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雪梅 董蕾 刘丽娜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51-1255,1260,共6页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d...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结石 胆酸肠肝循环 胆酸池 胃肠移行性复合波 胆囊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肠Na^+/胆汁酸转运体抑制剂SC-435对豚鼠胃肠移行性复合波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雪梅 董蕾 +1 位作者 刘丽娜 雷雅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503,共7页
目的:研究回肠Na+/胆酸转运体(IBAT)抑制剂SC-435喂养后,豚鼠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60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IBAT抑制剂SC-435饮食2周、4周、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12指肠、... 目的:研究回肠Na+/胆酸转运体(IBAT)抑制剂SC-435喂养后,豚鼠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60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IBAT抑制剂SC-435饮食2周、4周、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12指肠、空肠、回肠。7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IBAT抑制剂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17.11%(P<0.05),8周组减小48.35%(P<0.05)。MMC起源部位发生改变:胃窦起源(37%)和十二指肠起源(46%)减少而空肠起源(17%)增多。与对照组相比,MMC周期延长(4周组1.16倍,P<0.05;8周组1.38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10.58%,P<0.05;8周组降低49.17%,P<0.05)。在对照组与2周组之间,所有MMC参数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IBAT抑制剂SC-435减小胆酸池并抑制MMC运动;MMC与胆酸肠肝循环有关,与胆酸池大小改变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Na^+/胆酸转运体 胃肠移行性复合波 胆酸肠肝循环 胆酸池 胆囊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3对急性肝损伤大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的影响
3
作者 刘梅 许伟红 +6 位作者 段钟平 郑素军 陈煜 刘旭华 赵军 丁美 吕志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65-2168,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complex,MMC)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种无特定病原体SD大鼠24只,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用D...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complex,MMC)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种无特定病原体SD大鼠24只,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急性肝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NT-3前后胃肠消化间期MMC,并对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EL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与急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NT-3浓度。急性肝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NT-3前后胃肠消化间期MMC,并对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EL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与急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NT-3浓度。结果与急性肝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NT-3前相比较,注射NT-3后大鼠胃窦MMC周期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MMCⅠ相、MMCⅢ相及MMCⅣ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577.44±248.60)s vs(343.58±227.30)s,(80.94±21.15)s vs(24.76±7.41)s,(405.69±131.34)s vs(191.67±128.15)s,P<0.05],MMC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83.94±488.50)s vs(1519.00±831.14)s,P<0.05];大鼠十二指肠MMC周期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MMCⅠ相、MMCⅢ相及MMCⅣ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557.63±335.14)s vs(309.46±220.22)s,(75.91±15.75)s vs(31.15±13.67)s,(423.38±135.22)s vs(209.77±123.83)s,P<0.05],MMC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748.81±579.69)s vs(1535.86±930.50)s,P<0.05];大鼠空肠MMC周期及MMCⅠ相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MMCⅢ相及MMCⅣ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6.58±23.40)s vs(31.41±16.09)s,(385.18±110.02)svs(220.59±159.30)s,P<0.05],MMC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76.89±652.01)s vs(1870.89±1010.35)s,P<0.05]。急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NT-3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0.75±0.49)ng/ml vs(0.27±0.01)n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T-3可增强急性肝损伤大鼠胃肠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3 肝损伤 消化间期移行运动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胆结石形成过程中消化间期小肠IMC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丽娜 候东莉 +1 位作者 董雷 张雪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13-816,833,共5页
目的:研究结石形成中,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汁中胆汁酸的变化对胆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豚鼠高胆固醇饮食造胆结石模型,按喂养时间不同分对照组和致石I、II组,小肠各段埋置四对银丝电极,记录各组各肠段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 目的:研究结石形成中,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汁中胆汁酸的变化对胆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豚鼠高胆固醇饮食造胆结石模型,按喂养时间不同分对照组和致石I、II组,小肠各段埋置四对银丝电极,记录各组各肠段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胆汁中胆汁酸成分。组间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结石形成中致石组小肠IMC总周期延长,Ⅲ相时限、振幅缩短;上端起源Ⅲ相数量下降,下传到末端回肠的比率下降;小肠传输时间延长,回肠传播速度降低;胆汁中结合脱氧胆酸(DCA)含量和比例增加。结论:豚鼠高胆固醇饮食过程中,小肠各段消化间期IMC参数在结石成形前即发生变化,传输效能下降并通过胆汁酸成分改变促进胆结石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消化间期 移行性复合波 胆结石 脱氧胆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