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数智社会人工智能诚信问题对公共秩序安全的冲击 被引量:3
1
作者 谢新水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9,239,240,共13页
如同人类总被诚信问题困扰一样,人工智能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诚信问题。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诚信不可或缺的需求,依据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两者功能的相似性及其不断建构的“类人”形象,提出“人工智能诚信”概念十分必要,且有利于解决人工智... 如同人类总被诚信问题困扰一样,人工智能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诚信问题。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诚信不可或缺的需求,依据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两者功能的相似性及其不断建构的“类人”形象,提出“人工智能诚信”概念十分必要,且有利于解决人工智能可信度问题。从起源上看,人工智能诚信问题是人类和“类人”之间产生深度社会互动,进而成为新诚信主体后随之产生的新问题。人工智能诚信问题形成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人工物”的自然特性;二是自然语言的特性;三是“暗知识”的困境;四是人类行为的策略性。人工智能诚信问题具有公共性特征,作为新诚信主体的人工智能如果不能维护人类的经验真实,必然损害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公共性,进而损害公共秩序的建构。从国家安全角度看,目前人工智能诚信问题对政治选举、社会基本秩序和司法安全都带来系统性冲击,最终对公共秩序安全构成了系统性挑战。对齐人工智能技术和伦理的有效方式是诚信评估。以人工智能诚信概念为基础,建构人工智能体的诚信检测体系,评估人工智能体的诚信水平,是消除人工智能诚信问题的新方式。即使如此,人类依然很难彻底消除人工智能诚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诚信问题 社会互动 公共秩序安全 经验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日韩东北亚政策转向及其对地区安全秩序的影响——基于认知维度的观察
2
作者 初智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70,共25页
基于零和博弈的底层逻辑,美国以“修昔底德陷阱”为基本叙事看待中美权力关系的变化,并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东北亚权力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美日韩的认知反应,形成了以正反馈为主的前景损失预期,美日韩之间被抛弃的困境得到强化,被牵... 基于零和博弈的底层逻辑,美国以“修昔底德陷阱”为基本叙事看待中美权力关系的变化,并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东北亚权力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美日韩的认知反应,形成了以正反馈为主的前景损失预期,美日韩之间被抛弃的困境得到强化,被牵连的困境得到缓解,导致其对外政策出现转向,呈现意识形态化、多边化和复合化特征。俄乌冲突形成破窗效应,加速了上述特征的进展。美日韩政策转向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产生了多维影响,体现为价值观的破裂与情感的失调、权力与合法性的双重失衡及安全与发展需求的结构性错位,这些影响也给该地区前景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美国试图通过自身与盟友的政策转向来重构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并推动该地区安全格局的“去中国化”,但仍面临多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日韩 对外政策 东北亚 地区安全 俄乌冲突 安全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安全秩序变迁与中国的地区战略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琳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4,160,161,共20页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安全秩序 美国联盟体系 东亚地区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与对亚太安全秩序的挑战——基于施动者—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雪 朱锋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92,共14页
美国在亚太安全秩序中占据绝对权力优势,东盟扮演着机制规范的“中心性”角色,中国在观念共识层面的引领性作用突出。优势各异的多元施动者不仅是亚太安全秩序弱稳定性的来源,也是影响地区秩序维系与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美英澳安全合... 美国在亚太安全秩序中占据绝对权力优势,东盟扮演着机制规范的“中心性”角色,中国在观念共识层面的引领性作用突出。优势各异的多元施动者不仅是亚太安全秩序弱稳定性的来源,也是影响地区秩序维系与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美英澳安全合作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三方军事协作,曾在权力、观念与制度维度挑战了地区与国际秩序。2021年9月以来,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发展给亚太安全秩序带来诸多挑战。该安全伙伴关系在权力维度将推动亚太地区权力格局复杂化,削弱地区与国际军控体系。其在观念层面对“小多边”身份认同的强调,会强化地区阵营对抗与观念分歧。美英澳三方实施的“安全化动议”在削弱东盟主导的机制规范影响力的同时,也将增加亚太安全秩序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边安全伙伴关系 亚太安全秩序 施动者 结构 “印太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竞争与东亚安全秩序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学峰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90,158,159,共28页
地区安全秩序是相应区域内国家维持本国安全和地区稳定的互动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安全秩序逐渐呈现出以战略对冲为核心特征的互动模式,即地区国家通过有上限的竞争和有底线的合作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稳定。不过,随着人类社会加速... 地区安全秩序是相应区域内国家维持本国安全和地区稳定的互动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安全秩序逐渐呈现出以战略对冲为核心特征的互动模式,即地区国家通过有上限的竞争和有底线的合作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稳定。不过,随着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数字时代,美国自2018年以来全面打压甚至遏制中国数字技术的实力发展和全球影响。在数字技术竞争背景下,东亚安全秩序虽面临新的冲击,但中国和东亚国家的政策选择并未脱离既有的安全战略模式。在进入数字时代的过程中,东亚安全秩序展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东亚安全秩序的形成基础并未弱化甚至有所巩固和强化;二是数字技术竞争背景下美国的战略选择和实力特点,使得东亚国家深化与美国的数字合作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东亚国家维持既有战略模式的倾向。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对数字时代东亚秩序和国际秩序转型的理论认识,同时也对进入数字时代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和周边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竞争 数字时代 安全秩序 东亚安全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的设想和努力 被引量:5
6
作者 汪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51,共6页
中东作为当前全球矛盾和冲突最为复杂和集中的地区,短期内将难以化解各种矛盾和建立全面的安全体系。但中东的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产地,其安全局势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首先在这一次区域地区建立安全秩序... 中东作为当前全球矛盾和冲突最为复杂和集中的地区,短期内将难以化解各种矛盾和建立全面的安全体系。但中东的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产地,其安全局势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首先在这一次区域地区建立安全秩序。伊拉克战争后,波斯湾地区安全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长期和周边邻国关系紧张的伊朗,现已崛起成为波斯湾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了抵制西方国家干预和维护海湾地区稳定,伊朗明确提出了和波斯湾其他国家共同建立地区安全秩序的设想。为此,伊朗近年来和伊拉克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积极开展对话改善关系,并向邻国保证其核计划仅限于调整能源结构的和平用途。伊朗为此所做的努力,现已为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创造了一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波斯湾 次区域 安全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安全秩序构建中的体系压力与战略指向 被引量:9
7
作者 徐能武 高杨予兮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34,159,160,共21页
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美国加大太空威慑不仅直接给对手带来清晰的威胁,还导致国际太空安全日益滑向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这种由美国追求太空霸权所导致的国际体系层面的变化又反过来塑造着当前太空安全关系,促使其他各国在... 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美国加大太空威慑不仅直接给对手带来清晰的威胁,还导致国际太空安全日益滑向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这种由美国追求太空霸权所导致的国际体系层面的变化又反过来塑造着当前太空安全关系,促使其他各国在体系压力下作出包含反威慑在内的复杂应对。除了来自国际体系层面的安全压力,各国的太空安全战略选择还受到太空力量功效、太空法规意识、战略协调、国家互动情势、政治过程等中介变量的影响。这些中介变量不但影响国家对太空安全的认知,而且一段时间内会导致国家间太空安全决策的效率竞争型社会化。不过,随着国际社会过程不断延伸发展,太空力量功效和太空法规意识增强使相关国家安全决策更为谨慎和规范。全球化曲折推进中的战略沟通和政策协调使国家间太空安全互动情势由进化冲突向进化合作转变。在各国保持战略审慎的前提下,太空力量的多元化有助于构建包容、普惠、和谐的新太空安全秩序。太空全球性实质引领的共同利益观念又将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安全秩序 体系压力 安全困境 战略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国海疆经略对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的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欣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103,155,共23页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构建海疆经略体系的顶峰,清朝将“天下”安全思想运用到海疆经略具体实践之中,对包括内洋、外洋、大洋和海上周边关系在内的多重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建立起较为成型、完备的海疆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按照内...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构建海疆经略体系的顶峰,清朝将“天下”安全思想运用到海疆经略具体实践之中,对包括内洋、外洋、大洋和海上周边关系在内的多重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建立起较为成型、完备的海疆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按照内洋、外洋和大洋三部进行海域管理。对内洋和外洋,通过行政建制和水师巡查,实现日常的、具体的海上管辖;对于大洋,则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以不治治之”原则应用到海上。二是以制度建设保障各地水师开展海上巡视、缉盗、护送、救助等任务,有效维护了东亚海上的安全秩序。三是以宗藩制度经营与周边海上藩属国之间的政治、安全关系,实现了东亚海上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晚清政府以主权原则强化对海岛、海域的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立约保藩”的外部层面却遭遇失败。探讨清代海疆安全体系构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推动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具有历史中国观、总体安全观和国家主体观三方面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清代 天下安全 海疆经略 中国周边 海上安全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基于实证分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雷建锋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62,154,155,共37页
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是有关国家对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性质、发展趋势、维护路径、本国与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的总和,对国家对外行为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抽象的国家观念,它既可见于国家对外政策权威文件,也体现在一国有关国... 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是有关国家对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性质、发展趋势、维护路径、本国与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的总和,对国家对外行为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抽象的国家观念,它既可见于国家对外政策权威文件,也体现在一国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对外行为中。通过中俄对外政策文件,考察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之异同,并结合中俄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外交行为,特别是两国在安理会的投票,可以逆向透视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这种互补性研究路径结合文本解读与对外行为分析,使二者彼此验证,可弥补单一路径之偏颇。中俄均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稳定,推动多极化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军备竞赛和外空军事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国际冲突,并非西方所谓的“修正主义国家”。中俄两国在对多极化的理解、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的手段和依靠力量、欧亚地区秩序、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制度的尊重程度等方面有异。比较而言,中国之“言”(国际政治安全秩序声明)与“行”(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秩序之行为)更显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国际政治安全秩序 中俄关系 联合国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安全秩序的变革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忠岐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4,35,共5页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下简称"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 国际安全秩序 中国 雅尔塔秩序 国际体系结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战略新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安全秩序重塑与日澳安全合作 被引量:2
11
作者 凌胜利 侯聪睿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56-73,I0003,共19页
冷战后日澳安全合作逐渐增强,实现了由“间接盟国”到“准联盟”的转变。关于日澳安全合作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美国推动说、日澳同质说、经济外溢说和防范中国说四种观点,还有必要从地区安全秩序的视角对日澳安全合作进行分析。日澳安... 冷战后日澳安全合作逐渐增强,实现了由“间接盟国”到“准联盟”的转变。关于日澳安全合作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美国推动说、日澳同质说、经济外溢说和防范中国说四种观点,还有必要从地区安全秩序的视角对日澳安全合作进行分析。日澳安全合作的自主性,源自双方对于地区安全秩序诉求和安全手段选择的诸多共识或契合。受此影响,日澳安全合作不断增强,体现在安全协议日益增加、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地区安全事务协调增强等方面。这对日澳双边关系、亚太联盟体系和地区安全环境等存在多重影响,也面临美国因素、内部分歧等限制。对中国而言,要注意到其自主性,加强与日澳利益交融,降低其对华安全威胁认知,促进多元包容的地区安全秩序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澳安全合作 亚太安全秩序 美日联盟 美澳联盟 印太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构想”下日本对东南亚的海洋安全政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千里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71,共23页
从国家安全战略演变角度检视,作为日本新国家安全战略的“印太构想”,可谓丰臣秀吉时代以来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必然产物。“印太构想”在出台前历经“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战略观念发展阶段,日本对东南亚的海洋安全认... 从国家安全战略演变角度检视,作为日本新国家安全战略的“印太构想”,可谓丰臣秀吉时代以来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必然产物。“印太构想”在出台前历经“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战略观念发展阶段,日本对东南亚的海洋安全认知也随之变迁。在“印太构想”的“胎儿期”,日本对东南亚海洋安全形成了新认知,主要将之视为通过主导“印太”海洋安全秩序构建而主导“印太”安全秩序的关键着力点。基于此,“印太构想”出台以来,呈现三大特点:以编织由日本主导的“共享基本理念”的东南亚海洋安全国际联盟网络为政策目标,以开展“体系化防卫合作”战略性提升与东盟及其成员国海洋安全关系为核心政策措施,以将南海问题作为关键抓手形塑秩序规则认同和深化与东南亚相关海陆浅纵深交通枢纽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为政策重点。未来五年,日本会进一步以海洋安全为重心深化实施“印太构想”,强化在东南亚的海洋安全影响力,以辐射整个“印太”尤其是“印太”其他中小国家。日本的东南亚海洋安全政策在目标、核心措施和重点上均会有所调整,以加速构建由日本主导的“印太”海洋安全秩序。不过历来重视大国平衡的东盟并不会轻易选边站。“印太构想”下日本充满陆海二元对立和排他性特质的东南亚海洋安全政策,自始至终都有其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印太构想” 海洋安全秩序 海洋安全认知 海洋安全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制度、规范综合视角下的东亚安全秩序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为群 王在亮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79-94,共16页
自1979年以来,东亚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与和平,没有大的战乱与冲突发生。是什么机制维持了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学界颇多争议。鉴于彼得·卡赞斯坦等学者主张的折中主义分析方法,当前地区的安全秩序主要是由大国间的互动决定的,大国间... 自1979年以来,东亚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与和平,没有大的战乱与冲突发生。是什么机制维持了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学界颇多争议。鉴于彼得·卡赞斯坦等学者主张的折中主义分析方法,当前地区的安全秩序主要是由大国间的互动决定的,大国间互动的方式可以从物质、制度与规范3个层面综合全面地进行考察。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一种处理崛起国与霸权国结构性矛盾的方法与愿景,也是一种对未来维持地区安全秩序的蓝图。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对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研究,当前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由如下3个方面决定: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美国与中国安全与经济政策的互动及相互影响;在制度层面主要是大国以现实主义的目的参与东盟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在规范层面则是大国推行自由主义规范与主权规范的相互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安全秩序 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结束后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中的北约角色 被引量:5
14
作者 曾晨宇 许海云 《国际展望》 CSSCI 2018年第3期111-132,157-158,共22页
北约在冷战结束之后先后提出建构欧洲安全秩序的一系列设想,例如以合作和对话为主导的建构方向、扩大北约联盟体系、建立多元合作下的欧洲—大西洋区域安全秩序、共同抵御非传统安全挑战等。在实践中则力求加快机制改革以及自身实力建... 北约在冷战结束之后先后提出建构欧洲安全秩序的一系列设想,例如以合作和对话为主导的建构方向、扩大北约联盟体系、建立多元合作下的欧洲—大西洋区域安全秩序、共同抵御非传统安全挑战等。在实践中则力求加快机制改革以及自身实力建设、以东扩传播北约的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北约上述设想及其实践取得一定进展,其集体安全精神与共同安全理念获得广泛认可,北约和欧盟成为欧洲两大支柱,欧洲缓和形势得以延续。但是,上述设想及实践并未摆脱单边主义思维的制约、在政策与实践中存在诸多错位、以对话协商之名行竞争与对抗之实、应对欧洲多重安全威胁不力,过多倚重军事而缺乏政治、经济与文化关注。同时,本文认为,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从长期看会由乱生治,其有序与合理之处将凸显,并将呈现条块化与多层次结构,其外向型横向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约 欧洲安全秩序 欧洲安全与防务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日同盟的转型与东亚安全秩序的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扬 王文余 《亚非纵横》 2012年第3期52-57,60+62,共6页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东亚安全秩序并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要构建良性的东亚安全秩序,必须把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美国同盟体系和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并重,协调处理东亚安全事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日同盟 战略转型 东亚安全秩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地区安全秩序创新——特朗普时代亚洲的回应”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顾名玥 秦恺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7年第3期117-123,共7页
2017年4月26日至2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推进地区安全秩序创新——特朗普时代亚洲的回应”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
关键词 创新中心 安全秩序 特朗普 研讨会综述 亚洲 南京大学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安全:理念认知、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颖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9-34,I0002,共17页
海洋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正当海洋权益,是构建世界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安全秩序,有利于中国更好维护海洋权益。就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安全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区层面而言... 海洋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正当海洋权益,是构建世界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安全秩序,有利于中国更好维护海洋权益。就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安全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认知拓展了中国周边安全和周边外交的范畴;就全球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实践是中国提供全球海洋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海洋安全的实践路径,以确立海洋安全战略目标、基于区域及跨区域经贸合作的安全保障、价值观认同实现海洋安全合作以及海洋终极安全为理念逻辑,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维度加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秩序 海洋强国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调整两洋同盟战略的经济因素及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18
作者 钮维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6,共8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对两洋军事同盟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逐步加大力度对两洋经济同盟进行构建,即推动打造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推动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使得美国全球同盟战略呈现出新特点,即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对两洋军事同盟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逐步加大力度对两洋经济同盟进行构建,即推动打造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推动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使得美国全球同盟战略呈现出新特点,即美国的两洋同盟战略军事安全和经济由混合职能逐渐清晰化为两对更为专职的军事安全同盟与经济同盟部分,但这两部分的四个同盟以美国为纽带越发彼此或交叉相互策应,以便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但美国两洋同盟战略的调整,在亚太地区形成了安全隐患,与亚太一体化进程形成张力,使得亚太安全秩序碎片化程度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洋同盟 美国战略 经济因素 亚太安全秩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万寿国际安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19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I0018-I0018,共1页
2019年7月1日至3日,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简称“和裁会”)主办的第二届万寿国际安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为主题,下设“大国安全关系新变化”“地区安全秩序新调整”“新兴科技与全球安全”和“... 2019年7月1日至3日,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简称“和裁会”)主办的第二届万寿国际安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为主题,下设“大国安全关系新变化”“地区安全秩序新调整”“新兴科技与全球安全”和“安全观念演变与全球安全治理”四个分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安全 北京 全球安全 中国人民 安全治理 观念演变 安全秩序 安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关系走向与国际格局之变(名家笔谈) 被引量:23
20
作者 时殷弘 唐永胜 +8 位作者 倪峰 吴白乙 傅梦孜 李文良 赵可金 宋国友 安刚 姜毅 徐万胜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8,153,共37页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事关两国的根本利益与国际安全秩序的未来构建。但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持续发生重大调整,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不断上...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事关两国的根本利益与国际安全秩序的未来构建。但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持续发生重大调整,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不断上升,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处于重要关口的中美关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全面、客观、理性及务实地看待中美关系,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19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在河南省洛阳市成功举办了以研判中美关系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名家论坛”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汇聚了多位国内研究中美关系及国际问题的名家,他们围绕“中美关系发展走向与国际安全秩序的未来构建”主题,探讨了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趋势、美国政局变动与对华政策走向、国际安全秩序构建与中国战略应对等问题。现刊发部分专家的观点,以飨广大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国际格局 国际安全秩序 世界主要国家 对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