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岗岩(含)稀土副矿物组合对稀土元素风化富集的制约——以桂东南六陈与大容山岩体为例
1
作者 傅旋霓 白艳萍 +4 位作者 付伟 赵芹 李佩强 郭心荷 唐专红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花岗岩是中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以桂东南六陈和大容山两个相邻花岗岩体为例,通过成矿母岩-富矿风化壳典型剖面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特征花岗岩稀土元素风化成矿效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六陈岩体... 花岗岩是中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以桂东南六陈和大容山两个相邻花岗岩体为例,通过成矿母岩-富矿风化壳典型剖面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特征花岗岩稀土元素风化成矿效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六陈岩体钾长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大容山岩体二长花岗岩,在风化壳中也产生了更显著的稀土元素次生富集效应。两个风化壳剖面所处的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外生环境条件无明显差异,母岩遭受的化学风化程度相似,且两处剖面在风化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元素迁移特征,综合推断成矿母岩中稀土元素的物质供应是导致风化成矿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六陈岩体风化壳主要(含)稀土副矿物组合为“褐帘石+萤石+磷灰石”,大容山岩体主要(含)稀土副矿物组合为“褐帘石+榍石+磷灰石”。六陈岩体钾长花岗岩中褐帘石贡献的稀土含量远高于大容山岩体二长花岗岩,分别占39.30%和9.00%,即成矿母岩中褐帘石稀土总量越高,对应风化壳中的稀土含量越高。成矿母岩中抗风化能力弱的稀土副矿物是六陈岩体和大容山岩体风化壳离子相稀土的主要来源,褐帘石含量是影响花岗岩类母岩风化成矿潜力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帘石 稀土副矿物 稀土元素富集 花岗岩 风化壳 桂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活化与迁移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宏平 王珩 +3 位作者 李旭锐 马灵涯 朱建喜 杨武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22,共16页
稀土元素(REE)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中,是一类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稀土资源,其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阐明这类稀土矿床的成矿机制,可为寻找和高效开采利用该类稀土资源... 稀土元素(REE)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中,是一类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稀土资源,其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阐明这类稀土矿床的成矿机制,可为寻找和高效开采利用该类稀土资源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以稀土元素的活化和迁移这两个关键过程为切入点,总结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该类矿床主要发育于富稀土花岗岩类的风化壳中,其中稀土配分模式主要受基岩控制。花岗岩类风化壳的形成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主要造岩矿物风化形成的黏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是该类矿床中离子态稀土的主要赋存载体。而离子态稀土则来源于基岩中易风化和中等抗风化(含)稀土副矿物的风化和分解。此外,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可以促进难风化的独居石和磷钇矿等副矿物的风化和分解,加速稀土元素活化-迁移。与此同时,微生物作用还会导致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显著分异,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对重稀土的选择性显著高于轻稀土。在风化淋积过程中,稀土元素的络合离子可能是风化壳中稀土迁移的主要形式,主要受pH值、次生矿物形成和络合环境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F^(-)和CO_(3)^(2-)等无机配体,有机质也可以直接与稀土离子络合或螯合,充当有机配体促进稀土的运移。因此,风化壳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活化和迁移机制主要受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过程控制,是无机和有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对该类矿床形成的贡献尚待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型稀土矿床 稀土副矿物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稀土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类型及其母岩控矿因素探讨 被引量:27
3
作者 付伟 赵芹 +5 位作者 罗鹏 李佩强 陆济璞 周辉 易泽邦 许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01-3923,共23页
传统认为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可划分为以“足洞式”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岭式”(或“花山式”)为代表的轻稀土型两种矿化类型。然而,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矿床(如清溪、寨背和馒头山等)的赋矿风化壳中出现了轻稀土矿与重稀土... 传统认为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可划分为以“足洞式”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岭式”(或“花山式”)为代表的轻稀土型两种矿化类型。然而,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矿床(如清溪、寨背和馒头山等)的赋矿风化壳中出现了轻稀土矿与重稀土矿并存现象,表现出特殊的“上轻下重”双层矿体结构。这指示了除重稀土型和轻稀土型之外,还存在着轻重稀土共生型的过渡类型。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成矿类型的若干典型矿床系统对比,指出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与母岩性质密切相关,尤其是母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载体矿物属性是制约成矿类型变化的关键因素。统计数据表明,从重稀土型→轻重稀土共生型→轻稀土型,成矿母岩的全岩稀土总量变化不大(ΣREY:200×10^(-6)~450×10^(-6)→200×10^(-6)~500×10^(-6)→200×10^(-6)~800×10^(-6)),但轻重稀土配分值出现较显著的区间性差异(ΣLREE/ΣHREY:0.2~1→1~5→2~10)。与之同时,母岩中能为离子相稀土提供物源且具有重稀土配分属性的稀土副矿物类型和数量明显减少,这与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重稀土分量占比的降低趋势也互相匹配。该结果指示,以往认为重稀土配分母岩形成重稀土矿床、轻稀土配分母岩形成轻稀土矿床的传统观点需要外延,即一部分具有低度轻稀土配分属性(1<ΣLREE/ΣHREY<5)且含有丰富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母岩还可能形成轻重稀土共生型矿床,该认识可为今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新的找矿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REE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副矿物 花岗岩风化 控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