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解读里普斯的“移情作用”理论 |
马振宏
|
《榆林学院学报》
|
2004 |
1
|
|
2
|
影响移情作用的心理因素 |
黎奎
|
《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4 |
3
|
|
3
|
浅析柳·乌利茨卡娅小说《索尼奇卡》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
赵灿
唐逸红
|
《戏剧之家》
|
2018 |
0 |
|
4
|
移情作用——审美主体向外界的自由拓展 |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6 |
0 |
|
5
|
我国古代美学的“移情”说 |
胡雪冈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4
|
|
6
|
移情·审美·翻译 |
沈培新
|
《外国语文》
|
1998 |
7
|
|
7
|
谈“移情”和“共鳴” |
李丕显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2 |
3
|
|
8
|
“移情”与“感应”——中西方诗学心物关系理论比较片论 |
胡晓明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8 |
1
|
|
9
|
柳宗元景物诗的移情特色 |
蔡国相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0
|
论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
郭慧英
|
《船山学刊》
|
2005 |
0 |
|
11
|
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
李志勇
|
《教师》
|
2013 |
0 |
|
12
|
影视延展:体验式文旅融合的产业赋能 |
雷雷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3
|
万物与我为一——新探《琵琶行》艺术魅力之所在 |
朱堂锦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14
|
英雄之道、大道无名 |
刘华
|
《电影评介》
|
2003 |
0 |
|
15
|
芭蕉俳句的“谐”与“雅” |
陈光
|
《日语知识》
|
2001 |
0 |
|
16
|
性本能的文艺魅力维系 |
王列生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7
|
也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成穷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6 |
0 |
|
18
|
疲惫的启蒙叙事 |
高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9
|
《长恨歌》的成就与不足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20
|
妙与不妙——艺术辩证法之一 |
哲良
|
《当代文坛》
|
198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