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型拖拉机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作业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黄进勇
高旺盛
+2 位作者
王爱玲
钟志明
常欣
《现代农业》
1999年第10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秸秆
秸秆还田模式
小型拖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
34
2
作者
赵惠丽
董金琎
+2 位作者
师江澜
徐苗
田霄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田(WH-MN)和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WH-MC)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产量表现、土壤有机碳贮量盈亏、碳库管理指数等指标,评价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改成高留茬还田后形成的还田模式与两季秸秆均粉碎还田的优劣。结果表明,与WN-MN相比,WC-MC和WH-MC的土壤碳储量分别增加24.23%和16.05%;与试验开始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4种还田模式的土壤碳固持为–0.83~6.14 Mg·hm^(–2);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06 Mg·hm^(–2)·a^(–1)。各处理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与WN-MN相比,WC-MC、WH-MC和WH-MN显著增加了0~20 cm表层不稳定碳组分的含量;WC-MC和WH-MC也显著增加了各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2015—2016周年产量,WC-MC、WH-MC平均较其他两个处理分别增加了34.5%、20.1%;2016—2017周年产量,以WH-MC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1.1%。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作物产量均较高,且节本增效,表明该模式有利于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固存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模式
不稳定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被引量:
9
3
作者
张刚
张世洁
+2 位作者
王德建
俞元春
张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氮肥用量
氮磷径流风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3
4
作者
赵邦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胶东半岛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耕层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小麦-玉米均衡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小麦和玉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1M0)、小...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胶东半岛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耕层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小麦-玉米均衡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小麦和玉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1M0)、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还田(W0M1)、小麦和玉米秸秆均还田(W1M1)。结果秸秆还田处理尤其是W1M1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达14.22%与33.25%;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W1M0处理通过提高穗粒数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W0M1则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更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粒数的提高;各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以W1M1处理最优,增产幅度达18.51%。[结论]在胶东半岛地区,双季秸秆还田模式能够协同提高耕层土壤质量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养分
周年产量
耕层
秸秆还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龙江:秸秆还田三年任务和标准出台
5
作者
宋丹辉
黄春英
《中国食品》
2018年第5期44-44,共1页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获悉,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黑龙江省将全面应用“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技术模式,推广和示范不同区域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整地和播种(插秧)环节农机化技术标准,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标准化...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获悉,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黑龙江省将全面应用“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技术模式,推广和示范不同区域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整地和播种(插秧)环节农机化技术标准,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标准化水平,为主要农作物秸秆“取之于农田,用之于农田”提供科学实用的农机化技术解决方案,改善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黑龙江省
技术标准
农作物
秸秆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机化技术
保护生态环境
生产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型拖拉机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作业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黄进勇
高旺盛
王爱玲
钟志明
常欣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出处
《现代农业》
1999年第10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秸秆
秸秆还田模式
小型拖拉机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S224.29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
34
2
作者
赵惠丽
董金琎
师江澜
徐苗
田霄鸿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8)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2019ZDLNY01-05-0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1)资助。
文摘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田(WH-MN)和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WH-MC)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产量表现、土壤有机碳贮量盈亏、碳库管理指数等指标,评价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改成高留茬还田后形成的还田模式与两季秸秆均粉碎还田的优劣。结果表明,与WN-MN相比,WC-MC和WH-MC的土壤碳储量分别增加24.23%和16.05%;与试验开始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4种还田模式的土壤碳固持为–0.83~6.14 Mg·hm^(–2);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06 Mg·hm^(–2)·a^(–1)。各处理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与WN-MN相比,WC-MC、WH-MC和WH-MN显著增加了0~20 cm表层不稳定碳组分的含量;WC-MC和WH-MC也显著增加了各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2015—2016周年产量,WC-MC、WH-MC平均较其他两个处理分别增加了34.5%、20.1%;2016—2017周年产量,以WH-MC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1.1%。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作物产量均较高,且节本增效,表明该模式有利于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有机碳固存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模式
不稳定碳组分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Straw return modes
Labile fra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S158.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被引量:
9
3
作者
张刚
张世洁
王德建
俞元春
张磊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济宁市兖州区源汇规划设计院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801101,2017YFD0800105)。
文摘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氮肥用量
氮磷径流风险
产量
Keywords
straw incorporation mode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N and P runoff risk
yield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3
4
作者
赵邦青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村镇农业农村中心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198-202,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胶东半岛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耕层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小麦-玉米均衡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小麦和玉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1M0)、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还田(W0M1)、小麦和玉米秸秆均还田(W1M1)。结果秸秆还田处理尤其是W1M1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达14.22%与33.25%;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W1M0处理通过提高穗粒数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W0M1则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更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粒数的提高;各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以W1M1处理最优,增产幅度达18.51%。[结论]在胶东半岛地区,双季秸秆还田模式能够协同提高耕层土壤质量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养分
周年产量
耕层
秸秆还田模式
Keywords
Organic carbon
Soil nutrient
Annual yield
Soil tilth
Straw return methods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龙江:秸秆还田三年任务和标准出台
5
作者
宋丹辉
黄春英
出处
《中国食品》
2018年第5期44-44,共1页
文摘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获悉,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黑龙江省将全面应用“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技术模式,推广和示范不同区域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整地和播种(插秧)环节农机化技术标准,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标准化水平,为主要农作物秸秆“取之于农田,用之于农田”提供科学实用的农机化技术解决方案,改善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黑龙江省
技术标准
农作物
秸秆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机化技术
保护生态环境
生产标准化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型拖拉机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作业效果的研究
黄进勇
高旺盛
王爱玲
钟志明
常欣
《现代农业》
199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赵惠丽
董金琎
师江澜
徐苗
田霄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张刚
张世洁
王德建
俞元春
张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赵邦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黑龙江:秸秆还田三年任务和标准出台
宋丹辉
黄春英
《中国食品》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