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匀非平稳风环境下移动列车脉动风谱
1
作者 严乃杰 郭辉 +2 位作者 苏永华 韩晓强 向琪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91-198,242,共9页
为了研究非均匀、非平稳风环境下相对于移动列车的脉动风特性,利用相对于移动列车脉动风与空间静止位置处脉动风的相关函数关系,推导了可以考虑风场非均匀、非平稳特性的移动列车脉动风谱模型,并通过对比验证了推导的正确性。数值计算... 为了研究非均匀、非平稳风环境下相对于移动列车的脉动风特性,利用相对于移动列车脉动风与空间静止位置处脉动风的相关函数关系,推导了可以考虑风场非均匀、非平稳特性的移动列车脉动风谱模型,并通过对比验证了推导的正确性。数值计算了移动列车脉动风相关函数、风谱函数,分析了不同风环境下移动列车脉动风特性差异,研究了车速、间距、时间等因素对移动列车脉动风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导的列车风谱适用于不同的环境风谱,可以有效考虑风场非均匀、非平稳特性及车速、风速、风向的影响;在数十秒的短时间范围内,风场的非均匀特性比非平稳特性对高速列车的影响大,实际工程中更应关注非均匀特性;作用在列车上的脉动风总能量与车速大小无关;移动列车脉动风互相关函数不关于坐标轴对称,随着间距增大,互相关函数峰值向更大的时间间隔区域移动;随着车速增大,移动列车脉动风的相关性降低,移动列车脉动风能量向高频范围移动;随着时间的增大,风场的非平稳特性对移动列车脉动风的影响逐渐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列车 脉动风谱 相关函数 风特性 非均匀 非平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列车荷载作用下地铁换乘节点中板内力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凯 张成平 王梦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7,共6页
设计地铁换乘站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楼板构件时,将地铁列车荷载按等效原则转化为静荷载作用在换乘节点上进行分析的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此种构件的受力情况.基于ANSYS子模型技术,采用双层数值分析模型,建立换乘车站结构梁-板-柱组合总体... 设计地铁换乘站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楼板构件时,将地铁列车荷载按等效原则转化为静荷载作用在换乘节点上进行分析的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此种构件的受力情况.基于ANSYS子模型技术,采用双层数值分析模型,建立换乘车站结构梁-板-柱组合总体模型进行空间有限元分析,截取换乘节点中板局部区域,建立换乘节点中板-列车荷载子模型,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完成移动列车荷载加载,获取移动列车过站过程中换乘节点中板的最不利荷载的位置及大小.结果表明,换乘节点范围接口位置的支座弯矩较大,柱位置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子模型获取的中板剪力和轴力极值均大于总体模型,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总体模型和子模型,确定中板内力的极值;子模型获取的中板内力极值发生位置及时刻各不相同,说明移动地铁列车荷载对中板内力的影响较明显,不应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换乘节点 子模型 移动列车荷载 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试移动列车-桥梁系统气动特性的U形滑道和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邹云峰 何旭辉 +2 位作者 邹思敏 黄永明 左太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47-1753,共7页
发展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是考虑运动车辆和桥梁间相互气动影响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南大学风洞实验室低速试验段壁面预留的轨道安装接口,研制一套U形滑道系统实现模型车辆的移动,该系统通过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实现模型车辆的加速... 发展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是考虑运动车辆和桥梁间相互气动影响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南大学风洞实验室低速试验段壁面预留的轨道安装接口,研制一套U形滑道系统实现模型车辆的移动,该系统通过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实现模型车辆的加速和减速,而无需复杂的专用加速和缓冲装置;车辆置于滑道不同高度可获得不同的滑动速度,因而能方便地改变模型列车滑动速度;由于U形滑道加速段置于风洞外,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风洞试验段,保证有效试验段长度。为测试移动车辆的气动力及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度,开发一套无线风压测试系统,初步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的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列车 高铁桥梁 气动特性 U形滑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列车-桥梁系统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邹思敏 何旭辉 +2 位作者 邹云峰 史康 欧俊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37,共8页
为研究横风作用下车-桥系统因列车运动状态差异对各子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列车-桥梁风洞试验测试系统,对横风作用下的车-桥系统进行气动特性测试。以我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高速铁路32 m简支梁桥和CRH2动车组为研究对象,... 为研究横风作用下车-桥系统因列车运动状态差异对各子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列车-桥梁风洞试验测试系统,对横风作用下的车-桥系统进行气动特性测试。以我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高速铁路32 m简支梁桥和CRH2动车组为研究对象,设计缩尺比为1∶25的试验模型,分别进行静止列车和移动列车在桥上时不同风速和不同位置的气动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采用静止车-桥模型风洞试验和移动车-桥系统模型风洞试验得到的列车和桥梁气动特性之间差异明显,移动列车使得车辆与桥梁之间气动干扰增大,其气动特性将变得更为复杂。总体上,在桥梁上游轨道列车车速与风速的合成风速法仍能反映列车气动特性的趋势,但由于桥梁的干扰使得其很难在车-桥系统中完全成立。此外,尽管静态车-桥系统风洞试验展现出了更稳定的试验属性,但并不能完全揭示列车运行时桥梁的气动特性,特别是难以展现风与运动列车对桥梁气动特性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移动列车 高速铁路桥梁 车-桥系统 气动特性 横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地基中隔振沟对移动列车荷载隔振研究-2.5维IBEM方法 被引量:17
5
作者 巴振宁 王靖雅 梁建文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0-873,共14页
建立层状地基-轨道-隔振沟耦合动力系统,采用2.5维间接边界元方法 (IBEM)研究了层状地基中隔振沟对移动列车荷载下地基振动的隔振问题。采用子结构方法,将系统分解为含隔振沟的层状地基和轨道子结构,采用2.5维IBEM方法求得含隔振沟层状... 建立层状地基-轨道-隔振沟耦合动力系统,采用2.5维间接边界元方法 (IBEM)研究了层状地基中隔振沟对移动列车荷载下地基振动的隔振问题。采用子结构方法,将系统分解为含隔振沟的层状地基和轨道子结构,采用2.5维IBEM方法求得含隔振沟层状地基在移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层状地基柔度,然后通过地基表面轨道中心点的竖向位移与轨道竖向位移相等将轨道和层状地基耦合。通过与已有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对不同地基、隔振沟参数下的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地基模型下隔振沟有不同的隔振效果,且隔振沟深度及其与轨道距离均对隔振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瑞典X2000高速列车在实际软土地基上的隔振计算发现,隔振沟的隔振效果随着沟深的增加而增大,且相对低频区域而言,隔振沟对高频区域的隔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地基 列车移动荷载 2.5维间接边界元 隔振沟 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中桥隧过渡段移动列车的气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林波 何旭辉 +1 位作者 严磊 林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613-624,共12页
本文通过缩尺比为1:16.8的复兴号动模型试验研究了横风中移动列车经过桥隧过渡段时的气动特性。该试验在中南大学风洞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弹射模型实验装置上进行,移动列车表面的气动压力通过装载在车体内的无线测压系统获得,并可通过积分... 本文通过缩尺比为1:16.8的复兴号动模型试验研究了横风中移动列车经过桥隧过渡段时的气动特性。该试验在中南大学风洞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弹射模型实验装置上进行,移动列车表面的气动压力通过装载在车体内的无线测压系统获得,并可通过积分获得列车气动力。实验结果表明,横风中移动列车经过桥隧过渡段时,列车侧向力会发生先负后正或先正后负的剧烈变化,列车迎风面压力标准差大于背风面压力标准差。在迎、背风侧轨道上运行的移动列车经过桥隧过渡段时所受气动力变化规律相似,迎风侧轨道上移动列车在隧道洞口处所受侧向力一般比其在背风侧轨道时的大;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于背风侧轨道上的列车,迎风侧轨道上的列车迎风面所受负压更小,背风面所受负压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风 移动列车 桥隧过渡段 风压测量 轨道位置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移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彦 苏伟 +1 位作者 张思东 张宏科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4,共4页
随着数据业务的飞速增长,在铁路等具有网络移动特征的环境中,考虑如何有效地采用基于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移动网络(NEMO)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又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研究列车移动网络的使用,并考虑移动通信中关键的带宽资源管... 随着数据业务的飞速增长,在铁路等具有网络移动特征的环境中,考虑如何有效地采用基于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移动网络(NEMO)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又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研究列车移动网络的使用,并考虑移动通信中关键的带宽资源管理问题,建立了列车移动网络系统运动模型,并提出根据不同无线环境采用自适应多家乡移动路由器带宽管理的方案。通过对自适应多家乡移动路由器带宽管理方案进行性能评价和分析,从而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移动网络 IPV6 资源管理 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沟对层状饱和地基中列车移动荷载的隔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巴振宁 梁建文 王靖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8-858,共11页
基于Biot流体饱和多孔介质理论,建立含空沟层状饱和地基–轨道耦合动力系统,研究了空沟对移动列车荷载引起层状饱和地基振动的隔振问题。方法首先将系统分解为含空沟层状饱和地基和轨道两个子结构,然后采用2.5维间接边界元方法(IBEM)求... 基于Biot流体饱和多孔介质理论,建立含空沟层状饱和地基–轨道耦合动力系统,研究了空沟对移动列车荷载引起层状饱和地基振动的隔振问题。方法首先将系统分解为含空沟层状饱和地基和轨道两个子结构,然后采用2.5维间接边界元方法(IBEM)求解含空沟层状饱和地基在移动均布竖向线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同时求解轨道在移动列车荷载和均布竖向线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最后通过令轨道竖向位移与层状饱和地基表面轨道中心处竖向位移相等实现两者的耦合。文中通过与已有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以均质饱和地基和饱和基岩上单一饱和土层地基为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了饱和地基参数和隔振沟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层状饱和地基中空沟的隔振效果优于均质饱和地基中空沟的隔振效果;且饱和地基中空沟的隔振效果优于相应单相弹性地基中空沟的隔振效果;另外,空沟深度、饱和土孔隙率和基岩与饱和土层刚度比等也对空沟的隔振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振沟 层状饱和地基 列车移动荷载 轨道 2.5维间接边界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断和时延效用函数的多宿主分级DTN列车移动网络资源分配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永晖 蒋新华 林漳希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6,共7页
多宿主分级DTN列车移动网络(M2 H2 DTN)的核心问题是DTN覆盖层上的资源分配,其影响DTN路由直至整个系统的效率,合理设计可以缓解流量爆炸问题。首先根据列车移动网络可预测环境,设计接入路由器消息矩阵及路由器接入时间的实时估计,提出... 多宿主分级DTN列车移动网络(M2 H2 DTN)的核心问题是DTN覆盖层上的资源分配,其影响DTN路由直至整个系统的效率,合理设计可以缓解流量爆炸问题。首先根据列车移动网络可预测环境,设计接入路由器消息矩阵及路由器接入时间的实时估计,提出资源后取策略,以保证高效用业务的服务质量;继而提出考虑中断和延迟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设计Pareto最优的资源分配模型;最后就节点稀疏的场景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模型能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保证,减轻瓶颈处的拥塞,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分配 列车移动网络 效用函数 容迟网络 多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移动荷载引起的地基土应力状态变化
10
作者 杨成忠 倪凯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5-87,108,共4页
将列车移动荷载简化为多组轮轴荷载,通过多点加载模拟列车在轨道路基结构上的移动过程。以遂渝线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结构为对象,应用FLAC 3D软件建立轨道-路基-场地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对轨道、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细致分析了列车... 将列车移动荷载简化为多组轮轴荷载,通过多点加载模拟列车在轨道路基结构上的移动过程。以遂渝线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结构为对象,应用FLAC 3D软件建立轨道-路基-场地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对轨道、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细致分析了列车荷载移动过程中作用线正下方地基中土单元的应力路径和主应力轴的旋转现象。结果表明:地基土单元动力响应具有明显循环特征;主应力轴始终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且连续旋转了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列车移动荷载 数值计算 应力状态 应力路径 主应力轴旋转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纵向位移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珍 万田保 霍学晋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4-111,共8页
为有效控制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梁端产生的纵向位移,以某大跨度铁路悬索桥为背景,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考虑几何非线性和边界非线性,研究在货运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改变结构体系和约束体系对悬索桥纵向位移的控制效果... 为有效控制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梁端产生的纵向位移,以某大跨度铁路悬索桥为背景,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考虑几何非线性和边界非线性,研究在货运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改变结构体系和约束体系对悬索桥纵向位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结构体系方面,设置中央扣和水平拉索均可增大悬索桥结构纵向刚度,显著减小梁端纵向位移;设置中央扣还可减小缆、梁端纵向位移差,对纵向位移控制效果更优。约束体系方面,随着粘滞阻尼器速度指数减小,梁端纵向位移峰值逐渐减小;磁流变阻尼器对梁端纵向位移控制效果有限。采用2种阻尼器组合约束可控制列车过桥纵向位移同时不显著增加缆、梁端纵向位移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列车移动荷载 纵向位移 中央扣 水平拉索 粘滞阻尼器 磁流变阻尼器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移动补票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彦 陈天一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针对铁路列车车上补票的落后现状,研究开发了适合车上作业的移动售票系统。系统由地面管理机和车上移动售票机两部分组成,地面管理部分主要实现从客票系统下载基础数据,管理客运段的车次、人员、补票机,生成补票机的补票信息,形成客运... 针对铁路列车车上补票的落后现状,研究开发了适合车上作业的移动售票系统。系统由地面管理机和车上移动售票机两部分组成,地面管理部分主要实现从客票系统下载基础数据,管理客运段的车次、人员、补票机,生成补票机的补票信息,形成客运段的各类统计报表,并可将存根信息上传到客票中心,构成完整的信息共享网络。车上补票机可补售正常票、越站票、变席变座票等各类车上产生的代用票。针对补票机外出作业和系统安全性的要求,从操作系统、权限管理、存根校验、数据备份等多个角度对补票机的安全性进行了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移动补票系统 客票系统 补票机 铁路运输 售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移动补票系统V3.0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培森 《中国铁路》 2016年第6期74-76,共3页
针对铁路客运规章的变化,统计规则的调整,统计报表的细化和延伸,以及现场需求的多样化等情况,提出列车移动补票系统V3.0的设计方案,介绍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对地面管理子系统的架构、操作等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对补票... 针对铁路客运规章的变化,统计规则的调整,统计报表的细化和延伸,以及现场需求的多样化等情况,提出列车移动补票系统V3.0的设计方案,介绍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对地面管理子系统的架构、操作等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对补票子系统的流程及功能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满足了铁路客运服务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移动补票 站车无线交互 铁路客运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访问控制在列车移动补票系统中的应用
14
作者 孙次锁 唐涛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3-45,共3页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方便、安全、高效的访问控制机制。文章概述访问控制的基本思想,分析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基本模型和特点,介绍RBAC在列车移动补票系统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角色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 访问控制机制 基本模型 安全 应用情况 列车移动补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列车移动传媒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悦婧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9-102,共4页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结构,列车移动传媒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列车传媒发展的趋势。为提高铁路列车服务质量,满足旅客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列车传媒的可持续发展,突破网络、智能手机等终端分流的制约...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结构,列车移动传媒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列车传媒发展的趋势。为提高铁路列车服务质量,满足旅客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列车传媒的可持续发展,突破网络、智能手机等终端分流的制约,以"互联网+"带动列车移动传媒的发展,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列车移动传媒系统,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列车移动传媒的发展对策,即发展列车移动Wi-Fi,加强媒体融合力度及提高列车移动媒体资源内容和质量,提升铁路旅客满意度,进而提升铁路效率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列车移动传媒 信息传播 无线Wi-Fi 媒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列车移动补票系统
16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8-98,共1页
根据现有铁路客车补票业务的特点研制开发的JWBP-Iz新型移动补票系统可以根据人员分工不同赋予各级权限,严格控制其工作范围及流程,使客运堵漏保收工作更为规范、简洁、安全、准确;新型移动补票系统与客票中心联网,可实时更新车次... 根据现有铁路客车补票业务的特点研制开发的JWBP-Iz新型移动补票系统可以根据人员分工不同赋予各级权限,严格控制其工作范围及流程,使客运堵漏保收工作更为规范、简洁、安全、准确;新型移动补票系统与客票中心联网,可实时更新车次数据,保持与客票数据同步,对车次变化及时响应,同时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并提供完整的列车数据维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移动补票系统 铁路客车 数据同步 数据维护 客票 新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响应识别桥上列车荷载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瞿伟廉 王仪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9,103,共5页
为准确快速地获知通过桥梁的列车荷载大小,将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引入桥梁列车荷载识别问题,将列车荷载识别过程转变为与列车荷载响应标准模式库的模式匹配过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分别基于桥梁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对鄱阳湖连续钢桁... 为准确快速地获知通过桥梁的列车荷载大小,将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引入桥梁列车荷载识别问题,将列车荷载识别过程转变为与列车荷载响应标准模式库的模式匹配过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分别基于桥梁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对鄱阳湖连续钢桁桥列车荷载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利用加速度响应获得的识别结果精度要明显好于采用位移和速度响应获得的识别精度,同时通过对在噪声干扰下列车荷载识别结果的分析,验证论文所述方法对桥上移动列车荷载进行识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桥梁工程 移动列车荷载识别 模糊模式识别 连续钢桁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perbola-Logistic模型预测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功奇 高广运 蒋建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13-317,共5页
振动波在土介质中传播包含呈幂函数关系的几何衰减和呈指数函数关系的阻尼衰减两方面,针对振动波衰减的两种性质,提出Hyperbola-Logistic组合模型来描述振动波沿地表的传播。实例分析表明,Hyperbola-Logistic组合模型既可以用来预测地... 振动波在土介质中传播包含呈幂函数关系的几何衰减和呈指数函数关系的阻尼衰减两方面,针对振动波衰减的两种性质,提出Hyperbola-Logistic组合模型来描述振动波沿地表的传播。实例分析表明,Hyperbola-Logistic组合模型既可以用来预测地面位移、速度、加速度及振级的衰减,又可以预测高架桥段、路堤段及地下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Hyperbola-Logistic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相关系数R均在0.95以上,决定系数R2均在0.90以上,它对振动衰减的拟合是可信的。通过对比,文中模型无论数值大小还是分布趋势,都能更好地预测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bola-Logistic组合模型 地面振动 振动衰减 移动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屏障对桥上列车及桥梁气动特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邹思敏 何旭辉 王汉封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9,共9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桥上静态和移动列车数值模型,基于2种模型研究不同风向角及风屏障对桥上列车和桥梁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风向角小于42°时,头车的阻力系数最大可达中车的1.5倍,且远大于尾车,因此头车是桥上列...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桥上静态和移动列车数值模型,基于2种模型研究不同风向角及风屏障对桥上列车和桥梁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风向角小于42°时,头车的阻力系数最大可达中车的1.5倍,且远大于尾车,因此头车是桥上列车运行时的关键部位,其行车安全受横风影响更大;2.05 m风屏障对列车和桥梁的气动特性影响十分显著,有效减小了移动列车和桥梁的表面风压和气动力,降低了横风对列车和桥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桥上列车的安全性;而对于桥上静态列车模型而言,在风向角为90°时列车的气动力和表面风压会因风屏障而增大;总体而言,合成风向角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列车在上游桥道运行时的气动特性,但受风屏障影响时该方法不再适用;当列车在桥上运行时,横风与列车风叠加产生的气动特性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瞬态效应,静态模型无法揭示桥上列车和桥梁的非定常气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列车 静止列车 桥梁 横风 风屏障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蠕变本构的列车荷载下地基长期沉降计算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广运 聂春晓 +1 位作者 曾龙 张先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5,共5页
推导了一种列车动荷载下基于蠕变本构方程的长期沉降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列车通过轨道时引起激振力,利用半无限空间Mindlin解求出轨道正下方任一点的列车移动荷载引起的动应力,其次采用波尔兹曼线性叠加原理和积分原理推导出动应力蠕变... 推导了一种列车动荷载下基于蠕变本构方程的长期沉降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列车通过轨道时引起激振力,利用半无限空间Mindlin解求出轨道正下方任一点的列车移动荷载引起的动应力,其次采用波尔兹曼线性叠加原理和积分原理推导出动应力蠕变本构方程,然后将列车移动荷载引起的动应力代入动应力蠕变积分方程,推导出列车动荷载蠕变应力–应变积分方程,最后结合分层总和法计算出列车运行引起的长期沉降。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对本算法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推导的用于计算列车运行引起的长期沉降的半解析法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此半解析法忽略了间接作用轮对的影响,其计算结果相比于数值模拟结果偏小,但间接作用轮对长期沉降的影响很小,在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移动荷载 蠕变本构 长期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