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里普斯的“移情作用”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振宏 《榆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8-80,共3页
里普斯的“移情作用”文艺理论体现在《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与《再论“移情作用”》两篇文章中。它们 涉及审美欣赏的对象、审美欣赏产生的原因、移情作用发生的原因。“指向相应自我活动的倾向”的涵义、欣赏者的身体 状况及... 里普斯的“移情作用”文艺理论体现在《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与《再论“移情作用”》两篇文章中。它们 涉及审美欣赏的对象、审美欣赏产生的原因、移情作用发生的原因。“指向相应自我活动的倾向”的涵义、欣赏者的身体 状况及器官在审美时的缺场、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意及观照者观念中情意转移的特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作用 文艺理论 审美欣赏 缺场 欣赏者 解读 观念 活动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移情作用的心理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黎奎 《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年第2期38-39,共2页
移情作用,这一美学概念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费舍尔<Visher.R>提出的,德文原为Einfthlung。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chener·E·B>把它英译为Empathy,意思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事物或人,从而感受其结果。... 移情作用,这一美学概念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费舍尔<Visher.R>提出的,德文原为Einfthlung。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chener·E·B>把它英译为Empathy,意思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事物或人,从而感受其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属于情感的外射作用(Projection)一类。它是由客体信息启动的,由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所激起的,以联想为基础的审美主体外射的一种情感活动。自此以后美学家和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但始终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科学地揭示移情作用的生理基础和影响移情作用的心理因素则是把握其本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笔者着重就审美活动中影响移情作用的心理因素作些探讨,以期赐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作用 美学 审美 心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柳·乌利茨卡娅小说《索尼奇卡》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3
作者 赵灿 唐逸红 《戏剧之家》 2018年第3期177-178,共2页
柳·乌利茨卡娅被誉为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之一,其成名作《索尼奇卡》于1993年获俄罗斯布克奖提名。本文拟以里普斯的审美移情作用为理论基础,以《索尼奇卡》为文本,分析审美移情作用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旨在... 柳·乌利茨卡娅被誉为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之一,其成名作《索尼奇卡》于1993年获俄罗斯布克奖提名。本文拟以里普斯的审美移情作用为理论基础,以《索尼奇卡》为文本,分析审美移情作用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旨在解读俄罗斯普通妇女在家庭模式下的生存状态,发掘该类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乌利茨卡娅 审美移情作用 家庭模式 生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情作用——审美主体向外界的自由拓展
4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4期96-97,共2页
刘晓波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移情作用与审美共鸣》(《名作欣赏》86年2期)一文中指出:承认“移情作用”,就是承认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主体向外界的自由扩展。每个人最深切、最原始的体验只能是自我生命的运动和由此而产... 刘晓波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移情作用与审美共鸣》(《名作欣赏》86年2期)一文中指出:承认“移情作用”,就是承认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主体向外界的自由扩展。每个人最深切、最原始的体验只能是自我生命的运动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人们往往以此来推测自我以外的一切,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以人度物,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这是以己度人。在审美中,当主体面对对象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人 外界 移情作用 审美主体 人与自然 审美活动 面对对象 感投射 自我生命 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美学的“移情”说 被引量:4
5
作者 胡雪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5-71,共7页
“移情”这一美学概念一般认为是从西方美学界输入,但由于移情是一种在创作和欣赏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它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早已得到广泛的实践,从而在我国美学史较早就出现“移情”的概念,并渗透... “移情”这一美学概念一般认为是从西方美学界输入,但由于移情是一种在创作和欣赏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它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早已得到广泛的实践,从而在我国美学史较早就出现“移情”的概念,并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之中.对于我国“移情”概念与西方“移情”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有的论者认为:“在中国文学理论史和中国美学史上,专门用作审美的‘移情’是没有的.”因为中国古籍“移情”的概念,是“指改变人的性情气质,并非文学审美的‘移情’.”也有的论者认为:“在我国古代,‘移情’只是‘移人性情’的意思,指人在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熏陶下情志的迁化,与近代美学的移情说风马牛不相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资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美学 移情作用 审美观照 西方美学 心物交融 立普斯 梁启超 诗歌创作 物色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情·审美·翻译 被引量:7
6
作者 沈培新 《外国语文》 1998年第4期95-98,共4页
本文在分析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提出译者在理解原作时必须努力克服自我,按照读者的思路去感受、理解并努力重构原作的世界,找出与作者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译文的统一性。
关键词 审美过程 移情作用 合而为一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移情”和“共鳴”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丕显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2期31-36,共6页
“道是无情却有情”——移情之“移”艺术、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已经逐渐为人承认和重视了。不是么?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来是无情无意的,可是在人眼里,竟然都能变成有情有意的,真乃:“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不就是移情作用么?倘若没有... “道是无情却有情”——移情之“移”艺术、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已经逐渐为人承认和重视了。不是么?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来是无情无意的,可是在人眼里,竟然都能变成有情有意的,真乃:“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不就是移情作用么?倘若没有了这种移情,恐怕审美欣赏之花就要枯萎,艺术创作之果也将凋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欣赏 移情作用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现象 共鸣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情”与“感应”——中西方诗学心物关系理论比较片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6期37-44,共8页
一中西方关于心物关系的审美理论,可比性十分丰富。譬如宏观角度的表现论与再现论,起源角度的物感说与摹仿说,以及专人专书角度的比较等等。本文试提出一个新的比较角度:“移情”与“感应”。二者的可比性由下列四方面构成:一、移情说... 一中西方关于心物关系的审美理论,可比性十分丰富。譬如宏观角度的表现论与再现论,起源角度的物感说与摹仿说,以及专人专书角度的比较等等。本文试提出一个新的比较角度:“移情”与“感应”。二者的可比性由下列四方面构成:一、移情说是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心物交融 审美理论 移情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 审美活动 物我 立普斯 西方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景物诗的移情特色
9
作者 蔡国相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35-40,共6页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在百花竞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别具一格的,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可与其久负盛誉的山水游记相比美。柳宗元的自然景物诗,大都写在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官之后,坎坷的经...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在百花竞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别具一格的,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可与其久负盛誉的山水游记相比美。柳宗元的自然景物诗,大都写在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官之后,坎坷的经历,使他时时举首长吟哀歌,舒泄幽愤。正如茅坤说他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①因此,柳宗元的景物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贞革新 唐代诗坛 茅坤 山水游记 孤独寂寞 移情作用 说诗管蒯 陶诗 绝类离群 怀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10
作者 郭慧英 《船山学刊》 2005年第2期122-124,121,共4页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自出机杼,词句清新优美;语言浅俗,形象鲜明生动;词音律和谐婉畅;心理描写富有戏剧性;善用白描手法和移情作用。
关键词 艺术 李清照词 主要表现 心理描写 移情作用 白描手法 戏剧性 清新 形象 音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11
作者 李志勇 《教师》 2013年第34期60-60,共1页
郭沫若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渎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充分发... 郭沫若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渎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充分发挥情感的判断作用、桥梁作用、移情作用,让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更趋于完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收到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教育 语文教学 表现 语文教育 文学的本质 教学过程 移情作用 教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延展:体验式文旅融合的产业赋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雷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5,共4页
国际电影委员会协会(AFCI)2015年关于影视旅游的年度会议数据中显示,全球电影产业收益约每年880亿美元,旅游收益约每年12000亿美元,其中受影视作品影响产生的旅游收益约占20%,即2400亿美元。[1]可见,影视能很好地引起游客的同源情感,并... 国际电影委员会协会(AFCI)2015年关于影视旅游的年度会议数据中显示,全球电影产业收益约每年880亿美元,旅游收益约每年12000亿美元,其中受影视作品影响产生的旅游收益约占20%,即2400亿美元。[1]可见,影视能很好地引起游客的同源情感,并通过移情作用与共感作用将游客对影视作品中各类IP的喜爱同步到景区中,从而拉动影视相关旅游人流量增长和景区二次消费,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契机与经济增长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旅游 移情作用 文旅融合 体验式 经济增长引擎 旅游收益 旅游业 二次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物与我为一——新探《琵琶行》艺术魅力之所在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堂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4-48,共5页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席卷宫庭巷闾,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唐宣宗早有“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张维屏又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诗篇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人们从各...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席卷宫庭巷闾,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唐宣宗早有“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张维屏又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诗篇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大凡品评《琵琶行》的人都往往离不开“情致曲尽”(王若虚语)之说,可这种情感究竟是怎样传达出来的则很少有人去问津。要了解诗篇情感传达的方式及其艺术效果,就不能不研究诗人对移情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魅力 琵琶行 白居易 感交流 移情作用 艺术效果 演奏者 传达 音乐形象 王若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之道、大道无名
14
作者 刘华 《电影评介》 2003年第3期28-29,共2页
张艺谋将《英雄》构筑为三段式结构,前两段讲述虚构或想象中的故事,第三段将的确发生的事件与当前的叙事者衔接融合起来,三个故事用鲜明但迥异的色调截然分开,其内容与秦王对“剑”字的诠释恰好扣合,这是英雄诞生的历程,是大道生成、世... 张艺谋将《英雄》构筑为三段式结构,前两段讲述虚构或想象中的故事,第三段将的确发生的事件与当前的叙事者衔接融合起来,三个故事用鲜明但迥异的色调截然分开,其内容与秦王对“剑”字的诠释恰好扣合,这是英雄诞生的历程,是大道生成、世界返朴归真的过程。 在第一个故事里,有的是情仇爱恨、杀戮流血。这样的世界是红色的,因为它流溢着怒火与激情。这里的人虽然武功盖世,却挣脱不了冤冤相报的锁链,电们意气用事最终落得个“愚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段式结构 衔接融合 《英雄》 张艺谋 秦王 无名 叙事者 白色世界 演变过程 移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芭蕉俳句的“谐”与“雅”
15
作者 陈光 《日语知识》 2001年第1期29-30,共2页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短诗,共有17个音节,分为五、七、五三句.在松尾芭蕉(1644-1694)出现以前,俳句是以卑俗、滑稽为主旨,为庶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松尾芭蕉借助中国古典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主张'造化随顺'和'风雅之诚...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短诗,共有17个音节,分为五、七、五三句.在松尾芭蕉(1644-1694)出现以前,俳句是以卑俗、滑稽为主旨,为庶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松尾芭蕉借助中国古典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主张'造化随顺'和'风雅之诚'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本文对上述两点做扼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 暗用 偃鼠 老杜 听雨 耶溪 移情作用 王籍 子船 老庄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本能的文艺魅力维系
16
作者 王列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13,共5页
性本能的文艺魅力维系在中国文艺学语境往往遭遇冷眼和回避,但它在人类的文艺生活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驱动力,直接移情作用和间接移情作用使文艺具备了一种强烈的本能性诱导力量。对于这种力量,既不能夸大,亦不能无视。
关键词 性本能 文艺魅力 移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7
作者 成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6年第6期14-16,共3页
人对自然的审美有“人化的方式”和“非人化的方式”。所谓“有我之境”乃是诗人对以“人化方式”而获得的自然审美经验加工形成的意境;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对以非人化方式而获得的经验进行加工形成的意境。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非人化 自然审美 移情作用 诗人 以物观物 神与物游 审美感受 朱光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惫的启蒙叙事
18
作者 高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4-15,共2页
本文通过对《让子弹飞》《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十月围城》等最新的几部电影的研究,总结了电影剧作中人物戏剧性需求的设定方法和规律,并且进一步指出,商业电影中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不应该求助于启蒙叙事,而应该把人物戏剧性需求放在观... 本文通过对《让子弹飞》《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十月围城》等最新的几部电影的研究,总结了电影剧作中人物戏剧性需求的设定方法和规律,并且进一步指出,商业电影中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不应该求助于启蒙叙事,而应该把人物戏剧性需求放在观众熟悉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体验上,以产生电影的移情作用。而对剧本人物戏剧性需求的设定是电影戏剧张力和动作的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部电影的剧情是否能够吸引观众、商业上是否能够成功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性需求 启蒙叙事 移情作用 戏剧性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的成就与不足
19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中国古典文论 具象与抽象 西方美学 作家评论 表达方法 移情作用 都市环境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妙与不妙——艺术辩证法之一
20
作者 哲良 《当代文坛》 1984年第6期51-53,共3页
《诗经·卫风》中有一章描写硕人的诗: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螓首蛾眉,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 就这七句诗来看,不能说句句都“妙”。诚如美学家朱光潜说的:“前五句罗列头上各部分,用许多不伦不类的比喻,也没... 《诗经·卫风》中有一章描写硕人的诗: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螓首蛾眉,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 就这七句诗来看,不能说句句都“妙”。诚如美学家朱光潜说的:“前五句罗列头上各部分,用许多不伦不类的比喻,也没有烘托出一个美人来。最后两句突然化静为动,着墨虽少,却把一个美人的姿态神情完全描绘出来了。读前五句,我丝毫不起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也引不起美感;读后两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辩证法 “重点” 移情作用 戏眼 蝤蛴 罗丹 演员 美学 意脉 读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