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王川灌区农田土壤盐分离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缑倩倩 韩致文 +2 位作者 屈建军 孙家欢 肖建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引大入秦工程实施以来,秦王川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秦王川灌区不同时空下的农田土壤可溶性盐分离子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秦王川盆地农田土壤八大离子中,阴离子以SO42-浓度最高,CO32-... 引大入秦工程实施以来,秦王川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秦王川灌区不同时空下的农田土壤可溶性盐分离子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秦王川盆地农田土壤八大离子中,阴离子以SO42-浓度最高,CO32-浓度最低,几乎为零,阳离子以Na+浓度最高,K+浓度最低,主要盐分包括Na2SO4、CaSO4、NaHCO3和Ca(HCO3)2等;土壤中不同盐分离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体现了盐分的沉积学特征以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化关系;土壤的盐分含量在各种因素(灌溉、蒸发、降水以及人为耕作等)影响下,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可能会在某一时间点达到某种平衡,但这种平衡会被新的因素的加入而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农田土壤 盐分离子 次生盐渍化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和FEFLOW的秦王川盆地南部地下水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继成 张旭昇 +3 位作者 胡雅杰 朱锋 徐涛 魏国孝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8,共8页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边界条件,借助GIS技术和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用2004-2005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型...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和边界条件,借助GIS技术和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用2004-2005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了识别和率定,运用识别后的模型对现状水平年(2004年)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应研究区水文地质空间分布及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于数值模拟计算.选择2005年为预测初始时间,2015年为终止时间,利用模型对研究区进行预测.在模型运行10年后,研究区北部区域地下水位上升3~5 m,中部区域的上升5~10 m,南部区域的上升10~15 m.分析模拟区域地下水上升范围,为今后实施排水措施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也为排水措施的选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FEFLOW 数值模拟 秦王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秦王川地区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及相关性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文焰 王全九 +1 位作者 张建丰 汪志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根据甘肃秦王川地区的土壤质地分布特征 ,在现场 5个点进行了积水入渗试验 ,同时采用γ透射法及张力计测定了各点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导水率。在分析研究了各水分运动参数与表征土壤物理属性的(Kd/γd)和 (Kp/γd)有极显蓍相关... 根据甘肃秦王川地区的土壤质地分布特征 ,在现场 5个点进行了积水入渗试验 ,同时采用γ透射法及张力计测定了各点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导水率。在分析研究了各水分运动参数与表征土壤物理属性的(Kd/γd)和 (Kp/γd)有极显蓍相关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用于该地区各类土壤质地的水分运动参数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地区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相关性 土壤颗粒组成 非饱和土壤导水率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灌区不同绿色覆盖方式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昂 吕正文 +2 位作者 蔺海明 邱黛玉 赵有翼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20-24,共5页
因灌溉不当和土壤裸露而引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成为西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研究裸地、单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春小麦/毛苕子Vicia villosa 4种处理的土壤可溶性盐分时空动... 因灌溉不当和土壤裸露而引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成为西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研究裸地、单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春小麦/毛苕子Vicia villosa 4种处理的土壤可溶性盐分时空动态,分析和对比了它们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收获期,3种种植方式对0~20cm土层均具有明显的抑盐效应。含盐量下降幅度达16.4%~30.5%,其中单作春小麦与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差异显著,而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差异不显著;单作小麦使0~80cm土层积盐14.2%,而春小麦/毛苕子和红豆草使0~80cm土层脱盐19.7%和23.0%;单作春小麦地土壤含盐量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层高(20~60cm)、上下层(0~20cm和60cm以下)低,而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表现为上层(0~20cm)低、下层(20cm以下)高的特征。春小麦收获后,单作眷小麦地土壤表层快速积盐,其舍盐量甚至高于裸地,而单作红豆草和春小麦/毛苕子地表层盐分变化较小。秦王川灌区若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预防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还能多生产36018kg/hm^2的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 次生盐渍化 套种 可溶性盐分 抑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秦王川灌区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莹 刘淑英 +2 位作者 王平 张志功 王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3,共7页
对甘肃省秦王川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以及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为耕地... 对甘肃省秦王川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以及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果园地>耕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在0~60 cm土层内,随土层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且0~20 cm显著高于40~60 cm.耕地、果园地蔗糖酶、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并且这两种酶活性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地区耕地、果园地较为理想的土壤养分的表征指标.荒草地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耕地、果园地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小,因此,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表征荒草地土壤肥力状况,不能表征人为精细耕作的土壤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秦王川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小麦与牧草对西北风蚀区秦王川灌区粉砂壤土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昂 吴应珍 +3 位作者 叶鹤琳 张鸣 陈伟 葛承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5-540,共6页
为了探讨种植小麦和牧草对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的影响,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Elymus nutans)+苜蓿(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或残茬)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地表的粗糙度、... 为了探讨种植小麦和牧草对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的影响,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Elymus nutans)+苜蓿(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或残茬)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地表的粗糙度、湿度、含水率和风蚀量来探索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风蚀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风蚀季节,农田风蚀表现为秋末冬初风蚀较大、冬季较小、春季又明显增强的"U"形曲线模式,风蚀最严重季节为3—5月,而9—10月的风蚀危害也不容忽视;混播牧草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单播小麦(P<0.05);各处理地表粗糙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披碱草+苜蓿地>小麦地>裸地,而风蚀量正好相反;相关分析显示,地表风蚀量与植被特征指标中的地上生物量间的相关性最强(r=-0.841),其后依次为与植被盖度(r=-0.816)和与植被高度(r=-0.726)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植被的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 g·m^(-2),可使其下部土壤的风蚀量减少6.0 g·m^(-2);从风蚀最严重时间(3—5月)分析,小麦地与裸地的风蚀量相近,说明该区种植春小麦不利于降低土壤风蚀,而混播种植披碱草+苜蓿可显著降低农田风蚀危害,下降幅度可达57%。为了减弱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危害和改善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当地应减少春播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种植多年生牧草(如披碱草+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农田风蚀 牧草 地表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对甘肃秦王川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2 位作者 韩占涛 朱亮 陈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6-174,共9页
为研究“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对秦王川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该文在对该盆地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大入秦”工程运行前后盆地内水化学数据,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离子比等方法,对盆地内地下水化学组分演化... 为研究“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对秦王川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该文在对该盆地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大入秦”工程运行前后盆地内水化学数据,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离子比等方法,对盆地内地下水化学组分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工程运行前,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以Cl·SO4-Na、Cl·SO4-Na·Mg和SO4·Cl-Na为主。工程运行初期,在灌溉渗水淋洗作用下包气带易溶盐进入地下水,盆地地下水向盐化和硬化方向演化。随着工程的继续运行,包气带盐分被逐步洗脱殆尽,灌溉淋滤水的含盐量逐渐降低,其中处于盆地汇水区的平原区中部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Na演化为HCO3·SO4-Na(Na·Ca·Mg)和Cl·SO4·HCO3-Na。盆地周缘黄土丘陵区水资源贫乏,受原生沉积地层中高含量易溶盐影响,Cl·SO4-Na·Mg型水分布范围基本保持不变。盆地南部当铺一带地下水由Cl·SO4-Na型演化为Cl·SO4-Na·Mg型水。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区水化学组分受硅酸盐岩风化溶解以及岩盐和蒸发岩盐溶解共同作用,在蒸发浓缩作用下富集。盆地地下水受工矿企业污染影响较小,但化肥的使用导致地下水NO3-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研究结果为秦王川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开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灌溉 秦王川盆地 地下水水化学演化 离子来源 风化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南部表层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与植被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马灿 胡雅杰 +3 位作者 薛天柱 魏国孝 朱锡芬 张旭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在对秦王川南部地区表层土壤含盐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数据提取的NDVI值,研究了该地区土壤盐分的特征及其与植被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3样点存在盐渍化现象(含盐量在2~4dS/m),仅部分局部地区属于中度盐渍化(QW11含盐量... 在对秦王川南部地区表层土壤含盐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数据提取的NDVI值,研究了该地区土壤盐分的特征及其与植被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3样点存在盐渍化现象(含盐量在2~4dS/m),仅部分局部地区属于中度盐渍化(QW11含盐量为7.09dS/m);土壤盐分含量总体上呈现出由北至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样点剖面0~20cm范围内,土壤盐分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而10~20cm深度范围内,土壤盐分含量比较稳定;随着含盐量的增大,NDVI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土壤含盐量 标准化植被指数 秦王川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运用影像对象多种特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方法探讨——以兰州秦王川地区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江帆 刘梦莹 刘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2,共6页
运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对秦王川地区1994、2001、2011、2013年同时相的4期Landsat 5 TM、Landsat 8 OLI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影像分割,综合运用影像对象的光谱、纹理、形状和邻域特征,构建了分类规则集,实现了各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运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对秦王川地区1994、2001、2011、2013年同时相的4期Landsat 5 TM、Landsat 8 OLI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影像分割,综合运用影像对象的光谱、纹理、形状和邻域特征,构建了分类规则集,实现了各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专题制图.结果表明4期影像的分类结果精度均满足制图要求与动态监控,准确地反映了过去20 a来秦王川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 影像分割 规则集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兰州秦王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农区草业发展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兴元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26,共3页
在分析秦王川自然生态条件、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其农区草业发展的若干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讨论。提出了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草业经济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秦王川农区 草业 发展 持续发展 生态条件 开发 产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地区城市发展布局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慧恩 王爱民 +1 位作者 张旺锋 杨永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5-47,共3页
从秦王川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 城市发展布局 可行性研究 秦王川地区 城市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秦王川灌区苜蓿草地土壤水盐动态及其生态灌溉调控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成自勇 张自和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95-297,共3页
关键词 生理生态特征 土壤水盐动态 秦王川灌区 灌溉制度 苜蓿草地 调控模式 甘肃 水分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活动性综合研究及盆地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柳煜 李明永 +6 位作者 刘洪春 张有龙 刘小丰 王晓刚 田文通 马紫娟 刘芳晓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发育于陇中盆地地震构造区内部,本文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表明,该断裂在最小埋深130m处有显示,联合钻探结果表明该深度处为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泥岩层顶面向盆地方向呈斜坡状,槽探未揭露出断层。综...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发育于陇中盆地地震构造区内部,本文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表明,该断裂在最小埋深130m处有显示,联合钻探结果表明该深度处为新近纪湖相沉积地层,泥岩层顶面向盆地方向呈斜坡状,槽探未揭露出断层。综合研究表明该断裂发育在新近纪地层内部,并未上穿第四纪沉积物,属于前第四纪隐伏断层。秦王川盆地在古近纪—新近纪山间泛湖盆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构造应力不均匀挤压抬升,形成山间负向地形,成为第四纪多变环境下河流堆积的拗陷盆地。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不具有控制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作用和形成地表破裂的能力,对盆地的构造稳定性不构成影响,亦不影响兰州新区的规划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 活动性 综合研究 盆地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灌区水盐动态模拟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新民 沈冰 吕贤弻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0年第3期10-13,共4页
干旱区新建灌区的水盐动态是其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也是影响灌区正常发挥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预测水盐动态对于环境保护和灌排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以土壤饱和与非饱和流的水动力学方法为依据 ,采用一维流与二维流数值模拟... 干旱区新建灌区的水盐动态是其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也是影响灌区正常发挥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预测水盐动态对于环境保护和灌排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以土壤饱和与非饱和流的水动力学方法为依据 ,采用一维流与二维流数值模拟相耦和的方法 ,建立起了秦王川灌区水盐动态模拟模型 ,预测了灌区通水后设计运行方式下未来2 0年的水盐动态。可为灌区制定排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动态 模拟模型 预测 秦王川灌区 次生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日光温室樱桃番茄秋冬茬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发荣 贾秉璋 +1 位作者 黄伟 郑永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7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秋冬茬栽培技术 樱桃番茄 日光温室 年平均气温 秦王川灌区 年降水量 光照资源 优质产品 经济效益 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盆地EH-43D数据场可视化模型研究
16
作者 龙慧 李亚军 +1 位作者 李亮 潘建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7-430,共4页
通过在秦王川盆地中部地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查,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已知钻孔录井、测井等资料,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二维反演技术和Petrel 3D可视化技术,建立秦王川盆地中部地区视电阻率参数下的3D地质模型.模型依据视电阻率变化和地层岩性... 通过在秦王川盆地中部地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查,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已知钻孔录井、测井等资料,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二维反演技术和Petrel 3D可视化技术,建立秦王川盆地中部地区视电阻率参数下的3D地质模型.模型依据视电阻率变化和地层岩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细刻划地下地质体结构,从3D立体结构上精确描述了地下岩石的电性响应特征,揭示了秦王川盆地中部地区第四系基底埋深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电阻率模型 地质结构 3D可视化 秦王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日光温室秋冬茬辣椒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永伟 杨发荣 李掌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2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秋冬茬栽培 日光温室 辣椒栽培 栽培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 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秦王川灌区 地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灌区马铃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8
作者 李掌 郑永伟 +1 位作者 何三信 吕兴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3-168,178,共7页
针对秦王川灌区土壤僵硬、盐碱化的限制及薯块易变形绿头等制约因素,进行了栽培模式、品种、节水灌溉技术、播种技术的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得出秦王川灌区马铃薯生产的关键技术:采用75 cm宽度的大垄覆膜覆土栽培,选用中早熟品种LK99,用... 针对秦王川灌区土壤僵硬、盐碱化的限制及薯块易变形绿头等制约因素,进行了栽培模式、品种、节水灌溉技术、播种技术的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得出秦王川灌区马铃薯生产的关键技术:采用75 cm宽度的大垄覆膜覆土栽培,选用中早熟品种LK99,用脱毒种薯一级良种50 g左右小整薯,4月初播种,4 500穴/667m2,全生育期分4次灌水160 m3/667m2,生长期追施5-10 kg/667m250%硫酸钾,商品薯产量可达到2 000 kg/667m2以上。秦王川灌区马铃薯生产以早熟栽培为主,采用大沟高垄全生育期覆膜覆土栽培模式,可实现产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马铃薯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灌区种植春小麦与披碱草对耕地风蚀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昂 吴应珍 葛承暄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6期125-127,138,共4页
为探寻防治秦王川灌区耕地风蚀危害的可行措施,以春小麦和披碱草及其下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或根茬)的盖度、高度和地表生物量及耕地地表的粗糙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和细颗粒物损失量,比较了不同处理下耕地土壤受风蚀危害的... 为探寻防治秦王川灌区耕地风蚀危害的可行措施,以春小麦和披碱草及其下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或根茬)的盖度、高度和地表生物量及耕地地表的粗糙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和细颗粒物损失量,比较了不同处理下耕地土壤受风蚀危害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披碱草的地表植被盖度、高度和地表生物量均显著大于种植小麦地(P<0.05);而地表粗糙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在各处理间的大小顺序均为:披碱草地>小麦地>裸地;在风蚀期间,耕地受到的风蚀均表现为:秋末冬初风蚀较大,冬季减弱,春季又明显加重的"U"形曲线模式,在此期间的3~5月份风蚀最严重,但秋末的风蚀危害也不容忽视;在风蚀最严重的春季,小麦地与裸地的地表细颗粒物损失量相近;而种植披碱草可显著降低耕地风蚀危害、降幅可达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农田风蚀 披碱草 农田保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灌区种植披碱草和小麦对耕地盐碱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昂 吴应珍 葛承暄 《绿色科技》 2018年第4期8-11,共4页
实验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土壤的水、盐含量等指标,探究了秦王川灌区种植小麦和披碱草对耕地盐碱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 实验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土壤的水、盐含量等指标,探究了秦王川灌区种植小麦和披碱草对耕地盐碱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当耕地种植小麦和披碱草后,其地表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表层(0~5cm)盐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而地表湿度和土壤表层含水率正好相反,均显著高于裸地(p<0.05)。小麦收获前,种植小麦和披碱草耕地表层盐含量较裸地分别降低近57%和42%;秋末,种植披碱草耕地表层的盐分依然较裸地降低近44%,而原种植小麦地的土壤表层盐含量却较裸地升高了18%。综合以上,秦王川灌区种植春小麦因生育期较短易引发土壤盐碱危害,而种植披碱草可全年覆盖耕地地表,从而可降低耕地发生次生盐渍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次生盐渍化 植被覆盖 农田生态保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