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症患者单个核细胞来源DC负载EBV抗原肽制备DC-CIK
1
作者 郭晓玲 魏雅 +5 位作者 朱平 牛志云 蔡圣鑫 张改玲 达万明 潘崚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5-291,共7页
目的: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淋巴细胞增殖症(post-transplant lymph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诱导DC,负载抗原肽后制备DC-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为探索新的PTLD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分离造血... 目的: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淋巴细胞增殖症(post-transplant lymph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诱导DC,负载抗原肽后制备DC-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为探索新的PTLD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分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Epstein-Barr virus)感染致PLT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培养诱导DC,悬浮细胞诱导CIK;负载EBV抗原肽LMP2后建立DC-CIK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前后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检测共培养前后细胞上清IFN-γ的分泌水平,基因扫描仪分析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β家族基因谱。结果:成功制备负载EBV抗原肽的DC-CIK,HLA-DR+CD86+DC细胞从诱导前的12.5%增加到91.17%;DC-CIK共培养14 d后,两例患者的CIK数量分别增加了5.3和6.8倍;CD3+、CD8+、CD3+CD8+以及CD3+CD56+细胞比例在DC-CIK共培养后均明显升高(均P<0.05)。抗原肽负载的DC-CIK共培养体系中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未经抗原肽负载的DC组[(1 332.6±92.38)pg/mlvs(693.42±62.41)pg/ml,P<0.01)]。DC-CIK培养后细胞的TCRβ家族基因在5.2家族出现单克隆表达峰。结论:EBV抗原肽负载后DC可诱导DC-CIK共培养体系中CD3+CD8+以及CD3+CD56+细胞扩增,并分泌高水平IFN-γ,为临床应用DC-CIK对移植后EBV感染致PTLD患者进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IK细胞 EB病毒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症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p1^+T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蔡明 刘畅 +3 位作者 周鸿敏 裴向克 石炳毅 陈忠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探讨表达神经纤毛蛋白质1(Nrp1)的T细胞(Nrp+T细胞)对体内外反应性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近交系C57BL/6j小鼠脾脏中的Nrp1+T细胞作为调节细胞,在刀豆蛋白A(Co-nA)的刺激下与标... 目的探讨表达神经纤毛蛋白质1(Nrp1)的T细胞(Nrp+T细胞)对体内外反应性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近交系C57BL/6j小鼠脾脏中的Nrp1+T细胞作为调节细胞,在刀豆蛋白A(Co-nA)的刺激下与标记了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SE)的C57BL/6j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等比例共培养5d,对比观察反应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57BL/6j小鼠脾脏的Nrp1+T细胞、CD4+CD25+Treg细胞和CD4+CD25-T细胞各1×106个,分别经尾静脉注入到以Balb/C小鼠作为供者,以C57BL/6j小鼠作为受者行皮肤移植的小鼠体内,另外建立供、受体均为C57BL/6j小鼠的同品系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的RPMI1640培养基)。对比观察各组移植皮肤的存活情况。结果加入Nrp1+T细胞的实验组增殖指数为50.92%±2.30%,明显低于未加入调节性T细胞的对照组(90.31%±1.83%,P=0.0169)。实验组移植皮肤存活时间注入Nrp1+T细胞者为20.66±1.11d,注入Nrp1-T细胞者为13.20±0.76d,注入CD4+CD25+Treg者为17.67±1.0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70±1.23d,P<0.01)。结论Nrp1作为一种新型的T细胞表面分子,在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注入CD4+CD25+Treg相比,注入Nrp1+T细胞可明显延长小鼠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皮肤移植 细胞增殖 神经纤毛蛋白质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顾斌 陈广华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8-542,共5页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的一组少见却严重的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发病与EBV感染相关,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反复发...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的一组少见却严重的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发病与EBV感染相关,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反复发热、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血象三系血细胞进行性下降和EBV血症,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早期死亡率高。因此,临床医生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时采取诸如利妥昔单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和(或)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有效措施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近年来allo-HSCT后PTLD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在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姜玉杰 王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2-856,共5页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EB病毒感染是导致PTLD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PTLD的治疗措施有减少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EB病毒感染是导致PTLD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PTLD的治疗措施有减少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商品名为美罗华)等,尤其随着美罗华的应用,使得PTLD的预后较前明显改善。本文主要就美罗华在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其中包括PTLD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美罗华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殖活化与CD11a和CD54表达的关系
5
作者 蒋立城 潘光辉 +2 位作者 丁红 白寒 裘宇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74-875,共2页
为探讨肾移植受者B淋巴细胞活化与CD11a和CD54表达的关系,作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技术动态观测10例肾移植稳定病人和10例排斥反应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CD19、CD11a和CD54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3天时两组CD19、CD54表达明... 为探讨肾移植受者B淋巴细胞活化与CD11a和CD54表达的关系,作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技术动态观测10例肾移植稳定病人和10例排斥反应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CD19、CD11a和CD54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3天时两组CD19、CD54表达明显高于术前,且排斥前CD19表达明显高于同期稳定组;排斥反应时CD11a由(31.9±12.4)%升至(49.5±20.2)%(P<0.01),抗排斥治疗后则迅速下降。稳定组CD54与CD19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7951,P<0.05),排斥组CD19的表达变化较CD11a提前2~4天(γ=0.9806,P<0.05)。研究表明,B细胞的增殖活化可能与CD54的表达增加有关,监测CD11a和CD19的表达变化分别有助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B淋巴细胞 增殖 活化 细胞粘附分子 移植免疫学 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PBL-SCID小鼠体内人淋巴细胞状况及其对人肺癌移植瘤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魏泓 牛荣 +2 位作者 周建华 吴丰春 邢瑞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65-70,共6页
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腹腔移植于T、B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SCID小鼠后,成功地建立了hu - PBL- SCID小鼠模型。在移植后4 周,其小鼠血清中存在人免疫球蛋白,其脾淋巴细胞中,所检测的8 种免疫表型人淋巴细胞亚群均存在,表明人淋巴细胞在... 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腹腔移植于T、B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SCID小鼠后,成功地建立了hu - PBL- SCID小鼠模型。在移植后4 周,其小鼠血清中存在人免疫球蛋白,其脾淋巴细胞中,所检测的8 种免疫表型人淋巴细胞亚群均存在,表明人淋巴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出现了增殖或重建。但hu- PBL- SCID小鼠及未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体内人肺巨细胞癌PLA- 801DL的生长及转移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提示hu- PBL- SCID小鼠体内的人淋巴细胞不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D小鼠 淋巴细胞 体内 PBL 移植 人肺癌 转移 生长 增殖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植入失败的二次移植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競文 孙燕玲 李旭东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二次移植策略。方法 1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年11月接受供者为其胞妹的首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大肠杆...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二次移植策略。方法 1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年11月接受供者为其胞妹的首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血清病、肝静脉闭塞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首次移植后32 d行供者为其父亲的挽救性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前未进行预处理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采用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2 d白细胞植入,术后67 d血小板植入。血清病、败血症及肝静脉闭塞症治愈,器官功能改善。但移植后第18个月,即2017年6月,患者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植入失败患者二次移植前不进行预处理化疗,采用PTCy预防GVHD有望获得成功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失败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环磷酰胺 预处理方案 败血 肝静脉闭塞 血清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细胞预处理对胰岛移植受体大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李双喜 陈宏 +4 位作者 杨蕾 陈容平 张桦 蔡德鸿 张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04-1507,共4页
目的研究凋亡细胞预处理对胰岛移植受体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探寻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供体的脾淋巴细胞悬液,采用60Coγ射线照射的方法诱导凋亡后,经尾静脉注射准备接受胰岛移植的糖尿病SD大鼠,1... 目的研究凋亡细胞预处理对胰岛移植受体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探寻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供体的脾淋巴细胞悬液,采用60Coγ射线照射的方法诱导凋亡后,经尾静脉注射准备接受胰岛移植的糖尿病SD大鼠,1周后行肾包囊下原位胰岛移植术,在移植后的1周、2周以及发生排斥后利用2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细胞染色法评估受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受体脾脏淋巴细胞因子IL-2及IL-10水平。同时采用移植前注射生理盐水、供体的正常脾淋巴细胞及坏死脾淋巴细胞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凋亡细胞预处理组的受体大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及IL-2水平在移植前、移植后1周及2周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而IL-10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细胞对受体脾淋巴细胞功能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其参与移植免疫耐受形成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胰岛移植 淋巴细胞增殖 淋巴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Galectin-9腺病毒对心脏移植小鼠Treg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
9
作者 阳揭宇 郭闻渊 +5 位作者 肖亮 傅宏 施晓敏 刘芳 丁国善 傅志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5-59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Galectin-9腺病毒对小鼠心脏移植物生存期及调节性T(Treg)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n=10):对照组(术后用0.9%NaCl溶液)、空腺病毒组、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记录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 目的观察重组Galectin-9腺病毒对小鼠心脏移植物生存期及调节性T(Treg)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n=10):对照组(术后用0.9%NaCl溶液)、空腺病毒组、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记录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于移植心停搏或术后14d取脾,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TGF-β1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空腺病毒组相比,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明显升高(P<0.01),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IL-10、TGF-β1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腺病毒组(P<0.01)。结论重组Galectin-9腺病毒能促进体内CD4+CD25+Treg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明显提高小鼠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ECTIN-9 调节性T淋巴细胞 心脏移植 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杀伤效果鉴定
10
作者 陈广华 顾斌 +7 位作者 陈峰 王荧 乔曼 刘慧文 冯宇锋 戴丽君 朱子玲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97-160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体外诱导和扩增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杀伤的效果。采集EBV血清抗体阳性的6例正常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BLCL)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刺激剂... 本研究旨在探讨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体外诱导和扩增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杀伤的效果。采集EBV血清抗体阳性的6例正常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BLCL)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刺激剂,经辐照灭活后不断刺激培养自体PBMNC,诱导产生EBV-CTL,并将其扩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免疫表型,然后检测不同效靶细胞比例条件下EBV-CTL对自体BLCL(autoBLCL)、自体植物血凝素培养的B淋巴母细胞(PHA-blast)、HLA不合供体的BLCL(alloBLCL)、K562细胞株的杀伤效果。结果表明,6例EBV血清抗体阳性正常供体来源的PBMNC在体外成功筛选并扩增培养了EBV-CTL,扩增效率为PBMNC数的18.6-55.0倍。刺激10次培养后的EBV-CTL对autoBLCL在20∶1、10∶1、5∶1三种效靶细胞比例条件下特异性杀伤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59.4%、43.2%、29.0%;对PHA-blast、alloBLCL、K562的非特异性杀伤率在上述三种效靶细胞比例下平均值依次为7.1%、9.4%、10.3%(P<0.05),6.6%、8.3%、8.1%(P<0.05),5.4%、7.3%、6.3%(P<0.05)。结论:EBV-CTL能有效在体外筛选培养并扩增,并能有效杀伤HLA相合的BLCL,可望成为EBV相关性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过继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治疗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钦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3-1768,共6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措施,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其诱发的移植后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措施,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其诱发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虽然发生率低,但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细胞免疫治疗显示了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细胞免疫疗法治疗EB病毒感染的最新进展,包括制备方法的改进、新分离方法的使用及第三方CTL的应用,并探讨EB病毒感染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治校 何茜 +3 位作者 蔡超 詹中群 何朝荣 王崇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apoE-/-小鼠骨髓MSC并进行鉴定。将30只apoE-/-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eg组)、阳性对照组(Pos组)和MSC移植组(MSC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apoE-/-小鼠骨髓MSC并进行鉴定。将30只apoE-/-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eg组)、阳性对照组(Pos组)和MSC移植组(MSC组),每组10只,Pos组和MSC组分别从尾静脉注射DMEM和MSC。比较各组小鼠不同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炎性因子浓度。结果与Neg组和Pos组比较,MSC组脾细胞中CD4CD25/CD4细胞数目显著增加,Foxp3CD25T细胞显著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下降;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显著升高,干扰素γ浓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g组与Po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移植能上调apoE-/-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目并增强其功能,抑制动脉硬化炎性反应和抗动脉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载脂蛋白E类 小鼠 基因敲除 T淋巴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磊 王健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907-910,共4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在骨髓中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为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在骨髓中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为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这种对移植免疫的影响可能与其保护MHC相合造血干细胞逃脱抗原识别,抑制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有关。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移植免疫的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移植免疫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免疫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植入 细胞移植免疫 机理 细胞间相互作用 移植物抗宿主病 特异性淋巴细胞 多向分化 活化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促进血虚动物白细胞增殖的药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志坚 杨萍 +3 位作者 杨利丽 安毅 张薇 李文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2期1063-1064,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生白片”对小鼠血虚模型的升高白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保护DNA免受损伤的作用。方法以环磷酰胺制备小鼠血虚模型,以“生白片”加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微核细胞率的改变。结果“生白片”组小鼠... 目的观察中药“生白片”对小鼠血虚模型的升高白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保护DNA免受损伤的作用。方法以环磷酰胺制备小鼠血虚模型,以“生白片”加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微核细胞率的改变。结果“生白片”组小鼠的白细胞计数为(7.470±1.852)×109/L,淋巴细胞增殖为(14768.23±8316.86)/min,骨髓细胞微核率为(6.02±1.72)‰,均明显优于血虚模型组(P<0.01)。结论“生白片”具有明显升高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降低细胞微核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增殖 微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烟腙类衍生物TJU103体外对人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张立成 郭坤元 陈永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55-356,共2页
目的 :探讨异烟腙类衍生物TJU 10 3体外对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建立HLA半相合供、受者间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体系 ,利用MTT法检测TJU 10 3应用前后对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 目的 :探讨异烟腙类衍生物TJU 10 3体外对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建立HLA半相合供、受者间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体系 ,利用MTT法检测TJU 10 3应用前后对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TJU 10 3均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HLA半相合供、受者间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5 0mg/L为最佳反应浓度 ,增殖抑制率达 60 % ,且不影响供者淋巴细胞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 (P >0 0 5 )。结论 :TJU 10 3能够特异性地与CD4+ T淋巴细胞结合 ,阻断CD4+ T淋巴细胞激活的抗原信号通路 ,在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同时 ,不影响其细胞毒作用的发挥 ,有望用于临床HLA半相合移植过程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效应的免疫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腙类衍生物 TJU103 T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毒活性 白血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与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术后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治林 侯天勇 +2 位作者 刘杰 王序全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5-94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和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术后骨缺损的长期临床疗效和生物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病例(组织工程骨组)和10例同种异体骨病例(异体骨组)移植修复重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刮除术后... 目的对比分析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和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术后骨缺损的长期临床疗效和生物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病例(组织工程骨组)和10例同种异体骨病例(异体骨组)移植修复重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刮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愈合时间、骨性愈合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失败率,评价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疗效及其长期生物安全性。结果组织工程骨组随访(63.6±19.6)个月,1例术后2年出现病理骨折再次手术,其余9例术后骨缺损获得良好修复,愈合时间为(3.3±1.6)个月,骨性愈合评分为(2.6±0.5)分。异体骨组随访(55.1±15.4)个月,1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3例出现骨移植区疼痛、局部肿胀等并发症,骨缺损均获得良好修复,愈合时间为(6.0±2.4)个月,骨性愈合评分为(2.4±0.8)分。2组之间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愈合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合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能获得优于同种异体骨的疗效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一种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骨纤维异常增殖 同种异体骨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代谢标志物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媛 侯霜 +2 位作者 陈乾 牛玉林 李海洋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9-606,共8页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血脂代谢、高脂血症、他克莫司药物代谢中共表达的基因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从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中筛选出共表达的基因。收集25例肾移植受者的一般资料,检测ATP结合盒亚家族A成员1(ABCA1)、过氧化...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血脂代谢、高脂血症、他克莫司药物代谢中共表达的基因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从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中筛选出共表达的基因。收集25例肾移植受者的一般资料,检测ATP结合盒亚家族A成员1(ABCA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GPIHBP1)的表达情况。对肾移植受者进行跟踪随访,收集术后1、3、6、12个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并分析受者高脂血症的发生情况。分析ABCA1、GPIHBP1、PPAR-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相关指标对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筛选出3个共表基因ABCA1、PPAR-γ、GPIHBP1。ABCA1与术后6个月胆固醇、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成正相关,与术后3个月空腹血糖呈负相关(均为P<0.05);GPIHBP1与术前胆固醇、术前甘油三酯呈负相关,与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均为P<0.05)。PPAR-γ与术前球蛋白、术前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为P<0.05)。ABCA1、GPIHBP1、PPAR-γ联合术前球蛋白及术后1、6个月血糖水平诊断肾移植术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效果较好(AUC=0.900)。ABCA1、GPIHBP1、PPAR-γ联合术后1、6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术后6个月血糖水平诊断肾移植术后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较好(AUC=0.931)。结论ABCA1、GPIHBP1、PPAR-γ与肾移植术后血脂、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等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但用于预测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尚无确切依据。提升机体免疫力、规范的血糖管理可能是控制高脂血症的有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高脂血 胆固醇 甘油三酯 他克莫司 ATP结合盒亚家族A成员1(ABCA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GPIHB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莪术油微球肝动脉栓塞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增效减毒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玲玲 袁冬平 +5 位作者 张良 张兴德 许立 陈长华 方泰惠 梁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莪术油微球肝动脉栓塞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微球组、莪术油微球组、丝裂霉素微球组、复方莪术油微球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灌注相应药物,比较各组大鼠肿瘤生长... 目的观察复方莪术油微球肝动脉栓塞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微球组、莪术油微球组、丝裂霉素微球组、复方莪术油微球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灌注相应药物,比较各组大鼠肿瘤生长情况,观察复方莪术油微球对移植性肝癌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血清分泌IL-1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单用莪术油和丝裂霉素比较,复方莪术油微球组明显减小灌注后肝肿瘤体积,抑制肿瘤生长;与丝裂霉素微球比较,复方莪术油微球明显升高大鼠ConA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血清IL-1的水平。结论复方莪术油微球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较之单用莪术油微球和丝裂霉素微球抑瘤作用更明显,同时复方莪术油微球可明显减轻丝裂霉素微球单用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较之单用有明显增效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莪术油微球 肝动脉栓塞 移植性肝癌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I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患儿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贝妮 石鑫淼 +1 位作者 钟旭辉 丁洁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糖皮质激素是肾移植患儿术后传统免疫抑制方案的核心药物.但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包括库欣面容、高血压、高脂血症、类固醇糖尿病、感染、生长发育障碍、骨质疏松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 [1].其中,生长发育... 糖皮质激素是肾移植患儿术后传统免疫抑制方案的核心药物.但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包括库欣面容、高血压、高脂血症、类固醇糖尿病、感染、生长发育障碍、骨质疏松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 [1].其中,生长发育迟缓和身材矮小尤其值得关注.此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类固醇糖尿病等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导致移植失败 [2].因此,众多研究者开始致力于改进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探讨术后减少甚至无激素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术后 糖皮质激素 术后应用 激素治疗 患儿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免疫抑制方案 类固醇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卫芬 李宁 +1 位作者 王明君 郭晓红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0-707,共8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感染新冠病毒的468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感染严重程度分为新冠病毒感染轻型受者(43...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感染新冠病毒的468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感染严重程度分为新冠病毒感染轻型受者(439例)和新冠肺炎组(29例)。将439例新冠病毒感染轻型受者按性别、年龄、移植时间与新冠肺炎组以3∶1进行随机配比的87例受者分为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组。将29例新冠肺炎组受者分为新冠肺炎中型组(21例)及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组(8例)。收集受者一般资料,分析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新冠肺炎组受者合并症种类2~3种的比例高于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组,新冠肺炎组受者采用他克莫司(Tac)+咪唑立宾+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的比例低于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9例新冠肺炎组肾移植受者患新冠肺炎后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总T细胞绝对值、CD4+T细胞绝对值、CD8+T细胞绝对值及血尿酸较患新冠肺炎前明显下降,铁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新冠肺炎中型组比较,重型/危重型组受者低氧血症的比例更高,采用Tac/环孢素(CsA)+霉酚酸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的受者比例更高,接种2~3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者比例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合并症多、使用含霉酚酸酯的免疫抑制方案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接种新冠疫苗、使用含咪唑立宾的免疫抑制方案可能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率的保护因素,炎症因子水平与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移植 细胞 淋巴细胞 熊去氧胆酸 咪唑立宾 霉酚酸酯 西罗莫司 因子 低氧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