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合金化-退火法制备铁硅金属间化合物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宁 耿刚强 +1 位作者 张海宝 崔静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1-23,共3页
用机械合金化-真空退火法成功地制备了铁硅金属间化合物,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球磨时间、退火工艺对混合粉末结构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球磨30 h后有少量FeSi和FeSi2化合物析出;球磨50 h后生成大量的FeSi、FeSi2化合物,但有少量的单... 用机械合金化-真空退火法成功地制备了铁硅金属间化合物,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球磨时间、退火工艺对混合粉末结构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球磨30 h后有少量FeSi和FeSi2化合物析出;球磨50 h后生成大量的FeSi、FeSi2化合物,但有少量的单质铁、硅存在。利用950℃×2 h退火工艺处理不同球磨时间的混合粉末,最终得出最佳球磨时间为20h,该球磨时间的混合粉末退火后完全生成以FeSi2、FeSi为主的金属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真空退火 金属化合物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铁金属间化合物合成氨催化活性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贻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9-61,共3页
研究了Fe2 Ce金属间化合物对合成氨反应的催化活性 .结果发现 ,经 60 0℃空气中焙烧 4h氧化处理后 ,Fe2 Ce催化剂在 45 0℃以上具有很好的合成氨活性 .
关键词 合成氨 -金属化合物 催化活性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铝原子在金属间化合物形成中的扩散 被引量:49
3
作者 王兴庆 隋永江 吕海波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661-667,共7页
采用铁铝扩散偶,研究铁铝原子在化合反应中的扩散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扩散偶在铁铝低共熔反应温度上下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扩散偶在低于共熔反应温度处理时,在扩散偶铁-铝界面铁的一侧,通过铝原子的扩散,形成了富铝相金... 采用铁铝扩散偶,研究铁铝原子在化合反应中的扩散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扩散偶在铁铝低共熔反应温度上下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扩散偶在低于共熔反应温度处理时,在扩散偶铁-铝界面铁的一侧,通过铝原子的扩散,形成了富铝相金属间化合物FeAl3;而在高于共熔反应温度处理时,则在铁-铝界面上,通过铁、铝原子的互扩散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Fe2Al5,并随时间向两旁生长.两种化合物均为多孔体.研究发现铁、铝原子的扩散首先沿晶界扩散,在晶界上发生反应并生成化合物,然后由晶界向晶内扩散并进行化合反应.研究测得铁铝的互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本文讨论了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反应烧结 扩散偶 原子 铝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镀锌钢复合热源熔—钎接头中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雷振 王旭友 +1 位作者 王伟波 林尚扬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5-68,共4页
分析了铝/镀锌钢复合热源熔-钎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相结构,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及化合物层厚度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主要由Fe3Al,FeAl2,Fe2A15以... 分析了铝/镀锌钢复合热源熔-钎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相结构,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及化合物层厚度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主要由Fe3Al,FeAl2,Fe2A15以及FeAl3组成。并且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过程伴随着Si元素的富集现象;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随焊接热输入的增大而增大,但电弧能量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要大于激光能量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并非越薄越好,化合物层厚度在1.5~4μm范围内,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脉冲MIG电弧 复合热源 -钎连接 Al-Fe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金属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平衡生长 被引量:27
5
作者 劳邦盛 高苏 张启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3-456,共4页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rmetallics during the reaction of solid (Cu,Ag,Au,Fe,Co,Ni,etc) with liquid (Sn,Sb,Bi,Zn)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of 1~ 2 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has been studied by metallograph...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rmetallics during the reaction of solid (Cu,Ag,Au,Fe,Co,Ni,etc) with liquid (Sn,Sb,Bi,Zn)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of 1~ 2 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has been studied by metallographic method for explaining the process in the fillet during solder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incongruent compourds often grow up as bamboo shoot form. But congruent compounds grow up basically just by spreading out as a layer along the solid border. Base on these facts,the influence of intermetallics in the fillet during soldering has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液反应 界面反应 钎焊 非平衡生长 生长特征 -金属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序化对有序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磁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范润华 尹文宗 +2 位作者 孙康宁 孙家涛 张玉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609,共4页
在平衡态时,化学计量比成份Fe3Al具有D03超结构,并表现出铁磁性,平均每个Fe原子的磁矩是1.7μB,而具有B2超结构的FeAl却是无磁的。利用快速凝固、冷加工处理、溅射和械合金化等非平衡加工技术可以使D03-Fe3Al和B2-FeAl等有序铁铝金属间... 在平衡态时,化学计量比成份Fe3Al具有D03超结构,并表现出铁磁性,平均每个Fe原子的磁矩是1.7μB,而具有B2超结构的FeAl却是无磁的。利用快速凝固、冷加工处理、溅射和械合金化等非平衡加工技术可以使D03-Fe3Al和B2-FeAl等有序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相无序化。本文利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和Jaccarino-Walker模型对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进行了计算,研究了无序化对Fe-Al有序相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无序的Fe75Al25和Fe50Al50,每个Fe原子的平均磁矩分别是2.01μB、1.41μB,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性可以通过无序化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能 金属化合物 有序-无序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 Jaccarino-Walk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硅金属间化合物耐熔铝腐蚀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耿刚强 官磊 +1 位作者 李宁 崔静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16,共3页
对不同相的铁硅金属间化合物套管在熔融铝液中进行了不同温度的耐熔铝腐蚀性测试,并观察其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质量成分为Fe50Si50的套管耐蚀性最好,SiC冷静压烧结管次之,Fe75Si25套管最差;随着腐蚀温度的升高,套管的腐蚀程度加重,但在... 对不同相的铁硅金属间化合物套管在熔融铝液中进行了不同温度的耐熔铝腐蚀性测试,并观察其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质量成分为Fe50Si50的套管耐蚀性最好,SiC冷静压烧结管次之,Fe75Si25套管最差;随着腐蚀温度的升高,套管的腐蚀程度加重,但在950℃温度下腐蚀96 h后,套管仍具有良好的耐熔铝腐蚀性能;腐蚀过程中,Al原子并未置换出Fe原子而与之发生反应,断口形貌显示材料表面缺陷可能导致了腐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熔铝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在金属间化合物(铝化物)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郭建亭 任维丽 周继扬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9,43,共5页
综述了稀土元素对金属间化合物 (铝化物 )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金属化合物 铝化物 组织 性能 作用机理 镍铝合金 钛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钟庆东 勒霞文 +2 位作者 纪丹 牟童 顾帅帅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7-463,共7页
本文主要从晶体结构和位错组态两方面介绍了Fe Al及Fe3Al两种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介绍了铁铝合金的两种制备方法:熔铸法和粉末冶金法。另外还分析了造成铁铝合金的室温脆性的原因及铁铝合金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制备 室温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铝金属间化合物基涂层的高温滑动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子新 徐滨士 +1 位作者 马世宁 张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28-831,共4页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及Fe-Al/WC复合涂层 ,研究了从室温至 65 0℃不同试验温度下两种涂层的滑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在高温下磨损面发生摩擦氧化反应形成大面积的氧化物保护层 ,降低了涂层的...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及Fe-Al/WC复合涂层 ,研究了从室温至 65 0℃不同试验温度下两种涂层的滑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在高温下磨损面发生摩擦氧化反应形成大面积的氧化物保护层 ,降低了涂层的摩擦系数 ;剥层磨损是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涂层中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硬度 ,能有效地阻碍裂纹的产生、扩展及扁平颗粒的断裂 ,从而使Fe -Al涂层及Fe -Al/WC复合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高温耐磨性。添加WC硬质相后提高了复合涂层的平均硬度 ,从而提高了涂层的耐磨性 ;但高温下WC易发生氧化和分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弧喷涂 金属化合物 涂层 滑动磨损性能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Er离子注入对γ-TiAl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小鹏 雷明凯 +1 位作者 徐卫平 马腾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21-1025,共5页
采用金属蒸气真空电弧 (MEVVA)离子源将稀土Y ,Er离子分别注入γ TiAl金属间化合物 ,注入能量为 5 0~ 6 0keV ,注入剂量为 1× 10 17cm-2 。研究了γ TiAl在空气中 80 0~ 90 0℃ ,2 0 0h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 ,Y ,Er离子注入... 采用金属蒸气真空电弧 (MEVVA)离子源将稀土Y ,Er离子分别注入γ TiAl金属间化合物 ,注入能量为 5 0~ 6 0keV ,注入剂量为 1× 10 17cm-2 。研究了γ TiAl在空气中 80 0~ 90 0℃ ,2 0 0h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 ,Y ,Er离子注入γ TiAl的氧化增重比原始试样均未见明显减小 ,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氧化膜剥落现象。不同于稀土改善Fe ,Co和Ni基高温合金抗氧化性能 ,Y ,Er离子注入不具有增加氧化膜粘附性 ,改善γ TiAl抗氧化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高温氧化 稀土 离子注入 Γ-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镨对金属间化合物Mg_2Si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英民 董国升 +2 位作者 任玉艳 张坤 包艳青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为了改善金属间化合物Mg2Si在常温下的组织形态与分布,采用在Al-30Mg2Si合金中添加不同量稀土元素镨(Pr)的办法,研究Pr对该合金中Mg2Si变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稀土元素Pr能够明显细化Mg2Si晶粒,改善其形态及其分布.当Pr加入0.2%时... 为了改善金属间化合物Mg2Si在常温下的组织形态与分布,采用在Al-30Mg2Si合金中添加不同量稀土元素镨(Pr)的办法,研究Pr对该合金中Mg2Si变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稀土元素Pr能够明显细化Mg2Si晶粒,改善其形态及其分布.当Pr加入0.2%时能够抑制Mg2Si树枝晶生长,且能使Mg2Si相均匀分布.当Pr加入0.6%~0.8%时,Mg2Si相呈规则多边体形态,且分布更加均匀,组织更加细小,可认为该含量时Mg2Si组织最完善,稀土Pr变质效果最好.当Pr增加到1.7%时,Mg2Si相再次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Mg2Si 稀土元素 变质 组织 树枝晶 铝基 共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ErFe_(11-x)Mn_x Ti的结构和磁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石强 林萍华 +2 位作者 盛晓波 董寅生 杨素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59,共3页
研究了Mn部分替代ErFe1 1 Ti中的Fe对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利用真空电弧熔炼和真空热处理制备了ErFe1 1 -xMnxTi(x=1 .5 ,2 .0 ,3 .0 ,4.0 ,5 .0 ,6.0 )化合物样品 .室温粉末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热磁曲线测量表明 :2 .0≤x≤ 5 .0成... 研究了Mn部分替代ErFe1 1 Ti中的Fe对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利用真空电弧熔炼和真空热处理制备了ErFe1 1 -xMnxTi(x=1 .5 ,2 .0 ,3 .0 ,4.0 ,5 .0 ,6.0 )化合物样品 .室温粉末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热磁曲线测量表明 :2 .0≤x≤ 5 .0成分范围内的ErFe1 1 -xMnxTi化合物具有ThMn1 2型结构 ,且具有良好的单相性 .随着Mn含量的增加 ,晶格常数以及单胞体积增大 ;在ErFe9Mn2 Ti化合物的热磁曲线上观察到了自旋重取向转变 .随着Mn含量的增加 ,居里温度单调降低 ,过渡金属次晶格磁矩单调减小 .化合物在 4.4K温度下的饱和磁矩随Mn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在x=3 .0附近的某一成分点为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Fe11-xMnxTi 稀土 金属化合物 磁性材料 ThMn12结构 自旋重取向 锰钛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等静压对NiAl-Cr(Zr)金属间化合物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齐义辉 郭建亭 +1 位作者 崔传勇 李谷松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5-18,共4页
研究了铸造和经热等静压 (HIP)处理的 Ni Al- 33.5 Cr- 0 .5 Zr多相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显微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经 HIP处理后 ,共晶胞尺寸变化不大 ,但 α- Cr相变粗 ,变长 ;胞界上的 Ni2 Al Zr相转变为富 Zr相。HIP处理后 ... 研究了铸造和经热等静压 (HIP)处理的 Ni Al- 33.5 Cr- 0 .5 Zr多相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显微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经 HIP处理后 ,共晶胞尺寸变化不大 ,但 α- Cr相变粗 ,变长 ;胞界上的 Ni2 Al Zr相转变为富 Zr相。HIP处理后 ,压缩屈服强度明显提高 ,在 12 73K,应变速率为 1.0 4× 10 - 3s- 1时 ,σ0 .2 增加约 5 0 % ;应变速率为 1.0 4× 10 - 4 s- 1 ,5× 10 - 5 s- 1 时 ,σ0 .2 增加约一倍。在 1373K时 ,σ0 .2 增加的幅度较小。低应变速率时 ,HIP处理后的压缩真应力 -真应变曲线也与铸态的显著不同。高温压缩变形很好地符合幂指数规律和温度补偿的幂指数规律。TEM观察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 显微组织 高温力学性能 镍铝-金属化合物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2-FeAl金属间化合物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培恩 徐东 林栋梁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16,共7页
综述了B2-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包括二元合金的拉伸性能,合金元素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最后介绍了有关蠕变与疲劳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
关键词 铝合金 金属化合物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钼-硅系金属间化合物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海波 李伟 +1 位作者 单爱党 吴建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纯金属钼与纯硅为原料,通过电弧熔炼法制备了钼-硅系金属间化合物:Mo5Si3-Mo-Si2亚共晶和过共晶。在1 200℃分别对两种合金进行了真空退火。观察层状结构在合金中的形成、变化及重构。退火48h后在亚共晶合金中发现了发展完好的Mo5Si3(... 以纯金属钼与纯硅为原料,通过电弧熔炼法制备了钼-硅系金属间化合物:Mo5Si3-Mo-Si2亚共晶和过共晶。在1 200℃分别对两种合金进行了真空退火。观察层状结构在合金中的形成、变化及重构。退火48h后在亚共晶合金中发现了发展完好的Mo5Si3(D8m)/MoSi2(C11b)层状结构,层间距为几百纳米。测量了各合金退火前后的维氏硬度,研究了显微组织变化对维氏硬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系 金属化合物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Ce三元系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焓的计算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红梅 侯育花 +1 位作者 赵茂密 廖树帜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358,共6页
采用普适分析型的嵌入原子模型,通过拟合铝、铁和铈元素的单空位形成能、晶格常数、结合能和体积弹性模量等实验数据,建立了铝、铈和铁元素相应的嵌入原子相互作用势,合金中异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的参数通过拟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或第一... 采用普适分析型的嵌入原子模型,通过拟合铝、铁和铈元素的单空位形成能、晶格常数、结合能和体积弹性模量等实验数据,建立了铝、铈和铁元素相应的嵌入原子相互作用势,合金中异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的参数通过拟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或第一原理计算结果得到。用该嵌入原子模型分别计算了由铝、铁和铈元素组成的所有二元系和三元系中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有序合金化合物的形成焓,计算结果与已有的第一原理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原子方法 金属化合物 形成焓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Al_2O_3陶瓷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玉军 尹衍升 包志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42,共4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Fe Al金属间化合物 /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该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随着Fe Al金属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硬度降低。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氧化陶瓷 复合材料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镁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制备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刚 沈庆喜 刘黎明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113,共4页
采用铝/镁异质双丝电弧喷涂+热处理复合工艺在铸造铝合金表面制备了铝-镁金属间化合物防护涂层.通过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及XRD衍射仪对涂层的组织和相组成进行研究,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涂层组织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5%的NaCl溶液进行浸... 采用铝/镁异质双丝电弧喷涂+热处理复合工艺在铸造铝合金表面制备了铝-镁金属间化合物防护涂层.通过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及XRD衍射仪对涂层的组织和相组成进行研究,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涂层组织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5%的NaCl溶液进行浸泡试验和电化学试验,对比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可显著改变涂层内部Al,Mg元素的分布,涂层由明显的铝、镁交替片层状组织转变为连续分布的均匀组织,同时涂层内部生成铝-镁金属间化合物,该涂层具有低腐蚀电位和高耐蚀性的特点,可以对基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涂层 热处理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催化性能——CO及不饱和气相烃在LaNi_(5)上的加氢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豫 周建略 +2 位作者 陈树滋 张孟成 王文灼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2年第3期403-408,共6页
本文应用脉冲色谱微型反应器研究了CO,C_(2)H_(4),C_(2)H_(2)和C_(6)H_(6)在稀土金属间化合物LaNi_(5)上的催化加氢作用,并且在同一装置上与纯Ni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LaNi_(5)的催化活性与被加氢物质的性质有关。与纯Ni相比,LaN... 本文应用脉冲色谱微型反应器研究了CO,C_(2)H_(4),C_(2)H_(2)和C_(6)H_(6)在稀土金属间化合物LaNi_(5)上的催化加氢作用,并且在同一装置上与纯Ni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LaNi_(5)的催化活性与被加氢物质的性质有关。与纯Ni相比,LaNi_(5)对被加氢物质所显示的催化效率按下面次序变小:CO>C_(2)H_(4)>C_(2)H_(2)>C_(6)H_(6),但对苯而言,LaNi_(5)的活性却比纯Ni低。(2)在H2中经升温处理过的LaNi_(5)比未经升温处理的LaNi_(5)具有更大的催化活性。(3)CO甲烷化反应在LaNi_(5)及纯Ni上均遵从一级反应速度规律,其活化能分别为15.5Kcal/mole和31Kcal/m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化合物 催化活性 微型反应器 加氢 催化效率 应用脉冲 活化能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