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印支期以来构造层序耦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严金泉 郭战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层序 沉积响应 前陆盆地 东泰岭-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
2
作者 王朱亭 胡圣标 +4 位作者 郑立博 张克松 王一波 姜光政 张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3-1754,共12页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基础地热数据的匮乏制约了对该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认识。本文以搜集的造山带及周边3口钻井测温曲线和69块岩芯样品热物性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不...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基础地热数据的匮乏制约了对该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认识。本文以搜集的造山带及周边3口钻井测温曲线和69块岩芯样品热物性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周边不同构造单元内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数据,对该区域及其周边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别造山带相比于周边构造单元具有较低的温度场特征,在1000 m埋深处地层温度仅在40.0℃左右(南华北盆地、桐柏造山带、扬子板块北缘多在50.0℃以上),对应的地温梯度普遍在26.0℃/km以下,大地热流值在50.0 mW/m^(2)左右,区内温度或热流异常处可能与测点异常高的岩石生热率有关(个别均值高达7.34μW/m^(3))。对于深部温度场及岩石圈热结构,大别造山带莫霍面温度异常低,其值在359.9℃左右,热岩石圈厚度大于200 km,壳、幔热流值分别为30.0 mW/m^(2)和17.5 mW/m^(2),壳幔热流比为1.71。对于流变学特征,大别造山带与地表热流值呈反相关关系,热流低岩石圈强度大,为2.19×10^(14)N/m,壳幔累积强度比值为0.04,表现出异常强的岩石圈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测温 岩石热物性 地热地质 -流变结构 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凤县-山阳地区富钴-镍钠长角砾岩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周彬 朱毓 +4 位作者 高沛 李华南 刘振军 王旭斌 马宏民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96,共23页
秦岭造山带内沿凤县–山阳断裂两侧分布大面积钠长角砾岩,这些钠长角砾岩的钴、镍等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发现与钠长岩有关的镍钴矿床、矿化点共6处(商南县博鱼沟钠长角砾岩、商南县过凤楼白... 秦岭造山带内沿凤县–山阳断裂两侧分布大面积钠长角砾岩,这些钠长角砾岩的钴、镍等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发现与钠长岩有关的镍钴矿床、矿化点共6处(商南县博鱼沟钠长角砾岩、商南县过凤楼白云石钠长角砾岩、商南县开河白云石钠长角砾岩、商南县开河铁白云石方解石钠长角砾岩、山阳县桐木沟铁白云石钠长角砾岩和柞水县凤凰镇水滴沟白云石钠长角砾岩)。对此开展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富钴–镍钠长角砾岩主要呈浅灰白色和青灰色,块状构造,可见角砾状构造,部分区域可见黄铁矿、方解石、石英及钠长石脉。钠长角砾岩样品的锆石多呈现自形–半自形,年龄集中分布在375~543Ma、665~959Ma和963~1155Ma,其年龄峰值分别对应早泥盆世、志留纪、奥陶纪、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综合研究表明,这些富钴–镍的钠长角砾岩年龄和该区泥盆系地层年龄一致,不同时期壳源沉积物对泥盆纪钠长角砾岩沉积过程均有贡献,成岩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对镍–钴矿有明显的富集作用,综上所述,研究区出露的钠长角砾岩具有钴–镍矿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富钴-镍钠长岩 锆石年代学 地质意义 凤县-山阳地区 秦岭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3
4
作者 宋传中 张国伟 +2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黄文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80,共13页
目的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 目的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与华北板块南缘的陆内构造拼合带,形成于365 Ma±,挤压方向为240→60°;②商丹断裂带在260 Ma±形成,挤压方向为220→40,°以压扁作用为主,正花状构造,显示出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特征;③襄广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在220 Ma±,由185→5°方向与大别造山带斜向汇聚的结果;④殷马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⑤武穴构造对接带是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复合带,是在140 Ma±扬子板块总体由S→N挤压所致;⑥宜鲁构造带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界,为S→N逆冲的叠瓦状推覆构造,上地壳缩短率为52%;⑦郯庐断裂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东端的一条多期活动的剪切带。结论秦岭—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转换、板块构造系统发展、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以及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演化等地质过程;显示出古生代以来逆时针"转动挤压"到"三面围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商丹缝合带 大陆动力学 斜向汇聚 变形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被引量:39
5
作者 孙晓猛 张梅生 +3 位作者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 ,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 ,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 合肥盆地 周口坳陷 控盆断裂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被引量:24
6
作者 解东宁 何明喜 +1 位作者 周立发 谢其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演化 油气勘探 秦岭-大别山带 南华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连接 被引量:51
7
作者 许志琴 李源 +1 位作者 梁凤华 裴先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1-680,共10页
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 中国大陆西北部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如何与东面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连接,是涉及中国大陆中部构造格架的关键问题之一。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蛇绿岩带和东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以及一条位于两者之间的220~204 Ma的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的存在,提供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新的视角,为此,我们提出南秦岭的勉略蛇绿岩带向东通过宁陕-湘河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和大陆俯冲与深俯冲造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缘连接,构成"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古特提斯缝合带新模式。沿着这条边界,南秦岭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南部的南秦岭被动陆缘单元和北部的南秦岭主动陆缘单元,后者向东的延伸由于南、北板块之间三叠纪的剪切碰撞而尖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苏鲁山带 古特提斯蛇绿岩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宁陕-湘河左行走滑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碰撞后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文戈 张本仁 +2 位作者 杨巍然 赵志丹 谢鸿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7-548,共12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中酸性火山岩是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物质的混合物经过多种过程(部分熔融、分离结晶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结合野外地质产状和同位素热年代学资料,作者认为研究区中、...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中酸性火山岩是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物质的混合物经过多种过程(部分熔融、分离结晶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结合野外地质产状和同位素热年代学资料,作者认为研究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产出于拉张的构造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背景 秦岭-大别 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曹建康 郭双亭 谢其锋 马荣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5-681,共7页
受中三叠世以来中央造山带东段从陆缘碰撞造山—陆内造山的构造机制转换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具有从陆缘—陆内,从海相—陆相的连续过渡特征,经历了发生—兴盛—消亡的完整过程。依据造山带构造机制转换及前陆盆地构造层序... 受中三叠世以来中央造山带东段从陆缘碰撞造山—陆内造山的构造机制转换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具有从陆缘—陆内,从海相—陆相的连续过渡特征,经历了发生—兴盛—消亡的完整过程。依据造山带构造机制转换及前陆盆地构造层序所反映的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即1)前造山期被动陆缘(P3—T1—T21)阶段,包括局部裂陷、持续沉降、萎缩残留3个亚阶段;2)陆缘主造山期周缘前陆盆地(T22—T3)阶段,具有海陆过渡相(T22)—陆相(T3)前陆盆地的连续演化特征;3)陆内造山期陆内前陆盆地(J1-2)阶段,发育陆内山前含煤碎屑岩沉积;4)后造山期转换伸展-伸展断陷盆地(J3—E)阶段,前陆盆地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转换 陆缘 陆内 周缘前陆盆地 陆内前陆盆地 大别-苏鲁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宋传中 刘国生 +2 位作者 牛漫兰 王道轩 朱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30-535,共6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推覆构造带位于宜阳、鲁山、确山、六安一线,由SW→NE依次逆冲叠置。滑脱面主要发育在上古生界软弱岩层或差异岩性的接触面上。在推覆构造的南侧,发育有东西向串珠状分布的变质核杂岩、NE向延伸的垒-堑构造...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推覆构造带位于宜阳、鲁山、确山、六安一线,由SW→NE依次逆冲叠置。滑脱面主要发育在上古生界软弱岩层或差异岩性的接触面上。在推覆构造的南侧,发育有东西向串珠状分布的变质核杂岩、NE向延伸的垒-堑构造组合、北宽南窄的楔形新生代盆地和正断层等。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宜阳、鲁山、确山、六安一线为向南倾斜的地球物理异常带。北部的华北地壳与南部的秦岭-大别地壳在视电阻率、地震反射波组、地震波速、流变学分层、地壳类型和岩石圈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不同性质、有规律展布的构造,是中生代末期以来,华北板块相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作巨型陆内俯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秦岭山带 大别山带 华北板块 新生代 陆内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3
11
作者 汤济广 胡望水 +2 位作者 郭齐军 黄泽光 翟常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推覆作用,变形强度自东向西发生时空迁移;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区域伸展变形,且以信阳-合肥盆地和灵宝-鲁山-确山-固始-肥东断裂一带伸展作用最强。平衡剖面恢复显示,印支期和中燕山期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两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期,其中印支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东,而中燕山期则发生于商城-潢川一带以西。中燕山晚期(K1),受差异造山作用,研究区东西构造变形分异,东秦岭北侧发生强烈收缩变形,而大别北侧则在热隆作用下发生滑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变形 逆冲推覆 伸展构 秦岭-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大别西北部浒湾变质带榴辉岩的年龄和性质及其对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多期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元保 高山 +5 位作者 刘小驰 杨赛红 邱华宁 杨启军 刘勇胜 袁洪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3-331,共19页
浒湾高压变质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西北部,是研究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演化过程和时间的关键地区。我们对产于该高压变质带的三个榴辉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以限定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及原岩形成的... 浒湾高压变质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西北部,是研究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演化过程和时间的关键地区。我们对产于该高压变质带的三个榴辉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以限定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及原岩形成的时间和原岩性质。苏家河榴辉岩中的变质锆石颗粒具低Th/U值、弱的Eu负异常、较平坦的重稀土(HREE)配分模式,以及低的176Lu/177Hf值。表明这些锆石形成过程中有石榴子石的存在而缺乏斜长石,因此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条件。Ti含量温度计计算表明,这些变质锆石的形成温度约为655°C和638°C,与在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温度条件下形成一致,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309±4Ma(2σ),代表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时间的最佳估计值。胡家湾变质锆石可能形成于前进变质作用阶段,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12±11Ma(2σ),这一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苏家河的年龄结果一致。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榴辉岩核部的锆石属岩浆型,年龄为406±5~420±7Ma(2σ),表明原岩晚于中古生代华北与秦岭地体的碰撞时间。三个榴辉岩样品的锆石颗粒εHf(t)值的变化范围较大(-4.9~21.3)。变质锆石与岩浆锆石的Hf同位素的变化范围相近,少数变质增生边部锆石与核部残留岩浆锆石给出较一致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变质增生锆石可能是原岩岩浆锆石溶解再结晶作用的结果,因此保留了原岩的初始Hf同位素组成。高的εHf(t)值表明它们的原岩来自亏损的地幔源区,可能是古特提斯洋壳;而低εHf(t)值则归因于地壳混染作用。少量继承核锆石的出现表明榴辉岩的原岩形成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浒湾地区一些榴辉岩具明显的来自扬子板块大陆地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古生代的洋壳和新元古代的陆壳在石炭纪共同经历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表明古生代古特提斯洋壳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边缘盆地的环境。高压变质作用的陆壳岩石可能在洋壳岩石的折返和保存过程中起到了浮力牵引的作用。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的聚合可能经历了超过200Ma的多阶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浒湾变质带 古特提斯洋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侯广顺 韩吟文 曲军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0-238,共9页
大陆地壳不同结构层之间化学组成(含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可以称为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地壳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据此提出了反映地壳演化特征的蛛网图标准化方法。对秦岭-大别... 大陆地壳不同结构层之间化学组成(含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可以称为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地壳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据此提出了反映地壳演化特征的蛛网图标准化方法。对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尝试发现,造山带总体上具有物质组成分异较弱的特点;造山带及邻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太华群、崆岭群的化学组成都不能代表全部的下地壳,可能仅代表了下地壳上部,而大别群可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熟化过程。通过对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的分析,指出铕负异常可能并非为地壳拆沉作用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地壳化学结构 地球化学参考模型 对比分析 地壳拆沉作用 结晶基底 元素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评价双因素法及其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区块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武明辉 徐旭辉 +2 位作者 程喆 张海君 刘翠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6-779,共4页
随着中国油气勘查区块登记制度的实施,"快速、定量、系统"地对多个区块目标进行统一的评价优选已经成为现代油公司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都分别建立或试图建立一套适应本公司特色的优化投资结构的勘探... 随着中国油气勘查区块登记制度的实施,"快速、定量、系统"地对多个区块目标进行统一的评价优选已经成为现代油公司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都分别建立或试图建立一套适应本公司特色的优化投资结构的勘探目标评价与勘探决策体系,其中区块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介绍目前常用的区块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区块评价的特点,采用双因素区块评价方法对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部分勘探区块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区块的工作部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区块评价 双因素法 秦岭-大别山带北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中侏罗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杰 邓新 +2 位作者 彭练红 刘浩 徐大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9-632,共14页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龄,是目前桐柏-大别造山带已知最早的造山后晚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之一,表明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开始于中侏罗世晚期,与北大别地区初始深融作用时间相当,比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峰期(~130 Ma)早约3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eHf(t)值为+5.8^+10.8(平均值为+9.7±0.7),对应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_(DM1)为387~595Ma(平均值为434±29Ma),明显大于岩脉成岩年龄,表明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亏损地幔为早古生代伸展过程的产物。结合区域研究资料,163±3 Ma是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缘中生代陆-陆碰撞后最古老的岩浆岩年龄之一,与大别造山带山根软化的时代一致,可能代表桐柏-大别造山带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初始转换时间,据此认为桐柏-大别造山带从山根软化到大规模伸展垮塌间隔-30Ma,地幔经历了亏损-富集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变辉长辉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桐柏-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徽成中-新生代红层盆地陇成段航磁构造成因探讨
16
作者 崔志强 路宁 +4 位作者 胥值礼 高卫东 李磊 西永在 郑红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6-1204,共9页
西秦岭徽成盆地分布着一套中-新生界陆相红色砂砾岩层,斜跨于秦岭造山带中部,其所处位置特殊、构造复杂。本文以该盆地文县-成县地区的高精度航磁数据为主,结合区域地质和物性等资料,对徽成红层盆地西南段(成县以西)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西秦岭徽成盆地分布着一套中-新生界陆相红色砂砾岩层,斜跨于秦岭造山带中部,其所处位置特殊、构造复杂。本文以该盆地文县-成县地区的高精度航磁数据为主,结合区域地质和物性等资料,对徽成红层盆地西南段(成县以西)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区内航磁数据揭示了该盆地的磁性基底,清晰地展现了盆地及周缘的构造格架。与残留红层盆地轮廓基本一致的宽缓强磁异常是盆地下伏元古界强磁性变质基岩凸起所致,并向成县方向磁性变质基底逐渐变浅。盆地周缘扭折的勉略缝合构造带(文康段)、帚状的凤太断裂带(舟曲-成县)以及作为二者之间纽带的白龙江走滑断裂及其叠加的北东向次级断裂,揭示了该区域在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经历了拉分-伸展成盆、挤压-走滑改造交替主导的两期盆山耦合。不同红层单元的伽玛能谱变化特征显示,该盆地东河群和甘肃群物源可能分别来源于盆地南、北两侧的燕山-印支期中酸性岩体和古生界。红层盆地的形成演化研究成果对整个秦岭造山带地质及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磁测 红层盆地 演化 -新生界 徽县-成县 秦岭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揭示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巍 郭震 +1 位作者 陈永顺 张安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9-3193,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数据,采用H-κ叠加分析、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等方法,得到了沿秦岭东西方向具有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步抬升,由剖面西侧最深约55 km上升至剖面东侧最浅约30 km;莫霍面于东西秦岭之间起伏明显;桐柏以及东大别下方莫霍面局部加深.(2)西秦岭中下地壳观测到的高速异常阻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低速异常的向东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下地壳流没有通过西秦岭继续向东流动.(3)西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异常延伸至100 km深度(剖面底部),桐柏—西大别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延伸至70 km深度,东大别、东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未见较大深度范围的高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接收函数 克希霍夫偏移成像 H-κ叠加 联合反演 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期次及时空迁移规律 被引量:59
18
作者 孙晓猛 吴根耀 +2 位作者 郝福江 张梅生 刘鹏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76,共14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 5个期次 :印支期 (T2 T3)、燕山早期 (J2 末 J3)、燕山晚期 (K1 末 )、燕山末期 (K2 末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 )。本区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 ,主要体现在同...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 5个期次 :印支期 (T2 T3)、燕山早期 (J2 末 J3)、燕山晚期 (K1 末 )、燕山末期 (K2 末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 )。本区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 ,主要体现在同一期次断裂在不同区域内规模和强度明显不同 ,并具有穿时迁移演化特征 ;不同期次断裂在规模和强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也明显不同。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东强西弱、东断西褶的构造迁移规律 ;燕山早期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 ;燕山晚期和燕山末期具有东弱西强的构造特征。前 4期逆冲推覆构造规模和强度大 ,而古近纪末期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小。前 3期具有从南向北规模和强度递减的趋势 ,后 2期表现出北强南弱特征。反映出中生代造山作用由早到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时空变化规律。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是在扬子、华北两板块由东向西呈剪刀差式穿时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山带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 期次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太古宙基底的新信息 被引量:89
19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1 位作者 宋彪 万渝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6-627,共12页
本文根据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出露的各种岩石中发现的继承性锆石的测年数据,报道了太古宙基底和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并简要地论述其地质意义。华北陆块东北缘、东南缘、北缘、西北缘共6个地区的深部都存在新太古代... 本文根据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出露的各种岩石中发现的继承性锆石的测年数据,报道了太古宙基底和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并简要地论述其地质意义。华北陆块东北缘、东南缘、北缘、西北缘共6个地区的深部都存在新太古代和中、古太古代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南缘深部也存在古太古代岩浆事件的新信息。在华北陆块早前寒武纪同位素年龄直方图(以太古宙岩浆事件为主)上,最高峰值位于2.45-2.6 Ga区间,而以2.5-2.55 Ga最为突出,显示该区间岩浆事件最为强烈,可能代表一次重要的碰撞事件。此外还见有2.7 Ga,2.8 -2.85 Ga,2.95-3.0 Ga,3.1-3.15 Ga,3.3-3.4 Ga,3.45-3.5 Ga,3.6 Ga和3.8 Ga等较高峰值,反映了岩浆事件不同活动阶段的演化趋势。扬子陆块北缘地表和深部有与华北陆块相似的太古宙古老基底信息。扬子陆块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缘相当于江南古陆的地区以及扬子陆块西南缘地区在地壳深部均保留有新太古代和/或古太古代岩浆锆石的年龄信息。秦岭-大别造山带从东到西,多处(主要是深部)也发现有新-中太古代残余岩浆锆石的年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性锆石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秦岭-大别山带 岩浆事件 地壳深部 太古宙 信息 基底 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中锆石U-Pb计时问题评述——兼论大别造山带锆石定年 被引量:79
20
作者 陈道公 李彬贤 +2 位作者 夏群科 吴元保 程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锆石是 U- Pb计时的首选对象 ,对于地质历史复杂的变质岩地区 ,如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年代学研究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变质岩中锆石经历了 Pb的扩散丢失作用 ;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 ;增生 -混合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 锆石是 U- Pb计时的首选对象 ,对于地质历史复杂的变质岩地区 ,如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年代学研究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变质岩中锆石经历了 Pb的扩散丢失作用 ;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 ;增生 -混合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计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测定的年龄有确定的地质意义 ,在进行锆石 U - Pb定年前 ,必需对锆石进行成因矿物学和矿物内部结构研究 ,特别是阴极荧光和背散射电子成像研究 ,通过内部结构特征确定锆石成因过程。在化学 U- Pb法定年时注意普通铅校正和 2 0 4Pb测定值对年龄的影响 ,尽量选择单一成因锆石。特别强调在大别造山带年代学研究中引入锆石微区离子探针定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计时 岩浆锆石 变质锆石 蜕晶化作用 增生-混合作用 -铅计时 变质岩 大别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