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哈金的《移民作家》与“家”之情愫 |
陈爱敏
陈一雷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2
|
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方式——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的语言追求 |
黄万华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3
|
论移民作家的阈限空间——评哈金的《移民作家》 |
孙冬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4
|
新移民作家抗战史叙事的伦理困境建构与文化褒贬倾向 |
刘起林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5
|
忧患、写实:怀想中国的一种方式——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散论 |
解孝娟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6
|
淡化的文化乡愁——“新移民作家”小说创作的新契机 |
解孝娟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7
|
创伤与医治——论海外新移民作家陈谦的创伤小说 |
王文胜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0 |
|
8
|
身份的言说:北美新移民女作家的边缘叙事 |
包相玲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俄罗斯移民文学初探 |
荣洁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10
|
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 |
任卫东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1
|
移民文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以奈保尔和石黑一雄为中心的考察 |
俞曦霞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2
|
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 |
李燕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3
|
论哈金小说《等待》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
曹天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4
|
程抱一作品的魅力 |
吴岳添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5
|
还乡者的精神隐蔽所——评张惠雯小说集《飞鸟和池鱼》 |
斯炎伟
许志益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6
|
方丽娜小说的审美特征 |
颜向红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19 |
2
|
|
17
|
镜像:读者为它者和作者为它者——李翊云的小说和写作 |
戴月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18
|
论哈金的“极简”艺术 |
罗玉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9
|
海归文学的百年发展历程 |
陈梦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20
|
美国启蒙文学概说 |
李广熙
|
《山东外语教学》
|
198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