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运转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华 黄萌 +4 位作者 陈培峰 张建栋 乔中英 宋英 沈明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为油菜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氮肥运筹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材料,设置稻草全量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A)、稻草不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B)、稻草全量还田免耕人工穴栽(C)、稻草...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为油菜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氮肥运筹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材料,设置稻草全量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A)、稻草不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B)、稻草全量还田免耕人工穴栽(C)、稻草不还田免耕人工穴栽(D)、人工直播(E)5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穴栽和直播;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在2种移栽方式下稻草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产量差异不明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免耕穴栽>直播,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变大。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素积累与运转有显著影响,初花至终花期、终花至成熟期氮素的阶段累积量均表现为A>B>C>D>E;与直播相比,2种移栽方式(A和B)均能显著提高花后茎秆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叶的转运率,但茎秆转运率和贡献率却低于直播。机械起垄开沟摆栽能显著提高油菜干物质的生产和花后植株氮素的积累与运转,从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油菜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姜照伟 林文雄 +2 位作者 李义珍 卓传营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促芽促苗氮肥,可显著增强头季稻的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干物质在叶片、茎鞘的积累,成熟收割时有较大份额的干物质残留于稻桩;增加再生分蘖成穗数和单蘖叶面积,从而显著增... 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促芽促苗氮肥,可显著增强头季稻的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干物质在叶片、茎鞘的积累,成熟收割时有较大份额的干物质残留于稻桩;增加再生分蘖成穗数和单蘖叶面积,从而显著增强再生稻的光合生产量;增加稻桩、叶片干物质的转运量。因此,显著增加了再生分蘖的干物质积累量。再生稻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净积累量、再生稻的库容量及稻谷产量均与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1.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氮肥 干物质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高产群体的氮磷钾素积累运转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育民 李义珍 +1 位作者 郑景生 庄占龙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1-6,共6页
杂交稻高产群体的NPK积累动态呈Logistic生长曲线,积累半量期在枝梗分化至颖花分化期。以中期积累最多(占45%~67%),前期次之(占30%~43%),后期较少(占2%~19%)。叶片、叶鞘积累的N、P、K素和... 杂交稻高产群体的NPK积累动态呈Logistic生长曲线,积累半量期在枝梗分化至颖花分化期。以中期积累最多(占45%~67%),前期次之(占30%~43%),后期较少(占2%~19%)。叶片、叶鞘积累的N、P、K素和茎秆积累的N、P素,抽穗后有50%左右转运到穗部,占籽粒净积累量的2/3以上(N占67%~76%,P占95%~96%,K占100%)。黄熟期的稻穗积聚了全株60%~68%的N素,66%~80%的P素,17%~18%的K素;茎秆积聚了全株50%左右的K素。随着生育期的进展,叶片、叶鞘的含N、P、K率,茎秆的含N、P率和稻穗的含K率逐渐降低,茎秆的含K率逐渐上升,稻穗的含N、P率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高产群体 氮磷钾素 积累运转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的钾肥积累运转特性及合理施用
4
作者 赵雅静 李小萍 +1 位作者 姜照伟 李义珍 《福建稻麦科技》 2011年第3期19-22,共4页
通过2009—2010年度在龙海设置冬种马铃薯施钾肥试验,结果明确:马铃薯吸钾量随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马铃薯吸钾速率以前中期为最大,开花后从土壤中吸钾速率逐渐降低,块茎所需钾素大部分来自茎叶既有钾素的输出;每667m2马铃薯鲜薯产量2500... 通过2009—2010年度在龙海设置冬种马铃薯施钾肥试验,结果明确:马铃薯吸钾量随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马铃薯吸钾速率以前中期为最大,开花后从土壤中吸钾速率逐渐降低,块茎所需钾素大部分来自茎叶既有钾素的输出;每667m2马铃薯鲜薯产量2500~2700kg所需的K肥经济施用量为14kg;种薯脱毒与否对氯离子胁迫抗力明显不同,在生产上要根据种薯脱毒情况决定能否施用含氯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钾肥 积累运转 氯离子胁迫 合理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南小麦可移动性醣类的积累运转
5
作者 庄占龙 陈子聪 +1 位作者 郑景生 李义珍 《福建稻麦科技》 1992年第4期43-47,共5页
营养器官从拔节期起大量积贮可移动性醣类,其中的可溶性糖在乳熟初期达积累高峰,淀粉在孕穗期达第一积累高峰,茎秆淀粉在乳熟初期,叶、鞘淀粉在乳熟末期达第二积累高峰。乳熟初期以后,营养器官贮藏的可移动性醣类源源输往穗部,输出率达8... 营养器官从拔节期起大量积贮可移动性醣类,其中的可溶性糖在乳熟初期达积累高峰,淀粉在孕穗期达第一积累高峰,茎秆淀粉在乳熟初期,叶、鞘淀粉在乳熟末期达第二积累高峰。乳熟初期以后,营养器官贮藏的可移动性醣类源源输往穗部,输出率达89.6%,构成籽粒产量的26.5%,其中又以茎秆输出的可移动性醣类最多,构成籽粒产量的23.9%。穗器官从孕穗期开始积累可移动性醣类,乳熟初期起高速积累,其中的可溶性糖随即合成淀粉,含量逐渐减少,而淀粉含量则迅速增加。黄熟期穗器官淀粉积累量占全株淀粉总积累量的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可移动性醣类 可溶性糖 淀粉 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与施磷对小麦氮素积累运转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雨露 康娟 +6 位作者 王家瑞 申圆心 李玉莹 张艳菲 马耕 徐文俊 王晨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5-1104,共10页
为探讨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灌水与施磷的作用,以黄淮南部高产麦田主导小麦品种百农207和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灌水与施磷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P0)相比,施... 为探讨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灌水与施磷的作用,以黄淮南部高产麦田主导小麦品种百农207和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灌水与施磷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P0)相比,施磷条件(P1,150 kg?hm^-2)下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其中百农207和豫麦49-19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32.9%和105.9%,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65.3%和51.2%,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6.9%和5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5.1%和29.2%。灌水有利于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及籽粒氮素积累,提高籽粒产量。与不灌水(W0)相比,W1(拔节水)和W2(拔节水+开花水)条件下百农207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14.1%和17.7%,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5.3%和28.8%;豫麦49-198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0.1%和58.9%,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2.8%和16.8%。水、磷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百农207和豫麦49-198籽粒产量分别以W2P1和W1P1处理最高,较W0P0处理分别提高116.3%和69.1%。综合考虑,施用磷肥150 kg?hm^-2结合灌水1~2次既能实现小麦高产,又能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物质 氮素积累运转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早稻光合产物的积累运转动态
7
作者 郑景生 庄占龙 陈子聪 《福建稻麦科技》 1992年第4期29-34,共6页
(1)水稻全株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呈S形曲线,以苞分化至齐穗期的积累速率为最大。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呈单峰曲线,高峰在齐穗朗。全株及营养器官的可溶性糖积累呈多峰曲线,苞分化期达第一个积累小高峰,齐穗期达最高峰,乳熟末期以后... (1)水稻全株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呈S形曲线,以苞分化至齐穗期的积累速率为最大。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呈单峰曲线,高峰在齐穗朗。全株及营养器官的可溶性糖积累呈多峰曲线,苞分化期达第一个积累小高峰,齐穗期达最高峰,乳熟末期以后,又有重新积累现象。 (2)营养器官主要在穗发育期贮积可移动性醣类(可溶性糖、淀粉),有57%是在齐穗前10日间贮积的。贮积的可移动性醣类又于齐穗后10日间集中大量输出,构成同期穗部物质净积累量的38%,这对于增进开花受精及子房初期发育可能起很大作用。 (3)稻穗光合产物积累呈S形曲线,齐穗至蜡熟的积累速率最大。谷粒充实物质的3/4来自齐穗后叶片的光合作用,1/4来自营养器官齐穗前贮积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合产物 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及小麦氮素积累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霞 李赟 +3 位作者 李慕嵘 尹立俊 王小燕 漆栋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83-1892,共10页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襄麦55和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设不渍水(CK)和开花期连续渍水7 d(...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襄麦55和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设不渍水(CK)和开花期连续渍水7 d(WL)处理,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和产量结构等指标,并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结果】0~20 cm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对渍水的反应强度较20~40 cm和40~60 cm表现更剧烈。与CK相比,WL处理下(渍水后0~7 d),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65.7%~81.2%,铵态氮含量则上升48.7%~54.8%;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总氮含量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当撤去水分处理后(渍水后7~14 d),硝态氮含量急剧上升,甚至恢复至与CK相同水平,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与CK变化趋势相反;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与CK趋势一致。随后至小麦成熟期,CK和WL处理下各氮素含量总体上均逐渐降低。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花后氮素积累量(P<0.05,下同),并导致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下降;襄麦55花后氮素积累量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郑麦9023。此外,WL处理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与CK相比襄麦55和郑麦9023的产量分别降低25.24%和34.81%。通过对渍水条件下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与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冗余分析可知,渍水第7 d(渍水终止当天)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小麦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呈正相关,铵态氮和总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呈负相关,与土层深度关系较小;碱解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存在土层间差异。【结论】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对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以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对渍水的响应最敏感,其中硝态氮含量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而铵态氮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开花期渍水 土壤氮素 氮素积累运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其义 邵庆勤 何克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5期105-106,101,共3页
本文研究了六种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的叶片、茎鞘、穗部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是存在差异的,而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是小麦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从而导致这六个小麦... 本文研究了六种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的叶片、茎鞘、穗部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是存在差异的,而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是小麦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从而导致这六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存在差异。这六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表现为皖麦48>偃展4110>郑麦9023>周麦18>中原98-68>新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积累运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宁冬11号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维军 袁汉民 +6 位作者 陈东升 王小亮 亢玲 何进尚 赵桂珍 惠建 陈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38,共6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宁冬11号"地上器官光合产物积累、运转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茎鞘、穗部光合产物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表现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宁冬11号"地上器官光合产物积累、运转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茎鞘、穗部光合产物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表现为N4>N3>N2>N1(N1、N2、N3、N4分别表示施氮量为90、180、270、360kg/hm2,下同),但籽粒产量表现为N3>N4>N2>N1,主要是由于N4处理无效分蘖增加,群体密度增大,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及田间水分供应不足,结实率降低、穗粒数减少造成收获指数降低所致。N1、N2处理由于收获穗不足而导致产量不高。进一步分析表明,籽粒产量的最终形成是由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运转率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增加氮肥施用量能延长绿叶功能期、增加灌浆时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但过量施氮使小麦成熟期推迟6d,这对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后复种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增加农民收入十分不利。因此,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生产中中高肥力田块氮肥用量以27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引黄灌区 冬小麦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运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运转与稻米品质对播期和行距配置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谢裕林 于雅洁 +2 位作者 董明辉 张文地 江贻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3-100,共8页
为明确不同类型粳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运转特性及其与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以当地主栽的不同穗型和生育类型品种(系)为材料,进行4个播期(B1、B2、B3、B4)和2种行距配置处理,以期寻求优质食味品质形成的栽培调控技术途径。结果... 为明确不同类型粳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运转特性及其与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以当地主栽的不同穗型和生育类型品种(系)为材料,进行4个播期(B1、B2、B3、B4)和2种行距配置处理,以期寻求优质食味品质形成的栽培调控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大穗型水稻茎鞘NSC积累、运转和穗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穗粒兼顾性品种;播期对茎鞘NSC积累运转影响较大,除杂交晚粳甬优1526成熟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抽穗、成熟期NSC含量及转运量、穗干质量表现为B2>B1>B3>B4,B2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期;B2播期处理NSC转运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他播期品种类型间存在差异;随播期延迟,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差,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增加,胶稠度含量降低,崩解值、糊化温度以B2播期最高,B4播期最低,消减值趋势相反。与常规行距比较,宽窄行显著增加茎鞘NSC含量、转运量和穗干质量,晚熟品种与中熟品种类型间对转运率和籽粒贡献率影响有差异;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增加,崩解值显著增加,胶稠度、消减值和糊化温度显著降低,同时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改善。NSC转运量与多个米质性状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NSC转运率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品种、行距配置与播期之间互作显著影响NSC转运和稻米品质形成。选用适宜的品种、播期和行距配置能较好地协调NSC的积累运转,促进籽粒结实与米质改善。本研究为合理安排太湖地区水稻播种期及优化稻米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播期 栽插方式 NSC积累运转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夏玉米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穆心愿 夏来坤 +7 位作者 谷利敏 张凤启 张君 丁勇 齐建双 唐保军 赵发欣 邢健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CK(对照,全生育期正常灌水)、T1(花前干旱胁迫)、T2(花后干旱胁迫)和T3(花期连续干旱胁迫),探究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花前干旱胁迫能抑制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面积的生长,而花后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但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花期干旱胁迫不仅显著降低夏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0.05,下同),还抑制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降低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花前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的影响大于花后干旱胁迫。花期干旱胁迫导致夏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花期连续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最大,花前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大于花后干旱胁迫;ZD958在T1、T2和T3处理下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0.1%、15.6%和35.9%,WK702分别比对照降低32.3%、19.3%和51.3%。【结论】花期干旱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夏玉米的植株形态、有效光合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等,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对干旱敏感型品种WK702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抑制高于耐旱型品种ZD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期干旱胁迫 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魏艳丽 王辉 +4 位作者 冯毅 张玲丽 闵东红 李学军 孙道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7-512,共6页
为给小麦育种在源、流、库性状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三种穗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源亏缺导致干物质累积量和穗粒重降低,减源越多、减源叶位越高,二者降低... 为给小麦育种在源、流、库性状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三种穗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源亏缺导致干物质累积量和穗粒重降低,减源越多、减源叶位越高,二者降低幅度越大;(2)叶源亏缺可以大幅度提高剩余叶源的光合速率和营养器官花前储藏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效应不能完全补偿叶源亏缺造成的光合损失;(3)小麦籽粒产量的80%(中穗型和多穗型)~90%(大穗型)来自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叶源是小麦籽粒库扩建的核心光合源;(4)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可以大幅度被调运用于籽粒库的扩建,小麦生育后期叶源的光合速率不但可以被提高,而且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的速度也可以减缓;(5)三种穗型小麦比较,在相同减源条件下,大穗型小麦的光合积累量和穗粒重的降低幅度及光合速率随生育期推进的降低幅度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大穗型小麦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对籽粒库的贡献率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且花后光合产物的分配也不够合理,说明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产量潜力远高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适当减小叶面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群体穗数,以及在群体水平上增源、畅流、扩库,可能是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减源 干物质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樊高琼 杨恩年 +4 位作者 郑亭 吴中伟 王秀芳 邵庆勤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40-3949,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烯效唑干拌种 籽粒品质 氮素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顾俊荣 董明辉 +3 位作者 赵步洪 陈培峰 季红娟 韩立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7-354,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性及其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管理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联合运用显著增加了幼穗分化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期茎鞘中NSC含量,提高了茎鞘干物质和NSC运转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运转率和贡献率明显大于常规粳稻苏10-100;水氮处理降低了穗数,但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2.53%,1.68%、13.63%,3.3%、8.1%和9.06%、10.35%,其中2个弱势籽粒千粒重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6.3%和15.9%,显著大于强势粒。因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具有中后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大,物质运转率高,穗大且多,结实率高、充实度好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弱势籽粒灌浆充实,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不同类型水稻养分水份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地氮肥管理 轻干-湿交替灌溉 茎鞘NSC 积累运转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对水稻糖、淀粉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延 秦遂初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54-57,共4页
溶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缺镁水稻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充足的镁提高水稻主茎和分蘖的糖、淀粉含量,促进成熟期碳水化合物由茎鞘向穗部运转,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产量较缺镁处理有极显著的增加.
关键词 水稻 淀粉 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杨永 柴雨葳 +7 位作者 常磊 王泽义 李亚珍 马菊花 徐文杰 刘晓峰 柴娜英 黄彩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6,共12页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以及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相对生长速率;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生育期天数、快速生长阶段表现为延长,PM处理则相反。覆盖措施促进了干物质在穗轴+颖壳中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贡献率,处理间表现为PM>SM5>SM3>SM4。与CK相比,两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增产1.94%~18.43%,SM5处理产量最高;PM处理增产18.47%~27.2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产投比显著高于PM处理,且SM5处理纯收益最高,较CK增加989.81~1351.69 CNY·hm^(-2)。综上,覆盖处理有利于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和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其中秸秆带状覆盖5行措施增产、增收综合效果最优,是西北旱地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 产量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上覆膜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清 吴慧娟 +2 位作者 杨珍平 孙敏 高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为研究垄上覆膜对晋中旱地小麦不同群体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以重穗型小麦040121-13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垄上覆膜处理,副区为播种密度,系统研究旱地小麦不同群体在覆膜条件下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情况.结果表明,旱地... 为研究垄上覆膜对晋中旱地小麦不同群体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以重穗型小麦040121-13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垄上覆膜处理,副区为播种密度,系统研究旱地小麦不同群体在覆膜条件下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情况.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合理的群体密度在450~600万·hm^-2基本苗之间为宜.覆膜两垄间距以50 cm较合适.覆膜优化了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干物质积累运转速度及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上覆膜 晋中旱地小麦 灌浆期 干物质积累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董明辉 陈培峰 +4 位作者 顾俊荣 乔中英 黄萌 朱赟德 赵步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3-6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 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B1)处理,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著与极显著差异;A2与B2互作显著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麦秸还田 超级杂交稻 光合同化物积累运转 籽粒灌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处理对专用型小麦后期氮积累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小纯 何建国 +4 位作者 熊淑萍 姬兴杰 张娟娟 马新明 李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9-102,108,共5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水分处理对专用小麦各营养器官氮含量积累、运转和子粒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中,开花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叶鞘和茎中氮含量逐渐降低,而根中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1)80%FC提高了各专用小麦叶鞘氮含...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水分处理对专用小麦各营养器官氮含量积累、运转和子粒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中,开花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叶鞘和茎中氮含量逐渐降低,而根中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1)80%FC提高了各专用小麦叶鞘氮含量;豫麦34茎中氮含量在各处理下差异不大,豫麦49在60%FC下提高茎中氮含量,豫麦50茎氮含量在40%FC下最高。(2)各营养器官氮转运量品种间表现为豫麦50>豫麦49>豫麦34,各品种间不同水分处理下各营养器官氮转运量均为80%FC>60%FC>40%FC。(3)各品种叶鞘氮转运效率为80%FC>60%FC>40%FC;但不同品种间各水分处理下茎氮转运效率因存有差异,豫麦34为:40%FC>60%FC>80%FC,豫麦49为:60%FC>40%FC>80%FC,豫麦50为:60%FC>80%FC>40%FC。(4)各营养器官及总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为80%FC>60%FC>40%FC,各品种器官转运量和贡献率均为:叶鞘>茎,器官转运效率为:茎>叶鞘。(5)对豫麦34,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以60%FC为好,且蛋白产量达显著性差异;豫麦49和豫麦50,蛋白质含量以40%FC最高,蛋白质产量以80%FC最高。豫麦4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豫麦50蛋白质产量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处理 专用小麦 积累运转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