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陇山地区中志留世斜长角闪片岩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畅莹磊 罗金海 陈卓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9-1184,共16页
秦岭和祁连造山带在华北地块西南部的陇山地区交汇,陇山地区是揭示华北地块、北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时空联系的关键区域。前人在陇山地区确定的新街中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在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疑问,本文对这套... 秦岭和祁连造山带在华北地块西南部的陇山地区交汇,陇山地区是揭示华北地块、北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时空联系的关键区域。前人在陇山地区确定的新街中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在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疑问,本文对这套岩石和其中包裹的黑云二长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独居石、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这套岩石被重新定名为新街斜长角闪片岩,根据地球化学对其进行的原岩恢复表明其原岩是一套基性岩浆岩,锆石U-Pb测年给出原岩的形成时代为433.15±3.42 Ma(中志留世),变质锆石和独居石U-Pb测年给出变质年龄427.9±1.46 Ma,原岩在形成后不久就受到变质作用改造,这是新街斜长角闪片岩在形成与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晚奥陶世—中志留世,陇山地区在北祁连洋东段向北俯冲的背景下整体处于强烈的弧后伸展构造环境,发育大规模的基性—酸性岩浆活动,新街斜长角闪片岩的原岩就是在这种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基性岩浆岩。原岩经历由同期岩浆作用伴生的热液交代作用而成为斜长角闪片岩。被包裹在斜长角闪片岩之中的黑云二长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与陇山地区南部葫芦河群(S_(1)H)碎屑锆石年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物源区与鄂尔多斯地块和北秦岭造山带都有比较好的亲缘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陇山地区在晚奥陶—中志留世由弧后伸展作用引发的岩浆作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在此背景下的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沉积作用具有很好的时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 新街 斜长角闪片岩 中志留世 弧后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位基性岩墙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9
2
作者 陈隽璐 何世平 +4 位作者 王洪亮 徐学义 曾佐勋 王宗起 闫全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5-462,共8页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_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_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_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_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在中央造山带中段可能普遍存在440Ma左右的一期伸展裂解事件。这一信息对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祁连造结合部位 基性岩墙群 早古生代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祁连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构造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杜玉良 汤中立 +2 位作者 蔡克勤 李文渊 张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71,共7页
印支_燕山期构造_岩浆热液活动 ,对秦岭—祁连造山带的区域成矿控制与影响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该期北东向构造_岩浆活动不仅控制了金等矿产的形成 ,而且使先期形成的铜、铅锌等矿产发生了较强烈的改造和富集作用。该期北东向构造... 印支_燕山期构造_岩浆热液活动 ,对秦岭—祁连造山带的区域成矿控制与影响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该期北东向构造_岩浆活动不仅控制了金等矿产的形成 ,而且使先期形成的铜、铅锌等矿产发生了较强烈的改造和富集作用。该期北东向构造带与先期的北西、近东西向构造或含矿层交汇叠加部位 ,是形成大型_超大型矿床的重要条件。文章对秦岭—祁连造山带印支_燕山期构造_岩浆活动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大型_超大型矿床的控制与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提出了本区新一轮矿产勘查研究对策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秦岭-祁连造 印支-期构造 大型-超大型矿床 富集作用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志华 张传林 +1 位作者 朱立华 邓亚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73-282,共10页
盆 山转换是造山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从秦岭和中国西部造山带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盆 山转换的三种类型、三个阶段,对正确认识秦岭和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发展和演化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盆 山转换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秦... 盆 山转换是造山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从秦岭和中国西部造山带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盆 山转换的三种类型、三个阶段,对正确认识秦岭和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发展和演化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盆 山转换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秦岭乃至全球陆内造山带的特征和演化规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按盆地的属性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及三个阶段:中- 新元古代洋壳或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古秦岭造山带和古中国板块( 或地台) ;古生代- 三叠纪板内( 或地台) 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中秦岭造山带和联合古陆( 或中国板块) ;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新秦岭造山带和中国板块( 或地台) 的裂解。按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走向基本一致的第Ⅰ类型造山带,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走向不一致,甚至相互垂直的第Ⅱ类型造山带,以及深层构造岩片抽拉 逆冲推覆、叠加在陆相沉积盆地之上的第Ⅲ类型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洋盆 海盆 陆盆 大陆造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碰撞后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文戈 张本仁 +2 位作者 杨巍然 赵志丹 谢鸿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7-548,共12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中酸性火山岩是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物质的混合物经过多种过程(部分熔融、分离结晶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结合野外地质产状和同位素热年代学资料,作者认为研究区中、...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中酸性火山岩是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物质的混合物经过多种过程(部分熔融、分离结晶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结合野外地质产状和同位素热年代学资料,作者认为研究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产出于拉张的构造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秦岭-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压型变质作用的pT轨迹——以南秦岭佛坪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春景 张翠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6-362,共7页
依据石榴石的环带特征反演了南秦岭造山带中压型变质作用的 pT轨迹 ,表明石榴石的环带记录了峰期变质前的温压条件递增过程 ,其最高温度与最大压力一致 ,这一过程可能与地壳的持续加厚过程相对应。峰期变质以后即出现有构造作用参与的... 依据石榴石的环带特征反演了南秦岭造山带中压型变质作用的 pT轨迹 ,表明石榴石的环带记录了峰期变质前的温压条件递增过程 ,其最高温度与最大压力一致 ,这一过程可能与地壳的持续加厚过程相对应。峰期变质以后即出现有构造作用参与的快速抬升过程 ,pT轨迹表现为ITD型。这一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造山带发生中压型变质作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碰撞造 PT轨迹 变质作用 秦岭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新生代变形历史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晨 陈宣华 丁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2-281,共20页
祁连造山带位于东特提斯北缘,蛇绿混杂岩带、(超)高压变质岩和弧岩浆岩等广泛发育,是前新生代华北克拉通与柴达木古地块之间多期次俯冲、碰撞和造山形成的复合造山带。现今的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具有复杂... 祁连造山带位于东特提斯北缘,蛇绿混杂岩带、(超)高压变质岩和弧岩浆岩等广泛发育,是前新生代华北克拉通与柴达木古地块之间多期次俯冲、碰撞和造山形成的复合造山带。现今的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具有复杂的陆内变形构造和深部结构,记录了新生代高原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构造变形和盆山演化历史。本文在区域地质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讨论祁连造山带元古宙变质基底属性、新元古代—古生代古海洋演化和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探讨祁连(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陆内变形历史。祁连造山带发育新元古代早期和早古生代两期岩浆弧,分别代表了古祁连洋和(南、北)祁连洋的俯冲碰撞事件;亲华北的基底属性指示了祁连洋实属陆缘海。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两阶段构造变形和盆山演化,在中新世完成了由新生代早期以逆冲断裂活动为主向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共同作用的转变,随着东昆仑山的快速隆起将古近纪大盆地隔开成两个盆地,即现今的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东昆仑和海原两个近乎平行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系统的发育、顺时针旋转和侧向生长。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在造山带内的生长过程与发育机制是陆内变形研究的中心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连造 构造演化 构造变形 高原生长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52
8
作者 刘建华 刘福田 +2 位作者 孙若昧 吴华 吴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4,共9页
利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3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23600条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直至110k... 利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3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23600条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直至110km深度处依然明显。2.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造山带隆起区显著高速;盆地及坳陷区明显低速。由速度鲜明对比勾勒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界基本上位于扬子北缘主边断裂带上。3.中地壳的速度图像表明,造山带内部的一些低速区对应于一些大型推覆构造。4.40+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反映了该区莫霍界面深度的起伏。大致以107°E为界,以东地区地壳厚度小于40km,以西地区大于40km,且呈现出往西地壳逐渐加厚的趋势。5.位于滦川、商县、丹凤的北秦岭构造带,上地幔顶部出现低速异常,异常速度值约为7.39—7.55km/s。结合地球物理测深的结果,可能是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热过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秦岭-大别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及构造变形-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韩珂 杨兴科 +3 位作者 何虎军 晁会霞 杨龙伟 张伟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1-818,共18页
陕南汉阴北部金矿田位于南秦岭-北大巴山逆冲推覆系中。矿田内赋矿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浅变质强变形片岩,构造格架为5条次级近EW走向的脆-韧性剪切带。由于矿田成因类型、脆-韧性剪切带性质及构造期次划分、构造控矿特征、构造... 陕南汉阴北部金矿田位于南秦岭-北大巴山逆冲推覆系中。矿田内赋矿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浅变质强变形片岩,构造格架为5条次级近EW走向的脆-韧性剪切带。由于矿田成因类型、脆-韧性剪切带性质及构造期次划分、构造控矿特征、构造-成矿时代等关键问题研究仍存在争议和不足,从而制约矿田深部找矿。为此,本文采用矿田(区)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岩相填图、锆石U-Pb和黑云母40Ar-39Ar测年等方法,查明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内至少存在3期构造变形,其中以第二期(S2)构造变形为主,形成矿田内右行走滑-逆冲推覆控矿脆-韧性剪切带,走向NW-NWW,倾向NE-NNE。剪切带与蚀变矿化带空间位置关系套合较好,矿体产状变化受剪切带及S2期构造面理控制,剪切带的纵向脆性、韧性变形分带分别控制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分布。脆-韧性剪切带内未发生剪切变形、且产状与剪切带产状近乎一致的花岗闪长岩脉锆石U-Pb年龄(180.2±3.6 Ma)和含矿黑云母变斑晶化蚀变岩黑云母40Ar-39Ar年龄(178.4±0.8 Ma),表明剪切带的活动时代应为178 Ma左右,属早侏罗世,处在南秦岭陆内造山期。结合前人获得的同构造带西段羊坪湾金矿载金黄铁矿Rb-Sr同位素年龄(208±0.88 Ma),表明金矿田的成矿作用可能始于晚三叠世,延续到侏罗纪,贯穿于脆-韧性剪切带变形活动期,即金成矿期为晚三叠世-侏罗纪。下一步找矿远景区应位于矿田脆-韧性剪切带内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带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金矿田 -韧性剪切 面理 构造变形-成矿年代 陆内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 被引量:29
10
作者 徐政语 卢文忠 +3 位作者 林舸 刘池阳 王岳军 郭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97,共19页
江汉叠合盆地地处扬子地区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是中生代中期以来在扬子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海陆交互相陆相叠合盆地,其中充填了厚逾10 000m的中三叠世新近纪陆源碎屑岩系。据印支期以来的造山活... 江汉叠合盆地地处扬子地区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是中生代中期以来在扬子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海陆交互相陆相叠合盆地,其中充填了厚逾10 000m的中三叠世新近纪陆源碎屑岩系。据印支期以来的造山活动历程与成盆演化特点,将盆山耦合过程划分为造山前期、主造山期、造山后期与非造山期4个阶段,将盆地充填层序划分为陆架边缘、前陆、断陷和坳陷4个(盆地世代)超层序。依据盆内沉积物碎屑组份分析,发现中三叠世江南造山带进入强造山活动期,白垩纪末进入造山带坍塌后的活动平静期;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主造山活动阶段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古近纪末处于非造山活动相对平静阶段。盆区整体呈现东部造山活动早,山带隆升早,持续时间长,剥露地层较快较早进入变质岩层段;西部造山活动时间晚,隆升时间相对较晚,剥露地层在早侏罗世初期才依次切入变质岩层段;盆地南、北缘山带总体呈现多幕式差异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叠合盆地 秦岭-大别造 江南造 差异隆升 充填样式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昆仑造山型环斑花岗岩与世界典型环斑花岗岩的对比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卢欣祥 王晓霞 +1 位作者 肖庆辉 邢作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同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具有相同或一致的特征:具环斑结构,属准铝、高钾、富碱岩浆,具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但其地... 通过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同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具有相同或一致的特征:具环斑结构,属准铝、高钾、富碱岩浆,具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但其地球化学的某些指标、岩浆形成时代和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等有一定差异。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及暗色矿物明显富铁,w(FeT)/w(FeT+Mg)较高,多数在0.9以上,岩石成因类型多数是A型花岗岩,产在稳定地台区的边缘,而昆仑地区多数环斑花岗岩的w(FeT)/w(FeT+MgO)>0.8,亦较富Fe,且多数是A型花岗岩;秦岭地区的岩体铁指数相对较低,只有0.62,岩石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判据既有A型也有I型花岗岩特征。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环斑花岗岩的显著特征是都产在造山带中,与板块缝合带关系密切,时代从元古宙到古生代直到中生代都有发现,具多旋回性。它们出现在每一个大的造山旋回晚期,即向另一个构造旋回的转折期,这在世界造山带中是十分罕见的,反映出世界上造山带与稳定区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地幔与地壳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着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表明秦岭-昆仑地区的环斑花岗岩是一种有别于元古宙稳定区的造山型环斑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秦岭-昆仑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概述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志华 姜常义 +2 位作者 赵太平 李英 梁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4-50,共7页
对区域成矿背景、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构造 -成矿体系、矿床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 ,在对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认识。
关键词 构造-成矿体系 成矿作用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 结构特征 -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36
14
作者 赵宗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8,共10页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 秦岭-大别 陆内型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回顾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复新 王立社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3年第5期21-27,共7页
20世纪70年代初,卡林型金矿理论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很快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找矿线索并勘查出经典的卡林型小型金矿,至此拉开了中国大陆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序幕。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者对卡林型金矿研究和勘查比较系... 20世纪70年代初,卡林型金矿理论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很快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找矿线索并勘查出经典的卡林型小型金矿,至此拉开了中国大陆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序幕。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者对卡林型金矿研究和勘查比较系统的认识阶段,矿床理论得到深化,更加明确了卡林型金矿的内涵,并发现和勘查出数例经典卡林型金矿。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交,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步入收获阶段,在完善卡林型金矿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已发现的一些大—中型卡林型金矿厘定出类卡林型金矿新亚类。在中国已经发现成群、成带集中分布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其控矿因素突显,成矿规律趋同,并构成西北和西南2个世界级规模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三角金矿带。21世纪以来,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工作步入理性阶段,接连成功勘查几例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其中阳山金矿属于卡林型—类卡林型的复合类型。至此,对该类型金矿产出地质背景、形成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矿床类型、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更加系统、完善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类卡林型金矿 勘查与研究阶段 秦岭-昆仑造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松潘造山带大型—超大型矿床控矿条件
16
作者 杨志华 李铁 +2 位作者 陈陇刚 王北颖 张传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82-285,共4页
西秦岭—松潘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研究该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控矿条件,特别是构造控矿作用将对该区的矿产寻找和勘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大型-超大型矿床 控矿条件 西秦岭—松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央造山系原-古特提斯多阶段复合造山过程 被引量:33
17
作者 董云鹏 惠博 +5 位作者 孙圣思 杨钊 张菲菲 何登峰 孙娇鹏 史小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26-3448,共23页
中国中央造山系是由亲劳亚的北方陆块群、亲冈瓦纳的南方陆块群及其间大量过渡性微陆块历经复杂拼合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构造结合带。中央造山系自西而东包括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保存了... 中国中央造山系是由亲劳亚的北方陆块群、亲冈瓦纳的南方陆块群及其间大量过渡性微陆块历经复杂拼合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构造结合带。中央造山系自西而东包括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保存了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华北、华南、柴达木、塔里木、羌塘等众多大小陆块造山过程的丰富信息,是研究东特提斯构造域原、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综述了中央造山系地质、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550 Ma之前,众多大小陆块孤立散布于原特提斯洋;(2)541~485 Ma,原特提斯洋各分支开始俯冲;(3)485~444 Ma,原特提斯洋持续俯冲,导致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打开;(4)444~420 Ma,原特提斯北祁连洋、南祁连洋和商丹洋闭合,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关闭;(5)420~300 Ma,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继承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勉略洋逐步扩张;(6)300~250 Ma,昆仑洋自阿其克库勒湖-昆中缝合带向木孜塔格-布青山-阿尼玛卿缝合带发生俯冲后撤;(7)250~200 Ma,原-古特提斯昆仑洋、古特提斯勉略洋关闭;(8)200 Ma以来,中央造山系转入陆内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 昆仑造 祁连造 秦岭-大别造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2
18
作者 任纪舜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叠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叠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而是陆—陆叠复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秦岭 加里东造作用 印支造作用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文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笔者讨论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球物理调查剖面及相关地球物理成果。分析大别—苏鲁地体的深部地质构造与岩石圈主要特征,并与东秦岭地区前人的探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认为,中央造山带东段的地壳构造反映了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内深... 笔者讨论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球物理调查剖面及相关地球物理成果。分析大别—苏鲁地体的深部地质构造与岩石圈主要特征,并与东秦岭地区前人的探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认为,中央造山带东段的地壳构造反映了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内深俯冲作用。陆壳俯冲的角度在20°~30°之间,由于角度较缓,中央造山带东段发育了开阔的后陆盆地,其下方基底构造仍保留有造山带板块会聚的特征。造山带核部上中地壳存在着规模很大的岩浆岩体的显示,与造山期后的地质作用有关。大别—苏鲁的早中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在东秦岭可能仍埋藏在地壳深处,不会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结构 超高压变质 大别-苏鲁 秦岭 地球物理调查 中央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52
20
作者 潘良云 谢结来 +1 位作者 李明杰 郑孟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9,共8页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白垩纪-新生代 酒泉盆地 祁连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