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 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 V、B组采用10...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 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 V、B组采用100 k V、C组采用CARE k V技术。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CT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 V、47例120 k V、10例140 k V。B组与A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 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组与A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组和A组间的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比较,C组的SD显著低于B组,而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组和B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B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k 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展开更多
基于FDK(Feldkamp,Davis and Kress)重建算法的圆轨道锥束扫描方式,因为算法的简洁性和工程实现的可行性,成为目前主要的三维工业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3D-ICT)成像技术。但受探测器长度的限制,该种技术的扫描视场小,可检构件尺寸受到...基于FDK(Feldkamp,Davis and Kress)重建算法的圆轨道锥束扫描方式,因为算法的简洁性和工程实现的可行性,成为目前主要的三维工业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3D-ICT)成像技术。但受探测器长度的限制,该种技术的扫描视场小,可检构件尺寸受到限制。为解决较大尺寸构件3D-ICT检测问题,讨论了一种扫描锥束偏转的准三代3D-ICT成像方法,推导了它基于FDK原理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表明,在扫描锥束偏转两次情况下,其有效扫描视野比圆轨道扫描方式提高1.4倍以上。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 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 V、B组采用100 k V、C组采用CARE k V技术。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CT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 V、47例120 k V、10例140 k V。B组与A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 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组与A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组和A组间的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比较,C组的SD显著低于B组,而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组和B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B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k 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文摘基于FDK(Feldkamp,Davis and Kress)重建算法的圆轨道锥束扫描方式,因为算法的简洁性和工程实现的可行性,成为目前主要的三维工业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3D-ICT)成像技术。但受探测器长度的限制,该种技术的扫描视场小,可检构件尺寸受到限制。为解决较大尺寸构件3D-ICT检测问题,讨论了一种扫描锥束偏转的准三代3D-ICT成像方法,推导了它基于FDK原理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表明,在扫描锥束偏转两次情况下,其有效扫描视野比圆轨道扫描方式提高1.4倍以上。
文摘目的:探讨18 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与胃良性病灶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疑似胃部恶性病变患者行18 F-FDG PET/CT检查。影像经处理、勾画感兴趣区获得良恶性病灶SUVmax诊断效能ROC曲线,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及随访结果比较。评价SUVmax、PET/CT对恶性病灶的检出效能。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Z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138个胃部病灶病理诊断胃癌占63.0%(87/138),胃良性病灶占37.0%(51/138),胃癌组SUVmax明显高于良性组(t=5.64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的胃壁厚度大于良性组(t=7.57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PET/CT诊断恶性病灶的 ROC、AUC(95% CI)分别为0.857(0.757~0.916)和0.908(0.847~0.969),PET/CT 明显大于SUVmax ( Z =5.242,P =0.001)。PET/CT 诊断胃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ROC曲线发现阈值为2.97时,SUVmax、PET/C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52.9%和95.4%、92.2%。与病理诊断比较,SUVmax诊断的一致性较中等(Kappa=0.466,P =0.001),PET/CT 的一致性极好(Kappa=0.827,P=0.001)。与SUVmax比较,PET/CT诊断的灵敏度由90.8%(79/87)提高到95.4%(8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 P =0.787),特异性从52.9%(27/51)上升到92.2%(4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91, P =0.001)。PET/CT与SUVmax比较,PET/CT诊断胃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与其它细胞类型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5.0%(12/16)和95.1%(58/61),( t =1.845,P =0.074),两组的SUVmax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Z =-1.463,P =0.144)。结论与SUVmax相比,PET/CT对诊断胃癌与胃良恶性病灶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对于病理类型为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时,PET/CT诊断的假阴性高。对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提供有临床价值的信息,及时改变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