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清水河流域现代稀性泥石流表层物质热释光本底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周锐 魏明建 +2 位作者 刘超 何友兵 李东旭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59-1062,共4页
应用热释光技术对北京清水河流域稀性泥石流表层物质进行热释光信号测定,西北山沟、达摩沟、前桑峪沟三沟的形成区等效剂量平均值为48.38 Gy,流通区的平均值为91.75 Gy,堆积区的平均值为62.02 Gy。三个沟的表层泥石流物质本底小,说明原... 应用热释光技术对北京清水河流域稀性泥石流表层物质进行热释光信号测定,西北山沟、达摩沟、前桑峪沟三沟的形成区等效剂量平均值为48.38 Gy,流通区的平均值为91.75 Gy,堆积区的平均值为62.02 Gy。三个沟的表层泥石流物质本底小,说明原有的认为泥石流由于受物源本底影响无法测年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这个事实可以为应用热释光对老泥石流测年提供依据,对于在泥石流堆积物质中应用热释光技术进行年代测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剂量 热释光 稀性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性泥石流龙头形成机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沈寿长 李良勋 魏鸿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2-49,共8页
本文通过室内槽子试验来观察和分析稀性泥石流阵性的形成机制。试验表明,稀性泥石流阵性的起因首先决定于流域内形成的原始出流过程。同时,运动过程中巨砾向龙头处集聚和泥石流体中液相介质向不饱和的床面堆积层的渗透流失,是促进龙... 本文通过室内槽子试验来观察和分析稀性泥石流阵性的形成机制。试验表明,稀性泥石流阵性的起因首先决定于流域内形成的原始出流过程。同时,运动过程中巨砾向龙头处集聚和泥石流体中液相介质向不饱和的床面堆积层的渗透流失,是促进龙头发展的二项重要因素。这二种作用使泥石流龙头部的固相浓度增大,粒径变粗,运动阻力增大,而使龙头壅高发展。本文根据龙头处粒经、浓度、阻力的变化来探讨龙头高度比正常流深增长幅度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性泥石流 龙头 试验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切口坝对稀性泥石流的拦砂性能--试验研究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韩文兵 欧国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2-158,共7页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探讨了单切口坝对稀性泥石流的拦砂性能,并与梳子坝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得到:(1)单切口坝有全闭塞、部分闭塞和不闭塞3种闭塞类型。当切口宽度b与稀性泥石流中最大颗粒粒径dmax之比b/dmax≤0.394时...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探讨了单切口坝对稀性泥石流的拦砂性能,并与梳子坝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得到:(1)单切口坝有全闭塞、部分闭塞和不闭塞3种闭塞类型。当切口宽度b与稀性泥石流中最大颗粒粒径dmax之比b/dmax≤0.394时,切口全闭塞;b/dmax≥1.478时,切口不闭塞;0.394〈b/dmax〈1.478时,切口为部分闭塞。(2)单切口坝在降低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上,与梳子坝有相似规律。对单切口坝而言,b/dmax在0.394~0.739之间,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随b/dmax增大而增大,在b/dmax=0.739时,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达到最大,其后随着b/dmax的进一步增大,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逐渐减小;在0.493≤b/dmax≤0.986之间,单切口坝降低过坝泥石流密度变化量较显著。(3)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以过坝泥石流平均密度及其降低率为防治泥石流的效益指标,显示梳子坝与单切口坝的坝后平均密度的比值大多小于1,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梳子坝对稀性泥石流的防治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坝 稀性泥石流 拦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性泥石流水跃现象中能量耗散率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卫旭 程霄 +2 位作者 陈丛姗 方群生 王帅永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基于流体力学水跃理论,针对陡坎地形对稀性泥石流的消能作用建立物理模型进行理论推导,提出陡坎地形下稀性泥石流动能耗散率理论公式。此外,引入权纵比降概念来表达沟道地形对泥石流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能力大小。通过对陡坎地形条件下稀... 基于流体力学水跃理论,针对陡坎地形对稀性泥石流的消能作用建立物理模型进行理论推导,提出陡坎地形下稀性泥石流动能耗散率理论公式。此外,引入权纵比降概念来表达沟道地形对泥石流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能力大小。通过对陡坎地形条件下稀性泥石流能量耗散率的理论推导,揭示了稀性泥石流陡坎地形能量变化的方式和过程,有助于泥石流的治理及预警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性泥石流 水跃 陡坎 能量耗散率 权纵比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性泥石流的平均运动速度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余斌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5期541-548,共8页
泥石流的运动速度是泥石流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参数。稀性泥石流是常见也是危害较大的泥石流类型,准确而简洁地计算稀性泥石流的运动速度非常重要。现有的稀性泥石流平均速度经验公式,在使用上和适用地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 泥石流的运动速度是泥石流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参数。稀性泥石流是常见也是危害较大的泥石流类型,准确而简洁地计算稀性泥石流的运动速度非常重要。现有的稀性泥石流平均速度经验公式,在使用上和适用地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一系列稀性泥石流观测资料中的体积浓度与稀性泥石流的运动速度和阻力特征的关系,得出了一个新的计算稀性泥石流平均运动速度的经验公式,该公式能适应各种类型的泥石流沟,适用于一般急流的稀性泥石流;对于缓流稀性泥石流,计算值与观测值相比偏大,但很接近;不适用于缓慢稀性泥石流。本文提出的经验公式,使用简洁,计算稳定,与其他方法计算的稀性泥石流平均运动速度很接近。该速度计算经验公式也适用于稀性泥石流堆积扇上游沟道,但对于堆积扇上的速度,计算值偏大,且越往堆积扇的下游,偏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性泥石流 平均速度 水力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性泥石流拦挡坝坝后淤积及坝前冲刷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峰 马东涛 马建军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7-11,59,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稀性泥石流拦挡坝坝高和沟床纵比降对坝后回淤坡度的影响,并对坝后泥石流淤积形态及坝前冲刷坑的深度和长度进行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沟床纵比降与回淤坡度成正相关关系,当沟床纵比降为12%,14%,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稀性泥石流拦挡坝坝高和沟床纵比降对坝后回淤坡度的影响,并对坝后泥石流淤积形态及坝前冲刷坑的深度和长度进行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沟床纵比降与回淤坡度成正相关关系,当沟床纵比降为12%,14%,16%,18%和20%时,对应的平均回淤坡度分别为8.08%,10.08%,11.88%,14.02%和15.63%;不同坝高条件下,回淤坡度随各沟床纵比降线性增长的幅度不同;坝高与回淤坡度成二次函数关系,沟床纵比降一定,回淤坡度随着坝高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实验结果可供坝后淤积模型试验研究、拦挡坝工程设计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性泥石流 拦挡坝 回淤坡度 淤积形态 冲刷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性泥石流沟道侵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梁瑞锋 曹水合 王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08-212,共5页
泥石流对沟道的侵蚀破坏作用比一般水流强烈,由于对其侵蚀深度的估计不足,往往导致防治工程的失效。通过室内等比模拟稀性泥石流沟道侵蚀试验来探究其规律。试验研究表明:坡度变化对侵蚀效果的影响大于流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侵蚀深... 泥石流对沟道的侵蚀破坏作用比一般水流强烈,由于对其侵蚀深度的估计不足,往往导致防治工程的失效。通过室内等比模拟稀性泥石流沟道侵蚀试验来探究其规律。试验研究表明:坡度变化对侵蚀效果的影响大于流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侵蚀深度随泥石流的磨损力增大呈线性增加,并给出经验公式。结合野外调查,对于松散堆积物源较厚的沟道流通区,该经验公式具备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性泥石流 沟道侵蚀 侵蚀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滑坡泥石流防治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德 张望林 +1 位作者 陈洪升 赵兴亮 《山东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19-21,共3页
山东省是我国现代灾害暴雨泥石流华北、东北的副区之一。随着原始森林毁灭,一度曾为滑坡泥石流的密集爆发区,持续久远的剧烈土壤流失,使原有较厚土壤层大部流光,现有山区的土层厚度平均只有20—30cm。目前土壤侵蚀仍在加速进行,多以面... 山东省是我国现代灾害暴雨泥石流华北、东北的副区之一。随着原始森林毁灭,一度曾为滑坡泥石流的密集爆发区,持续久远的剧烈土壤流失,使原有较厚土壤层大部流光,现有山区的土层厚度平均只有20—30cm。目前土壤侵蚀仍在加速进行,多以面蚀和小型崩坡、滑塌的水石流的形式进行。建国以来,我省在防治陡坡悬崖、滑坡、泥石流及土壤流失的实践中,已经取得生物工程防护体系等成功经验,正在普及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 石流 暴雨泥石流 土壤流失 防护体系 土壤侵蚀 面蚀 土壤层 稀性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流体性质与弯道幅度角对超高影响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黄远红 赵晋恒 +1 位作者 胡凯衡 李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118,共9页
泥石流的弯道超高特性随泥石流的流体性质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开展了稀性、亚黏性和黏性3类泥石流的25组弯道超高水槽实验,研究发现:1)泥石流过弯的液面倾角与流速的关系分为3个不同区间。当流速小于2.4 m/s时、大于3.0m/s时,泥石流液面... 泥石流的弯道超高特性随泥石流的流体性质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开展了稀性、亚黏性和黏性3类泥石流的25组弯道超高水槽实验,研究发现:1)泥石流过弯的液面倾角与流速的关系分为3个不同区间。当流速小于2.4 m/s时、大于3.0m/s时,泥石流液面倾角分别在24°、50°左右波动;处于两者之间时,液面倾角随流速线性增长。2)不同类型泥石流超高最大值出现的位置有显著差异,稀性、亚黏性和黏性泥石流弯道超高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5°、60°和45°幅度角左右。3)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弯道超高分布系数随幅度角正弦值的变化曲线,得到两者之间呈三次多项式的经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超高 稀性泥石流 亚黏性泥石流 黏性泥石流 水槽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10
作者 张赫文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89年第4期93-99,共7页
一、泥石流沟谷判别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物质的特殊山洪。它的形成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基本条件:足够的能及时补给水流的松散固体物质;足够的具备携带固体物质能力的水动力条件及在侵蚀和动力区段具有足够陡峻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关键词 泥石流防治 地形地貌条件 沟床 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 粘性泥石流 防治工程 水动力条件 设计流速 泥石流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环境因素探讨东川铁路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11
作者 王继康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89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一、东川铁路泥石流的环境因素(一) 东川铁路泥石流的地质、地貌基础与水文气象条件东川铁路在天生桥越岭后,沿小江深大断裂带,全国著名的泥石流地区大白河~小江顺流而下。该铁路在后53公里范围内跨越了86条泥石流沟,建桥56座、涵洞23... 一、东川铁路泥石流的环境因素(一) 东川铁路泥石流的地质、地貌基础与水文气象条件东川铁路在天生桥越岭后,沿小江深大断裂带,全国著名的泥石流地区大白河~小江顺流而下。该铁路在后53公里范围内跨越了86条泥石流沟,建桥56座、涵洞23座,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东川铁路 泥石流 深大断裂带 泥石流灾害 粘性泥石流 环境因素 泥石流特征 稀性泥石流 堆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石流浓度和流速重线分布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寿长 芦昌祺 谢慎良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89年第4期16-23,共8页
一、概述稀性泥石流是粘粒、粉粒含量较少的一种泥石流,也称水石流。由于细颗粒含量少,其液相介质的粘滞性不高,流变特性亦不呈现非牛顿体的性状。粗大颗粒在这种低粘性介质中的运动或在全流层作层移状推移,或在流动的表层作悬移或跃移。
关键词 石流 泥石流运动 稀性泥石流 流速分布 液相介质 细颗粒含量 流层 非牛顿 试验研究 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矿砂淤积的尾矿坝溃坝洪水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江 张绪进 +2 位作者 张小峰 董炳江 李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153,共4页
为模拟尾矿库溃坝稀性泥石流的演进,在溃坝洪水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非恒定流输沙方程,建立能同时模拟水流和泥沙运动的平面二维溃坝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云南某尾矿坝溃坝后的洪水演进及矿砂在下游的淤积过程,模型计... 为模拟尾矿库溃坝稀性泥石流的演进,在溃坝洪水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非恒定流输沙方程,建立能同时模拟水流和泥沙运动的平面二维溃坝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云南某尾矿坝溃坝后的洪水演进及矿砂在下游的淤积过程,模型计算结果可为灾后影响评估及预防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 数值模拟 尾矿坝 稀性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