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磷灰石矿物中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辉 刘丛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334,共12页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磷灰石矿物中稀土元素REE和其他微量元素的ICPMS分析结果表明,Y/Ho、Zr/Hf和Nb/Ta明显偏离球粒陨石中对应的比值,并存在显著的REE“四分组效应”。REE“四分组效应”量化特征参数TE34主要与Y/Ho、...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磷灰石矿物中稀土元素REE和其他微量元素的ICPMS分析结果表明,Y/Ho、Zr/Hf和Nb/Ta明显偏离球粒陨石中对应的比值,并存在显著的REE“四分组效应”。REE“四分组效应”量化特征参数TE34主要与Y/Ho、Nb/Ta分异程度有关,与δEu负异常演化程度相一致。锰铝榴石也呈现REE“四分组效应”和Y/Ho、Nb/Ta显著分异,指示REE“四分组效应”是形成伟晶岩熔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并不是由富LREE矿物(如独居石)和富HREE矿物(如石榴子石)结晶引起的残余熔体REE含量的异常变化,其机制可能是富F、B和P的过铝质熔体与含水流体间相互作用。REE在流体相/熔体相的分配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相组成复合控制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磷灰石 元素分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 形成机制 存在方式 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中段仁里‒传梓源Li-Cs-Ta型伟晶岩中副矿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
2
作者 汪程 王岳军 +4 位作者 邵拥军 熊伊曲 张健 李昌元 陈泽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92,共15页
Li-Cs-Ta(LCT)型伟晶岩是我国Li、Nb、Ta、Be等关键金属的重要资源类型,其副矿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是表征花岗伟晶质岩浆演化过程和稀有金属成矿效应的重要参数,但其形成机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中段仁里‒... Li-Cs-Ta(LCT)型伟晶岩是我国Li、Nb、Ta、Be等关键金属的重要资源类型,其副矿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3)是表征花岗伟晶质岩浆演化过程和稀有金属成矿效应的重要参数,但其形成机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中段仁里‒传梓源LCT型伟晶岩中的副矿物(独居石、磷灰石、石榴子石和铌钽铁矿)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与花岗伟晶质岩浆演化过程的耦合关联。仁里‒传梓源四类LCT型伟晶岩带中副矿物均具有相似的“M”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且表现出一致的Eu负异常,表明这些副矿物是从具有“M”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和强烈Eu亏损的岩浆中同时结晶的。随着微斜长石‒钠长石伟晶岩→钠长石伟晶岩→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的演化,副矿物的稀土元素含量逐渐降低,Y/Ho和TE1,3值升高,暗示矿物结晶分异与副矿物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矿物的结晶分异可能并不是副矿物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形成的直接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矿物的结晶分异会使熔体富集挥发分,挥发分中的氯与稀土元素的络合作用可能是LCT型伟晶岩中副矿物产生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分组效应 LCT伟晶岩 仁里‒传梓源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隆子地区恰嘎流纹质次火山岩稀土元素类似四分组效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古月 曾令森 +1 位作者 高利娥 谢克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94,共13页
恰嘎次火山岩侵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的东南部,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与藏南拆离系之间的地区。通过镜下鉴定和对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组成的测试和分析,确定为流纹质次火山岩。该岩体以富SiO2、Al2O3、K2O、Na2O,贫MgO、CaO、T... 恰嘎次火山岩侵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的东南部,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与藏南拆离系之间的地区。通过镜下鉴定和对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组成的测试和分析,确定为流纹质次火山岩。该岩体以富SiO2、Al2O3、K2O、Na2O,贫MgO、CaO、TFeO为特征,里特曼指数σ介于1.07-2.37之间,指示其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其配分图上产生类似于四分组的"膝折"效应;富集LILE、亏损HFSE,K/Rb和Rb/Cs比值低于一般酸性岩浆侵入岩体,Y/Ho、Nb/Ta和Zr/Hf的比值均偏离球粒陨石值。结合前人对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的研究,认为富挥发分的流体作用于高度演化的酸性过铝质岩浆后,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也能形成类似四分组的"膝折"配分模式,元素Gd显示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四分组效应 熔体/流体作用 稀土元素 Gd正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水银洞金矿构造蚀变体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成富 刘建中 陈睿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26-227,共2页
水银洞金矿构造蚀变体(SBT)为产出于茅口租(P2m)和龙潭组(P3l)之间不整合面上的一套强硅化灰岩、灰岩角砾岩、粘土岩角砾岩、硅化粘土岩组合。随着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的发现和开发,诸多学者对广布于黔西南台地相区的这一套岩石组合均... 水银洞金矿构造蚀变体(SBT)为产出于茅口租(P2m)和龙潭组(P3l)之间不整合面上的一套强硅化灰岩、灰岩角砾岩、粘土岩角砾岩、硅化粘土岩组合。随着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的发现和开发,诸多学者对广布于黔西南台地相区的这一套岩石组合均有研究,但系统研究程度较低且对其成因认识有较多争论和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分组效应 水银洞 构造蚀变 粘土岩 西南地区 龙潭组 茅口组灰岩 金矿区 卡林型金矿 角砾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辉石矽卡岩中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殷纯嘏 艾永富 邵宏翔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54-758,共5页
通过对内蒙白音诺和浩布高两地区辉石矽卡岩中稀土元素(REE)的测定,证明了在接触交代作用的条件下,岩石中REE分布模式可以不服从Coryell关于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曲线是一条平滑曲线的规律,而是呈现出以4条相连的凹形弧线为特征的“四分... 通过对内蒙白音诺和浩布高两地区辉石矽卡岩中稀土元素(REE)的测定,证明了在接触交代作用的条件下,岩石中REE分布模式可以不服从Coryell关于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曲线是一条平滑曲线的规律,而是呈现出以4条相连的凹形弧线为特征的“四分组效应”。辉石矽卡岩中REE的“四分组效应”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矽卡岩形成的某些物理化学条件和REE在矽卡岩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矽卡岩 分组效应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低温辉锑矿的稀土元素M型四分组效应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季峻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0-70,共1页
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最早是Peppavd等人(1969)总结某些稀土离子的液一液萃取体系的分配比或分离因素的变化时提出的,即指将稀土元素按其性质的相似变化分成四个元素一组的四个小组:La-Ce-Pr-Nd;Pm-Sm-Eu-Gd;Gd-Tb-Dy-Ho;Er-Tm-Yb-(?)u... 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最早是Peppavd等人(1969)总结某些稀土离子的液一液萃取体系的分配比或分离因素的变化时提出的,即指将稀土元素按其性质的相似变化分成四个元素一组的四个小组:La-Ce-Pr-Nd;Pm-Sm-Eu-Gd;Gd-Tb-Dy-Ho;Er-Tm-Yb-(?)u,并可分为W型和M型。W型的分布曲线在Dy和Yb处下凹,在Er处上凸。M型则相反,在Ce、Sm、Dy、和Yb处上凸,在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锑矿 稀土元素 M型分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异花岗岩双胞胎元素解耦与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于志琪 刘汇川 +3 位作者 陈希 李文奇 王凯 任威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359,共16页
高分异花岗岩具有与稀有金属矿床伴生的特点,其成因及成矿专属性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一些高分异花岗岩表现出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比如双胞胎元素对(主要指Nb-Ta和Zr-Hf)解耦、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等。查明高分异花岗岩这些... 高分异花岗岩具有与稀有金属矿床伴生的特点,其成因及成矿专属性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一些高分异花岗岩表现出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比如双胞胎元素对(主要指Nb-Ta和Zr-Hf)解耦、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等。查明高分异花岗岩这些特殊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机制,能让我们更系统地认识高分异花岗岩成因。本研究通过总结前人关于双胞胎元素明显解耦的高分异花岗岩相关成果,来讨论结晶分异和水热反应在双胞胎元素解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双胞胎元素Nb-Ta的解耦是由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分离结晶以及后期富F流体作用引起,其中角闪石分离结晶对Nb-Ta解耦的影响大于黑云母;Zr-Hf解耦主要受控于锆石分离结晶;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则是经历过高度结晶分异的岩浆在熔体-流体和流体-气体的分离作用后形成的,与独居石、褐帘石、磷钇矿和锆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以及富Cl流体相关。稀土元素总量下降明显、轻重稀土元素比值降低以及强烈负Eu异常现象也与磷灰石、褐帘石、独居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以及流体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花岗岩 双胞胎元素解耦 稀土元素分组效应 结晶分异 热液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铝质岩浆体系中不相容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机理——元素对分异和稀土元素“四重效应”及其对流体作用过程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丛强 张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48-660,共13页
根据对新疆阿尔泰3号伟晶岩脉各结构带中磷灰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的系统研究,并综合了目前世界上对不同演化程度的酸性岩浆岩(I型和S型花岗岩、过铝质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的研究成果,对通常具有相似离子半径和相同离子电价的元素对比值变... 根据对新疆阿尔泰3号伟晶岩脉各结构带中磷灰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的系统研究,并综合了目前世界上对不同演化程度的酸性岩浆岩(I型和S型花岗岩、过铝质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的研究成果,对通常具有相似离子半径和相同离子电价的元素对比值变化以及稀土元素“四重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元素对的分异和稀土元素“四重效应”的产生与富含挥发分流体相的存在密切相关,流体/熔体相作用的程度可能是制约元素对分异和稀土元素“四重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质岩浆体系 不相容元素分异 稀土元素“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51
9
作者 彭建堂 胡瑞忠 +2 位作者 赵军红 符亚洲 袁顺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对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REE)含量相对较高,为40.5~123.6μg/g;且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随矿区标高的增加而减少,这可能与流体运移过程中流体的REE浓度不断降低有关。不同产状的白钨矿均以... 对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REE)含量相对较高,为40.5~123.6μg/g;且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随矿区标高的增加而减少,这可能与流体运移过程中流体的REE浓度不断降低有关。不同产状的白钨矿均以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中稀土元素(MREE)和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为特征;白钨矿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均存在着明显的M型四分组效应,暗示白钨矿的形成与流体作用或水/岩反应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沃溪白钨矿的沉淀过程中,成矿流体中的REE发生了明显分异,白钨矿对HREE,特别是MREE,具有明显的优先选择性;REE这种分配行为主要是受晶体化学因素的控制,与白钨矿晶体中Ca位置的大小密切相关,而与成矿流体中REE相对浓度、REE络合物的稳定性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稀土元素 分组效应 沃溪金锑钨矿床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水银洞金矿构造蚀变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成富 刘建中 +4 位作者 陈睿 王泽鹏 闫宝文 夏勇 莫荣思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13,共10页
水银洞金矿构造蚀变体(SBT)为产出于茅口租(P2m)和龙潭组(P3l)之间不整合面上的一套强硅化灰岩、灰岩角砾岩、硅化粘土岩组合。采用ICP-MS测定钻孔岩芯中构造蚀变体样品稀土元素组成,对比研究SBT围岩、区域岩浆岩及现代海底热水系统流... 水银洞金矿构造蚀变体(SBT)为产出于茅口租(P2m)和龙潭组(P3l)之间不整合面上的一套强硅化灰岩、灰岩角砾岩、硅化粘土岩组合。采用ICP-MS测定钻孔岩芯中构造蚀变体样品稀土元素组成,对比研究SBT围岩、区域岩浆岩及现代海底热水系统流体稀土元素组成。结果显示,SBT的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4.92~17.51,(La/Yb)N=5.94~38.37],曲线右倾型;轻稀土分异明显,曲线右倾程度大;重稀土分异不明显,曲线平坦;负Eu(0.61~0.94)、Ce(0.52~1.07)异常明显;SBT及围岩均具有明显W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而不同于区域岩浆岩和现代海底热水系统流体,表明热液流体来源以壳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蚀变体 稀土元素 分组效应 水银洞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晚三叠世四分组效应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世超 李永飞 +1 位作者 王兴安 朱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93-2806,共14页
布敦化岩体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地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该岩体由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斑状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组成。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显示布敦化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为弱过铝质-... 布敦化岩体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地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该岩体由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斑状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组成。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显示布敦化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为弱过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表现出高硅(73.73%-78.33%)、富碱(Na2O+K2O=7.07%-9.06%)、低钙(Ca O=0.01%-0.87%)、贫镁(Mg O=0.12%-0.52%)的特征;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M型四分组效应配分型式。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布敦化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εHf(t)值为7.0-12.4,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812-473Ma。结合邻区晚三叠世地质资料可知,布敦化岩体是在古亚洲洋闭合造山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产生的,是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布敦化地区的四分组效应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总量高、岩浆侵位后经历了强烈的分异演化,暗示布敦化地区可能具有较好的稀有金属矿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敦化 分组效应 稀有金属矿 晚三叠世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与天冬氨酸及天冬酰胺的配位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克敏 刘敏 +1 位作者 王光仁 张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4年第5期600-605,共6页
本文利用pH电位法在μ=0.10及不同温度下测定l-天冬氨酸和d.l-天冬酰胺的质子化常数、钇和其它十四个稀土元素与上述配体生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研究了水-有机溶剂对天冬氨酸钇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钇的位置与“四分组效应”等问题。
关键词 质子化常数 稳定常数 PH电位法 稀土元素 配位作用 天冬酰胺 天冬氨酸 分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环胺双齿配体萃取稀土元素
13
作者 杨罗清 倪兆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2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对一系列杂环双齿配体——4,7-二苯邻菲绕啉、5-硝基邻菲绕啉、2,9-二甲基邻菲绕啉、2,9-二甲基-4,7-二苯邻菲绕啉和α,α'-联喹啉(以下均用L表示)与CCl_(3)COO^(-)和15种正三价稀土离子形成的三元络合物在水-氯仿间的革取行为进行... 对一系列杂环双齿配体——4,7-二苯邻菲绕啉、5-硝基邻菲绕啉、2,9-二甲基邻菲绕啉、2,9-二甲基-4,7-二苯邻菲绕啉和α,α'-联喹啉(以下均用L表示)与CCl_(3)COO^(-)和15种正三价稀土离子形成的三元络合物在水-氯仿间的革取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些体系中,都存在明显的“四分组效应”,且稀土的萃取率随介质pH而变化。井讨论了L的分子量及结构对稀土萃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稀土离子 三元络合物 邻菲绕啉 双齿配体 杂环胺 联喹啉 稀土元素 分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含绿柱石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再会 唐发伟 +3 位作者 林仕良 丛峰 谢韬 邹光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4-565,共12页
对腾冲—梁河地区含绿柱石伟晶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含绿柱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48.1±0.8)Ma(MSWD=4.0),锆石形态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伟晶岩锆石受到热液的改造。含绿柱石伟晶岩与55... 对腾冲—梁河地区含绿柱石伟晶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含绿柱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48.1±0.8)Ma(MSWD=4.0),锆石形态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伟晶岩锆石受到热液的改造。含绿柱石伟晶岩与55-52 Ma的白云母花岗岩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方面表现出极其相似的特征,为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表现出强烈的Eu亏损,δEu为0.074-0.083,相对富集HREE,(La/Yb)N=1.61-1.92,总体表现出典型的"M"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含绿柱石伟晶岩是白云母花岗岩浆高度演化的结果,伟晶岩结晶温度为581℃,代表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绿柱石伟晶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 稀土分组效应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高分异花岗斑岩的成因及其对钨矿化的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经纬 陈军胜 陈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6-1180,共25页
为探讨赣东北珍珠山花岗斑岩的岩石成因,较为详细的研究了其地球化学、年代学、同位素和单矿物成分数据。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30Ma,εHf(t)为-4.35-1.49,源岩主要是双桥山群的沉积碎屑岩;花岗斑岩具有轻重稀土分馏和Eu... 为探讨赣东北珍珠山花岗斑岩的岩石成因,较为详细的研究了其地球化学、年代学、同位素和单矿物成分数据。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30Ma,εHf(t)为-4.35-1.49,源岩主要是双桥山群的沉积碎屑岩;花岗斑岩具有轻重稀土分馏和Eu负异常明显等特征;花岗斑岩中磷灰石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白云母具有较高的W、Rb和F含量,指示岩浆是富F体系;岩浆演化过程中强烈的熔-流体相互作用造成了全岩和磷灰石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以及岩浆岩中比值较稳定的元素对发生偏离。对比朱溪大型钨铜矿区花岗岩,珍珠山花岗斑岩不成矿的原因是未与灰岩地层接触,而朱溪花岗岩附近的灰岩地层不仅提供了足够的Ca,还为成矿流体滞留和聚集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山 高分异花岗岩 稀土元素分组效应 燕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广-下庄铀矿集区成矿过程中水-岩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展适 华仁民 +5 位作者 邓平 朱捌 吴烈勤 张彦春 谭正中 尹征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3-494,共12页
诸广-下庄铀矿集区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区,本文从岩石蚀变、不同介质中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方解石中碳、氧和锶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诸广-下庄铀矿集区内与铀成矿有关的各种水-岩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得到以下... 诸广-下庄铀矿集区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区,本文从岩石蚀变、不同介质中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方解石中碳、氧和锶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诸广-下庄铀矿集区内与铀成矿有关的各种水-岩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铀矿田范围内成矿的花岗岩大多发生了强烈的蚀变,是水-岩作用的直接表现,晶质铀矿表面发生的溶蚀作用是铀活化的直接证据,裂变径迹特征揭示面型分布的绿泥石化是花岗岩中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的铀从花岗岩中活化出来的主要反映;(2)与铀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具有M型四分组效应,而沥青铀矿、黄铁矿、方解石、绿泥石和伊利石等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则具有W型或W-M混合型四分组效应,这种共轭存在的M型和W型四分组效应表明了流体-花岗岩作用是本区铀成矿作用的关键,沥青铀矿主要是从流体中沉淀成矿的;(3)矿田范围内方解石的δ13C、87Sr/86Sr及δ18O组成特征,及87Sr/86Sr与δ18O之间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揭示出本区铀成矿过程中的碳、水和铀来源不同———碳是幔源,铀是壳源,流体中的水至少有一部分是大气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分组效应 同位素 花岗岩 方解石 电气石 沥青铀矿 诸广-下庄铀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苏尼特右旗吉布胡楞土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凤宪 白新会 +2 位作者 万乐 关庆彬 李鹏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9-440,共12页
在华北板块北缘白乃庙岛弧岩浆活动带中发现了一套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500.8±2.4)Ma,为晚寒武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主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该岩体富硅... 在华北板块北缘白乃庙岛弧岩浆活动带中发现了一套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500.8±2.4)Ma,为晚寒武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主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该岩体富硅、铝(w(SiO2)=72.50%~74.11%;w(Al2O3)=14.73%~16.43%),贫铁、镁、钙(w(TFeO)=0.67%~1.14%;w(MgO)=0.09%;w(CaO)=0.30%~0.61%),为高分异花岗岩(分异指数DI=91.99~93.20);铝饱和指数均大于1.1,发育富铝矿物石榴石和白云母,为过铝质花岗岩,但并非S型花岗岩;综合认为该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是一套富铝、贫铁镁钙的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方面: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并且部分岩石样品的Nb、Ta含量较高,暗示该岩体是分异岩浆与流体作用的产物。该岩体可为Nb、Ta等稀有金属成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分组效应 高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地区白水寨岩体的成因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坤 陈卫锋 +5 位作者 高爽 沈渭洲 黄国龙 刘文泉 伏顺成 凌洪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13,共17页
白水寨岩体是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田西北部竹筒尖特富型铀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目前其成因及其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为此,文章对该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白水寨岩体侵入于下庄大型岩基内,主要由细粒二... 白水寨岩体是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田西北部竹筒尖特富型铀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目前其成因及其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为此,文章对该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白水寨岩体侵入于下庄大型岩基内,主要由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构成,单颗粒锆石SHRIMP定年结果显示,两类花岗岩均形成于印支期,年龄分别为229.4 Ma和231.8 Ma;显示了高硅、富碱(Na_(2)O+K_(2)O)、低FeOt+MgO+TiO_(2)含量,低P_(2)O_(5)含量,Rb、Th和U等相对富集,Ba、Sr、P和Ti相对亏损,ACNK≥1.1,富铝矿物含量高等特征,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与下庄花岗岩相比,白水寨岩体的两类花岗岩中均富继承锆石,且具有更高的SiO_(2)、Rb/Sr和更低的(FeOt+MgO+TiO_(2))、Zr/Hf、P_(2)O_(5)和黑云母的Fe^(2+)/(Fe^(2+)+Mg)值,指示该岩体源自华南富还原组分的富长英质变泥质岩经低度部分熔融,而并不是源自富镁铁质变泥质岩的下庄花岗岩的母岩浆经分异演化的产物。此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白水寨白云母花岗岩具有显著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更低的稀土总量、Zr/Hf比值和Eu/Eu^(*)值,表明白云母花岗岩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富F的流体与岩浆相互作用。白水寨岩体的两类花岗岩均富铀,可成为区内形成热液型铀矿床的铀源岩,其中的白云母花岗岩更富铀,更有利于成为铀成矿作用的铀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质花岗岩 分组效应 流体—熔体相互作用 分异结晶 白水寨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矿田帽峰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素娟 吴烈勤 +1 位作者 张展适 谭正中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30-136,共7页
从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及结合已有的锶同位素比值等方面研究了帽峰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帽峰岩体具有富铝、硅和碱,A/CNK平均值为1.2,A′为正值等主量元素特征,富含石榴石、白云母等过铝矿物,强... 从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及结合已有的锶同位素比值等方面研究了帽峰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帽峰岩体具有富铝、硅和碱,A/CNK平均值为1.2,A′为正值等主量元素特征,富含石榴石、白云母等过铝矿物,强烈的铕亏损(δEu=0.01~0.25)及基本上无轻重稀土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等,表明帽峰岩体是强过铝花岗岩,其物质来源主要是壳源;与同区域其它岩体相比较低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i=0.7185)是伴随着区域伸展构造所带来的幔源流体成分叠加所导致的。(2)帽峰岩体具有较为典型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较低的Y/Ho比值(<28)及Zr/Hf比值(7.52~24.75),岩体的锆石年龄老(207.6±3.2Ma),而白云母KAr年龄(141.2Ma)与区域地壳伸展年龄(140Ma)及铀矿体的形成时代(138Ma)相接近,且岩体中常见碳酸盐团块,因此帽峰岩体较为典型的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是伴随着区域伸展和铀成矿过程与重碳酸络合物有关的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峰岩体 主量元素 分组效应 强过铝花岗岩 下庄矿田 粤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特征、时代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范文博 姜能 +1 位作者 翟明国 胡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37-2258,共22页
淡色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类型,其暗色矿物含量低,且多含有白云母、电气石或石榴石等富铝矿物。通常认为,淡色花岗岩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最具标志性的岩石类型,主要来自于地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虽然一些最新研究强调它只是岩浆高度... 淡色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类型,其暗色矿物含量低,且多含有白云母、电气石或石榴石等富铝矿物。通常认为,淡色花岗岩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最具标志性的岩石类型,主要来自于地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虽然一些最新研究强调它只是岩浆高度分异与演化的产物。显生宙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强烈,然而对于区域存在的少量具有淡色花岗岩特征的岩体却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冀东麻地含石榴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华北北缘显生宙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的特征、时代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这些岩石具有淡色花岗岩的典型矿物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但已有数据还不足以充分论证其是否由变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与此同时,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与Nb/Ta、Zr/Hf、Y/Ho、K/Rb、Rb/Sr等比值以及CaO、Ba、Sr等元素含量的差异性指示,这些花岗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岩浆分异作用,部分岩石受到了岩浆演化晚期熔-流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岩浆分异程度的不同,是导致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不同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的重要因素,高度分异演化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由于仅部分淡色花岗岩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因此岩浆分异可能并非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必要机制。华北北缘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集中出现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前者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时的碰撞造山有关;后者与东北、华南等中国东部相似岩石同时代产出,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动力学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华北北缘 麻地花岗岩 稀土分组效应 石榴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