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增强 李丹丹 +1 位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57-1565,共9页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秸秆施用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多糖含量;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较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处理进一步增加了>2 mm和1~0.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团聚体MWD和GMD以及多糖含量;秸秆施用处理与对照处理具有相似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作物种植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丛枝真菌含量,对照和秸秆施用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于作物种植和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以及PLFA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多糖和丛枝真菌含量均与>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MWD和GMD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施用 作物种植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大豆系统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正华 杨燕萍 +3 位作者 李涵茂 陈书涛 李岑子 申双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9-543,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UV-B增强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大豆系统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分枝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成熟期和全生长期,UV-B增强,系统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59.88%,65.47%,67.35... 采用人工模拟UV-B增强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大豆系统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分枝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成熟期和全生长期,UV-B增强,系统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59.88%,65.47%,67.35%和64.44%,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37.94%,24.61%,48.42%和34.16%;秸秆施用促进了系统呼吸速率,4个时期平均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59.88%,61.50%,99.16%和64.44%;降低了全生长期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236).UV-B增强和秸秆施用复合处理显著增大土壤-大豆系统的呼吸速率,降低全生长期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秸秆施用 呼吸速率 N2O排放 土壤-大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_2排放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正华 杨燕萍 +3 位作者 陈书涛 李涵茂 李岑子 申双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30-1134,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人工增强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增强,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CO_2排放通量,研究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增强与秸秆施用没有改变CO_2排放通量的季...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人工增强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增强,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CO_2排放通量,研究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增强与秸秆施用没有改变CO_2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UV-B具有抑制效应,显著降低了拔节-孕穗期的CO_2排放,降幅达15.48%(P=0.055).秸秆施用对CO_2排放具有促进效应,使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的CO_2排放分别增加了59.52%(P=0.005)和13.10%(P=0.092).秸秆施用和UV-B增强处理增加了返青期的CO_2排放,增幅为30.95%(P=0.083).对照、UV-B增强、秸秆施用和秸秆施用+UV-B增强4种处理的系统CO_2排放与气温都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6,0.60,0.45和0.51,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分别为1.83,1.97,1.55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秸秆施用 CO2排放 土壤-冬小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活动和秸秆施用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焦加国 朱玲 +2 位作者 李辉信 刘满强 胡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9-213,218,共6页
通过实验室短期培养研究接种蚯蚓和有机物不同施用方式(混施与表施)对土壤微生物类群、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呼吸强度等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对土壤可培养酵母菌、细菌数量和土壤底物诱导呼吸强度有明显促进作用。最高... 通过实验室短期培养研究接种蚯蚓和有机物不同施用方式(混施与表施)对土壤微生物类群、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呼吸强度等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对土壤可培养酵母菌、细菌数量和土壤底物诱导呼吸强度有明显促进作用。最高增幅分别达到相应未接种蚯蚓处理的5.18,8.88,2.50倍。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量及真菌数量的影响受到秸秆施用的影响:在混施和不施秸秆的处理(SRME、SE)中显著抑制丝状真菌数量;在混施秸秆处理中蚯蚓活动降低了SMBC含量。秸秆的施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性状也有较大影响。混施秸秆处理中,土壤酵母菌、细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强度增加也最为明显,而丝状真菌数量的增加幅度却不如表施秸秆处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随时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呈现先降(第4周)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他测定项目没有一致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差分析表明秸秆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96.5%(SMBN)、77.9%(细菌)、69.4%(酵母菌)和85.3%(丝状真菌)。并且时间、秸秆和蚯蚓因子间存在强烈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微生物量 底物诱导呼吸强度 秸秆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供应与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伟 梁斌 +3 位作者 康凌云 郑媛媛 李俊良 陈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5,共5页
通过布置的设施菜田土壤淋溶装置,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NN、有机物料MNS、优化施氮SN、传统施氮CN和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90cm)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的施肥处理之间硝态氮淋溶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布置的设施菜田土壤淋溶装置,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NN、有机物料MNS、优化施氮SN、传统施氮CN和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90cm)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的施肥处理之间硝态氮淋溶存在显著差异,淋溶量大小均表现为CN〉SN〉MNS〉NN,分别为475,295,239,176kg/hm^2,2013年秋冬季和2014年冬春季淋溶范围分别为84~187kg/hm^2和92~288kg/hm^2;2014年冬春季硝态氮淋溶量高于2013年秋冬季,高出53.9%;番茄不同生长时期硝态氮淋溶量不同,淋溶主要集中在番茄的生长前期,生长前期淋溶最大比重达到63.9%,生长后期最小的淋溶比重仅为5.5%。2013年秋冬季CN和CN+S、2014年冬春季SN和SN+S以及CN和CN+S之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秸秆还田处理一年共减少了207kg/hm^2硝态氮的淋溶,说明秸秆还田降低硝态氮淋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硝态氮 淋溶 秸秆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县作物机收秸秆同步轧碎施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
作者 杨晓三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4期167-167,189,共2页
介绍了潜山县作物机收秸秆的基本情况,作物秸秆过机轧碎施用的作用,以及作物秸秆过机扎碎施用推广的规划,分析了制约作物秸秆过机施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开展技术攻关、做好油菜机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促推广工... 介绍了潜山县作物机收秸秆的基本情况,作物秸秆过机轧碎施用的作用,以及作物秸秆过机扎碎施用推广的规划,分析了制约作物秸秆过机施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开展技术攻关、做好油菜机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促推广工作、提高作物秸秆过机轧碎催腐技术含量、体制机制保障推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机收 秸秆同步轧碎施用 对策建议 潜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凯男 吴金芝 +9 位作者 李俊红 田文仲 张洁 李芳 侯园泉 张振旺 姚宇卿 吕军杰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0-1781,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培肥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的氮磷钾养分(SOR)3个处理。调查了2015—2020年度夏玉米、冬小麦及周年产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2020年冬小麦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在0—380 cm土层剖面的分布积累量。【结果】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2020年C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含量显著下降,而NPK和SOR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0.4%~16.4%,0—40 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6.7%~20.0%,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5.4%。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夏玉米产量在干旱年(2015和2017年)及5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了35.3%和10.1%,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平水年(2016年)及5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42.7%、12.3%和18.5%,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了20.5%和23.5%;冬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未显著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2015—2016、2016—2017、2019—2020)及5年均值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9.8%和7.9%。NPK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732 kg/hm^(2),其中68.2%积累在100—230 cm土层;SOR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833 kg/hm^(2),其中74.8%积累在80—20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在200—230、260—290、320—350和350—380 cm土层分别显著降低了54.9%、21.1%、25.0%、57.9%。【结论】无论降雨多寡,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氮磷钾肥均未降低冬小麦产量,但显著提高了干旱年夏玉米及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较常规氮磷钾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是旱作麦玉两熟区兼顾产量、效率和环境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制 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有机肥 化肥减施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硝态氮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紫337’紫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8
作者 刘亚柏 刘伟忠 +4 位作者 陈宏州 马媛媛 赵亚夫 王润芳 王全洪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66,共3页
通过对‘烟紫337’紫薯进行有机栽培试验,研究覆膜和施用农作物秸秆炭对其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炭对紫薯有增产和减少虫害的作用,覆膜能有效防止虫害,但是施炭和覆膜也会导致藤蔓生长过旺,以致影响产量。
关键词 紫薯 高产栽培 施用秸秆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