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姚宝林 施炯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8-1129,1132,共3页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3种处理,研究河西内陆河灌区作物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8:00时3种耕作方式土壤温度相差不大。14:00时土壤温度增速最明显,覆...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3种处理,研究河西内陆河灌区作物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8:00时3种耕作方式土壤温度相差不大。14:00时土壤温度增速最明显,覆盖免耕的土壤温度变化较其他两种方式平缓,秸秆的覆盖降温作用在作物生育中前期表现明显,后期减弱。20:00时覆盖免耕的土壤积温分别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小134.31、61.4℃。3种耕作方式的土壤温度差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降温过程中的差值较增温过程的小。作物生育早期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土壤温度变化剧烈;降温天气覆盖免耕的增温和降温分别为7.42、.4℃,增温天气增温和降温则为13.6、12.7℃。[结论]秸秆覆盖免耕依据气温和作物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的调温效应,减缓和抑平了土壤时间和空间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增温效应"和"降温效应"在土壤表层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免耕 土壤温度 调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留茬秸秆覆盖免耕西瓜栽培
2
作者 浦学文 袁桂英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60,共1页
大麦留茬秸秆覆盖免耕栽培西瓜,瓜蔓可借助麦茬攀缘固定生长方向,防风抗倒,可减去西瓜栽培过程中的压蔓工作,省工省力.
关键词 西瓜 大麦留茬秸秆覆盖免耕栽培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园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牛新胜 马永良 +2 位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张树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58-163,共6页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mm)(0-10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覆盖免耕(NTMS)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5
4
作者 黄高宝 李玲玲 +3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Guangdi Li Kwong Yin CHA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9,共5页
通过2001~200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地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雨季土壤贮水多会导致土壤比热增大而来年早春地温回升慢;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地温差不受天气状况的影... 通过2001~200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地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雨季土壤贮水多会导致土壤比热增大而来年早春地温回升慢;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地温差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可以稳定土壤温度,白天升温较慢,下午至夜间降温更慢。免耕秸秆覆盖降低春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温度0.5℃~1.6℃,拔节至成熟期降低得更多,但对休闲期土壤温度影响不大。免耕秸秆覆盖春小麦经济产量可提高8.8%~28.8%,但产量与耕层平均地温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免耕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崔凤娟 刘景辉 +2 位作者 李立军 高婕 李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5-200,共6页
为探索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内蒙古武川县旱作免耕覆盖耕作模式下农田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 为探索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内蒙古武川县旱作免耕覆盖耕作模式下农田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易氧化碳的含量及土壤碳库各项指数,且免耕同一留茬高度不同覆盖量处理间各项指标值差异显著,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值也增加。土壤易氧化碳与碳素有效率A、B、C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991,易氧化碳作为土壤活性碳的指标可以更灵敏更直接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短期的变化状况,免耕秸秆覆盖对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各项指标值的贡献大于传统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可溶性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余泳昌 刘晓文 +1 位作者 李明枝 梁晓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9-312,共4页
探讨了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栽培对夏玉米外部性状、环境状况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与6种栽培模式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种植模式有助于作物生长,土壤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夏玉米 免耕秸秆覆盖 机械化栽培技术 栽培模式 保护性耕作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翻和免耕覆盖对玉米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胡颖慧 时新瑞 +4 位作者 李玉梅 邵广忠 孟祥海 孙殷会 张庆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60-63,共4页
为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深翻和免秸覆盖对玉米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逐年加重玉米茎腐病发生;丝黑穗病流行年份,免耕-秸秆覆盖较秸秆深翻减轻丝黑穗病危害;玉米螟的危害随还田年限... 为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深翻和免秸覆盖对玉米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逐年加重玉米茎腐病发生;丝黑穗病流行年份,免耕-秸秆覆盖较秸秆深翻减轻丝黑穗病危害;玉米螟的危害随还田年限增加逐年加重;秸秆还田增加玉米产量,但在病虫害流行年份免耕秸秆覆盖出现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翻 免耕秸秆覆盖 土传病虫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庆单6号的选育、推广及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
8
作者 刘忠双 边立新 +3 位作者 毛同艳 张淑兰 魏海良 刘迪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9期208-210,共3页
玉米杂交种庆单6号是大庆市庆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以自选系庆系46为母本、自选系庆系47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杂交种。2007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0年来,良种良法配套推广,随着其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的成... 玉米杂交种庆单6号是大庆市庆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以自选系庆系46为母本、自选系庆系47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杂交种。2007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0年来,良种良法配套推广,随着其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的成熟,其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到2017年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800万亩,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单6号 品种选育 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林德志 胡志超 +3 位作者 于昭洋 顾峰玮 吴峰 吴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16,共4页
概述了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的目的及意义,总结了现行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的种类,分析各种类的特点以及处理秸秆的原理,并总结概括了现行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简要分析了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的... 概述了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的目的及意义,总结了现行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的种类,分析各种类的特点以及处理秸秆的原理,并总结概括了现行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简要分析了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装置的特点、工作原理,并通过田间试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秸秆处理装置 应用现状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播种机的抛送装置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德志 吴努 +3 位作者 陆永光 于昭洋 徐宏博 胡志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10-414,共5页
为了了解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机叶片式抛送装置气流流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抛料管道气流速度的影响因素,采用FLUENT对抛送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气流速度沿叶轮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升高;圆形壳体出料口外侧的... 为了了解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机叶片式抛送装置气流流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抛料管道气流速度的影响因素,采用FLUENT对抛送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气流速度沿叶轮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升高;圆形壳体出料口外侧的气流速度较内侧处的高;模拟所得结果和试验值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抛送叶轮的转速越高、叶片直径越大,各测点的气流速度就越大,越有利于秸秆物料的抛送;当叶片数为4、叶片倾角为后倾10°时,更有利于秸秆物料的抛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 抛送装置 数值模拟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培肥条件下风沙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刘飞 刘骁 +3 位作者 蒋敏 李双霜 谢先照 韩贝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99-103,共5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培肥条件下风沙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既能快速培肥地力,又能适宜于风沙土的最佳耕作方式。于202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开展田间试验,以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在生物炭培肥基础上以翻耕(CT)...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培肥条件下风沙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既能快速培肥地力,又能适宜于风沙土的最佳耕作方式。于202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开展田间试验,以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在生物炭培肥基础上以翻耕(CT)为对照,设置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M)共3种耕作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与CT处理相比,NTM处理显著增加了碱解氮、速效钾、全钾含量;NT处理显著增加了有效磷含量,但降低了有机碳含量;②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下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19.77%;③NTM处理的产量比CT、NT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6.67%、22.81%。综上,培肥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既能增加土壤养分,还能提升玉米产量,是一种兼具培肥和增产效果且适宜于风沙土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免耕 免耕+秸秆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下坡耕地次降雨径流量及径流泥沙颗粒机械组成规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邱野 王瑄 +1 位作者 李德利 王宇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65,共4页
为确定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次降雨坡面径流量及径流泥沙中土壤颗粒机械组成规律,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10°坡耕地,顺垄、横垄、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模式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试验小区的次降雨径流量顺序为裸地(LD)&... 为确定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次降雨坡面径流量及径流泥沙中土壤颗粒机械组成规律,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10°坡耕地,顺垄、横垄、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模式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试验小区的次降雨径流量顺序为裸地(LD)>顺垄传统耕作(Ts)>顺垄免耕(NTs)>顺垄免耕秸秆覆盖(NTSs)>横垄传统耕作(Th)>横垄免耕(NTh)>横垄免耕秸秆覆盖(NTSh);不同耕作模式下,坡面流失的泥沙颗粒机械组成均不同,其中LD流失的沙粒含量最多,Ts流失的粉粒含量最少,NTSh流失的粘粒含量最多;不同耕作模式,坡面流失土壤颗粒级配较均匀地为LD、NTs、Th、NTh;不同耕作模式产生的地表径流中,粒径在0.25~0.06mm的土壤流失量最多,当粒组的范围>0.06mm时,各粒组不同处理方式的土壤流失量顺序均为NTSh<NTh<Th<NTSs<NTs<Ts<LD,当粒组的范围<0.06mm时,各处理不同粒组的土壤流失量顺序开始发生波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土壤颗粒 免耕秸秆覆盖 横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冯福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8,共5页
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高0.21%和0.23%,免耕对土壤... 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高0.21%和0.23%,免耕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明显;冬小麦收获后,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的高低顺序为: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传统耕作。冬小麦返青至成熟期间,无论晴天还是阴天,0~25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处理土壤温度均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处理土壤温度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低2.8℃和2.6℃,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可以稳定土壤温度。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免耕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玲玲 黄高宝 +1 位作者 秦舒浩 于爱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4-520,共7页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SS延缓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延长了其灌浆持续期;NTS及NTSS在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相对生长率(RGR),较高的主茎穗平均灌浆速率和小麦籽粒充实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最终表现为产量和WUE显著提高。与T相比较,2004—2007年NTS和NTSS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8.6%和23.8%,2005—2007年NTS、NTSS平均WUE分别提高26.8%和16.1%。因此,在沙尘暴发生频繁、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甘肃河西灌区,以免耕秸秆覆盖或免耕立茬的方式种植冬小麦是有利于小麦节水增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免耕立茬 冬小麦产量 相对生长率 灌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樊翠芹 王贵启 +1 位作者 李秉华 许贤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101-103,共3页
比较了免耕覆盖玉米秸秆与旋耕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耕作方式麦田的杂草种类差异不大,免耕覆盖玉米秸秆能降低杂草发生的数量,但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旋耕 小麦 杂草 发生规律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珊 董秀丽 +1 位作者 闫靖华 刘娜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7期108-111,共4页
通过初步探索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即免耕秸秆覆盖(免耕)、无膜翻耕(无膜)、常规覆膜翻耕(覆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依据。在博州阿场苏门托哈村玉米地块进行大田试验,分别观察玉米生育期变化,并... 通过初步探索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即免耕秸秆覆盖(免耕)、无膜翻耕(无膜)、常规覆膜翻耕(覆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依据。在博州阿场苏门托哈村玉米地块进行大田试验,分别观察玉米生育期变化,并通过环刀法采集玉米耕层土样,以常规耕作栽培模式(覆膜)为对照,研究免耕、无膜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无膜和免耕栽培下玉米亩产量分别为1297.96 kg、1248.46 kg和1101.67 kg,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16%±0.25%、14.02%±0.87%和18.45%±0.35%。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影响显著,无膜栽培延迟3 d,但并未造成作物减产;免耕栽培延迟7~8 d,对作物减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无膜处理则恰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无膜翻耕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 农机先行
17
作者 赵庆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8年第9期76-76,共1页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机械化,实现以保护黑土地、保护青山绿水、增收节支为目的全程机械化。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是适合中国北部干旱和半干旱...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机械化,实现以保护黑土地、保护青山绿水、增收节支为目的全程机械化。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是适合中国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全程机械化模式,伊通县把这种模式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全程机械化模式,利用财政资金加以扶持和引导,推进全县农机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 全程机械化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