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散与想象:后殖民视域下的新移民电影
1
作者 李苒 李佳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共5页
后殖民主义的延伸为新移民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而新移民电影也为后殖民语境下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本。随着“电影节环路”逐渐呈现出多层级化,第三世界的电影文本与电影作者得到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而新移民电影对... 后殖民主义的延伸为新移民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而新移民电影也为后殖民语境下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本。随着“电影节环路”逐渐呈现出多层级化,第三世界的电影文本与电影作者得到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而新移民电影对于移民形象的思考也开始跳脱出本土文化与异己文化二元性的对立,深入文本中更私人化的个体处境与身份隐喻。韩裔导演电影席琳·宋的《过往人生》和李·以萨克·郑的《米纳里》将“新移民”群体置于离散视域以及对故土文化的想象中,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电影 离散视域 想象的共同体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与拓新:美国移民电影《布鲁克林》叙事
2
作者 朱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44-47,共4页
电影《布鲁克林》改编自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爱尔兰国内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爱尔兰人民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谋求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次次反抗斗争屡遭失败,当时又遭遇了少... 电影《布鲁克林》改编自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爱尔兰国内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爱尔兰人民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谋求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次次反抗斗争屡遭失败,当时又遭遇了少有的大饥荒,自此掀起了爱尔兰历史上空前的海外移民浪潮,至20世纪50年代,大量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像女主人公艾丽丝这样的青年都面临着待业的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电影 布鲁克林 人口外流 反抗斗争 移民浪潮 同名小说 爱尔兰 大饥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蛮人的隐痛”:21世纪亚洲新移民电影创作格局与文化表达
3
作者 王赟姝 谢雨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9-16,共8页
21世纪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亚洲移民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创作格局与本土文化表达。一方面,在创作产业格局上,众多亚洲新移民电影在“电影节网络”的节点作用下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如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猫样少女》(韩国,2001)... 21世纪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亚洲移民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创作格局与本土文化表达。一方面,在创作产业格局上,众多亚洲新移民电影在“电影节网络”的节点作用下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如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猫样少女》(韩国,2001)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瓦莱里娅要结婚了》(以色列/乌克兰,2022),亚洲各大电影节展作为连接文本与产业的网络,为新移民的身份建构提供反思与讨论的平台,也为新移民电影赋予了地缘政治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亚洲新移民电影不同于欧洲新移民电影的文化身份建构方式,,以“亚洲电影作为方法”深入揭示独属于亚洲的性别身份、文化建构和离散叙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电影 亚洲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 创作格局 文化身份建构 瓦莱里 文化建构 多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民电影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语境——以电影《米纳里》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子新 左衡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77-79,共3页
2021年4月,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韩裔导演李·以萨克·郑执导的电影《米纳里》获六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创配乐),并最终获最佳女配角奖。《米纳里》根据导演以萨克童年的真... 2021年4月,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韩裔导演李·以萨克·郑执导的电影《米纳里》获六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创配乐),并最终获最佳女配角奖。《米纳里》根据导演以萨克童年的真实经历改编,虽然是美国电影,但却从亚裔视角出发,展现出第一代移民的真实生活与奋斗经历。近年来针对移民电影的研究日趋多样,许多研究者着笔于东西方语境差异与冲突,从跨文化角度对移民电影提出许多具有独到性的视角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男主角 移民电影 最佳影片 最佳原创 身份认同 文化语境 奋斗经历 米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加拿大跨族裔移民电影导演作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5,共4页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前后的全球化流动,造就了一批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的新移民导演,成为近30年间加拿大移民电影的创作主力,并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而这些被标识着"有色面孔"的跨族裔导演,因其文化身份的双重与"他者&...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前后的全球化流动,造就了一批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的新移民导演,成为近30年间加拿大移民电影的创作主力,并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而这些被标识着"有色面孔"的跨族裔导演,因其文化身份的双重与"他者"身份的裂隙,也深刻地影响着其镜头语言下移民叙事方式的不同。于是,本文试图将这些作品划分为直接、普适、间接、回望、融合五式并逐一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移民电影 跨族裔导演 第三世界 “他者”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主义:美国新移民电影的跨文化叙事 被引量:4
6
作者 马阿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9-41,共3页
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新移民电影叙事是如何通过荧屏来建构和解构“东方主义”,并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东方主义、流散与归来、边缘书写等层面深入分析新移民电影所传达出的文化认同,解读新移民电影导演和移民影像的文化身份。新移... 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新移民电影叙事是如何通过荧屏来建构和解构“东方主义”,并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东方主义、流散与归来、边缘书写等层面深入分析新移民电影所传达出的文化认同,解读新移民电影导演和移民影像的文化身份。新移民电影经历了边缘话语与主流话语的冲击碰撞,诠释特定移民政策下的移民状态,应和社会历史动向、价值取向与现代电影产业工业化、职能化的特征,从边缘叙事走向主流类型电影,彰显了移民影像与电影市场需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移民电影 跨文化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乡情结·城市“他者”·家园“构境”--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家园想象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云倩 朱宗茂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我国内地城市移民电影是以影像符码聚焦外来人口生存状态和城市适应问题的类型化作品,而且注重从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型构出家园的失落、追寻和重构的清晰叙事结构。作品不乏对原乡情结的症候描摹,也注重对城市“他者”生活情态的刻画,以... 我国内地城市移民电影是以影像符码聚焦外来人口生存状态和城市适应问题的类型化作品,而且注重从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型构出家园的失落、追寻和重构的清晰叙事结构。作品不乏对原乡情结的症候描摹,也注重对城市“他者”生活情态的刻画,以及外来移民通过自我调适,与城市达致身心和谐的影像记述。城市移民电影以个体故事或群体画像的影像叙事方式予以展开,对家园主题的感性书写与意义追寻成为其中不容忽视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电影 原乡情结 城市“他者” 家园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生存的“负审美”困境--基于中国大陆城市移民电影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艾志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39-143,共5页
21世纪中国大陆城市移民电影开始关注移民群体在城市中的“审美化”生存问题,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种种“负审美”困境。其一是“被剥夺”的审美权利困境,城市移民群体的审美感官体验和审美需要被压抑、被无视,这种困境是城市固有... 21世纪中国大陆城市移民电影开始关注移民群体在城市中的“审美化”生存问题,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种种“负审美”困境。其一是“被剥夺”的审美权利困境,城市移民群体的审美感官体验和审美需要被压抑、被无视,这种困境是城市固有的等级秩序和主体自身的审美差异两个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二是“非正常”的审美知觉困境,一种是因城市经历和高压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扭曲”,另一种则是因审美的“被扭曲”“被破坏”所导致的“审美伤害”。其三是“单向度”的审美思维困境,城市移民群体片面地以“符号”和“假象”为审美需要,他们所面临的终极困境必将是被规训、被压抑所带来的自我主体意识的丧失。因此,城市移民群体唯有摆脱此三重困境,才有可能真正独立而审美地生存,共同促成城市的审美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审美 城市移民电影 审美权利 审美知觉 审美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生存的“社会性自我”建构——基于21世纪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艾志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7,共6页
21世纪中国城市移民电影聚焦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性自我”建构问题,他们在城市化生存中诉诸种种社会活动,“向外”探察他人,揭示隐藏的“自我”。在城市移民电影中,自我身体的出现往往展现其与城市的对抗性特征,城市移民群体以“身体... 21世纪中国城市移民电影聚焦城市移民群体的“社会性自我”建构问题,他们在城市化生存中诉诸种种社会活动,“向外”探察他人,揭示隐藏的“自我”。在城市移民电影中,自我身体的出现往往展现其与城市的对抗性特征,城市移民群体以“身体”为对象来反抗既定规则、城市文明以及种种现代性危机。同时,作为内在诉求和价值支撑的自我尊严,以影像方式重塑城市移民群体的精神颜值和人性光辉,修正现代城市文明对移民群体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误解。此外,中国城市移民电影尤为关注自我意志对文化隔阂的抵抗,显现出作为“主体”的城市移民群体把握本质、主宰命运的特质,他们不断扬弃、合乎人性,呈现一种“自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移民电影 自我身体 自我尊严 自我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年后加国移民电影创作主体研究
10
作者 姜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5,共4页
1984年以来的加拿大移民电影创作主体,主要由一批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的新移民青年导演所构成,其影像呈现也主要以来自西亚、北非、拉美、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新移民群体为对象。但与此同时,身为英、法裔的加拿大本土导演的... 1984年以来的加拿大移民电影创作主体,主要由一批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的新移民青年导演所构成,其影像呈现也主要以来自西亚、北非、拉美、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新移民群体为对象。但与此同时,身为英、法裔的加拿大本土导演的移民电影创作及一些具有跨国合拍性质的移民电影,由于其创作主体身份的不同,在选题、叙事、态度和价值趋向上也必然同跨族裔导演群体的创作有着深刻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移民电影 创作主体 多元文化 身份认同 修辞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