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移动式风洞在土壤风蚀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汉涛 麻硕士 +2 位作者 窦卫国 范贵生 赵满全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2-135,共4页
简要介绍了土壤风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国内外移动式风洞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指出移动式风蚀风洞将成为土壤风蚀研究的重要工具,在风蚀研究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 农业基础科学 移动式风蚀风洞 应用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1型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洞体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丽萍 姬亚芹 +2 位作者 徐让书 白志鹏 金陶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0,I0001,共7页
针对土壤风蚀研究的需求,依据空气动力学要求设计了NK-1型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该风洞由进气段、动力段、过渡段、转角段、稳定段、收缩段、实验段和扩散段组成,总高2456mm,全长15900mm,能量比0.41。该风洞主要特点为:进气口为双扭线形唇... 针对土壤风蚀研究的需求,依据空气动力学要求设计了NK-1型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该风洞由进气段、动力段、过渡段、转角段、稳定段、收缩段、实验段和扩散段组成,总高2456mm,全长15900mm,能量比0.41。该风洞主要特点为:进气口为双扭线形唇口;转角段为20°仰角设计;稳定段采用六角形蜂窝器和两层阻尼网组合设计;实验段风速为0.3~20m/s连续可调;尾部扩散段扩散角为20°。最后运用Fluent6.3流体模拟软件,对空风洞实验段纵截面的气流速率分布、静压分布进行了模拟,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分布 设计 计算机模拟 NK-1型可移动式风蚀风洞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冰风洞试验方法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斯 于雷 +1 位作者 金沙 裴如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5-859,共5页
为了探索掌握移动式冰风洞校测、结冰和防/除冰试验的一般方法,使其可用于飞机进气系统地面防冰试验,开展了对移动式冰风洞模拟云雾参数的校测。通过金属圆柱管结冰对比确定水滴过冷距离,采用格栅测量云雾均匀性,利用机载雾滴组合探测... 为了探索掌握移动式冰风洞校测、结冰和防/除冰试验的一般方法,使其可用于飞机进气系统地面防冰试验,开展了对移动式冰风洞模拟云雾参数的校测。通过金属圆柱管结冰对比确定水滴过冷距离,采用格栅测量云雾均匀性,利用机载雾滴组合探测器测量水滴直径与液态水含量,并对发动机短舱唇口模型、NACA23012翼型模型进行了结冰和防/除冰研究试验。研究表明虽然户外模拟结冰条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但移动式冰风洞喷雾性能良好,试验能够反映在各因素影响下的一般结冰规律,可以满足飞机进气系统防/除冰试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冰风洞 进气系统 校测 结冰 除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草本植物群落的防风固沙效能对比
4
作者 白子怡 董治宝 +4 位作者 南维鸽 刘小槺 魏国茹 郭慧 张雪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48,共11页
在沙区植物生态建设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草本植物能达到最佳的防风固沙效果,这仍然是需要深入科学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移动风洞,在野外种植草本植物群落(沙打旺和中科1号羊草),在4种不同植被盖度下(10%、20%、30%和40%)探索其对输沙率... 在沙区植物生态建设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草本植物能达到最佳的防风固沙效果,这仍然是需要深入科学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移动风洞,在野外种植草本植物群落(沙打旺和中科1号羊草),在4种不同植被盖度下(10%、20%、30%和40%)探索其对输沙率与风速廓线的影响,以明晰该植物种类的防风固沙能力,风洞原位测试结果表明:沙打旺的防风固沙效能明显强于羊草,表现为在同等植被覆盖度和风速条件下,沙打旺的输沙率显著小于羊草,风速减少率和风蚀抑制效率明显大于羊草。沙打旺的最佳防风蚀盖度为30%,能抑制近地表20 cm以内约90%的输沙量,羊草植被盖度为32%时,能抑制地表20 cm以内75%的输沙量。从植物形态和结构来看,植物茎杆硬度大、茎多数且数个丛生其防风固沙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率 风速廓线 移动风洞 沙打旺 中科1号羊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垄向带状留茬间作农田防风蚀能力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彦军 赵士杰 +2 位作者 董立江 贾清华 徐志成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旱作农业区进行带状留茬间作农田防风蚀能力的风洞试验,主要讨论了不同带宽下的留茬带针对不同吹蚀风向的保护效果。试验表明:短带宽条件下,风向角为90°时收集的输沙量大于风向角为45°时收集的输沙量;在... 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旱作农业区进行带状留茬间作农田防风蚀能力的风洞试验,主要讨论了不同带宽下的留茬带针对不同吹蚀风向的保护效果。试验表明:短带宽条件下,风向角为90°时收集的输沙量大于风向角为45°时收集的输沙量;在带宽大于2.5m条件下,风向角为45°时引起的输沙量大于90°的输沙量;且当带宽大于2.5m时,风向角为45°条件下试验段内的留茬带基本不具备保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留茬间作农田 移动式风蚀风洞 输沙量 风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沛义 李焕春 +3 位作者 妥德宝 潘学标 闫伟 段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1-235,共5页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裸地近地面风速,提高了地表粗糙度;从防风蚀效果看草谷子茬优于油葵秆生物篱;在距油葵秆生物篱或草谷子茬下风向裸地不同位置处,土壤风蚀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4m左右土壤风蚀量最大,在篱和茬的双重保护下,距茬5m处发生了风积现象;土壤风蚀量降低率基本呈"V"字型分布;土壤风蚀模数随风速增大而增加,在生物篱的保护下5~15m/s风速时土壤风蚀降低率为5.03%~20.53%。因此,油葵秆生物篱具有防风蚀作用,而且与草谷子残茬组合对间作裸地会起到更好的固土防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风蚀 生物篱 作物残茬 移动风洞 风蚀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地表土壤抗风蚀效应试验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永来 陈智 +1 位作者 孙悦超 王荣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42,37,共6页
采用野外移动式风蚀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作物残茬覆盖的农田土壤抗风蚀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地表的风蚀量随地表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风速下随残茬盖度的增大,其抑制风蚀效果愈加显著。农... 采用野外移动式风蚀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作物残茬覆盖的农田土壤抗风蚀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地表的风蚀量随地表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风速下随残茬盖度的增大,其抑制风蚀效果愈加显著。农田土壤的风蚀模数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在12~18 m/s风速时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模数比传统耕作农田降低40.42%~77.42%。风蚀模数随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护性耕作带宽度达到5.25 m以后,具有更加显著的抗风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作物残茬 移动风洞 风蚀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汉涛 麻硕士 +1 位作者 窦卫国 童淑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4,共5页
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内蒙古农业大学研制的移动式风蚀风洞和旋风分离式集沙仪,观测不同残茬高度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风蚀量和扬起沙尘的高度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作物秸秆残茬... 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内蒙古农业大学研制的移动式风蚀风洞和旋风分离式集沙仪,观测不同残茬高度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风蚀量和扬起沙尘的高度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作物秸秆残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风蚀量与高度变化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层内运动。保护性耕作可明显地提高起沙风速,减少农田土壤损失,当秸秆高度为30 cm时,风蚀量仅为传统耕地的1/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保护性耕作 土壤风蚀 风洞试验 移动式风蚀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风蚀水平观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瑞强 高天明 郭建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8-181,共4页
近年来,草原由于遭受不合理利用而严重退化、沙化,风蚀愈加严重。采用集沙仪和移动式风洞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阴山北麓中部的希拉穆仁草原风蚀特征进行了连续6a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是控制风蚀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植被高度对... 近年来,草原由于遭受不合理利用而严重退化、沙化,风蚀愈加严重。采用集沙仪和移动式风洞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阴山北麓中部的希拉穆仁草原风蚀特征进行了连续6a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是控制风蚀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植被高度对风蚀的抑制作用强于植被盖度。(2)研究区风蚀模数在围封初期很高,达到1 313.7t/(km2·a),随着植被的改善,草原风蚀逐年下降。(3)风蚀物以细沙粒为主,含量占60%以上。该地区每风蚀1 000kg土壤,同时就损失15kg有机质,227g速效氮,262g速效磷和120g速效钾,肥力损失量惊人。保护基本草原,恢复退化草地,是防治草地风蚀的最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穆仁草原 风蚀 集沙仪 移动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永来 陈智 +1 位作者 孙悦超 王荣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7,共4页
为定量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抗风蚀效果,采用移动式风洞及其配套测试系统对内蒙古武川县上秃亥乡农田地表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速下土壤风蚀量随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加呈指数规律减少;40%以上残茬盖度可明显提高土壤... 为定量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抗风蚀效果,采用移动式风洞及其配套测试系统对内蒙古武川县上秃亥乡农田地表进行了原位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速下土壤风蚀量随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加呈指数规律减少;40%以上残茬盖度可明显提高土壤颗粒起动风速并减少风蚀量;当风速为14~18 m/s时,地表作物残茬盖度为60%~80%具有较好的抗风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风蚀 移动式风蚀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地表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永来 麻硕士 陈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39,共4页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影响植被覆盖土壤抗风蚀能力的重要因素。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试验区田地表进行原位测试,由风速廓线得到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可有效地反映地表的空气动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愈大,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愈大;...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影响植被覆盖土壤抗风蚀能力的重要因素。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试验区田地表进行原位测试,由风速廓线得到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可有效地反映地表的空气动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愈大,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愈大;土壤风蚀量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增大呈指数规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基础学科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分析 植被盖度 土壤风蚀 移动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vehicles of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on bridge under crosswinds 被引量:1
12
作者 HU Hao XIANG Huo-yue +2 位作者 LIU Ke-hong ZHU Jin LI Yong-l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558-2573,共16页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is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wind-vehicle-bridge systems.To test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vehicles under crosswinds when two trains are passing each other,a wind tunnel ...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is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wind-vehicle-bridge systems.To test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ng vehicles under crosswinds when two trains are passing each other,a wind tunnel test device,which has two moving tracks,was developed.The rationality of the test result was discussed,the effects of intersection mode,yaw angle and lane spacing on 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leeward train were analyzed,and the difference of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head vehicle and the tail vehicle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est device has good repeatability.The intersection modes have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aerodynamic force of the leeward train when two trains are passing each other,and the results should be more reasonable during the two trains dynamic passing each other.With the decrease of yaw angle,the sudden change of train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is more obvious.The decrease of lane spacing will increase the sudden change of leeward vehicles.In the process of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head vehicle and tail vehicl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so the coupling vibration analysis of wind-vehicle-bridge system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moving vehicle wind tunnel test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rosswin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