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秧歌舞锻炼对老年女性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张铁明
谭延敏
-
机构
邯郸学院体育系
-
出处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2,共4页
-
文摘
采用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来了解秧歌舞锻炼对老年女性健身作用的影响。经过24周每周4~6次,每次60-0min的秧歌舞锻炼,结果显示:秧歌舞锻炼有效地改善了老年女性的身体成分和身体形态,改善了老年女性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提高了老年女性的柔韧性、灵敏性、平衡能力及反应速度等身体素质。
-
关键词
秧歌舞
老年女性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
Keywords
Yang-ge dance
aged women
body shape
body function
physique
-
分类号
G806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G804.23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周星
-
机构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部
-
出处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20,共16页
-
文摘
现代中国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相继兴起了秧歌舞、忠字舞和广场舞等多种形态的大众舞蹈。所谓"大众舞蹈"是指和专业舞蹈亦即舞蹈家们专业性演出的舞蹈形成鲜明对比、主要是由普通民众在公众场合表演或自娱自乐的舞蹈。不同形态的大众舞蹈各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及风格,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描述及分析,以求揭示大众舞蹈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
-
关键词
秧歌舞
忠字舞
广场舞
大众舞蹈
艺术人类学
-
Keywords
Yangko dance
Loyalty dance
Square dance
popular folk dance
art anthropology
-
分类号
J722.1
[艺术—舞蹈]
-
-
题名秧歌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D与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刘贺
-
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体育部
-
出处
《山东体育科技》
2005年第4期13-14,共2页
-
文摘
以秧歌舞练习为干预因子,探讨长期秧歌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D(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的BMD值和左、右足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长期坚持秧歌舞练习能有效地维持较高骨含量,改善机体的平衡能力,对老年女性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防摔倒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秧歌舞练习
老年女性
BMD
平衡能力
单足站立
-
Keywords
Yangge exercise
elderly women
BMD
balance ability
one foot standing
-
分类号
G806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对新时期秧歌舞的变化发展探微
- 4
-
-
作者
贾琳
-
机构
郑州大学音乐系
-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8期95-97,共3页
-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秧歌舞蹈在人们的精神审美生活中已发展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秧歌舞蹈来自于群众,经过艺术家的再创作,使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秧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到电视上CCTV电视舞蹈大赛秧歌专场的全新亮相,再到秧歌走入校园,秧歌健美操全民推广等等,新时期的秧歌舞产生了许多变化,同时在这些变化的驱使下使人们对它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世界文化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作用下出现了趋同的趋势,中国的秧歌敢于接受挑战,以其鲜明的主体个性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这种现代审美意识正是中国秧歌走向世界,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条件。
-
关键词
秧歌舞
新时期
电视舞蹈大赛
审美生活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CCTV
再创作
-
分类号
J722.2
[艺术—舞蹈]
-
-
题名东北秧歌舞与二人转
- 5
-
-
作者
杨梅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0年第9期43-43,共1页
-
文摘
清朝康熙年间,流放到塞北的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
-
关键词
东北人民
秧歌舞
二人转
康熙年间
戏曲歌舞
乾嘉时期
歌舞活动
音乐
-
分类号
J825.3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
- 6
-
-
作者
柏琢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0年第5期53-53,共1页
-
文摘
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是一个少舞蹈的民族,其民间秧歌舞可算是迄今仍然活在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所以,通过对汉民族秧歌舞的分析,可以看到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就艺术发展而言,现代审美意识,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现代追求。
-
关键词
现代审美意识
舞蹈艺术
秧歌舞
少数民族
汉族
民族审美意识
审美特征
民族舞蹈
-
分类号
J528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浅说秧歌舞的现代美
- 7
-
-
作者
马小丽
-
机构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
-
出处
《北方音乐》
2011年第5期56-56,共1页
-
文摘
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汉民族与其少数民族相比,是一个少舞蹈的民族,其民间秧歌舞可算是迄今仍然活在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所以,通过对汉民族秧歌舞的分析,可以看到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就艺术发展而言,现代审美意识,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现代追求。
-
关键词
秧歌舞
现代美
民族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
现代审美意识
舞蹈艺术
审美特征
民族舞蹈
-
分类号
J528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浅谈扇与绢在秧歌舞中的功能
- 8
-
-
作者
何娟
-
机构
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
出处
《北方音乐》
2017年第24期30-30,共1页
-
文摘
道具的使用对舞蹈作品来说,可以增强作品表现力、感染力和情感体验。道具运用得当,会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舞蹈表情的感染力。道具能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蕴含着宽泛的象征内涵,可增加舞感。
-
关键词
扇绢
秧歌舞
功能
发展
-
分类号
J722.2
[艺术—舞蹈]
-
-
题名齐鲁舞蹈文化对渔灯秧歌的影响
- 9
-
-
作者
扈松松
-
机构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人文天下》
2016年第18期49-50,共2页
-
文摘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当地称北关秧歌。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传说,是1931年由天津传入,之后流传于台儿庄运河两岸的黄林庄。由天津传入的起因是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靠着河道、湖泊等运输。最著名的当属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台儿庄运河隶属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因此当时有很多天津人坐船来台儿庄买粮食,在这些人当中不乏有一些艺人和戏子,在买东西逗留的时间里。
-
关键词
舞蹈文化
胶州秧歌
海阳秧歌
渔灯秧歌
秧歌舞
民间舞蹈
山东民间舞蹈
-
分类号
J722.211
[艺术—舞蹈]
-
-
题名舞戏
- 10
-
-
作者
刘旭娜(曲)
-
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
基金
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钢琴民族化创编人才培养”项目结题作品。
-
文摘
钢琴独奏《舞戏》以东北秧歌的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将“舞”和“戏”相融合,“舞”即体现东北秧歌特有的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律动,“戏”即是秧歌舞中富有戏曲音调特点的旋律体现。由于满汉秧歌的风格除火爆泼辣之外亦有文静稳重的特征,因此全曲将主题在快板与行板之间做碰撞对置,体现刚柔并济的东北人性格特点。
-
关键词
钢琴独奏
东北秧歌
创作素材
音乐元素
刚柔并济
秧歌舞
相融合
性格特点
-
分类号
J647.41
[艺术—音乐]
-
-
题名跳出课堂外 舞出精气神
- 11
-
-
作者
张敏
-
出处
《今日教育》
2012年第7期29-29,共1页
-
文摘
为了深化大石中学的体育课程改革,2004年春,学校创编了课间秧歌舞这一校本课程。在大课间秧歌舞创编和实践过程中,学校教育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
关键词
精气神
体育课程改革
课堂
学校教育
校本课程
实践过程
秧歌舞
大课间
-
分类号
G424.2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沐浴晨曦的人们
- 12
-
-
作者
善心
康健
-
出处
《兰台内外》
1998年第5期52-52,共1页
-
文摘
初秋的春城,已透出北国的凉意。踏着晨曦,我们来到几个大的公园、广场,可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晨炼者早已开始了他们的晨炼活动。打太极拳的,动作柔中带刚;跳秧歌舞的,带着东北的乡土味儿;炼气功的,那心清如玉的神态好似人无人之境一般。文化广场的晨炼者更是人潮涌动,空中飞舞各式各样的风筝,美妙的音乐四处回荡,各色的条幅、旗帜高高悬挂着。广场正中由上千人组成的一个大方阵蔚为壮观,他们正在做“单手冲灌”,那飘然起伏的手臂,真有“通天彻地”之感。提起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来长春,晨炼者还很兴奋。
-
关键词
晨炼
文化广场
国家体育总局
秧歌舞
人民广场
炼功
沐浴
气功
音乐
儿童公园
-
分类号
G812.7
[文化科学—体育学]
-
-
题名生死相恋
- 13
-
-
作者
文泽
-
机构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广播电视局
-
出处
《北方音乐》
1995年第5期32-32,共1页
-
-
关键词
松嫩平原
二人转
秧歌舞
花环
松花江
黑龙江
山海关
长白山
齐齐哈尔市
广播电视局
-
分类号
J642
[艺术—音乐]
-
-
题名京剧就是这样迷人
- 14
-
-
作者
张少良
-
出处
《剧影月报》
2007年第5期68-68,共1页
-
文摘
每当人们茶余饭后走进公园散步,眼前见到的是锻炼身体的人群,有健身操、秧歌舞、打腰鼓、交谊舞,还有一群群溜旱冰的孩子们……公园里的声音是吵杂的,但有一种声音尤为特点,那就是在公园某处传来的京胡声音。当你有心去寻找京胡声时,就会更清晰地听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或“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或“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关键词
京剧
锻炼身体
公园
健身操
秧歌舞
交谊舞
声音
京胡
-
分类号
J821.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舞蹈,挡不住的诱惑
- 15
-
-
作者
史文贵
-
出处
《上海艺术家》
1997年第2期31-32,共2页
-
文摘
最早的舞蹈足迹,应该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去寻找。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生活中,有一天,当太阳落山的时候,篝火燃起来了,经过一天辛苦劳作的人们,被闪亮的火焰所撩拨,情不自禁地呼叫起“吭唷吭唷”的劳动号子,围着篝火跳了起来。他们如痴如醉地扭动着、旋转着、跳跃着……就在这一刻,人类舞蹈艺术的萌芽破土了。 1973年秋天。
-
关键词
舞蹈艺术
诱惑
形式美
交谊舞
舞迷
青海大通县
邓颖超
秧歌舞
交际作用
劳动号子
-
分类号
J705
[艺术—舞蹈]
-
-
题名水调歌头 春游丛台
- 16
-
-
作者
李玉彪
-
机构
邯郸水文局
-
出处
《河北水利》
1997年第2期54-54,共1页
-
文摘
赵苑秧歌舞,滏水彩船游。西来紫气,迎我轻步上台楼。日暖祥云飘绕,
-
关键词
歌头
秧歌舞
水调
邯钢经验
名胜地
开拓进取
五十年
水文局
彩船
抓改革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广场文化之美学意蕴
- 17
-
-
作者
陈广连
崔世莹
-
出处
《上海艺术家》
1999年第4期23-25,共3页
-
文摘
广场文化作为九十年代勃然兴起的中国群众文化的新景观,它所体现的美学意蕴既从属于群众文化这个大系统,又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之形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遍及我国各大中城市及县城集镇的广场音乐会、广场秧歌舞、广场故事会、广场戏曲演唱会……以其绚丽多姿。
-
关键词
广场文化
美学意蕴
审美特征
欣赏者
广场艺术
秧歌舞
车尔尼雪夫斯基
审美意识
文化活动
观众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