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程序化肾活检评估肾移植后低水平和标准水平他克莫司的疗效 被引量:7
1
作者 季曙明 文吉秋 +5 位作者 程东瑞 吴迪 谢柯楠 孙启全 陈劲松 刘志红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目的以程序化肾活检评估低水平与标准水平他克莫司(FK506)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将48例首次接受尸体肾移植受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低水平FK506组(低FK506组,24例)和标准水平FK506组(标... 目的以程序化肾活检评估低水平与标准水平他克莫司(FK506)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将48例首次接受尸体肾移植受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低水平FK506组(低FK506组,24例)和标准水平FK506组(标准FK506组,2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麦考酚吗乙酯(MMF)+FK506+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两组的MMF与激素用法相同。标准FK506组的FK506血药谷浓度:在入组后前3个月维持在10~12 ng/ml,3个月后维持在8~10 ng/ml。低FK506组的FK506血药谷浓度:入组后头2个月为8~10 ng/ml,第3个月为3~7 ng/ml,3个月后为3~5 ng/ml。术后定期随访1年,内容包括测定FK506血药谷浓度,检测肾功能[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rate,Cc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脂。同时于术后3个月和12个月予以程序化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活检),了解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病理损伤指标评分及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hronic allograft damage index,CADI)变化。观察术后1年的人、肾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移植术后1年,与标准FK506组比较,低FK506组:(1)FK506血药谷浓度较低(P<0.01),且达到目标水平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2)Ccr水平较高,(83±14)ml/min比(62±16)ml/min,P<0.05;(3)血糖水平较低(P<0.05);(4)根据程序化肾活检的结果,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和肾小球硬化评分较低(均为P<0.05);(5)AR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相似,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相近,均为100%(均为P>0.05)(6)术后1年的肺部感染与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采用程序化肾活检评估疗效结果可靠,并有助于发现移植肾的慢性化改变,移植术后早期适度降低FK506血药谷浓度对于移植肾和患者均有较大益处,且不增加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他克莫司 程序化肾活检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 内生肌酐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病理学 被引量:5
2
作者 郭晖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42,共9页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类型。2019年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根据免疫损伤病变的特征将TCMR分为急性TCMR(aTCMR)和慢性活动性TCMR(caTCMR)。本文对TCMR...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类型。2019年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根据免疫损伤病变的特征将TCMR分为急性TCMR(aTCMR)和慢性活动性TCMR(caTCMR)。本文对TCMR的基本定义、移植肾Banff标准中TCMR病理学的研究历程和TCMR的基本病变及其诊断分级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TCMR提供依据,以预防其进展为caTCMR,进而保障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慢性移植物血管病(CAV) 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ADI) 肾小管萎缩 间质纤维化 动脉内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在肾移植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洋 张健 林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减少移植物损伤至关重要。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检测是基于二代测序等技术,通过浓度法及绝对定量法检测循环体液中源于坏死、凋亡的供肾组织DNA片段含量,具有监测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减少移植物损伤至关重要。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检测是基于二代测序等技术,通过浓度法及绝对定量法检测循环体液中源于坏死、凋亡的供肾组织DNA片段含量,具有监测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的临床应用潜力。相比传统血清肌酐等检测指标,dd-cfDNA检测可提前数周至数月监测到移植物损伤,为临床治疗和延缓移植物失功提供了“时间窗”。随着近年来对ddcfDNA研究的不断深入,dd-cfDNA因其兼具无创性、灵敏度高和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评估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dd-cfDNA检测在肾移植诊疗中多维度应用的研究证据与结论,并讨论了dd-cfDNA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向,旨在为dd-cfDNA检测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 排斥反应 生物标志物 移植物损伤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 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游离DNA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郎吉萍 苗芸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0-462,共3页
细胞游离DNA(cfDNA)是存在于体液中、游离于细胞外的DNA片段,其主要来源于血细胞、组织细胞、脂肪细胞等,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来源于肿瘤、移植物或胎儿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cfDNA检测的液体活组织检查技术在产前诊断、恶性... 细胞游离DNA(cfDNA)是存在于体液中、游离于细胞外的DNA片段,其主要来源于血细胞、组织细胞、脂肪细胞等,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来源于肿瘤、移植物或胎儿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cfDNA检测的液体活组织检查技术在产前诊断、恶性肿瘤以及器官移植等领域中具有明显优势,其无创诊断、治疗监测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cfDNA的生物学基础、cfDNA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游离DNA 器官移植 移植排斥 移植物损伤 免疫抑制剂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腱蛋白-C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曹薇薇 杨佩军 李霄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肌腱蛋白-C(TNC)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将6只Brown Norway(BN)大鼠和16只Lewis大鼠分为AR组(Lewis→BN,供、受体各6只)和对照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5只)。对两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 目的探讨肌腱蛋白-C(TNC)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将6只Brown Norway(BN)大鼠和16只Lewis大鼠分为AR组(Lewis→BN,供、受体各6只)和对照组(Lewis→Lewis,供、受体各5只)。对两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Banff分级评估排斥活动指数(RA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大鼠移植肝TN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NC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R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肝移植术后7 d移植肝病理学结果显示AR组RAI评分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7 d AR组移植肝TNC阳性细胞分布多于对照组;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术后7 d AR组移植肝TNC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t=5.112,P=0.007);ELISA结果显示术后7 d AR组血清TN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3.152,P=0.012),且血清TNC表达水平与RAI评分呈正相关(r=0.7909,P=0.004)。结论肝移植术后TNC表达水平与AR相关,TNC有可能成为临床肝移植术后早期AR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肌腱蛋白-C(TNC) 早期移植物损伤 急性排斥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排斥活动指数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囊泡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贾德功 贾志兴 +1 位作者 郭珊珊 程颖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7-483,共7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排斥反应大大降低了移植肝的存活率。因此,急需一种既可以减轻肝IRI又可以促进同种异体移植物免疫耐受的新方法,以提高移植肝的存活率。细胞外囊泡(EV)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排斥反应大大降低了移植肝的存活率。因此,急需一种既可以减轻肝IRI又可以促进同种异体移植物免疫耐受的新方法,以提高移植肝的存活率。细胞外囊泡(EV)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修复自噬、免疫抑制和促进组织再生减轻移植物损伤。这使得EV成为肝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临床应用面临着众多挑战,如EV的分离、纯化、鉴定、储存以及如何靶向递送到目标细胞等。本文对EV在肝IRI中的作用机制、EV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及EV的潜在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EV在肝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移植 移植物损伤 排斥反应 细胞外囊泡 自噬 免疫抑制 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