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中窥“道”:缺水社会的生活实践与秩序变迁--以西北T村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台文泽 王悦 唐虹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4-99,共6页
对水资源缺乏地区水与社会关系的人类学研究能具体而微地理解以"水"为中心的生活实践及其当代变迁。西北T村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社会,一方面,基于水资源生态整体状况的传统文化表达、实践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感与社会心理,一方面... 对水资源缺乏地区水与社会关系的人类学研究能具体而微地理解以"水"为中心的生活实践及其当代变迁。西北T村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社会,一方面,基于水资源生态整体状况的传统文化表达、实践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感与社会心理,一方面,在以泉水资源作为中心的村落社会交往实践中,既展现出以道德为主而非激烈争夺的特征,也透过以泉水分类、神圣等级建构为特征的水神信仰呈现了社会结合的多元宗教信仰底色,与以往研究的丰水型社会明显有别。在大流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尤其是作为现代化标志的自来水工程建设与使用,不仅使传统泉域社会生活具有的地方感知性、道德性、信仰底色及互动意义消退,而且水的商品化及权力、结构下的管理实践对村落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折射出当代村落发展中的新现实,当务之急是如何重构有序合理的乡村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乡村 生活实践 泉域社会 秩序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流动、秩序变迁与乡村治理的重塑——基于河南G村的调研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敬燕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在传统乡村社会,村庄边界封闭,农民流动少,内生规则和机制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乡村治理稳定而有序。然而,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加速流动,乡村原有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变,乡村社会的经济... 在传统乡村社会,村庄边界封闭,农民流动少,内生规则和机制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乡村治理稳定而有序。然而,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加速流动,乡村原有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变,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价值基础、政策基础都在改变,这些对乡村治理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难以适应治理基础的变迁,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现象和治理困境。乡村社会要适应这种巨变,必须立足于人口流动的现实,从价值培育、治权塑造及机制创新等层面,挖掘乡土社会内生资源,融合国家治理的目标和方式,构建起与转型乡村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流动 秩序变迁 乡村治理 乡村 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村的电线纠纷与内生秩序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易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8-73,共6页
坝村通过内部通婚,把各家族连接成为有机的村落共生结构。但随着电线纠纷的出现,这层结构受到了功利因素的侵蚀,坝村内生秩序发生了变化,家族内部成员为利益考量而疏离与之有利益冲突的家族秩序,按照"共同的利益"而形成地缘... 坝村通过内部通婚,把各家族连接成为有机的村落共生结构。但随着电线纠纷的出现,这层结构受到了功利因素的侵蚀,坝村内生秩序发生了变化,家族内部成员为利益考量而疏离与之有利益冲突的家族秩序,按照"共同的利益"而形成地缘性结构。由于新结构缺乏伦理因素,这种分化不是永久的,一旦纠纷化解,他们会在适当的场合和机会中回复到原始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在伦理条件下和熟人社会中形成的高度地方性的秩序变迁,称之为"钟摆型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村纠纷 内生秩序变迁 回复 “钟摆型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5
4
作者 田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国 农民集中居住区 秩序变迁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三农”问题的历史解读——读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被引量:1
5
作者 萧斌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吴毅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 被引量:7
6
作者 杨俊凯 《学海》 2003年第5期201-202,共2页
关键词 吴毅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行文风格 叙事手法 农村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体系核心问题的嬗变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广成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4,共6页
国际关系以体系的方式存在,通过结构在过程中的演变而转型。国际体系的核心问题与结构类型密切相关,随着结构由"倒丁字形"和"金字塔形"向"菱形"和"纺缍形"演变,国际体系中的核心问题逐步由&qu... 国际关系以体系的方式存在,通过结构在过程中的演变而转型。国际体系的核心问题与结构类型密切相关,随着结构由"倒丁字形"和"金字塔形"向"菱形"和"纺缍形"演变,国际体系中的核心问题逐步由"稳定"向"和谐"转型。由于体系外行为体持续大量融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出现了集权化、制度化和合法化趋势,造就了与霸权国密切合作的"国际中产阶级"和处境维艰的"国际弱势群体"。在全球国际体系"中产阶级化"的情况下,国际弱势群体处于利益受损和高压失语状态,只能通过以卵击石的非对称冲突表达利益诉求。这种强制性利益表达虽然无法撼动整个国际体系,但却是体系趋向和谐的重大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转型 国际秩序变迁 和谐世界理念 中国外交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搬迁社区全生命周期演化的实践逻辑及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唐滢 陈绍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01,共11页
揭示易地搬迁社区全生命周期演化的实践逻辑有助于从理论上回答后续扶持的政策范畴、价值导向及行动边界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借鉴奥田道大地域社会理论视角及其地域社会构造模式动态变迁分析框架,从地域格差与空间变迁、地域生活与要素... 揭示易地搬迁社区全生命周期演化的实践逻辑有助于从理论上回答后续扶持的政策范畴、价值导向及行动边界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借鉴奥田道大地域社会理论视角及其地域社会构造模式动态变迁分析框架,从地域格差与空间变迁、地域生活与要素配置、地域治理与主体重塑、地域秩序与制度融合四个维度,构建易地搬迁社区全生命周期演化的核心议题与分析框架,并将其划分为搬迁动员、稳定脱贫、主体发展和融合共享四个阶段,系统阐释它们在空间联动、要素整合、扶持机制、主体重塑、制度变迁等实践导向上的扶持政策瞄准和阶段演化趋势。易地搬迁社区全生命周期秩序演化的多元动力机制及多样推进模式,使其地域格差演进、地域生活营造、地域治理重建、地域秩序整合的实践过程呈现演化周期性、空间联动性、治理互嵌性、融合梯度性。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扶持应当围绕贫困治理逻辑转换、可持续生计能力建设及主体性融合发展,突出能力建设和长效机制;同时,回归现代地域社会的共同体本位,强化治理能力扶持和后续扶持阶段的常态化治理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社区 全生命周期 秩序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关系的“冲突-合作”复合形态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发林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50,150,151,共21页
中美关系并非单纯表现为冲突或合作,而是呈现“冲突-合作”复合形态。对此,可从关系细分、关系分层、关系聚类和关系波动四方面进行剖析。关系细分指中美关系的互动方式不是冲突与合作的二分,而是可细化成一个从冲突到合作的谱系,该谱... 中美关系并非单纯表现为冲突或合作,而是呈现“冲突-合作”复合形态。对此,可从关系细分、关系分层、关系聚类和关系波动四方面进行剖析。关系细分指中美关系的互动方式不是冲突与合作的二分,而是可细化成一个从冲突到合作的谱系,该谱系至少包含显性暴力冲突、显性非暴力冲突、隐性冲突、胁迫性合作、竞争性合作、依附性合作和对称性合作等明确类型。在不同问题领域之间,中美互动和关系形态存在多样性,形成关系分层。在地理空间上,中美关系还表现出以各自为中心的关系聚类,具体体现为中美两国在不同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相关国家的亲疏远近。关系细分、关系分层和关系聚类综合构成了中美两国在特定时期的总体关系形态和在特定时间段中的关系波动。这种波动又可区分为关系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当前的中美关系已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特征。本文尝试对“冲突-合作”复合形态进行分析,从而为管控中美分歧和促进双方合作并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合作”复合形态 中美关系 分歧管控 国际秩序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