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移动通信信道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泽强 马敏 杨大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文章介绍了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理论,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在此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别抽象出了移动信道基类、平坦衰落信道类、选择性信道类等各个层次的类和对象,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编程实现。仿真结果证明了仿... 文章介绍了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理论,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在此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别抽象出了移动信道基类、平坦衰落信道类、选择性信道类等各个层次的类和对象,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编程实现。仿真结果证明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通信信道 面向对象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TCM及其在卫星移动通信信道下的性能分析
2
作者 于锐 顾学迈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80-782,841,共4页
串行级联网格编码调制 (SCTCM)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串行级联卷积码 (SCCC)和网格编码调制 (TCM)技术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给出了SCTCM基本编译码结构和设计原则。并结合具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的复杂时变特性 ,对SCTCM在该信道下的误码率 (B... 串行级联网格编码调制 (SCTCM)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串行级联卷积码 (SCCC)和网格编码调制 (TCM)技术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给出了SCTCM基本编译码结构和设计原则。并结合具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的复杂时变特性 ,对SCTCM在该信道下的误码率 (BER)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 ,给出了误码率的一个上界。最后以 6 4状态的TCM为对照 ,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行级联网格编码调制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 性能分析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移动信道中Rake接收机的多径分辨系数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友喜 李少谦 李英涛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本文研究了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RAKE接收机的特性在无线移动信道中一种新的衡量方式。目前已有的无线移动信道的衡量方式,只侧重于对无线电波传播过程的研究,如大尺寸环境路径损失,小尺寸环境多径衰落等;已有的RAKE接收机特性的衡量... 本文研究了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RAKE接收机的特性在无线移动信道中一种新的衡量方式。目前已有的无线移动信道的衡量方式,只侧重于对无线电波传播过程的研究,如大尺寸环境路径损失,小尺寸环境多径衰落等;已有的RAKE接收机特性的衡量方式,即分辨多径个数,只强调RAKE接收机能处理的多径对其性能的影响。这两种衡量方式已不能很好地衡量信道的特性对目前新型RAKE接收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联合衡量无线信道及RAKE接收机特性的方式—多径分辨系数,它能很好地衡量无线移动信道对新型RAKE接收机的影响以及新型RAKE接收机算法的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径分辨系数 RAKE接收机 无线移动通信信道 衰落 空时发射分集 码分多址 扩频 码间干扰 误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通信实验室信道仿真器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丹 刘珩 《电子测量技术》 2008年第9期185-188,共4页
移动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的仿真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RM和FPGA设计的信道仿真器。该信道仿真器不仅可以实时模拟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性质(移动通信信道的性质是通过误码率变化来实现的),实现移动终端(仿真电台... 移动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的仿真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RM和FPGA设计的信道仿真器。该信道仿真器不仅可以实时模拟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性质(移动通信信道的性质是通过误码率变化来实现的),实现移动终端(仿真电台)的集群通信,还可以验证通信网络的组网能力。文中主要介绍了信道仿真器整体的设计及在工程上的实现方法。实验证明,该信道仿真器可灵活改变信道的参数,能够满足多种测试环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通信信道 信道仿真器 ARM F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搞好服务推动安陆邮电事业全面发展
5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邮电事业 邮电通信 精神文明建设 安陆市 无线寻呼 服务水平 移动通信信道 服务质量 话机普及率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ffline handover location positioning for map matching of mobile probes
6
作者 袁月明 关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2067-2072,共6页
Handover location technology was employed for collecting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in a number of field projects, and the projec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a supplementary and promising means of road traffic infor... Handover location technology was employed for collecting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in a number of field projects, and the projec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a supplementary and promising means of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collection for further traffic supervision and maintenance. Because handover location technology is one kind of pattern matching based location technologies, offiine handovex location positioning is an essential problem to be studied for successfully matching mobile probes on GIS map. Offline handover location positioning method involves two stages, handover location positioning respectively via two weighted models and an optimized model based on the intermediat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first stage. A preliminary field test is conducted on a stretch of freeway in the inner suburban region in Beij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uperior to standard least square model in location accuracy and location precision,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offline handover location positi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e probe handover location technology offline handover location positi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