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色发光层状稀土氢氧化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荧光薄膜的组装
1
作者 柳亮亮 夏丹 +1 位作者 刘伟生 唐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63-1667,共5页
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含有3种不同稀土离子的层状稀土氢氧化物(Gd0.5Tb0.5-xEux)2(OH)5NO3.nH2O,并选择有机物水杨酸(HSA)作为敏化剂,通过在水热条件下的离子交换反应,成功将其以有机阴离子形式与层状稀土氢氧化物插层组装获得有机-无... 本文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含有3种不同稀土离子的层状稀土氢氧化物(Gd0.5Tb0.5-xEux)2(OH)5NO3.nH2O,并选择有机物水杨酸(HSA)作为敏化剂,通过在水热条件下的离子交换反应,成功将其以有机阴离子形式与层状稀土氢氧化物插层组装获得有机-无机杂化荧光材料(SA--LRHs∶xEu)。荧光性质测定表明,SA-通过有效的能量转移增强了Tb3+的特征绿色荧光发射,随着Eu3+含量的增加,Eu3+的特征红色荧光发射随之增强,而Tb3+的特征绿色荧光发射随之减弱。在此基础上,将发光颜色可调的有机-无机荧光材料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组装出透明的荧光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稀土氢氧化物 有机敏化剂 插层组装 荧光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土层状氢氧化物的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露 朱琦 孙旭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3,共10页
稀土层状氢氧化物(LRHs)结合了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特性和稀土离子的功能特性,代表了一类新的功能材料,在光电、催化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LRHs的研究进展,包括Ln_(2)(OH)_(5)(A^(x-))_(1/x)·nH_(2)O(... 稀土层状氢氧化物(LRHs)结合了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特性和稀土离子的功能特性,代表了一类新的功能材料,在光电、催化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LRHs的研究进展,包括Ln_(2)(OH)_(5)(A^(x-))_(1/x)·nH_(2)O(251-LRHs)和Ln_(2)(OH)_(4)SO_(4)·nH_(2)O(241-LRHs)的可控合成、结构特征、阴离子交换、纳米片剥离,以及在发光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251-LRHs晶体的尺寸和形貌调控及纳米片剥离,总结了LRHs及其煅烧衍生物(氧化物、含氧硫酸盐和硫氧化物)荧光粉、高取向透明薄膜、光学温度传感器的发光特性,展望了LRHs功能化设计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LRHs新型功能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层状氢氧化物(lrhs) 阴离子交换 纳米片剥离 荧光粉 薄膜 光学温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3+掺杂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宫 陈昆峰 +1 位作者 金京一 薛冬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稀土离子La^(3+)掺杂的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具有高的超级电容器性能,比容量达到1115 F/g(1A/g)、倍率性能为517 F/g(30 A/g)。研究表明,La^(3+)离子掺杂不改变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晶体结构,但会显著影响其电子和离子传导特... 稀土离子La^(3+)掺杂的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具有高的超级电容器性能,比容量达到1115 F/g(1A/g)、倍率性能为517 F/g(30 A/g)。研究表明,La^(3+)离子掺杂不改变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晶体结构,但会显著影响其电子和离子传导特性,从而改变其电化学性能。根据离子电负性标度,La^(3+)(1.327)和Co^(2+)(1.377)离子的电负性值最接近,掺杂La^(3+)会优先取代Co^(2+)离子位置。由于La^(3+)离子的尺寸作用(106 pm),使得最优掺杂比例较小仅为0.26%,电化学结果表明较少的La^(3+)掺杂比例依然会显著调节NiCo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电子/离子输运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稀土离子 掺杂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敏化剂插层层状氢氧化铽纳米复合体的合成与发光性质
4
作者 赵玉双 王新颖 +3 位作者 路明军 喻永 郭梦曦 杨晓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0-226,共7页
选择两种有机物对苯二甲酸(TA)和苯甲酸(BA)作为敏化剂,通过在水热条件下的离子交换反应,成功将其以有机阴离子形式插层至层状铽氢氧化物而获得纳米复合体。荧光性质测定表明TA2-和BA-通过有效的能量转移均增强了Tb3+的特征绿色荧光发射... 选择两种有机物对苯二甲酸(TA)和苯甲酸(BA)作为敏化剂,通过在水热条件下的离子交换反应,成功将其以有机阴离子形式插层至层状铽氢氧化物而获得纳米复合体。荧光性质测定表明TA2-和BA-通过有效的能量转移均增强了Tb3+的特征绿色荧光发射,并且TA2-的敏化增强能力大于BA-。从能级匹配角度讨论了敏化剂和Tb3+之间能量转移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稀土氢氧化物 有机敏化剂 插层反应 荧光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e-LDH@柚子皮生物炭复合材料吸附Gd(Ⅲ)的性能研究
5
作者 邹成龙 吴群 +3 位作者 聂发辉 向速林 周延 李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68,共11页
该研究以柚子皮生物质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共沉淀法将镁铁型层状双氢氧化物(MgFe-LDH)负载于其表面制备复合材料(HBC),探究其吸附水中Gd(Ⅲ)的性能。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应用环境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吸附理论模型拟合分析结... 该研究以柚子皮生物质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共沉淀法将镁铁型层状双氢氧化物(MgFe-LDH)负载于其表面制备复合材料(HBC),探究其吸附水中Gd(Ⅲ)的性能。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应用环境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吸附理论模型拟合分析结合SEM-EDS、FT-IR、XPS表征分析,探究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35℃、pH=7的条件下以0.60 g/L的吸附剂投加量对20 mg/L的Gd(Ⅲ)吸附处理10 h后,HBC对其去除率达到95.65%;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Weber-Morris粒子内扩散模型、Boyd’s液膜扩散模型,吸附速率受到颗粒内扩散和颗粒外扩散共同控制;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D-R模型和Temkin模型,由Langmuir模型计算所得的最大吸附量为42.07 mg/g,吸附过程结合能分布均匀,为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HBC对Gd(Ⅲ)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HBC对Gd(Ⅲ)的吸附以化学吸附和静电吸附为主,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作用、表面沉淀作用、表面物理吸附作用、静电吸附作用、氢键吸附作用和表面络合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子皮 生物炭 层状氢氧化物 稀土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Ce水滑石的合成及其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沈根利 张党文 +2 位作者 王奇 王震 陈运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0-412,416,共4页
采用共沉淀水热法合成了MgAlCe三元复合层状氢氧化物。详细探讨了x(Al)/x(Ce)、水热温度及pH值对合成产物物相的影响。通过XRD、TG/DTG、SEM及TEM对制备的水滑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x(M2+)/x(M3+)=1.5,x(Al)/x(Ce)=16∶1,pH值=7.9条... 采用共沉淀水热法合成了MgAlCe三元复合层状氢氧化物。详细探讨了x(Al)/x(Ce)、水热温度及pH值对合成产物物相的影响。通过XRD、TG/DTG、SEM及TEM对制备的水滑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x(M2+)/x(M3+)=1.5,x(Al)/x(Ce)=16∶1,pH值=7.9条件下进行多种离子共沉淀,并经140℃、10h水热处理后,得出的产物结晶度较高,物相纯净,具有典型层状结构,并且其热稳定性较好,层间羟基硝酸根失去温度在300~500℃之间,表明其作为阻燃剂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 稀土 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掺杂的Ni-Al LDHs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庄巍 郭为民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7-1331,共5页
采用传统共沉淀法制备了层间阴离子为碳酸根的Ni-Al-Nd三元层状双氢氧化物,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CV)、恒电流充放电(GCD)和交流阻抗... 采用传统共沉淀法制备了层间阴离子为碳酸根的Ni-Al-Nd三元层状双氢氧化物,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CV)、恒电流充放电(GCD)和交流阻抗谱(EIS)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掺杂了钕元素的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相比纯的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电容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在1 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从1 605 F/g提升至2 114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超级电容器 稀土元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硫代钼酸根/1-辛烷磺酸根/LEuH复合体发光性能及对Hg^(2+)的识别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建 谢林霞 +3 位作者 梁足培 国荣 刘晨昱 马淑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54-2160,共7页
采用改进的均匀沉淀法合成了硝酸根插层的稀土铕层状氢氧化物(NO_3-LEuH),通过离子交换法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辛烷磺酸根(OS-)及无机阴离子MoS2-4共插层于LEu H的层间,通过改变MoS_4^(2-)和OS^-的投料比得到一系列发光强度不同的复合... 采用改进的均匀沉淀法合成了硝酸根插层的稀土铕层状氢氧化物(NO_3-LEuH),通过离子交换法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辛烷磺酸根(OS-)及无机阴离子MoS2-4共插层于LEu H的层间,通过改变MoS_4^(2-)和OS^-的投料比得到一系列发光强度不同的复合体(MoS_4)_xOS_(1-x)-LEuH(x=0.02,0. 10,0. 20).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等研究了其结构及性质.结果表明,MoS_4^(2-)会明显削弱层板Eu^(3+)的红光发射,且在一定MoS_4^(2-)/OS^-摩尔比范围内发光强度随MoS_4^(2-)含量增加而降低.选择MoS_4^(2-):OS^-摩尔比为0.02∶0. 98的复合体(MoS4)0.02OS0.98-LEu H用于水体系重金属离子Hg^(2+),Cu^(2+),Ag+,Pb^(2+)的荧光识别,发现剥离态复合体对Hg^(2+)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加入含Hg^(2+)水溶液后发光有一定程度增强,可用作off-on型荧光传感器件识别毒性H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辛烷磺酸根 四硫代钼酸根 层状稀土氢氧化物复合体 荧光传感 Hg^2+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