs(390×10^(-6)~749×10^(-6))、Ga(68.2×10^(-6)~111×10^(-6))元素含量较高;岗布矽卡岩以Li-Be矿化为主,赋存矿物为符山石(Li:833×10^(-6)~1624×10^(-6);Be:401×10^(-6)~1664×10^(-6);Sn:87.8×10^(-6)~181×10^(-6))和榍石(Sn:30340×10^(-6)~48600×10^(-6));聂拉木矽卡岩以Sn矿化为主,赋存矿物为石榴子石(92.3×10^(-6)~571×10^(-6))和绿帘石(86.0×10^(-6)~2003×10^(-6))。榍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扎龙沟矽卡岩形成于19~18Ma,岗布和聂拉木矽卡岩形成于24~23Ma,分别与已报道的钠长石花岗岩、电气石白云母淡色花岗岩时代一致,是岩浆出溶的热液流体交代围岩的产物,反映喜马拉雅稀有金属阶段性成矿特点。榍石Zr和黑云母Ti等温度计结果结合矿物成分表明,矽卡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温度从~680℃降低至~520℃,晚期均以氧化环境为主。进变质过程中脱CO 2导致原岩孔隙度增加,为后续成矿流体的加入和热量传输提供通道;退化蚀变过程中体积增大,岩石产生构造裂隙,控制成矿矽卡岩最终产出形态。综合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在藏南拆离系驱动下高度分异演化造成Li、Be、Sn等元素富集,晚期出溶的热液流体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接触交代变质和矽卡岩化反应,是吉隆-聂拉木一带矽卡岩型Li-Be-Sn矿化的主要机制。我们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具有很好的矽卡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前景,未来应加强对接触变质带和围岩蚀变的研究,以寻找更多稀有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矽卡岩 稀有金属成矿 接触交代变质 热液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晶岩结晶动力学和热力学及稀有金属超常富集成矿机制
11
作者 左达昇 杨可 +5 位作者 魏海珍 王勤 蒋少涌 林和丰 环淳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9-1506,共18页
本文综述了伟晶岩结晶动力学、热力学和伟晶岩熔体稀有金属元素实现超常富集成矿的机制。结晶动力学涉及成核动力学和晶体生长动力学两个方面。低成核速率和高晶体生长速率是伟晶岩结晶动力学的重要特征,在结晶过程受到水、助溶剂以及... 本文综述了伟晶岩结晶动力学、热力学和伟晶岩熔体稀有金属元素实现超常富集成矿的机制。结晶动力学涉及成核动力学和晶体生长动力学两个方面。低成核速率和高晶体生长速率是伟晶岩结晶动力学的重要特征,在结晶过程受到水、助溶剂以及过冷条件三个因素共同制约。伟晶岩熔体的相态(超临界态)可能在伟晶岩形成和稀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中扮演重要角色。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超常富集程度受到岩浆源区成分、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与熔体化学成分等因素的控制。花岗质岩浆高度分异结晶或者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直接形成的成矿伟晶岩熔体均需要源岩中稀有金属元素预富集。深熔作用产生的低程度、小体积的伟晶岩熔体具有更高的稀有金属元素成矿潜力。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稀有金属元素的超常富集主要通过超临界熔体/流体、岩浆熔体作用、过冷作用实现。超临界熔体/流体发生熔体-流体不混溶作用使稀有金属元素在熔体相和流体相间再分配和富集;岩浆熔离作用使稀有金属元素选择性分配到富挥发分的熔体中,导致稀有金属元素再次富集;过冷作用降低稀有金属矿物结晶的饱和浓度,促进稀有金属矿物结晶。熔体的化学成分(如挥发分)直接影响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挥发分的富集能够降低熔体黏度,促进岩浆分异结晶过程。挥发分和稀有金属元素的亲和性也控制稀有金属元素在不同相熔体中的分配和富集,显著增加稀有金属元素的溶解度和迁移富集能力,有助于伟晶岩中稀有金属超常富集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结晶动力学 结晶热力学 稀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琼嘉岗伟晶岩型锂矿成矿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俊兴 秦克章 +7 位作者 何畅通 李俊瑜 刘宇超 施睿哲 朱丽群 赵永能 林伟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64-2678,共15页
西藏喜马拉雅琼嘉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带标志性的伟晶岩型矿床。其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机理-机制和含矿性评价的研究对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带的形成机制和找矿勘查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西藏喜马拉雅琼嘉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带标志性的伟晶岩型矿床。其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机理-机制和含矿性评价的研究对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带的形成机制和找矿勘查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2021~2023年期间对喜马拉雅琼嘉岗伟晶岩型锂矿形成机制研究中,获得如下认识:(1)琼嘉岗锂辉石伟晶岩的主矿体主要顺矽卡岩化大理岩和钙质千枚岩面理侵入,中部整体上呈板状近水平(10°~20°),主矿体两侧倾角相对较大(30°~50°);(2)琼嘉岗矿床的富锂矿物主要为锂辉石(包括3个期次),次为透锂长石、锂绿泥石、锂云母等,其他稀有金属矿物包括绿柱石、日光榴石、羟硅铍石、铌锰矿-铌铁矿、锡石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并含有少量锡矿化;(3)琼嘉岗锂矿中花岗岩-伟晶岩的演化和成矿受岩浆结晶分异过程控制,锂辉石伟晶岩矿体的形成与系统大量流体出溶有关,花岗质熔体演化的早期阶段稀有金属可能达到饱和;(4)钾长石Ti温度计和流体包裹体等容线相交法揭示出从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到锂辉石伟晶岩呈现降温趋势,锂辉石伟晶岩石英形成时流体的捕获温度为410~475℃,捕获压力为180~240MPa,结合含锂矿物相关系揭示出降压是锂辉石伟晶岩形成的重要机制;(5)建立了琼嘉岗锂矿的成矿模式,指出高度结晶分异、流体出溶和降压过程控制了琼嘉岗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流体交代作用形成了稀有金属矿化;(6)长石结构和化学成分(Rb、Cs、Sr、Ba、K/Rb和形成温度)、石榴子石组成(高水含量、高Mn/(Mn+Fe)的锰铝榴石)、副矿物组成及其包裹矿物类型是琼嘉岗及周边伟晶岩含矿性评价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嘉岗锂矿 地质特征 成矿机制 成矿模型 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香花岭地区花岗岩中锂对成岩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8
13
作者 覃莉茜 饶灿 +2 位作者 林晓青 吴润秋 王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62,共14页
锂(Li)是一种战略关键金属,岩浆阶段主要在花岗质岩石中得到富集和结晶。由于具有不相容和富挥发性等性质,锂对花岗岩的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文章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分析手段,对湖南香花岭地区癞子岭和尖峰岭花岗岩进行系统... 锂(Li)是一种战略关键金属,岩浆阶段主要在花岗质岩石中得到富集和结晶。由于具有不相容和富挥发性等性质,锂对花岗岩的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文章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分析手段,对湖南香花岭地区癞子岭和尖峰岭花岗岩进行系统岩相学、主微量和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Li含量逐渐升高,大幅度降低了熔体粘度,增大了结晶温度区间,花岗质岩浆得到充分结晶分异,导致花岗岩的垂直分带;(2)花岗岩中Li与稀有金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Li与Ta、Nb、Sn等稀有金属具有协同成矿作用;(3)花岗岩中云母类矿物具有向富Li演化的趋势,以铁锂云母为主,随着铁锂云母的结晶,Nb、Ta、Sn等稀有金属相继析出,导致晚期云母中Ta、Nb等含量降低。熔体中H2O、F等对花岗质岩浆的性质和结晶分异有较大影响,但不足以致使花岗岩呈垂直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垂直分带 稀有金属成矿 香花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红柳滩地区俘虏沟花岗伟晶岩成矿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国鹏 徐胜利 李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35,共7页
西昆仑-喀喇昆仑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北缘,该地区通过多年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已发现多处铁矿、铅锌矿、锰矿矿床。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在新疆喀剌昆仑和田县俘虏沟地区发现一处中型锂铷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属于花岗伟晶岩型,脉体... 西昆仑-喀喇昆仑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北缘,该地区通过多年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已发现多处铁矿、铅锌矿、锰矿矿床。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在新疆喀剌昆仑和田县俘虏沟地区发现一处中型锂铷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属于花岗伟晶岩型,脉体倾向北东30°~50°或西南204°~240°,倾角39°~78°,矿体规模最大者宽7~8 m,北西-南东向延伸1.2 km。Li_2O平均品位1.1%~3.3%,Rb_2O平均伴生品位为0.04%~0.12%,估算资源量(334)Li_2O为8.68×10~4t,Rb_2O为1.7×10~3t,达到中型锂铷多金属矿床规模。俘虏沟地区中型锂铷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表明在该区域具有形成稀有金属矿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喀喇昆仑 花岗伟晶岩脉 地质特征 大红柳滩 稀有金属成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伟晶岩中的铌铁矿族矿物特征及两期铌钽成矿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雪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7-861,共15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着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表明多个岩体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中花岗质伟晶岩发育有铌钽成矿作用,主要赋存在铌铁矿族矿物中。本次研究考察了该岩体的伟晶岩,观察了这些铌铁矿族矿物... 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着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表明多个岩体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中花岗质伟晶岩发育有铌钽成矿作用,主要赋存在铌铁矿族矿物中。本次研究考察了该岩体的伟晶岩,观察了这些铌铁矿族矿物的产状,并对它们的主量、微量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岩相学特征的差异,拉隆伟晶岩被分为边部带、过渡带和核部带。铌铁矿族矿物大多出现在过渡带中,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根据产状和Ta^(#)[Ta/(Ta+Nb)]可将铌铁矿族矿物分为两类,第一类矿物成分均一,自形程度好,晶体内部缺少内部结构。第二类矿物自形程度差,分布于第一类矿物的边部、填充于第一类矿物的裂隙或交代其核部,并发育有一系列的亚显微结构(包括韵律环带结构、交代结构、溶蚀孔洞结构和裂隙填充结构)。第一类铌铁矿族矿物是Ta^(#)较低(0.08~0.34)的铌铁矿,而第二类为Ta^(#)相对较高(0.45~0.60)的铌铁矿和钽铁矿。这两类铌铁矿族矿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Eu呈强烈的负异常,δEu的范围为0.001~0.020。配分曲线总体呈海鸥型,四分组效应不明显;LREE/HREE值范围为0.016~0.044,反映出重稀土元素富集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根据铌铁矿族矿物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拉隆岩体存在两期铌钽成矿作用,第一期与岩浆作用相关,形成了第一类低Ta^(#)铌铁矿族矿物;第二期成矿受到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影响,结晶出第二类铌铁矿族矿物,热液流体对第一类矿物进行了交代。铌铁矿族矿物的稀土成分特征对岩浆—流体过程指示不显著。铌铁矿U-Pb同位素年龄为22.3±0.3 Ma,为该岩体第一期铌钽成矿时代,指示了新喜马拉雅期(25~14 Ma)的淡色花岗岩体具有铌钽成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隆淡色花岗岩 稀有金属成矿作用 高喜马拉雅 洛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雷 贺一凡 +2 位作者 王佳敏 侯康师 田雨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8-1564,共17页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在造山带演化和高原隆升的相关研究中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经历过高度结晶分异且与超大型锂-铍-铷-铯等稀有金属矿床紧密相关。本文报道了与希夏邦马峰淡色花...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在造山带演化和高原隆升的相关研究中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经历过高度结晶分异且与超大型锂-铍-铷-铯等稀有金属矿床紧密相关。本文报道了与希夏邦马峰淡色花岗岩相关的含绿柱石伟晶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这些伟晶岩中的绿柱石普遍呈自形,多数被包裹在长石和石英等主要造岩矿物中,显示出岩浆结晶的特点。矿物化学显示绿柱石的元素变化以通道-八面体替代和通道-四面体替代为主。希夏邦马伟晶岩中绿柱石地球化学组成与铍成矿伟晶岩中绿柱石相当,相对喜马拉雅锂成矿伟晶岩中的绿柱石具有更低的Li_(2)O、Cs_(2)O和Na/Li比,显示出寄主岩石以铍矿化为主。这与全岩地球化学显示的伟晶岩高铍低锂的特点相一致。除此之外,伟晶岩中铷、铯、锡等稀有金属元素也发生了明显的富集。伟晶岩中稀有金属元素与Rb/Sr比之间的强正相关性表明它们的富集主要受控于分离结晶作用。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表明这些伟晶岩主要形成于ca.18~17Ma,与希夏邦马淡色花岗岩岩体的年龄相一致。同时,伟晶岩中的独居石还记录了ca.25~23Ma和ca.21Ma两期年龄,代表了区域上其他两期淡色花岗岩岩浆事件。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普遍发育这三个阶段的淡色花岗岩岩浆事件以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进一步表明了淡色花岗岩的形成与分异演化对伟晶岩成矿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希夏邦马 淡色花岗岩 绿柱石 分离结晶 稀有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高黎贡山地区培里伟晶岩型锂矿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庆贺 陈晨 +5 位作者 明添学 何小虎 谈树成 刘梦帆 章荣清 刘兵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52,共14页
稀有金属锂矿是我国紧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滇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远景区,但目前区内已知的稀有金属资源主要为Be-Nb-Ta-Sn矿,鲜有锂矿的报道。本研究首次在滇西高黎贡山培里地区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型锂矿,为云南省新增一处... 稀有金属锂矿是我国紧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滇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远景区,但目前区内已知的稀有金属资源主要为Be-Nb-Ta-Sn矿,鲜有锂矿的报道。本研究首次在滇西高黎贡山培里地区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型锂矿,为云南省新增一处有潜力的锂辉石型伟晶岩锂矿床,对区域稀有金属锂矿床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个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培里地区伟晶岩主要发育有Li、Be、Rb、Cs、Nb、Ta矿化。LA-ICP-MS铌钽矿U-Pb年代学结果显示培里地区锂矿伟晶岩形成于18.4±0.3Ma,这一结果与共生的锡石U-Pb年代学(17.5±1.2Ma)结果一致,表明其为新生代成岩成矿作用产物。这一成矿年代与高黎贡山地区变质年代以及淡色花岗岩成岩年代一致,暗示培里伟晶岩可能为变质重熔产物,也可能是淡色花岗岩进一步结晶分异的产物。在大区域尺度上,该成矿事件与藏南稀有金属成矿时代一致,结合区域显著的地球化学背景异常,我们认为滇西地区可能是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带的南延部分,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锂矿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培里 伟晶岩型锂矿床 高黎贡 青藏高原 藏南稀有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幕阜山西北部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陈旭 文春华 +3 位作者 曹创华 黄乐清 李彬 曾广乾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8-1182,共15页
近年来,湘东北幕阜山地区发现多个花岗伟晶岩型锂铌钽铍等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这些稀有金属矿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伟晶岩具有密切成因关系。本次研究对幕阜山复式岩体西北部的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 近年来,湘东北幕阜山地区发现多个花岗伟晶岩型锂铌钽铍等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这些稀有金属矿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伟晶岩具有密切成因关系。本次研究对幕阜山复式岩体西北部的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富硅(w(SiO_(2))=71.99%~76.23%)、富铝(w(Al_(2)O_(3))=13.37%~14.86%),属于弱-强过铝质(A/CNK=1.08~1.14)、中高钾钙碱性(w(K_(2)O)=2.89%~5.27%,σ=1.67~2.38)S型(S-I型)花岗岩。两个样品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7.5±1.2 Ma和134.7±1.6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早期。幕阜山西北部浅色花岗岩为典型壳源成因的高分异花岗岩,普遍相对富集Rb、Th、U、La、Ce,相对亏损Ba、Nb、Sr、Yb。此外,岩石具有显著的Li正异常(39.6×10^(-6)~97.8×10^(-6)),球粒陨石标准值标准化的稀土元素(REE)配分曲线图呈高分异花岗岩常见的富轻稀土(LREE/HREE=8.16~22.53)右倾特征,暗示其演化程度高,具有较大的锂成矿潜力。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该区浅色花岗岩母岩浆可能形成于冷家溪群地层或同时代地层的贫黏土变质砂岩部分熔融,其成因构造背景处于碰撞挤压向拉张转换的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二长花岗岩 稀有金属成矿 幕阜山 湘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琼嘉岗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10
19
作者 秦克章 赵俊兴 +1 位作者 何畅通 施睿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77-3286,共10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的“高度分离结晶、异地深成侵入”成因,及其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而倍受关注。已有野外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表明该花岗岩带可能成为我国稀有金属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目前带内金属组合以铍-铌-钽(... 近年来,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的“高度分离结晶、异地深成侵入”成因,及其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而倍受关注。已有野外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表明该花岗岩带可能成为我国稀有金属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目前带内金属组合以铍-铌-钽(锡-钨)组合为主(如错那洞大型锡-钨-铍矿床),但尚未发现工业锂矿体的产出。本次工作在高喜马拉雅琼嘉岗地区发现了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并初步揭示该伟晶岩型锂矿的基本地质特征。琼嘉岗伟晶岩属于过铝质LCT型伟晶岩,稀有金属(REL)类REL-Li亚类钠长石-锂辉石型。含矿伟晶岩呈串珠状、囊状体产出在前寒武系肉切村群大理岩中,伟晶岩具有一定分带,目前主要包括细粒钠长石带、文象结构带、分层细晶岩带和块体微斜长石+锂辉石带,赋矿主体结构带为后两者。矿石矿物主要为锂辉石、铌铁矿-铌锰矿,以及少量锡石和绿柱石。59件样品中44件Li_(2)O含量在工业品位(0.80%)之上,平均1.30%。4条伟晶岩脉群资源量估算表明琼嘉岗锂资源可达超大型规模,琼嘉岗是喜马拉雅首例具有工业价值的伟晶岩型锂矿,其发现证实我国高喜马拉雅地区具有找寻大型-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嘉岗锂矿 锂辉石伟晶岩结构与分带 研究发现过程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 稀有金属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分异机制概述 被引量:36
20
作者 刘志超 吴福元 +1 位作者 刘小驰 王建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51-3571,共21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成因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另外,有调研工作发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点靶区。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过程应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密切相关。但是,目前... 近年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成因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另外,有调研工作发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点靶区。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过程应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密切相关。但是,目前我们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浆分异演化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也难以对其成矿效应进行有效评估。针对该问题,本文选择喜马拉雅带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明显发生稀有金属矿化现象的岩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的然巴淡色花岗岩和高喜马拉雅带中的告乌淡色花岗岩)开展系统野外地质、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就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分异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综合近年来有关花岗岩结晶分异作用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过程可以划分为原地结晶分异和岩浆侵位运移过程中流动分异两种主要机制,大部分的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应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稀有金属成矿 结晶分异 原地分异 流动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